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工作室-推荐]=张梅霞:编辑 的 态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0 00:0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辑的态度之一:对待读者的态度



  
                                                 ----第三季度评报感想  
    读者是报纸的受众,是报纸这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统一体的消费者,是报纸作为一种商品的购买者。有读者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报纸,有报纸才有编辑,所以说,读者是报纸生存的基础,生命的来源,读者是编辑的衣食父母。编辑的薪酬不是报社决定的,是读者决定的。读者的多少,读者消费能力的大小,决定报社的收入,从而决定编辑的收入。

    编辑对待读者的态度,是他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最基本的体现。因为,编辑对待读者的态度,事实上是编辑对待市场的态度。编辑对待读者的态度,事实上是农民对待田地的态度。农民不深爱自己的土地,不把自己的汗水一日日地播进自己的土地,土地也不会回报给农民丰收的稻谷。有的编辑认为报纸是他的土地,他只要在报纸上认真耕作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报纸只不过是编辑的工具,就像农民的犁耧耱耙一样。编辑了解读者的好恶与需求,通过报纸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就像农民了解自己土地的特性,了解它适合生长什么样的庄稼,针对性地耕种,才可能有好的收获。

    有些编辑是没有读者观念的,比如说,不经常和读者接触,看到读者的来信不能在第一时间打开或者处理,报纸的设计栏目的更新版面的美化不去征求读者的意见,长时间地不进行读者意见调查,或者采用应付的手段去征集问卷完成任务,常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而不会说读者认为如何如何……这样的编辑肯定不是好编辑,连称职的编辑都谈不上。如果一个报社有若干这样的编辑,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优秀的编辑会经常深入读者,了解读者,和读者交朋友,并认真整理采纳读者的意见。优秀的编辑不仅了解读者的需求,用恰当的方式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而且会引导读者的需求,开发读者的需求,让读者感到他们需要编辑的点拨与导引,感到自己不曾意识到的一方美好的天地编辑替他们打开了,感到编辑极易亲近又水平很高,觉得读编辑的作品会得到愉悦得到触动得到提升。这样的编辑是一个报社的财富,因为他们不仅是研发人员又是生产人员还是销售人员,他们决定了产品有很好的市场。有些读者常年跟随一张报纸,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其中的一个或一些编辑。没有过硬的质量,再好的促销方式都难免有欺诈之嫌。而有了读者喜欢的内容,常常会节省大笔的广告费用,这相当于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读者是需要细分的。读者有层次,更有群落。编辑要清楚自己主要为哪一类读者服务。给读者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地域分有东西南北,按生存环境分有城市农村山区,按消费能力分有高端中端低端,按数量多少有核心与边缘,按支付能力我们还可以分支付者和实际支付者。就像办报,我们既要让读者满意,还要让报社的实际控制者——主管主办部门满意。我们的报纸,既要让学生喜欢,还要让老师和家长满意。重要栏目、连载稿件和大的活动,必须经过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调研才可以操作,不然会失之偏颇。迎合和引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度的恰如其分的把握常常可以看出编辑的水平和报纸的品位。

    心中有读者,不必要时常挂在嘴上,用实际行动去做就可以了。做了就必然有效果。就像信佛的人不必要言必称佛,到处磕头烧香,只要心中有佛,日行一善,年久积累,自有厚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0:09:11 | 只看该作者
编辑的态度之二:对待作者的态度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关系。编辑和作者共同指向读者。作者生产精神产品,编辑加工编排后通过一定的渠道把它们销售出去,使它们在读者中传播,实现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与作者是合作的关系。作者为编辑提供内容,编辑为作者提供销售自我的平台,编辑与作者是一种业务合作关系,也是一种商业合作关系,是一种劳动与货币的交换关系。

    编辑和作者的合作关系,决定了二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编辑有权利接受或拒绝作者的稿件,作者也有权利接受或拒绝编辑的约稿。作者供稿意味着允许编辑采用,编辑用稿要尊重作者的著作权。这是一种事实上的合约关系。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利追究,更有权利取消合作。编辑采用作者的稿件,要弄清楚作者对编辑作了哪些授权,作者的稿件是否允许改编?是否允许修改?是否允许转载?是否允许署用其他笔名?是否允许汇编成书或者提供给其他媒体?作者为编辑提供稿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没有明确说明,视同同意修改同意采用。平等的关系决定了双方应该互相尊重,并且都遵守行业规则。

