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30 00: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东港校区 杨海燕
    必须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了解儿童——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交接点,是对学校集体实行教育领导的一切线索的汇集之点。
    ——苏霍姆林斯基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63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叙事,听起来像是新生事物,其实并不是。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教育叙事”的高手,他的多部著作中有不少经典的“教育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研读与模仿。
    苏霍姆林斯基比较多的是对后进学生的观察,而且往往将这种观察与教师教育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以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他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一文中介绍说:“我对米嘉——一个身材矮小、长着一双黑眼睛的五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半年的观察。他在学习上感到非常困难。”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课堂学习中观察这位学生,而且还到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活动中继续跟踪观察,发现“米嘉在尽量把自己的那一小块地弄得更好看些”。他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他写道:“我看着他在工作,一边在想:大概,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教育者那么长久而痛苦地寻找的那种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不是就在这里吗?应当在心理学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表现问题。……对米嘉来说,他要在学习上(更确切地说,单单在学习)表现自己是多么困难啊。他还应当在别的什么事情上表现自己。而且像米嘉这样的学生,不止是他一个人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儿童。他说:“……必须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了解儿童——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交接点,是时学校集体实行教育领导的一切线索的汇集之点。”他不仅给教师提出了观察儿童的要求和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地带头观察,一生写下了3700多份观察笔记。这些观察笔记,比起我们时下某些教师所谓的“教育叙事”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因为这些观察笔记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在心珈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巴甫里克长达10年的观察、教育及对教师的引导,堪称经典的教育案例。这个孩子入学不久就被一些教师认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但苏霍姆林斯基却在这位学生与动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到“这孩子有一种觉察到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教师并没有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始终将巴甫里克视作“差生”。到了五年级,巴甫里克遇到了一位重视动手实验的植物学教师,“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
有一次,这位植物学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生物实验室去参观。巴甫里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兴高采烈、充满兴趣,而是闷声不响地站在一边,心不在焉地朝远处的什么地方望着。后来通过交谈,老师发现他并不是对眼前的事物不感兴趣,而是在思考更为深层的问题:西红柿的茎能否像葡萄藤那样弯曲曲的,结的果实也是一串串地悬垂着;要是能在学校园地里培育出10棵这样的两红柿,它们长成一排,结出的果实也像葡萄那样是一串串的,该多好呀!从此,巴甫里克感觉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了。他渐渐地对课堂产生了兴趣,尤其对植物课特别感兴趣。
教师这样说他,“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他在植物的嫁接方面的突出表现让老师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试验者,是未来的学者,天才的园艺家”。教师的肯定,使巴甫里克觉醒,他努力弥补过去荒疏的东西,他积极地进行一些高难度的栽培试验。他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了一名农艺师。
    关于巴甫里克(帕夫洛)的教育叙事只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叙事的一个缩影。作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1948年到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来自29个班级的共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10年学习期间的生活。根据大量的实际材料,分析了这些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成长过程,揭示了他们的知觉、思维、情感、兴趣、需要、意志的心理发展和言语的不同特点。
    透过一个个教育故事,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也能获得很多教育的策略。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中有这么一个经典教育故事:
    帕夫雷什中学一年级有一个女孩子季娜,她的祖母病很得重。季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临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学校的嗳房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病重的祖母,忘了学校的一切规定,大清早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正在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大为吃惊。但是,他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问明情况后,苏霍姆林斯基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了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了他们教育出一个善良的人。”
    透过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比如,教师如何树立角色互换意识,对孩子的行为“移情性理解”一一即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他们的角色意识出发,进行比较客观的审视,看看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否有些道理,想想你若处于他们的角色位置,是不是也会有相近的想法、做法,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判断来“框套”学生。这种教育,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使他们从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美好情感的人和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注重教育的细节,看见这种现象,不问青红皂白地责备学生,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善于理解学生是一种教育境界,也是教师自身的一种涵养,表现了教师个人的精神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老师们,让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去进行教育叙事吧!在日常教育中,细心捕捉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努力把自己的教学经历叙写下来,并从教育故事中提炼出自己较为理性的想法、方法与策略。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让教育生活充盈“智慧”。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00:13:12 | 只看该作者

