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柠:公众阅读期待和人文杂志的困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30 10:4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柠:公众阅读期待和人文杂志的困局


  一份杂志办得好,大家愿意读,它可能盈利;一份杂志办的不好,没有读者,它可能亏本,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为什么《万象》、《书城》这样一些人文杂志一有风吹草动,就能引起一片惊诧?原因是好杂志太少,好不容易有了一本还能一读的杂志,却不断传来坏消息:今天说要换编辑班子,明天说要换主管上司,后天说要改变编辑方针,再后来就是要亏了、要停了,弄得对它们有阅读依赖的人心神不宁。

  我们的杂志可谓多矣!每个省,乃至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杂志,但可读的实在太少太少。这些杂志的基本情况是,十几个人编一份杂志(处级或者科级,有正职1到2人、副职若干),工资福利、办公场所由国家包干。他们还以“高雅”艺术的名目,每年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少则十几万。刊物印数一般都在10000以下,对外宣称8000份,10000份,实际上也就1000份到3000份,印出来堆在办公室里,分送各级领导、各级文联和作家协会机关,还有作家小圈子。收到杂志的人拆开看看目录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人连拆也懒得拆,直接夹在报纸中间卖了。由于这种类似于“统购统销”的刊物运营模式,使得多数不思进取、不思市场需求、只想维持自己级别和待遇的杂志,基本上是在制造废料。

  中国有这么庞大的潜在读者群,为什么就没有更多的好杂志出现?国家出钱包揽了那些无人购买的刊物,却留下了一个期待填补的市场空白。一些杂志,特别是正在面临改制的各省出版集团主管的杂志,正是瞄准了这个机遇,试图抢先占领阅读市场。率先出现的有《书城》、《万象》这些杂志。他们的基本办刊策略有两条,第一是外部运营,走市场化道路,没有人再免费为杂志提供资助,必须靠卖杂志和拉广告来维持杂志的运营。第二是内部编辑方针,要改变传统文学阅读的单一模式,走一条将社会人文思想通俗化的路子。实践证明,这两条理论上正确的路子,在实践中还没有见到成果。《书城》和《万象》的暂时失败,为人文刊物市场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杂志的市场运营,除了拉广告和推销产品这种外部公关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者(编者)与消费者(读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人文杂志而言,就是能够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进行阐释,或者提供进行阐释的思想资源。以“小资”趣味著称的《万象》和以冒牌“贵族”风格著称的《书城》,其管理者和编辑者是一群文人,而且是对当代社会思潮变化了解甚少的文人。他们固守个人的小圈子趣味,并试图通过强化灌输的方式让读者慢慢接受。时间长了之后就出问题。读者需要什么?当然是可以塑造的,但并不是你们一家在塑造,别人也在塑造,更何况媒体的多样化,平面的、影像的、网络的,强势媒体都是在通过“符号生产”塑造自己的读者群。

  将社会人文思想通俗化的路子,实际上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读书》杂志的路子。后来《读书》放弃了这条路。这种放弃遭到了许多质疑。我以为它的利弊究竟如何,还不能简单定论。因为现在的《万象》编者中就有当年《读书》的编辑,时代变了,当年的思路还行不行需要检验。今天的《读书》依然能够锁定它的读者群,那就是为资讯来源有局限性的人,直接提供全球化的人文思想资讯,使得一些偏远地区的青年学人、知识分子不得不读、不得不买。《读书》因此依然有不错的发行量。

  《万象》和《书城》凭什么优势锁定自己的读者群呢?读者凭什么一定会自己掏腰包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两份杂志都带有浓郁的“写作性”。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从传统的“文学思维”中逃出来,只不过写作内容稍有变化,改传统的“塑造人物形象”、“讲故事”,为现在的“塑造观念形象”、“讲道理”,但骨子里还是非常陈腐的文人气。何况有“博客”对传统“写作”、网络对传统阅读构成的巨大冲击,要写作、要出名、要通过阅读获取一般资讯,都可以通过鼠标实现;除非你能提供不易获取、但又必须的特殊资讯。

  有人说《万象》和《书城》是文人圈的读物。请问中国文人的绝对数有多少?所以我认为他们还够不上文人圈读物,充其量只能算是文人圈内部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圈子读物。而圈子人基本上是不买杂志的,他们有等待赠送的习惯。这种办“精英”杂志的思维,除非有财团的资助,就像官方文学杂志靠国家资助一样,否则难以维系。办刊者不得不三思!

  还要补充的是,东北人素来善办杂志,几份著名纯理论刊物都能办得风风火火,为什么一本《万象》到上海就办不好?广州人素来善于经营媒体,为什么一份上海的《书城》在这里再三遭遇困境?这也让我们感到困惑。(《新·京·报》)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5407388d010002c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57 , Processed in 0.1018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