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小学语文博物馆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7 23:2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小学语文博物馆散记

白金声



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杭州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特色博物馆,如伞博物馆、扇博物馆、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印学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等等。您知道吗?在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有一个小学语文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集古往今来小学语文教材、博物、文献、编著、教学、研究、展示、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全国首创的学术场馆。
日前,应冯晨和方建兰两位校长的邀请,我去该校讲学,并有幸参观了这个博物馆。
冯晨,身材修长,年轻漂亮。她说:“在中国教育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创立最早、研究最广、成果最多的一门学科。为了珍藏宝贵的历史文物,用于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创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品牌,整理小学语文改革成果,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研究能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小学语文博物馆。博物馆2011年筹建,2012年立项,2013年启用。现收藏小学语文教材、著作、信件、手稿、老照片等各类珍贵藏品2000余件。”从她的简短介绍中,我深深感到,绿城育华小学绝非是几栋现代化建筑的简单堆砌,这所学校的灵魂在于它的文化、精神和气质。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学校。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篆刻研究室主任余正书写的“小学语文博物馆”七个大字顿时映入眼帘。镶嵌它的是中式青灰大理石边框,其下放着一个石槽,槽中睡莲开得正盛。
推开“小学语文博物馆”厚重的大门,一阵古朴典雅气息扑面而来。迎面是红木窗棂式的隔断,上面刻有篆书“育华”二字。里面是一个休闲茶吧,一块厚重的红木桌,让人深感年轮的沉重,八把红木座椅,后背突出,更显庄重、肃整。
小憩后,我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开始参观。
中英文《前言》旁,是叶圣陶先生手书二十二韵大幅影印件:
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
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
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
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
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
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
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
叶圣陶,中国语文教育史绕不过的精神存在。他的一生“头衔”很多:作家、教育家、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教育部副部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面对上述这些头衔,晚年的叶圣陶自己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叶圣陶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他一生都在关注和研究语文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独自或参与编写的十几种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堪称语文教材的经典。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把原先“国文”与“国语”改称为“语文”的教育家,许多人都尊称他为“中国语文教师第一人”。他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并为此践履毕生。
永远的泰斗,读了叶老的诗,让我肃然起敬!
展区分玻璃柜台和红木柜台。三个六角菱形玻璃柜台平行而置。前面一个六角菱形玻璃柜台外围有两个凹形玻璃柜台相拥。另外两个六角菱形玻璃柜台三面摆着六个红木柜台。在展区的右边是藏书处,藏书柜里藏有多位当代小语名家的专著。在最里边,是“语博”讲坛,方桌围成一个长方形,宾客可相对而坐。松竹、万年青点缀其中,与窗外的爬山虎相映成趣。就在这里,2013年9月18日,“语博”讲坛进行了第一次“名家论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88岁的研究员张田若、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吴忠豪、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汪潮、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张万化、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等悉数到场。他们围坐在一起,就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缺失”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不热烈。
我首先来到教材展区。教材展区分四个板块:现行教材板块、新中国教材板块、民国教材板块和国外华文教材板块。
现行教材板块,琳琅满目,争奇斗艳,12套“课标”小学语文课本,一字摆开,每套教材系有红丝带,显示出课改以来小学语文“一纲多本”的繁荣局面。
新中国教材板块,有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课本,有建国初期祁建华的速成识字课本,有香港安子介的识字课本,有“文革”期间的“政文”课本,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有语文出版社的低年级写字课本,有各地区自编的乡土课本,还有新中国成立后5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些教材和大纲,看似陈黄破旧,此乃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见证,弥足珍贵。
