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南张庄小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7 20:4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南张庄小学
                                  文/崔自默


我的南张庄小学/2008年/崔自默

   很多年后每当我从大都市再回家乡,回到南张庄,这个冀中平原上没山没水再普通不过的小村,我都会急着来到小学的门前,伫立一会儿。校舍已经翻新了,没有了记忆中的模样。就是在这里,我完成了我的小学生活,从这里考到了乡中学,再考到辛集中学读高中,而后考了大学,开始从农村走到城市。
    很遗憾,在这小学里我不曾留下一张照片。它虽然不算大,但在我的记忆里却很不小。教室是两排平房,课桌是水泥做的,同桌会在中间划上界限。两排教室中间有一棵槐树,上面挂着一口钟,上下课时会敲响它。学校的钟声与十几个生产队的钟声响声不一样,村民都能区分出来。
    学校西南角是个操场,旁边有一条干涸的老河沟。我们在操场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偶尔发脾气,会拿手指头使劲磕同学的脑袋,很疼。他也教过几堂语文课,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讲“树”字的写法:它属于木头,要一寸一寸地长。我还记得这个老师给我们代过几次算术课,有一回我考了47分,被用煤火棍子打手13下,算是补足及格60分。

    在冬天学校燃煤取暖,各班有一座火炉,晚上由同学们轮流负责,不使它熄灭。那时学校没什么课外活动,下课后学生们会聚集在一起,抓苍蝇、甩四角包、撞大拐、推风轱辘。有一天我推风轱辘猛跑,在第一排教室的西南拐角与一个同学相撞,我撞破了左眉毛。快中考了,班主任要求晚上集中学习,于是大家各自打着小煤油灯赶到学校来,还从家里拿来玉米、粉条、红薯、馒头之类烤着吃。期末考试时,考场设置在操场上,最讨厌的是刮北风。有一次还下起雪来,我手冻得厉害,憋着尿,题又做不出来,十分着急。现在做梦如果梦到在小学时的情景,大多就是这种情况。
    操场南边的路是通向村西田野的。傍晚,大人们放工经过这里。记得一天父亲和叔叔他们顺便到操场来,放下锄头比试起跳高来,那时他们也才三十多岁,精神饱满。我和哥哥有时也跟着去下地,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亲是有意识让我们参加一些锻炼。在地里干活,最辛苦的算是夏天中午,蹲在玉米地里锄草、施肥,四周闷热无比,庄稼叶子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的痕子。蟋蟀和蝈蝈四处齐唱,我却只觉得腰酸腿痛,叫苦不迭。最惬意的时节是春天,村外是黄色的菜花,蝴蝶飞舞,我们捕很多甲克虫回家来喂鸡。最忙碌的季节应该是麦收时分,大人们都到村东头的打麦场上,机器整夜地轰鸣着,麦秸堆积如山。没上学以前,白天我和哥哥被关在家里,看天上的夏云奇峰,在地上给蚂蚁“画地为牢”。
    父亲在18岁时开始在外乡做民办教师,文革开始后回家务农,据说是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还戴过白帽子游街。这些事情我不记得,但听哥哥说他记得很清晰,班里不允许他加入少先队,直到初中每次遇到填表他心里都忐忑不安。后来,我在北京听六奶奶说,七爷爷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不愿意去台湾,解放时被枪毙了。八个爷爷中我只见过三个,大爷爷、四爷爷和五爷爷,却没见过我的亲爷爷。大爷爷家住在滹沱河南岸,每到年初三,我们全家坐在从队里借来的牛车上,腿上盖着厚被子,去河南岸走亲亲。四下是白茫茫的雪,路很滑,斜堤上更危险,车碾过河道上的冰时发出咯咯的声响。那时,我心里特别希望自己家也拥有一头牲口,哪怕是一条小毛驴。四爷爷在我们村,一个人过日子,表情总是特严厉,到中午时我们会去给他送饭吃,他曾教我和哥哥喝二锅头。五爷爷最具传奇性,他住在叔叔家隔壁小院子里的一个特别小的屋子里,邋遢得像狗窝,疯疯癫癫,我们都不敢靠近他的门前。他戴帽子和围巾,我甚至没有正面看到过他的脸。据说他能占卜星象,出语甚高,再据后来我的同乡好友缪哲回忆说,我五爷爷可不是一般人,应该算是“隐士”。

