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 23:3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
——回忆一段难忘的教学经历
? 李 工



1977年恢复高考,是牵动千百万中国人的重大事件。我这个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因此奉调去了当地一所中学,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那年各地中学涌进了大批社会青年参加复习班,当时的学校还不像今日的教育界这样有经济头脑,并不向新来的社会青年收费,学校都是无偿地为这些一度失去高考机会的青年提供热心帮助,指导他们复习功课。由于那时的中学很少,所以沿海某市郊区的一所中学,一下子增加了二百多名参加复习、准备高考的社会青年。学校人满为患,最头痛的是授课教师少了,无法应对这么多新生。还好,当地政府一番紧急会议后,责成教育主管部门向社会招聘能胜任教学、可以上岗的人员,例如在其他单位工作、“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并下红头文件规定,被录用者原单位发放工资外,学校每月向他们另发一份相当于原工资的代课费。在那个县长的工资每月不过一百几十元的年代里,能有如此高的双薪收入,这是何等诱人的美差啊!于是,一时间应聘者纷至沓来,考场里坐满了近百人。经过几番笔试、面试、试讲的淘汰后,我与其余七人终于“脱颖而出”,在教育局长再三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的谆谆告诫后,我们八人都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为期一年的代课教师。
     那年的高考盛况可谓空前绝后:因停止高考十年积累的待考社会青年占了很大比例,为历届高考之最。许多考生已经结婚,不少人都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了——就像有人调侃的:这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今古奇观!高考结束后,我们八个代课教师准备回原单位时,校长找我个别谈话,先是表扬我数学教得很出色,称赞我教的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校的各科里遥遥领先。然后校长转入正题:希望我能留下来,继续在学校里代课。我故作难色地问道“不知我的单位是否同意?”——说实话,不仅自己喜欢教学,更重要的是,继续代课的那份双薪,对我这个“上有老,下有小”,靠微薄的工资为生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多么希望能长久地这样双薪下去啊!好在计划经济自有它的方便处,学校与企业都属当地政府管,校长把申请报告递上去不久就批下来了,我如愿以偿地留在了学校。
     谁知临近开学时,我的工作竟出现了让我百般无奈的变化。
    那年暑假时,学校突然通知所有的教师到校参加英语考试。两天后校长又通知我返校有要事相商。一见面,校长显得格外热情,递给我一支香烟,又倒了一杯茶,然后用十分热情的口气对我说:“这次英语考试,你的成绩很不错啊!”我不知学校为什么要考教师的英语,更不知校长把我一个人叫来有什么事,于是心里顿时打起鼓来,怔怔地望着校长,等待他说什么。“学校刚接上级通知,下一学期英语与政治、语文、数学一样也是主课了,英语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升学率。咱校的英语教学力量太薄弱,学校决定让你去英语组充实力量。”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次英语考试的真正目的。不过校长说的是实际情况,“文革”期间,由于盛行“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各地学校里的英语课都停了。后来虽然恢复了英语教学,却同美术、音乐、体育一样是副课,并不考试。那年月学生多,教师缺,不少英语教师多是一些不能胜任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被安排到县里短期培训,然后回来教英语。校长说的“英语教学力量薄弱”是人所共识的。然而校长的安排却让我非常为难,因为自己并非英语专业毕业,登台讲课十分困难,就是能看懂中学的英语教材,那发音也是大家常说的“当地外国语”,形同“哑巴外语”,怎么教学生读呢?“校长,您这是赶着鸭子上架啊!”我只好竭力推辞。校长又递给我一支烟:“其实学校也不愿让你离开数学组,因为你教的数学大家都有口皆碑。可是通过这次英语考试,其他教师的英语水平确实不能教课,只有你能胜任这个工作,所以只好安排你去英语组,你别推辞了。学校也是忍痛割爱,让你临时离开数学组,等以后来了英语教师,你仍回数学组,眼下这样做是为了大局,总不能让咱校英语这个糟样子影响了升学率……”校长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铃响了,他接完电话后亲切地对我说“我要去局里开会,就这样定了。年轻人,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你这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校长的声音是热烈的,那目光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他说着从抽屉拿出一盒大前门香烟塞到我手里——后人有所不知,当年商店里的大前门烟,都是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不要说像我这个阶层的吸烟人一年到头见不到这种高档烟,就是校长那点工资也是抽不起啊!校长一盒烟的良苦用心让我深受感动。“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吧!”他说完站起身来。我不好再说什么,随着校长离开了办公室去教务处取英语课本,按校长说的回家“好好准备一下吧”。   