照亮学校的一座巍峨“教育丰碑”
天津市德育特级教师 张万祥
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24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照亮学校巍峨的“教育丰碑”,永远屹立在世界各国教师的心中。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感受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经典性给人以震撼
    几十年间,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著述走上了一代代教师的案头,走进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教师的心里,这些教育著述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教育经典。他的许许多多教育论述被广为引用,成为广大教师镌刻于心的经典名言。
    这样的教育经典名言在其著作中比比皆是。例如,关于教育的作用,他说:“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用脑子、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他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他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对孩子们的认识,已成为经典性的认识,他说:“在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在了解了这个‘世界’,了解了它的全部奥秘以后,培养个性、形成人的精神风貌才会成为可能。”他强调:“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怎样认识教育工作的性质,他的诠释也成为经典。他说:“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
    关于怎样引导学校形成读书的氛围,他的名言是:“一所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应该有书籍。”
    关于教学的论述,大多教师耳熟能详。他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他还说:“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他应密切注视所授学科的科学‘前沿’。”
    几十年前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现在看来依然符合教育规律,依然生机勃勃,处处时时开花结果,闪耀着教育经典的光辉。
感受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全面性给人以教海
苏霍姆林斯基广泛地研究了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问题,劳动教育问题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教学理论、孩子家庭教育、自育与自学等问题,教师的职业技艺问题,普及教育的实施、学校的管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正面的论述、反面的告诫、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极其丰富,教师、学校领导者、学者以及学生的父母都可以找到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完全可以称之为“教育百科全书”。
    对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进行全面的思考,提出全面性的理论认识。在探讨“怎样认识教育的力量”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那么,美好情感具体指哪些情感呢?苏霍姆林斯基进行了全面分析,他说:“需要培养细腻的感情”、“特别重要的是启迪青少年的良心”、“要激起孩子们为别人创造幸福的愿望”、“要培养孩子们的欢乐和善心”、“要在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中播下善良的种子”、“真正的精神力量表现在善良、敏锐和宽宏大量上”、“疾恶如仇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要培养青少年的耻辱感”、“力求使学生从童年早期起就怜悯和同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让学生体验到为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青少年要从爱母亲做起培养爱自己身边人的情感”、“要培养孩子满腔热情地去敬爱老人”、“让学生迷恋上祖国”……这些教育理论,都将给教师以深刻的教诲。
感受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现实性给人以借鉴
    1945825日,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份名为《突击劳动》的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教育文章《在新学年之前》,197091日,他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致学生们的一席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历史已经证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时代的要求极其敏感,总是考虑社会与科学进步的前景,善于根据今天与明天的条件及其教育任务来把过去最重要的成果予以现实化、予以创造性地运用——这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特点。
    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论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例如,他说:“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时,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没有‘活水’,素质就会枯竭、衰退。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并培养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再号召:“必须让少年经常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痛心地说:“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孩子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乱。看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不仅在上课时而且也在长日班里遭受破坏,不能不令人的内心感刭极大的痛苦。遗憾的是,有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上过56节课之后还要留在学校4-5个小时。留校不是让他们做游戏、休息和在大自然中活动,而是又坐下来念书。孩子在校的时间变为漫无止境的、令人生厌的上课。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些话语几乎是针对当下的教育情况而发的。
