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课程莫成“山寨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21:5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本课程莫成“山寨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夏维波

     近年来,市场上突然流行一类外形时尚、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手机,名曰“山寨手机”。从网上了解到,“山寨手机”乃杂牌手机之戏称,即没有自己的技术,完全靠攒件组装,在手工作坊类的小工厂生产的手机。

    由“山寨手机”联想到目前一些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的五花八门的校本课程,因其质量不高、开设随意、缺少监控,似乎也不妨可以戏称为“山寨课程”。其表现特征有四:

    其一,开发随意。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未经科学的论证,完全从教师的特长和兴趣出发。教师喜欢唱京剧,即开设“京剧赏析”;教师喜欢厨艺,就开设“厨房里的化学”;教师喜欢修家电,就开设“生活中的物理学”。当然,也有从学生兴趣出发的,学生喜欢看电影,教师就开设“现代西方影视欣赏”。

    其二,内容芜杂。课程设计应有一定的基本模式,背后需要有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作指导。而目前的校本课程内容芜杂,有些学校一个年级一个学年能开设一百余门校本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但却很少有人追问一下开设的理由和必要性。

    其三,组织拼凑。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有一定的规律,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组合性。目前许多校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东拼西凑,甚至是网络资源的拼盘,没有内在逻辑或心理的顺序或直线、螺旋的层次。

    其四,运行不稳。由于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短期行为,其运行也并不稳定。教师或一时兴起,或为完成任务,准备十节八节的校本课程,有的校本课程甚至是“沙锅里捣蒜——一锤子买卖”,这次开设之后,不知道下次开不开。

     “山寨课程”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必要的课程规划,随意性强、不正规,出现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但是,如果一门课程的开设不考虑目标,它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基于这一想法,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经验,但是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的兴趣不一定是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能简单地从教师的特长和喜好出发,教师的特长和喜好与课程目标并不是一回事。没有明确和科学目标的校本课程,表面上对学生没有什么害处,但实质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学校和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应该正确认识并努力超越校本课程开发和运行初始阶段的不完善,积极研究改进对策。为保证和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不妨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目前,大多数教师已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但很多人并没有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要想开发高质量的、有意义的校本课程,专项的、高质量的培训是必要的前提。让学校课程管理者和教师了解课程编制、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律,才能使每个校本课程的实施者知而后行,知行合一。

    第二,课程集体审议机制。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集体审议的方式,就是要对共同要素进行慎重思考并协调。他建议成立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和课程主席组成的“课程小组”,由课程主席领导,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集体审议,作出有关课程的各种决定。这个做法不妨借鉴,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第三,借助力量合作开发。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一项大的工程,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是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妨走合作开发的路线,最好能够借助高校的学术力量。另外,还可以尝试搞校际课程、区域课程,进行联合开发。

    第四,借鉴引入优秀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如果学校的校本课程一时开不起来,为配合学分制的需要,不妨使用国家或地区提供的选修课程,引入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可以引进外校、外省或外国的优秀课程。经过检验的外部优秀课程,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即是校本课程。

    第五,优质课程形成品牌。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把握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形式。一个学校首先要着力开发几门主打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优质校本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合校情,而且使之成为学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一些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品牌课程,并使之成为自身发展和业务精进的标志。

    学校和教师要大胆、理性、稳健地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提高其质量,提升其价值,而不要把校本课程开成缤纷时尚、拼凑组装、质量堪忧、一次性消费的“山寨课程”,学校也不能流于形式,成为大量拼凑“山寨课程”的“山寨作坊”。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52:02 | 只看该作者
找寻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则与范式

来源:中国教育先锋网  作者:胡继飞

      在国家课程逐步得到落实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践总结,可以寻找到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某些规则和范式。

    把握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

    什么是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可以说,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在任何一个教育系统中,课程都是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领导为优化课程而管理,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所以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是为全国所有的某学段学习者都应达到的基本素质标准而设计的,难以承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素质教育之重,故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因为离开了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存在整体的全面发展。

