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效民:2005:史学著作中的私人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 05:4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效民:2005:史学著作中的私人叙事


智效民   

  
  由于公民意识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进步,近年来私人叙事类图书的出版势头见长。与一般正史和学术专著相比,这种书通俗易懂、和蔼可亲,在记录个人经历、展示社会风俗、倾诉生命体验以及刻画历史细节、寻求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颇受读者欢迎。纵观2005年的这类图书,大致有以下收获。
  
  一、 口述史抢救抗战史料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战题材自然是出版界的一大热点。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图书市场可谓“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如果说前者是按照“图文互证、相得益彰”的原则,运用珍贵的历史图片再现抗战历史的话,那么后者则具有抢救活资料的重要作用。因为那些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越来越少,让他们用口述的方式为后世下鲜活生动的历史资料,是迫在眉睫的事。何况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历史研究的突破,有赖于新方法或新材料。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口述史不仅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材料上也会有新的发现。
  在抗战题材的口述史中,《我的见证》、《山西抗战口述史》和《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分别代表三种类型。《我的见证》是《北京青年报》设计的一个选题,后来又有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加盟。从2005年3月开始,他们组织30名记者,兵分五路,历时三个月,在国内外采访了400多位抗战亲历者,首先在《北京青年报》连续刊登,然后汇编成书。该书分血案、血泪、血战、血情、血祭等五部分,并为口述者配发照片、指印和签名,从而使每一篇口述都成为一份独立的诉状,控诉了侵华日军的罪行。
  相比之下,《山西抗战口述史》(三卷本)则以学术性见长。山西是阎锡山经营多年的地方,又是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因此在研究抗日战争中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该课题由山西社科院十多位研究人员承担,他们从2004年底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采访了1500人,终于在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完成任务。据我所知,由于《山西抗日战争史》(两卷本)、《山西抗战史纲》、《山西抗日战争图文史》等著述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阎锡山抗战始终采取回避态度,因此山西抗战史研究基本上处于“一条腿走路”的状态。《山西抗战口述史》尊重历史事实,突破这一禁忌,让“国民党政府军和晋绥军”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很大进步。该书还专门谈到“1937-1945年山西百姓的生存状况”,其中除民众的日常生活外,还有战时教育和商业贸易等内容,是很有价值的社会史资料。此外,该书还有剧宣二队和民族革命大学(简称民大)等内容。前者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后者有李公朴、杜心源、杨献珍等著名人士参与,在当时享有很高声誉。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书的自我定位是“通史性质”,但我更看重它的资料性。因此,如果编者能让他们采访的全部资料(400多万字)问世,其价值可能会更大。
  如果说这两种书稍有“急就”之嫌的话,那么五卷本的《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则以20年的积累,显得比较厚重。该书主编何天义是民间研究者,他从1985年开始研究这一课题,抗战胜利50周年时出版了《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四卷本)。后来他办理内退手续,建立自己的研究室,专门抢救二战劳工口述史料。设在纽约的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等机构认为这是揭露日本侵华罪行、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重要活动,决定与其合作。十年来,他们在国内外查阅1000多万字档案图书资料,考察了战俘劳工集中营和万人坑遗址,走访了战俘劳工1000多人,整理访谈资料400万字,在出版两本专著和两本资料的基础上,才编辑完成这套书。这种做事态度和治学精神值得尊敬,值得提倡。
  