    当然,由于编辑离终端的距离较近,由于编辑掌握着平台,所以绝大多数作者是愿意和编辑处好关系的。因为媒体之间竞争的存在,绝大多数编辑也是愿意同作者处好关系的。编辑是作者的上帝?作者是编辑的上帝?上帝和他的仆从不是平等的,所以我觉得不能是这种关系。编辑和作者必须是能够对话和交流,能够协商和沟通的平等关系。编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稿子就斧劈刀砍,弄得稿件面目全非,即使发表了,我想作者也不会高兴的。而作者写稿时也要心中明了媒体或栏目的特点,明了编辑的意图,那么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受到编辑欢迎。

    有人说,编辑与作者应该是朋友关系。此话没错,但是,这种朋友关系必须是能够坚持工作立场也允许对方坚持工作立场的,并且能够相互说真话的诤友关系。编辑采用稿件的标准我认为最要紧的是三条:第一,报纸的办报宗旨;第二,栏目的用稿要求;第三,稿件的质量。如果不符合上述三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请作者修改或重写,否则只能退稿或不用。作为朋友的编辑应该做到的是,给对方提出修改意见;给对方提出努力方向;及时通知对方采用或不采用;如果报社没有退稿制度和每信必复制度,那么,给你的作者朋友及时回信和退稿。如果不管作者的稿件质量如何都碍于情面采用,那么,一害报纸害报社,二害作者,三害编辑本人。大家一起出丑,一定是编辑对工作对作者对自己不负责任造成。有些作者的稿件达不到发表要求,或者风格明显不适合本报,却经常见报,这就是编辑滥用权力的结果。

    编辑与作者的这种供求关系,决定了编辑与作者是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作者可以为不同的报刊社投稿,编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作者的稿件。所以,作为编辑,一方面要扩大作者队伍,让尽可能多的作者为你供稿,你主持的版面才能丰富多彩,得到读者喜爱。相反,即使水平很高,长期就是个别人包版,读者读久了也会腻烦的。另一方面,如果作者提供的稿件确实不适合本报,也要为他提供一些参考,或者介绍一些同行,告诉他他的稿件适合什么样的报纸。多为作者提供一些机会,才会得到作者的爱戴。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作者队伍,也有自己的骨干作者,还要有不同层次的作者。全发表名人作品,会冷落其他作者或初学者,不利于培养后备队伍。另外,对待名人的作品,不能照单全收,原样刊发,一定要敢于质疑,往往名人作品中存在一些知识性的硬伤,因为编辑的盲目崇拜而不得纠正。

    上面讲的是一些理论,在编辑部的管理制度上,往往有许多规则性条文。有些编辑忽视或违背这些条文,那就不但是水平的问题,还有制度意识和基本素养的问题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0:10:19 | 只看该作者
编辑的态度之三:对待稿件的态度