    认清校本课程形成的两条路径

    校本课程的形成和开发,主要有两种路径,即演绎式和归纳式。

    一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具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由学校管理者来推动科任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二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基本过程为: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它是在科任教师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组织进行的校本课程规划与开发。

    兼顾校本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

    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是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需要。从涉及领域看,有科技类、生活类、社会类、人文类、艺术类等;从内容特点看,有知识型、活动型、研究型、技艺型等;从学科范围看,有主题融合式、主题平行式和单一学科式等。但不管如何分类,都不外乎以下三种价值取向:

    一是目标主导,即学校想做什么。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自己的发展正确定位。学校教育哲学反映的是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在学校环境、学生日常生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管理当中,是成熟型学校的重要标志。二是需求主导,即学生喜欢什么。校本课程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应通过调研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调研的项目应包括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喜欢的理由和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等。三是条件主导,即学校能做什么。这有两层含义:其一,学校想做的和学生喜欢的,最后都还要通过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实现,即所谓量力而行;其二,学校要根据自身在教学设施、文化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来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种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既不能顾此失彼,又不可能平分秋色,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同时兼顾到其他两个方面。

    明晰校本课程叙事的四大要素

    校本课程叙事,既可以作为一种研究的范本,又可以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学者一般认为,案例应包括真实的背景、具体的行为、完整的过程和隐含的思想这样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是要陈述真实的背景,即说清为什么要开发该门课程。毫无疑问,学校都是基于一定的理由才开设某门校本课程的,这个理由可能来自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可能来自地域性的文化或自然资源,也可能来自教师的特长或学生的需要。案例的叙述要能够说明课程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具体的课程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二是要说明具体的行为,即说清课程事件中的行为方式。案例的叙述要让他人体会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以便从中获得感悟和受到启发。因此,案例的描述要具体详细,要把改革的目标设计、涉及的人和事等行为叙述清楚。

    三是要展示完整的过程,即说清课程开发的程序和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问题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科学决策、制订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等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案例叙述要对具体课程事件进行完整描述,要让人们了解该课程的来龙去脉。

    四是要发掘隐含的思想,即说清课程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新思想、产生新理念的过程。我们在叙述实践者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同时,要注意发掘其中隐含的有价值的课程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些思想又常常隐藏在事件细微之处,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提炼,善于引导他人一起来品味和分享。

    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环节

    课程开发包括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或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落实好下面的每个环节:

    明确选题背景。每一个校本课程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否有值得发掘的地域文化?是否有较具特色的地域自然资源?是否有特殊的地域经济结构?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是什么?本校学生有什么样的兴趣和需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哪些方面需要补充?本校教师有何专长?社区是否有可以借用的能工巧匠?

    确立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或艺术素养,在这个总目标下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个性,既要准确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发掘和细化。

    设计课程内容。围绕校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来逐步展开,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章节结构、主题结构、课题结构、层级结构等。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应使课程内容呈现出地域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关注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涉及到课程的管理、师资的配置、教材的编写、器材的准备、场地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具体问题。比如需要哪些教学资源,应通过调查研究来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能工巧匠等来进行资源整合。

    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重视校本课程实践的六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这里仅强调以下几点。

    注意立足“校本”来开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时要进行基于学校现实的教育学分析和需求评估,要综合考察学生自发的个体需要和素质发展的教育需要、学校的教育传统和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因素,逐步实现内容的地域化和校本化。课程就是要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比如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计划、教学建议和学业评价方案等。

    避免校本课程被过度“文本化”。传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不太适应校本课程所应具有的时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要求。建议学校编写教师指导用书,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义和活页式的学习材料,使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滚动生成,而不能是“一次性买卖”。所以,校本课程原则上不主张为学生提供正式出版的教科书。

    重视改进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教学形式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和专题讲座外,应多开展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小创造、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公益活动、观摩考察、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头脑风暴等形式,同时应注意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元素。