国外华文教材板块,有前苏联、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华文教材。虽然开本不同,装帧不同,封面设计不同,地域特色不同,但都是中文印刷,看上去格外舒心顺眼。
最引人瞩目的是几套民国老课本。《开明国语读本》,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画家,他们珠联璧合,能为小学教材倾注这么大的精力,这在中外教材编写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恐怕是很少见的。老课本文白交加的语言和一些久远的生活内容,可能会让今天的学生感到陌生,但它丰富的取材、有趣的内容、活泼的文体、规范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新颖的编排,必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打开初小第一册老课本,随手翻到的一篇是《太阳》,跳入我眼帘的是几个十分生动的短句:
太阳,太阳,
你起来得早。
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以太阳为题材的课文,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但这一篇却与众不同。它写的是儿童的视角,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语言也是儿童的口吻。读着那几句天真的话语,我仿佛真切地看到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和太阳公公对话,而对话的内容是他心里一直存在的疑问:“你起得这么早,昨天晚上在什么地方睡觉呀?”这样的问题,很可能是许许多多小朋友心里都曾经有过的,而课文正是借这个小朋友之口写出了儿童最可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叶圣陶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在冯晨校长的陪同下,我来到另一个展区。好像穿过历史隧道,使我真正看到了小语文物。六角菱形玻璃柜台中,藏有西汉《急就篇》的手抄本,一百年前一个儿童的作文本,40年前集中识字实验班学生的写字作业本,叶圣陶先生的讲义和手稿,蒋仲仁给中宣部副部长张磐石写的大纲草稿,日本学者森本正一关于中国汉语教育问题的论文译本,张田若起草的汉字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原稿。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昔时贤文》等蒙学读本。黄脆的书角,残缺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古今中外语文教育的历史画卷。保存小语文物,就是保存民族文化之根。
展区中央有六个红木柜台,柜台里分别放着王筠、艾伟、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黎锦熙、辛安亭、吴研因、蒋仲仁、袁微子、斯霞等人的小学语文著作。对这些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并不陌生,因为我正在写一本书,这本书稿杂采前人众说,集纳今人成果,名曰《中国语文教育五千年》,书中均有关于他们的介绍。譬如:艾伟,湖北沙市人,首创我国“教育心理研究所”,著作甚多。他的《汉字问题》可以说代表了民国时期对汉字研究的最高水准,可惜长期以来此书之价值未能得到语文教育界应有的重视,尤其是1949年艾伟去香港并定居台湾以后,近几十年《汉字问题》一书几乎无人问津。譬如:吴研因,江苏江阴人,在中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颇有影响的一位女将。“五四”时期,积极参加白话文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她自诩是“国文国语教学改革运动的陈胜吴广之流”。
在这里翻阅众多小语先哲的著作,倍感亲切。特别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代宗师——袁微子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一书,一下子勾起我一串美好的回忆。
1979年11月,黑龙江召开千人大会,研究小学阅读教学。那次研讨会可谓一次盛会,小语界的老前辈郭林、袁微子、张田若、高惠莹、霍懋征等汇聚哈尔滨。19日晚,我受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领导的委托,踏着厚厚的积雪,去北方大厦给领导送会议材料。
我轻轻地敲开了贵宾室的门,只见屋内有两位老人,都戴着眼镜。张田若先生我认识,个子不高,面容清瘦,嗓音沙哑。那位高个子的老人接过我手中的材料,连声说道:“谢谢!辛苦了!辛苦了!这么冷的天,叫你跑一趟,真不好意思。”说着,他给我倒了一杯热茶,让我坐下好好暖和一下身子。后来我才知道,给我倒茶的银发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微子先生。他,谦恭内敛、古道热肠,令我感动不已。
1986年,《小学语文教学》第10期有我的文章《作文教学十点谈》。翌年,袁先生给《小学语文教学》第1期写了一篇“开篇的话”,题目是《值得赞扬的气氛》。文章说:“从全国范围看,这六七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是相当活跃的。尤其是近二三年,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更为热烈。”接着,先生点了我的名字:“白金声同志对作文教学十点意见,是值得学习、研究的。”时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的领军人物,能在会刊上充分肯定我的作文教学观点,真让我激动不已。
斯人往矣,斯事犹存。今年正值一代宗师百年诞辰,我们能在小学语文博物馆相遇,点燃一炷心香,遥祝远方的袁老:一切安好!
我随着冯晨校长登上二楼,这里是绿城儿童阅读中心。中心是一个充满童趣与书香的温馨家园,场内设置了绘本阅读区、读书交流区、贴心故事区,由低而高的书架摆设,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提供了便利。阅读中心藏书26000多册,学生只要凭借阅卡就可以快速地借阅图书。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参观完毕,冯晨校长让我留下几个字,思忖良久,我在题词本写道——小语乾坤大,绿城智慧高。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有一泓美丽的西湖,有一位恒守“生本、个性、多元、开放”教育理念的新锐校长,还有一个小学语文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既是绿城育华小学校园文化的一抹绿地,同时也是世界小学语文的历史记忆,永恒的记忆!
(通信地址:150001哈尔滨中宣街20—8号黑龙江省语委办。电话:18714605354。邮箱:laky_aa@126.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3:12 , Processed in 0.1065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