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出版:昨天的辉煌与明日的希望 ——答某刊记者书面采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074860100gzo8.html
教育出版对于现代出版而言,毁誉参半,成败皆萧,实在是个沉重的话题,本刊历来多有关注,并已陆续刊发过一些相关内容的文章。此次再将话题深入,俱因教育出版一头独大的局面仍未随着出版形势的变化而得到以改变。出版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出版的强盛,离不开教育出版的积累和支撑,但就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对外输出而言,教育出版的畸重状况还必须改变。下面所列话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教育出版的现状,也预示了其未来的走势。欢迎您的参与其中,畅欲言,抒己见。就各位的发言,本刊将于第四、五期择优予以刊载。
1、中国出版的基础在教育,甚至有人把中国的出版统称为教育出版,把中国的出版经济解释为教育出版经济,之所以有此印象,是由中国出版的实际决定的。翻开最近5年甚至10年的全国出版统计资料分析,在我们通常使用的图书分类22类中,只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一类,其总印数、总印张、总定价分别占到全部22类图书总数的76.63%、62.01%和49.27%,(2008年统计),即以教育出版为主体的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一类即占到中国出版全部总量的3/4到1/2。若再从利润的角度来统计教育出版的贡献,其“畸重”的现实则更为明显。如果再将面向少年儿童而近年来涨势不错的少儿出版纳入考察范围,其份额比重还将增加。因此,关注教育出版,关注以学生为主体读者的出版板块,是每一个出版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对教育出版在中国出版中的总体地位与印象如何,请您给我们来描述一下。
就目前看,中国的出版业还是完全依赖教育图书的出版业,可以说,离开了这个板块,中国将会有近一半的出版社难以为继,地市级以下的新华书店都将无法生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出版帮助中国出版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帮助中国出版业做大了规模;可对教育出版的过分依赖,又导致了出版业创新力的缺乏,导致了图书结构的畸形,导致了今天的中国出版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2、实际上教育出版为中国出版担当了很多,也承载了很多。如有人评价它为中国现代出版完成了原始积累,也有人指责他们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出版物的始作俑者或代名词。如何客观评价教育出版在中国出版中的贡献与作用,请发表意见。
中国书业的市场竞争几乎就是从教辅图书开始的,出版社的原始积累也是从教辅图书开始的,民营书商也是从教辅图书开始积累的。竞争也是从教辅领域里首先启动的。诚然,初期的竞争总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的。笔者早在2000年就指出过:“1998年全国出版大、中、小学各类课本、教辅等文教用书销售143.32亿册、码洋558.01亿元,占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的86.4%、74.6%。试问如果剥去教材教辅书又将如何去评判我国的图书市场,如果离开这些教材教辅书,我们566家出版社中又有多少家将难以为继乃至无法生存”(《世纪回眸,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2000年第四期《出版广角》)。直至2008年,虽然现状有所改变,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请看下面的数据:2008年纯销售539.65亿元,教材品种占比重20.26%,总印数占47.61%,总印张占46.02%,总定价占34.58%;占总销售数量册数的52.75%,金额占42.18%。注意,这其中还没有把铺天盖地的教辅图书计算在内!
但是不管怎么说,教育出版帮助中国大多数的出版社完成了原始积累,甚至民营书业也是完全依靠教育出版完成了他们初期的原始积累;而中国的出版业也正是在教育出版领域启动了出版业市场竞争的第一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出版在中国出版发展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3、是否可以把视角转向最近5年,甚或扩展到进入21世纪以来的首个10年这个范围,您的印象里,教育出版的整体表现如何,教育出版本身所包含的各个板块,各分支的表现情况怎样,如中小学教材、助学读物、大中专教材、职业教育、教育理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政策与管理等等。您对教育出版的各个细分市场的表现感觉如何?
问题首先出在中小学教辅图书板块上。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上说明了中国出版业的不成熟,但是随着对教辅图书出版的热衷度逐渐淡化,在教育出版的另一个领域——高等教育出版领域的无序竞争已经开始,而且也将进入白热化的状态。我曾经一个在大会上说过:教辅图书的昨天就是大中专图书的明天,这个不是危言耸听,是我自己观察的结果和切身的体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类图书出版和营销中多年来的积弊,要下大力气,切实去杜绝那种现象,去规范教育图书的出版与营销。
4、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教育出版或者说教育出版中的中小学教材、助学读物的出版方式和营销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造成教育出版整体生态的改变,您感觉到这种变化了吗?您对这种变化作何评价?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与各地出版集团的组建,规范的市场秩序还没有得以健全和完善,在地方保护因素的作用下,教辅领域里竞争的无序依旧。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版上的垄断逐步得以打破,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问题,弊端也很多,尤其在出版营销上,地方保护现象越趋严重。我们的出版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到这样的现状。
在具体的变化上,一是中小学教辅图书的出版,由于利润的大幅度降低,风险却在增大,大多数出版社已经不将其作为主攻方向,不少出版社已经开始在逐步淡出,教育类图书在出版总量中的比例的降低就是明证;二是同步式的教辅在向扩展知识、提高素质、教学研究的方向转变,这样既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又降低了图书报废的成本风险。
5、教育出版对整个出版的贡献可谓大矣,谈及教育出版,却每每有微言,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何在?
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造成了中国出版业图书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短、平、快的急功近利行为,扼制了大众出版的研发出版;二是对政策的依赖弱化了出版业的创新能力,重复出版是最为明显的后果;三是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教育出版成为权力寻租现象滋生的温床,如今的教育出版的圈地运动就是其具体表现;四是导致了市场营销乃至出版、教育领域中种种不良风气的盛行,在教材招标、检查审批、市场推广等活动中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花样百出。
6、教育出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哪些?这些不足与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还是教育出版本身所致?
一个问题是重复出版与创新力,一个问题是权力寻租与真正的公平竞争;归根结底是一个体制问题。这其中有出版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有教育的管理体制问题,而教育的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出版的问题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7、未来的教育出版在中国出版中的地位会是怎样,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出版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将会承担些什么,展现些什么,与当下的教育出版比较,您希望其增加些什么,减少些什么?请您对未来的教育出版给予展望。
教育出版应该由国家教育部门实行专营。笔者在2003年就提出,国家对于教材教辅(这里专指中小学)和政策法规类的政治读物应该实行专营(目前的教材采用招标出版的方式,笔者以为也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这一类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教材出版社)定性为事业单位,对他们的出版物的内容、种类、定价、利润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可以利用这一类出版物的利润设立专项出版基金,资助教育事业和国家的重点文化项目的出版。(见《出版参考》2003年第2期)
8、您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抱有怎样的心态,特别是面临着全民阅读率的降低与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的冲击,传统出版包括教育出版将会面临怎样的改变,该怎样应对这种变化?
我对中国的出版还是充满信心的,尽管我们的出版业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比较严重的无序状态,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出版业将会持续发展是无疑的。特别是随着国民生活水准的上升,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位置将会不断前移,这也就意味着出版物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据2008年的图书纯销售统计,中国大陆人均购书只有4美元,是购书水平最高国家挪威的2.9%,是亚洲购书水平最高国家日本的3.4%。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购书每增加一美元,全国纯销售就将增加近百亿人民币,发展的空间很大。尽管传统出版将受到数字化出版的挑战,但是,因阅读习惯、审美角度、收藏需要以及平均生活水准提高的任重而道远,都决定了传统出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还将占主导地位,传统出版将会被彻底颠覆的结论只是危言耸听。当然传统出版如何利用和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是今天的出版人应该思考和为之努力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