  二、学术界关注1949
  
  自从第一届“1949年的中国”国际研讨会于2000年在北京召开以后,“1949年”这个话题才摆脱单一的官方叙事模式。经过几年努力,一批学术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今年年初出版的《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该书作者傅国涌是民间学者,他根据已有材料,选择了张元济、包天笑、陈光甫、柳亚子、竺可桢、胡适、梁漱溟、宋云彬、夏承焘、夏衍、胡风、沈从文、浦江清、徐铸成等14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把他们在1949年的见闻感想、喜怒哀乐集中起来,真实地反映他们在那历史巨变中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这些“私人记录”不仅填补了历史叙事的空白,也为我们反思历史、面对现实、选择未来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相比之下,6月出版的《水岚村纪事:1949年》,因为涉及到一本农民日记,也显得弥足珍贵。日记的主人叫詹庆良,江西婺源水岚村人,是一位从来没有走出徽州大山的农民。不知什么原因,这本日记流落到上海,被复旦大学王振忠得到。王教授致力于徽州文化与民间档案文书研究,自然深知它的价值。为此,他来到婺源水岚村,居然在村头碰上日记的主人,从而为这本书又增添了一点传奇色彩。
  该书由王振忠解读、李玉祥摄影,詹庆良日记附录于后。因此,我是从后向前倒着看这本书的。读詹氏日记,发现他当时14岁,居然对时局有这样的看法:“要想天下太平,非出圣人不可。逢此两党争战,国中乱得不安,人民无故受罪,归在人心不和,两党争权杀人,也算逆天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日记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记叙,反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风貌,包括农事活动、民间风俗、乡村贸易、信息来源、教育水平和战争影响等情况。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日记中有许多难以理解之处,因此读罢詹氏日记,再读专家解读,并欣赏摄影作品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信息,会有更大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11月出版的《1949中国社会》,进一步反映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该书分九大专题,用“和与战、消与长、盛与衰、憎与爱、去与留、动与静、疑与信、放与收、乱与治”等相互对应的词汇,描述了战争进程、金融失控、市民心态、农民痛苦、知识分子彷徨以及校园内外、工商业界和新闻媒体等问题,展现了江山易色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对1949年“进行综合研究并推向民众的第一部读物。”读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未能彻底摆脱官修史书的理论框架,但是在材料运用和观点陈述上还是有独立见解的,因此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私人叙事”。
  
  三、内容体裁的多样化
  
  除上述专题外,这一年的私人叙事在内容和体裁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比如《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自5月问世以后就好评如潮。该书编者余世存说,他原来是想写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如今他仿照《世说新语》体例,把写书的材料编排成书,是想为大众提供一个历史注脚,以便恢复历史正义,重构人性化历史观念。读这些“历史的碎片”,不需要完整时间和太多精力,但要真正读懂却不大容易。余世存告诉记者:有网友说这本书“慷慨之音少而哀怨之情长”,是读出了他的用心。我注意到,余世存一直对知识分子持批判态度。最近他在《我为什么反对知识分子》一文中借用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话说:“宁可误国,也不肯牺牲自己的意见与颜面,当然更不肯放弃自己的私利”,乃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最大毛病。他认为,如果知识分子还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寄食于人,他们“受侮辱受损害,同时为祸社会”的状况,就会继续下去。
  又如《半生为人》,是一种散文体私人叙事。作者徐晓的经历比较复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她就结识赵一凡、北岛、芒克、史铁生等著名的北京文学青年,并且是民间刊物《今天》的主要参与者。几年前她发表《永远的五月》,写自己与久病丈夫的生死恋情,真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后来读她的另一篇散文,才知她在文革后期因所谓“第四国际”冤案被捕入狱。这起冤案除北京之外,还涉及到山西,我的一个亲戚是该案外围人物。当时他虽然未受迫害,却在文革结束后的“清理阶级队伍”中跳楼自杀。有人说徐晓是因为坐牢才写出好文章,但是她说:“我宁愿不要好文章,也不要去坐牢,……不过有一点你可以选择,那就是你怎样面对自己的经历。”这句话对于如今那些心理脆弱的青少年,是很好的救助。除了上述两篇以外,《半生为人》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散文,它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的人生追求和精神风貌。徐晓是位编辑,曾编过《我向总理说实话》等好书,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价值取向和人格修养。她虽然动笔不多,但每写一篇,都能够用宽容、博爱、真诚的心打动读者,因此这本书不仅被同一代人称道,也很受青少年欢迎。
  再如《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是以私人叙事的方式综合而成的一种集体记忆。它从课内到课外、从玩烟盒到看电影,从打乒乓球到打群架,为读者全面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孩子的生活风貌。该书通俗易懂,又不乏考证功夫,从而为那段历史留下了较为可信的社会学史料。
  此外,我还读过《思齐阁忆旧》和《浮华与苦难》等著述。前者由著名戏剧家齐如山的外孙女、燕京大学音乐系毕业的贺宝善所著,书中涉及到齐如山、李石曾、梁敦彦、司徒雷登、张孝骞、齐白石、梅兰芳等文化名人。后者是一位普通工商业者的自传,作者叙述了上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人生经历,包括商场沉浮、情场艳遇、官场罪恶,都能毫不避讳,如实写出。该书略显自夸,这也可能是我的偏见。需要指出的是,两位作者都各有专长,如果大家都能像他们一样拿起笔来,私人叙事会大有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56 , Processed in 0.0755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