    文革中间,父亲不鼓励我和哥哥学习,也许是担心假如学习好了,将来如果不允许考学,心理会受伤。家里养着一头猪,我和哥哥爬树去弄榆树叶,回来掺上玉米糁喂猪。到了年头猪杀了去县城卖钱,家里除了鸡蛋可以换钱之外,这便是主要收入。自家的猪肉自家是舍不得吃的,父亲会在集市上反复转悠,最后寻找最便宜的猪肉买上一刀,回家用盐淹了,等夏天农活最累时,切上一片夹在玉米饼子里,吃起来香极了,算是打牙祭。那年头正值“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次我跟着父亲去县城卖红薯,来人给没收了,父亲脸上的无奈表情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学校除了号召学雷锋做好事、家家开批判专栏之外,也号召过学生搞勤工俭学。我满村街道上捡碎玻璃和废铜烂铁,还在家里到处翻找,发现一些铜钱全拿出去换了零钱。
    父亲是天生的文人,不适合种地,但他很不辞辛劳。父亲还是中医,跟他舅舅学的,精通药理和针灸,乡亲们得病时不论早晚随叫随到,治病救人,所以父亲在乡里很受人尊敬。夏天,雨水灌满了猪圈,父亲会去淘水,然后把小麦秸子和杂土之类垫到猪圈里沤肥。猪不愿意下去踩,父亲就进去替它踩,污水没过他的膝盖。母亲贤惠、要强,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拉着车子走在男人们的队伍中,一点也不落后。“同工同酬”,那时候的工分积累是家里的主要进项,如果工分不够,到年头结算时会把卖猪肉的所有钱都抵进去。家里结余总是负数,我们用的作业本是黑草纸,还要两面写。父亲经常检查我们的书包,不允许浪费。我羡慕临桌的同学,能用白纸本,写错了撕下一张扔掉。我和哥哥点柴油灯看书,灯火冒出的黑烟黢黑了鼻子头。我的第一只钢笔是父亲用过的,我插在上衣口袋里,极为兴奋。我戴的第一只手表是借父亲的,那是在考中学时为了掌握时间之用。我平生照的第一张照片是在小学毕业那年,与两个“盟兄弟”去县城玩,偶尔到照相馆拍摄的,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两个“盟兄弟”今天都在石家庄,他们合作搞工程。我们仨人当年在放学后曾一起往西跑出好远,去看神秘兮兮的“蛇仙显灵”,回到家已很晚了;大人们正怒冲冲地等着,幸亏那天是我的生日,才逃过一次重罚。
   文革结束后,父亲恢复了民办教师身份,他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和前途所在,于是快马加鞭,督促学习。父亲教语文,做班主任,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班成绩最为优秀,后来被抽调到乡联中作老师,教语文和美术、生物。我只听过父亲讲的一堂语文课,念“百年魔怪舞翩跹”时,腔调与往常大不一样。小学五年级我们上了第一堂英语课,父亲回家问我英语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红旗是“flag”,怎么读、怎么拼写、代表什么意思;父亲告诉我,这也就是汉语的音、形和意结合,你要学好英语,将来有用处。

    为了不耽误我们学习,父亲一般不允许我们下地;但假如我们学习成绩不好,他会专门在农活最苦最累时,安排我们去体验。自我教育、自我鞭策,这也许是父亲最好的教育方法。我和哥哥的学习成绩开始不算好,但到考中学时都已名列全班第一,这也正是父亲所坚决要求的。冬天夜晚,一家人围在炕头上搓玉米棒子或掰棉花桃,父亲讲《三国演义》和成语故事,并叮嘱我们白天别在外面乱说,因为古书内容属于“破四旧”之列。父亲喜欢书画,闲暇时兴致来了会画上几笔,在家里的西墙上有他画的松树,写的书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我屏住呼吸在旁边看,我的一点传统文化和艺术启蒙,就是这样得自于父亲。
    夏天中午,母亲会监督我们午睡,并叫我们起来灌上一瓶子米汤带着上学,以免生病。槐花香遍整个小院子,远近有知了声音高低的长鸣,这是我对夏天的记忆。家里没有钟表,母亲会观察西屋前的日影来估计时间。当她发现我们没睡觉,跑出去玩了,她会特别生气。有一个中午我和伙伴们去北村投枣子,不小心从高墙上摔到猪圈,幸好无恙。我也和哥哥常跑到村东头砖窑那里,看蜿蜒的蛇,逮一堆蝈蝈,自己编织笼子把它们放进去。记得还爬到过打水井的高架子上,踏着巨轮,举目远眺,那也许是我小时候最伟大的登高。
    村里很少放电影,《地道战》和《打击侵略者》等片子我记得看过七八次,台词全背过了。看电影前各家的孩子们都开始占座位,经常为了争抢好地盘而打架。记忆中最淘气的事情也许是在正月十五村里唱大戏时发生的,戏台在小学东侧的大队院子里。我和几个孩子挤着爬到最前面,偷偷钻到戏幕的下面,忽然往演员身边扔爆竹,搅了场子,被人一直追到村外。我跑得相当快,感觉没事后气喘吁吁地回家来,母亲用一根棍子打了我,然后她自己也掉了泪,责怪说让你出去你就惹是生非,以后还是在家呆着看书。大舅是远近闻名的“角儿”,唱戏演秦香莲。姥爷则会画画,还糊戏楼、扎车马人物,靠这手艺足以持家。
    大队部是村里最重要的机构,除了那面巨大无比的牛皮鼓之外,还有一门黑色的摇把电话端正地摆桌子上,那是我小时侯所见到的最现代化的东西。大队里的喇叭有一次被挪到学校里来,那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村干部来宣布这个噩耗。全体肃立,气氛凝重,我心里不太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1982年我15岁上高中时,才亲自使用了电话、见了火车、见了楼房、见了暖气、穿了第一件买的衣服。我穿的衣服从小都是母亲裁缝的,也是只有成绩满意时才在新年到来时换新衣,穿上它放鞭炮,放心地玩过正月初五。到了大学,我才亲自买了第一件衣服、第一双皮鞋,开始自己管好自己,走自己的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1:43 , Processed in 0.1101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