  说实在的,那时的中学英语课本内容都很简单,自己把握教材倒也并不困难,问题是我这“哑巴英语”怎么上课啊?开学时间日渐逼进,正当我心急火燎之际,我上中学时的一位同学来访,他是某重点大学外语系的英语教师,我像战场上寡不敌众的守军见了救兵一样喜出望外,一见面就将自己面临的课堂英语教学的难处和苦衷向他倾诉,希望他能指点迷津。他说:“这好办,我还有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返校,这期间你去找块‘半头砖’(一种像半块砖头的小型录音机),用我的发音录下教材里要念的部分,上课时你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念就是了。”这主意让我转忧为喜,竟不由得跳起来大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一转念又犯难起来:那时中国的录音机都是进口的,“半头砖”是从日本来的稀有商品,社会上极其少见,学校里那时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录音机。让学校给自己配备一台似乎很难:当年的农村学校经济十分困难,连教师工作用的粉笔、黑水、纸张都是定量供给,教师的薪水常常因地方财政缺钱而不能及时发下来。让学校给你配备“半头砖”,几乎是不可能的。自己买个“半头砖”,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啊!我多么看重的代课“双薪”,不过一月才一百多元。“半头砖”最便宜的也超过二百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家人的支持下,狠狠心决定自掏腰包买一台吧!“自掏腰包”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太看重教学这个工作,看重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看重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如果我的“当地外国语”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我会无地自容;如果我的“哑巴英语”引来学生的普遍不满,我会羞愧难当——这种把自己的人格形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心理,是今人久违了的耻感。   
  我的那位中学校友不负厚望,终于在暑假结束前录完了两册英语教材,为我解除了一年的教学困难。听他的录音不啻为一种享受,那是标准的“灵格风”声调,听起来有种轻松的音乐美感,那声音的高低强弱,那音调的抑扬顿挫,几乎是一支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而营造了赏心悦目的听觉氛围,单词、例句在一种出神入化的优美韵律中,深深地渗入到听者的记忆里。老校友的录音不仅为我的上课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也让我这个“哑巴外语”教师受益匪浅,我的英语发音在那一年英语教学中,跟着录音得到了很好的纠正。老校友回校后放心不下,又给我来了一封信,这封信虽然很短,意义却非同寻常,不仅给我的英语教学指点迷津,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深刻地影响了我后来的治学生涯——我从此把握了语言学习运用的基本原理,明白了写好文章的真谛是什么。现将短信照录如下:
李工:
   你虽然是一位工程师又临时代课英语,但在我眼中,你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你的每次来信都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我虽有着受过文科高等教育的优势,但我写不出你那样漂亮的文字,只能自叹不如。羡慕之余,不能不惭愧自己读书远没有你多。相信你一定会把英语课教好,只要记住: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并联系自己之所以能写好文章的体会,你的英语教学任务肯定会完成得很好。
   祝你成功!                                                                                      舒元月
                                                                                 1978年9月16日
     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打倒语法家?为什么要打倒语法家?我读后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的教学实践证实,在英格兰流传了很久的“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这句看上去让“中庸”的中国人感到偏激的箴言,却蕴含着关于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丰富思想,是学好语言、写好文章的至理名言。我在那段困难多多的英语教学经历中,由于坚守这句箴言的思想原则,并将其意义灵活地付诸实践,竟创造了英语教学的优异成绩。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课后,我做了一次全级部测验,四个班近二百人,人均成绩只有三十分!虽然测试题非常简单,成绩还是这样差。这样的基础确实让人忧心忡忡,我把情况向校长作了汇报,校长是左一个安慰,右一个鼓励,一番热情将我打发走了事。是啊,课已经上了,能打退堂鼓吗?开弓没有回头箭啊!   