    如今,我们常常为德育低效而困惑,殚精竭虑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就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以下观点:“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先进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是个人优秀品质的源泉”、“人要有一种精神是道德教育的红线”、“引导学生把兴趣的中心放在做人上”、“让学生迷恋上祖国是教师的教育理想”、“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少年的思想成长”、“要教育人珍惜生命,也就是珍惜人、爱护人、保护生命”、“要使孩子意识到他是明天的成年”、“要培养女孩子的道德尊严”、“要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子”、“要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预防不良习惯”、“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每个青年男女作好劳动的准备”、“告诉青少年忘恩负义是一种晟恶劣的行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需要灌输”、“要让每一个少年想去做似乎难以做到的事”等。
再如,“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教育者应当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勤于学习教育理论”、“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不要为青少年树立某种神话了的偶像”、“无需向少年繁琐絮叨地阐述十分了然的东西”、“教育不存在小事”等,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前思考解答的教育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孜孜以求的教育问题。看到他的论述,我们会有豁然开朗的感慨。
感受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尖锐性促人以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敢于正视现实,从不掩饰问题,在他的经典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直言不讳地号召:“对于现实不要去粉饰,不要去掩盖。”所以他总是以犀利的文笔尖锐地批评教育中的弊端,针对一些老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情况,他尖锐地批评道:“遗憾的是,有些具有多年教龄的教师,说得形象些,就像干枯了的花朵:仅仅在外形上像朵花,实际上早已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和芳香,失去了生命的气息。这种现象虽然令人不愉快,却实际存在着。”“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教案,‘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更确切地说,他将使学生变得无知。”
    针对教师疏于读书的情况,他尖锐地指出:“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
    针对学校管理上存在的弊端,他尖锐地措出:“如果校长不定期去听课,或因忙于开会和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走进教室,去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他的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意义,无论是开会还是干其他工作,都将毫无价值。”
    对教育上形式主义泛滥的问题,他尖锐地批评道:“哪里把精力全都花费在各种突击的活动上,哪里的教育工作就要失掉远景目标。”“谈论道德的响亮辞藻,儿童是难以理解的。要少使用这种辞藻,多关心人道行为的磨炼和优良习惯的培养。”“那些认为对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只要照搬我们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条文,每天跟他们谈谈话就万事大吉的人,大错特错了。”“让孩子们不要经常去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尤其不能教孩子们去说他们还没有理解的词语。否则,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而变为毫无意义的空谈。”
    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尖锐批评,我们难道不应该进行反思吗?结合他的批评,我们的反思必定会人木三分。
感受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实用性教人以方法
    实用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大特点。他的教育思想来自现实,服务于现实。即使几十年过丢了,他总结的一些教育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因为它的实用性,所以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如何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诸如:“要让伟人的形象铭刻在少年的头脑和心灵中”、“童话、游戏和幻想是儿童思维活动、情操和志向的源泉”、“要使男孩子能赞赏女孩子”、“要发展儿童笑的能力”、“用书籍和智慧去驯服桀骜不驯的学生吧”、“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艺术作品”、“要保护儿童力图通过好好学习而给父母带去快乐的心愿”、“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亲近的知心朋友”、“要引导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等措施,这些都是具体可行的实用方法措施。很多困惑我们的症结,都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感受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深刻性绐人以启迪
    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例如,对爱孩子这个观点的提出与深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继续说明为了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就必须深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然后,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孩子。每个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质之外,还固有特殊的、不重复他人的个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继而,他进一步论述孩子们的教育者应行使明智的权力、应善于珍视孩子们的信任、应善于怜惜孩子们的无力自卫等思想。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不应把孩子们理想化,必须从他们上学的最初日子起就向其提出准确的、清晰的、硬性的要求,首先是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他还从反面劝告说,不可在所有的场合都把儿童的淘气和顽皮视为心怀恶意地破坏秩序、把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视为懒惰、把儿童的健忘性视为不诚实。
    在众多场合,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必须尊重人格、提高人品。这样阐述“爱孩子”的教育思想走出了肤浅,走进了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经典性、全面性、现实性、尖锐性、实用性、深刻性构成了这座“教育丰碑”,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百科全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如果我们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就一定会体味教育情结、激发教育灵感、反思教育行为、提高理论素养、引发深层思维、生发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质量、创造教育的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5:13 , Processed in 0.1882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