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陪您观察湖南少儿美术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3:34:16 | 只看该作者
根深蒂固

                ——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

胡 珮

在利益成为偶像的时代,外来思潮的倾泻、多样性文化生态区域的减少以及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质疑、淡忘、民族心理的自卑自残甚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都在加速剥离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核,充满个性的中国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恐怕到了只剩下方块文字的最后屏障时,我们的文化被连根拔起就不是危言,何谈先进与否?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还是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归根到底是我们对中国文化根系的生死捍卫。然而,最为根本的拯救是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传承问题不该只是少数人的呼喊与大众的空洞盲然,作为普及教育之一的中国儿童美术事业能否分担文化传承的忧患?儿童美术在塑造部分童年经验的同时,能否将文化镌刻在心灵?对此所进行的实验性探索有可能成为美术界和教育界对当今中国文化所能做出的较大贡献之一。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民族的灭绝首先是她的文化灭绝。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所以从经济上升到文化,就在于文化制胜带来民族荣耀和能够战胜一切的威力。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

文化民族性——民族的基本特质和标识,在成就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相异性的同时,还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作为人类文化成就中一个真实的精神承载,民族性可以与现代性、国际性共生,却始终对抗同化。

对民族性的关注,实际是对艺术同一性而不是单一性的深度认识。“艺术从初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民族,无论他们在何地,都有一个永恒的寻求意义的需要——衔接时间和空间;体验和事件;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情感,人们创造艺术将它们联在一起,表达除此而外无法表达的东西。”①艺术的基本统一性不能与单一性混淆起来,艺术也最深刻地体现出文化的民族性,显示“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张力和摩擦、对立和冲突。他们趋向不同的方向,遵循不同的原则。”②这种多样性和相异性并不意味着不一致或不和谐。

但是,文化无法通过物理惯性而保持其现有状态,“它常遭受物质与精神的变化和衰微,即使它的实体存在延续,也处在丧失意义的不断威胁中”③。在全球化背景和西方社会国家文化的战略攻势中,中国文化民族性的生态困境以及消解危机已显露于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艺术表述方式中。例如已处在近乎灭绝境地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国母体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原发性和广泛性,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这个符号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中国大众的生活和艺术有了深度的认识。但是,中国乡村缺乏特性的城镇化发展导致民间艺术的自然生态与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破坏,众多的民间艺术图式随着老艺人生命的终结而消亡,即使其中属于美术的物质性表述还依然存在,但属于文化的那部分已缺少了原始生态的味道和神奇灵动的本性及生命力。

对文化民族性和物化成果的保护固然可以通过博物馆文本记录、民间美术图式的原生形态挽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拯救,传承则是最为根本的方式,或者说传承本身就是拯救。传承关系到中国文化的生存,也必然关联到未来的中国美术及其制造者还能否持有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并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如同中国绘画所曾经达到过的境界。

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患,是我们在自省后文化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必然体现,也是我们对艺术本体及其赖以滋养的文化生态的本质关注,更是对本土文化所面临巨大困境与挑战的深刻关怀。

传承不是单纯的复制和对传统文化临摹者的培养,而是符合文化创新本质的不断更新和重建——通过全新的理智综合和复杂的重构活动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还不丧失产生与推动它的原动力——中国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

  

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与传承者的关系清晰地告诉我们: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核心。

从童年起,文化与人共生、根深蒂固。仿佛土壤、气候对于植物,儿童所身处环境中的一切,如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地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童年经验。性格与本体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将文化和基因溶于生命的过程。

如果传承从童年开始,在儿童阶段就使未来的公民开始认知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不仅顺应儿童身心的自然塑造,具有早期优势,更符合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社会越发达,就越强调文化民族性的保持。日本西欧等国极其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本土文化教育,来培养民族情感和文化鉴别能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继承者。

儿童美术是童年经验的自由表达、儿童天性与文化环境互动的必然产物,完全植根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针对儿童美术的这个重要特性,教育者有极大的可能和自由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注入其中,如水墨画和民间美术,使儿童美术在塑造孩子心灵的同时,将文化镌刻于人格上。

但是,文化土壤的变异和民族文化艺术在教育中的长期短缺,已导致中国文化的生命内涵在年青一代的认知中悄悄地蒸发与淡化,作为传承者的人在儿童时期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的是严重的生疏和隔膜,取而代之的则是孩子审美趣味甚至食品口味的西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具有种族的生理特征、习惯性情、而不具备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的基因气质,加上当前成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对少儿教育的负面影响,都对传承造成了极为严峻的现实困难。

尽管如此,先行者对传承之路的探索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加快了脚步,特别是优秀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美术纯朴率真的自然状态为前提,从儿童美术和教育为切入点来进行关于文化民族性传承的实验性探索有可能成为美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以何韵兰女士为代表的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认识到儿童美术及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素质提升中的重大作用和对此可进行开拓的巨大潜能。提出倡议,并争取到深圳南山教育局的协办,由国家教育部艺教委和美协艺委会共同策划主办具有深刻文化关怀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其重要任务就是发现、鼓励、推广与此相关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探索。

2002年六月,《中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在汕头开幕,以此为“工程”的序幕。此展览采用传递方式在全国各地巡展至今,完全依靠各个地区的文化自主性,如同一条中国文化生命的清流,两年的时间就穿越了十多个省市直至基层,受到广泛欢迎。当浸润着中国文化民族气韵的水墨精神渗透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心中时,也将中国文化拉近了他们的视线与心灵,这种自然的传承形式更具有水的穿透力和墨的浓度。

