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嘴的口才 学者的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4 17:4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嘴的口才 学者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3-02-07
| 时代周报 | 219期
李怀宇
唐德刚先生曾说,口述历史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外皆有老传统。孔子述而不作,《论语》便是由孔子口述,经学生或学生的学生记下来的,自然是口述历史了。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根据口述史料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在西方,荷马和希罗多德的作品都是第一流的“口述历史”,甚而苏格拉底、释迦、耶稣、摩西的言论也是口述后记录下来的。如果宽泛一点来说,今天媒体上方兴未艾的访谈录,也可归于这一传统。
访谈是苦差事。外行人往往以为聊聊天便可成文,内行人却常常为这个专业工作呕心沥血。当年胡适试了一下,便说口述历史是一个专业工作,非职业难以应付。为自己的口述自传,胡适向唐德刚叹息:“这工作有谁能承担起来,职业化一下就好做了。”张学良却和其他行外人一样,以为“我讲你写”就成了。果然,“内行”的《胡适口述自传》与“外行”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学术水准相差几何,自有公论。
我也做过访谈,读了丁果先生的《切问与近思—当代公共知识人访谈录》一书,顿生敬佩之情。丁果既是名嘴,也是学者,访问了华人世界的许多名流,涵盖政界、学界、小说界、科学界。
丁果现居温哥华,近水楼台,访问痖弦与洛夫两位大诗人,很见神采。痖弦晚年从台湾移居加拿大,依然关心华人文学。丁果有一个问题颇有意思:“如果您来选择台湾和大陆的优秀作家 ,谁会是您心目中的前三名呢?”痖弦答得很妙,其中有一段话现在看来是先知先觉:“大陆作家中我首推莫言,他可塑性大,写作很勇迈,抓生活抓得很准确,语言也相当剽悍,有大作家风范,只要他不变成贾平凹那样心有旁骛,一定会出大成绩。”这话讲了许多年之后,莫言的大成绩是诺贝尔文学奖,而贾平凹的心有旁骛倒成就了一个书画家。
1949年洛夫从大陆孤身从军赴台,行囊中只有军毯一条,冯至及艾青诗集各一册,个人作品剪贴一本。1996年洛夫从台湾移民温哥华,买了一幢大房子,还有新车,带来了数十部名作,身旁有贤惠的太太,会做很好吃的葱油饼。丁果却在绚烂的背后看到一个孤独的洛夫:“在大雪茫茫的时候,洛夫有点茫然,不知人在何处,魂系何方。然而,房中几幅笔力遒劲的书法条幅,却流露出书者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恋与须臾不离的精神故园。”
丁果的提问,总是充满现实关怀。他问白先勇:“中国大陆文化危机很深重,那您对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期待是什么?”这便引起了白先勇关于中国需要一场新的“五四”运动的大议论。他问女作家池莉:“经济大潮起来后,男人都忙着去挣钱了。小说界女性文学热比较突出,女性作家比较活跃。你觉得有没有阴盛阳衰的状况?”池莉的回答也有意思:“大凡男人写小说,都有阴气,本身就有女性的一面。我不是说男作家‘娘娘腔’,而是说他们形象思维很女性化。因此,就很难一概而论‘阴盛阳衰’。”这样巧妙的对答,书中比比皆是。
访谈时,彼此之间的心态很重要,仰视与俯视皆不免产生怪现象。丁果常抱平等之心待之,因而进退有度。书中有两篇文章写到龙应台,第一篇《龙应台眼中“大江大海”》中,丁果指出“这本书最强的地方,也隐含了最弱的地方”。最后不忘问龙应台“是否在书写上留有遗憾?”可惜龙应台的回答显得有些轻描淡写。第二篇《台湾民主需要“深化”而非“神化”》中,丁果批评龙应台的北大演讲,可以称得上“尖锐”。龙应台在一赞一弹之后的心态如何,可参见丁果的文章《龙应台的度量》。
此书的数十位受访者风格各异,在与丁果的对话中呈现多元的思想气象。难得的是丁果“有容乃大”,既善于引发出受访者的精彩见解,又巧妙地阐述自己的独立思考,使两者尽可能水乳交融。丁果在访谈之中,表现出资深媒体人的老练,更流露了一个学者的学养。


《切问与近思: 当代公共知识人访谈录》
丁果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19页,32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33 , Processed in 0.0691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