    注意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是普遍认同的,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却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没有提供制度性的支持。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国家课程教学的量与质,另一方面又要自主开发新的课程,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校应主动建立激励机制和营造创新氛围,比如为校本课程开发出台奖励措施等,让教师因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而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逐步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注意建立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抓好选题和改进教学方式之外,将校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纳入学业评价考核的范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建议学校就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问题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并重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在学业考核中的作用。

    注意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校本课程是一种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非每个科目都要开发出一个校本课程来。学校可以开发出多门校本课程,学生具体学习哪门校本课程,在完成学校规定基本学分的基础上应有自主选择权。同时,校本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过去课外活动的课程化,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交叉性,彼此可以包含对方的课程内容,依据新的课程计划,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结合起来安排和使用。(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52:45 | 只看该作者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整套理念、策略与技术

作者:郭元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校为本的理念深入每个校长和教师的心田,校本研修、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开发等字眼时常见诸报端,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的贡献之一。我深深感受到,以校为本的理念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尊重,是对学校特色、对教师权利、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一提到校本开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发某种校本课程。其实,校本开发是指一整套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理念、策略和技术。即使是像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也需要学校进行校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小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具有校本开发的理念、策略和技术。其次,校本开发具有不同的层次,我认为至少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基于课程研制的校本开发,二是基于课程管理的校本开发,三是基于课程实施的校本开发。第一个层次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课程领导能力,第二个层次要求学校具有课程制度建设能力,第三个层次则对教师提出了课程意识的要求。相比较于其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最能够体现校本开发功能,也是最需要依赖校本开发的课程,从而对学校管理者、学校组织和教师提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成为新课程实施难点之一的重要原因。

    校本开发,作为一整套课程开发的理念、策略和技术,不能仅仅指向某种开发的结果,即不能仅仅想到要开发出某一具体的课程门类或课程形态,我认为要从课程的内在要素及其整体关系的角度来构设。具体来说,校本开发必须从如下课程要素入手来展开。

    第一,课程理解的确立与课程目标的开发。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校本开发,首先必须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及学生为什么必须要经历这门课程的学习,即形成课程理解。我以为这是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提高教师课程意识的起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能够明确回答这些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学生为什么必须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究竟要获得什么等有关课程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形成正确的课程理解,他的课程实施往往就缺乏明确的方向。

    课程理解一旦形成,就要进入目标设定阶段,即通过学生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家规定的“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就是课程目标的校本化,是对课程目标的“二度开发”。课程目标的开发不仅学校需要进行,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当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明确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需要分学段、分年级、分专题地研制学校层面的课程目标,把“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变成“行为取向”、“表现取向”和“生成取向”的课程目标。需要明确学生所要获得的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及其达成的程度。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必然拥有特定的课程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的课程是不存在的。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于国家课程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由课程专家经过科学研究的过程完成了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基本工作,但这一工作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般状况来完成的,且以静态的形式来呈现,它往往表现在具有纲领性的课程标准和具有可替换性的教材之中。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课程实施过程还需要进行动态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即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延伸、补充、替换、修正等加工工作。这些工作可以看作是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内容开发的过程。而对诸如综合实践活动等开放性课程而言,学校和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则远远不止于此,还需要将学生纳入内容的选择、确定和组织之中。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还要进行活动主题的提出、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内容的分解与描述。

    第三,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只有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活动方式及其活动程序、基本规范和方法论的设计,实际上是除课程理解和目标设计之外的又一重要环节。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学习方式的开发。学习方式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设计的过程,更不是仅仅指备课或写教案。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活动方式的程序、方法规范和过程价值的落实上,要保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习方式的设计并不要求一节课、一个活动主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或活动方式越多越好,学习方式的设计要克服这一误区。

    第四,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是人们在课程开发上最容易考虑到的一点。其实这一工作是课程开发的一个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主要目的是为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即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素材。另一方面是由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完成的。对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来说,指导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方法引导、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相关的环境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16 , Processed in 0.1421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