面对中国发达城市的儿童包括部分教育者在内的盲目崇洋心理,“工程”志愿者策划“中国少儿美术国际巡展暨少儿美术教育考察”活动并于2003年在德国进行了首次尝试。在展出原创儿童美术作品的同时采用中国水墨画材料作为中外师生交流作画的工具,当中国师生看到德国教育者和孩子对水墨的热烈赞叹和由衷惊羡时,那种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民族自豪感成为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并产生重新认知自己文化的强烈愿望,这些感言是出自参加活动的小孩,“我只知道毕加索,没想到德国朋友那么喜欢水墨,我却不知道中国水墨画的大师是谁,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我要学”。“德国的房子很旧,很节约,很美,每个房子都有自己的画,我回去要让妈妈挂自己的画,水墨画。我们家的房子原来是学他们的,都是亮的大理石,不美。”我们惊异孩子的感悟力,同时也惊异儿童美术及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所具备的特别力量。

  

  

蒲公英在行动

  

“工程”组织者考虑到中国民间艺术传承所需的特定环境,以及一批优秀教师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支持以湖南湘西为代表的实验性探索,争取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于2003年7月正式启动名为“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总课题研究设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子课题延伸至西藏、江西九江、陕西安康、浙江无锡等地。

“蒲公英行动”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把优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及教育融为一体,大胆探索出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可行的、可持续推广的民间美术的教育和传承模式。

它凝聚着各方有识之士和职能机构对此项事业的关注与付诸的实践,重点在传承而不仅是保护,在儿童不是老艺人,在教育认知而不是技巧训练。该课题将人文情怀、文化生态、民间艺术和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完善地结合,在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的能力,并努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积极推动美术教育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平衡发展。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背景非常适合本地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特有的民间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培植了儿童美术的纯朴与率真。民间艺术中混沌的思维模式、架构天地时空与神灵的古老象征、物我合一的稚拙表述、原生态的符号图示等都与儿童美术在构型、隐喻和时空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相似,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类似游戏的本能文化表现与生命个体的童年艺术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民间习俗的延续和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也潜意识地影响湘西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无形中为他们构建了本民族未受侵扰的原初心态和童年经验,为该地区民间艺术从儿童期开始的本土传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虽然没有现成文本和固定民间美术教材,但在谢丽芳、刘宇欣等老师多年倾情投入的精神感召下,湘西美术教师们走入民间,考察美术资源,首先认知了民间美术的风貌现状,再收集甄选素材成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对象。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传承已不仅是民间艺人及教师传授知识与技法,而是将民间美术作为认识客体,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文化建构活动。如,吉大师院附小重点开展的民间锉花创作和儿童撕纸锉花、泸溪白沙小学的陶艺制作、永顺民族实验小学的芭茅杆编制,都是对儿童与民间美术传承的双重思考而设计出的符合儿童与传承本质的“生成性课程”。在课程中,儿童根据对苗族锉花技法的生活化感悟,采用苗家自产的草纸,运用拉、扯、撕、剪、挖、刻等方法,大胆表现创作个性。孩子们以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思维,随意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创造出意念中的形象,貌似不伦不类,却是对本土文化的感受与理解。在创作中,定式思维的冲破和本性的复归,更有益于儿童观念情感的形成以及大开大合民族气质的造就。

“蒲公英行动”以民间美术为载体的初步实验成果于2003年11月初在中华世纪坛“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大型综合展示活动中展出,各参与实验学校的儿童美术创作,以定位的民族性和材质的民间性倍受关注。2004年7月1日开始,“蒲公英行动”还将在湘西凤凰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和观摩、展示和研究,届时,专家学者、教师儿童将共同参与探讨,在那里,我们能更加真切地看到一个对城市与乡村都具有崭新价值的示范:

民族民间美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融进我们的儿童美术和教育,通过儿童已有的经验,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或者更进一步,通过对儿童的影响传达至家庭与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注入巨大的希望与动力,甚至拯救民族文化基因濒临丧失的命运。

它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区域范围内关于儿童与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的有效模式和评价方式,或丰富了以中国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儿童美术及教育形式,最为根本的是,此项实验所探索验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儿童美术和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它在保护中国文化民族性中的力量和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所可能做出的贡献。

  

结语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中,保持中国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取决于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将它代代相传的能力。我们还应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中智力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环境中儿童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在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争取让多数儿童都具有能表现和发展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认同的智力。是儿童美术和教育在人之初的血脉深处注入了本民族的精神,使可贵的传统在生命本体上得到内在的延续,根深才能蒂固。

  

  

  

参考文献:

①《美国艺术教育标准大纲》

②③卡西尔《人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3:36:48 | 只看该作者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下设各专业艺术委员会13个,中国画(水墨)、中国画(工笔)、油画、连环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陶瓷、民间美术、漫画、少儿美术、理论研究艺术委员会。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现有中国美协理事4人,中国美协会员189人,湖南省美协会员1280人。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七届主席团:
主 席 :朱训德
副 主 席:王金石 邓平祥 刘 云 陈和西 陈飞虎 肖洁然 李路明 谢丽芳
秘书长:旷小津


湖南美协地址:长沙市八一路227号湖南省文联院内湖南省美协

电话(传真):073l——4462353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3:42:5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湖南网友跟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9:43 , Processed in 0.0920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