  我回到教研组,看着办公桌上自己写下的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坐下来翻看我的同学舒元月——那位大学英语教师刚刚寄来的一份美国某校的英语试卷,8K纸的试卷共计十张,一节课的时间,光从头到尾读这么多的试题,也不一定能读完,哪来的时间判断、分析、思考试题?我浏览这份试卷时,觉得试题比较简单,没有复杂深奥的答题,且大多是填空题。我提笔在试卷上填空,填着填着……,突然眼前一亮,刚才的纳闷豁然开朗了,这份试卷考的是学生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东西,不是体现在其思考后作出的解答中,而是表现在他(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上!于是看来,这份试卷体现的教学思想——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仅仅掌握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练——是不用思考、不必判断就能正确回答的熟练,这才是目的。这样的考试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人类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都体现为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习惯”,没有人是在经过了一番怎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思考后,才动嘴说话,才动笔写字,都是信马由缰地或脱口而出,或走笔龙蛇,这便是“语言习惯”的意义所在。于是“打倒语法家”的真正含义便渐渐地显示出来——谁写文章的时候,还去考虑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什么是宾语?更不会去刻意组织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一类的东西,都是下笔写就是了,都是体现了一种“语言习惯”。实际上,即便修改文章时,也是运用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如果感觉有的句子不恰当,并非是在拿着语法的规范要求,检查每一个句子中发现的,而是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语言习惯”——实际上这种“习惯”都是在平日阅读中自然养成的。既然语言运用是一种“习惯”,那么如何养成这种良好“习惯”——怎样学好语言、怎样写好文章便明朗化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读书!毋宁说其中的朗读,背诵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一个人要想具备较好的语言水平,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以必要的背诵为条件,良好的“语言习惯”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养成。  
   正是经过这样一番“打倒语法家”的苦苦思索,我那举步维艰的英语教学,开始集中于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做法:学生大都不会把in the classroom写成on the classroom,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太熟了!于是我把今后的英语课,主要放在要求学生背诵上,我相信学生只要把那些例句短文背得滚瓜烂熟,英语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那平均三十分的英语成绩肯定会提高。但是说话容易行动难:四个班近二百名学生,我不可能检查每个学生的背诵情况,何况学生不愿学英语由来已久,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学,就是背不过,你能拿他怎样?于是我便学起了那年月“政治思想工作”中常说的“以点带面”的做法:我找班主席、学习委员、团支书、团员、课代表等班干部谈话,要求他们必须先背过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每人肩负着检查其他同学背诵作业是否完成的任务,每人管一个小组。凡是没有背过的同学一律到我这里来重新背诵,在我眼前还是背不过,就不准放学,直到能背过才可放学回家。有些家长见晚饭都过了,还不见孩子回家,就找到学校来,见是这种情况,都大力积极配合支持。这样做今天看来十分苛刻,有侵犯人权之嫌。但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月里,人们还没有那么多的权利意识,所以这种做法没有受到人们的指责。不过这种“毫不手软”的做法还真管用,两个月下来就极少有学生完不成背诵作业的了。就这样,在我严厉得有点不近人情的要求下,背诵终于成了同学们学习英语中主动去做的习惯,我也渐渐地不必为他们的背诵大伤脑筋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师生共同努力苦撑的“背诵学习”终于熬到了期末考试,正像先前预料的,效果十分明显,考试成绩由原来的平均三十分提高到平均五十七分,接近及格了,这是出乎校长意料的好成绩。第二年学期终了全县统考时,我教的这级学生英语平均成绩六十八分,居全县第一名。我因此得到了那时最让教师们羡慕的奖赏,表彰大会上,我从教育局长手里接过一个木质大镜框镶着的奖状。
     事后我虽没有为一点小小的成绩感到沾沾自喜,却有一种在“歪打正着”中受益匪浅的庆幸,一种深刻而又久远地影响了自己后来治学生涯的欣慰。
    “Down with the grammarians.”——那段永远难忘的教学经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20 , Processed in 0.07676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