    稿件是作者的来稿,是编辑工作的对象,是报纸的原材料。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是编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编辑对稿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编辑对待工作的态度,体现出编辑的职业素养。
    编辑应该尽自己最大可能开拓稿源,让稿件尽可能地丰富多样一些,这样自己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才不致遭受无米之窘。有时听编辑诉说没有稿件之苦,常觉得不解。没有稿件是编辑之过啊,怎么自己还会心生抱怨呢?开拓稿源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方法,比如说提前在报纸上刊登启事,专门给作者寄送稿约,电话或电邮求援等等。这中间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刊登启事或印发稿约要打好时间差,要有足够的提前量,要让作者明白你的具体要求,如内容、体裁、篇幅、截稿时间等等。必要的话,编辑还可以操刀上阵,做一两篇“下水文”演示给作者。如果如上篇文章所说,你搞好了作者队伍建设,有庞大的作者群为你服务,你再做好约稿工作,我想是不会出现稿荒的。
    年轻编辑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作者队伍,不知道向谁约稿,不知道该怎么约稿。依靠自然来稿的编辑,是做不好工作的。当然,作者会不会配合你,给你支持,很快给你提供稿件,主要取决于三点,第一,他适合不适合写此类的稿件;第二,你平时和约稿的态度如何;第三,你约稿的要求表述是否明白。编辑在向大多数作者约稿的同时,还要确立重点作者,向他“下达任务”——你们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话。
    有了稿件,如何处理?我想,编辑对待稿件的态度,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慎”——慎重对待每一篇来稿。这包括:
    ——选择稿件要慎重。编辑选择稿件我认为有三个标准:办报宗旨,栏目宗旨,稿件质量。必须选择符合办报宗旨和栏目要求的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些稿件风格和内容比较适合,但是稿件有些粗糙,经作者同意,或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可以进行加工。如果稿件质量很高,但是不适合本报,可以联系作者请他写适合报纸或栏目的稿件。名人、专家和一般作者的稿件,都应执行上面所说的三条标准,不能厚此薄彼。
    ——加工稿件要慎重。稿件不是普通工艺材料,稿件是作者的心血,所以对待稿件就像对待一个个的人,不可草率。一篇稿件处置不当,就可能给作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从此不再愿意与你合作。我个人认为,加工稿件有这么几条原则:确信作者允许你改,不然的话,可以请作者改;能不改尽量不改;必须改的话一定要改得得体。所谓得体,指符合栏目宗旨,文气贯通,符合作者一贯风格。如果后两条达不到,宁可放弃,不然会让作者心生反感。改稿除了注意上面说的三条,还要注意语言文字规范,不合规范的地方一定要改。改的办法有增,删,调整语序或段序,修改语法错误,补充附文等说明性文字等。如果改动太大,那不如重做一篇了。
    ——管理稿件要慎重。现在大多数稿件是打印稿或电子邮件,一般不需要退稿。但是作者注明退稿的一定要退。稿件采用应做好登记,把采用时间,刊发日期期数,稿费标准,作者地址和其他联系方式等登记清楚,并且把原稿附在送审稿后面,以备二审、终审查阅纠偏。重要作者的稿件修改结果可请本人过目,采用了应通知本人。不用的稿件应按照栏目类别分类保管,并且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不做废稿处理。有时现在不用的稿件,常常在下一次救急。如果是长时间没有用的稿件再用,最好向作者了解一下,看是否别的报刊已经采用。有的作者经常把很多稿件放在一起,投向很多家,这就需要编辑仔细甄别,看哪些适合本报,哪些别的报刊已经采用。原则上同类报刊上发表过的作品,起码是近期内不能在本报刊登。转载类稿件不能做原创稿付酬,当然和作者有约定的除外。
    稿件是种子,优良的种子才可以带来丰收的喜悦。种子的挑选培育应是满怀憧憬、满怀爱意的一个过程。优秀的编辑从中体验和享受到快乐——这是一种简单纯净的快乐,带有微微的骄傲。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0:11: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报纸美术编辑工作的一点思考——五月份评报感言

      一张报纸的风格,一张报纸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往往取决于报纸的美术编辑。面向少儿的报纸尤其如此。因为少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受色彩和图画的感染。我们想想,幼儿或者小学低段孩子的教室、书本、衣服,都以活泼的图案、鲜艳的色彩所装饰,是不是?所以,作为报纸的主编和美术编辑,应该重视报纸的美术效果。
    一个美术编辑,应该做到什么?我想应该有这么几点:
    其一,美术编辑应该对读者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审美特点有研究,对报纸的定位有明确的把握,然后设计出自己报纸的整体风格来,将这个整体风格作为自己平时设计的出发点。对我们报纸来说,设计整体风格时应考虑主体色、版式、图这几个方面怎样让小读者容易亲近,感到愉悦,进而达到喜欢甚至爱不释手。我们的美术风格应该是整体而不单一,活泼而不花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报纸不应该选用纯色作主色调,纯色看起来生,没有亲和力。选好主色后要巧用补色来达到“破”的效果,也就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要把整张报纸当成一个整体来设计,一块版面不要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格局,像豆腐块一样。而且,选取线条、图以及标题字等版面元素时,一定要活泼,有时代感。我们低版的报纸现在看起来过于规整,过于平淡,有些成人化,没有抢眼夺目呼之欲出的效果,这是应该注意的。
    其二,美术编辑处理图稿(来稿图)应该从约稿前做起。在约稿前,自己应该把文稿先读一遍,吃透文稿,明白作者的意图,明白编辑所要传达的意思,自己感觉一下文中哪个地方是最精彩的、最能起现文意的地方,构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如是适合用线条来表现还是适合以色彩来表现。自己应该有想法,而且,要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图稿作者。这样,在约图时和图稿作者有一个交流,给人家一个构图要求,自己在画版的时候脑袋里就有一个大的构图出现,后面的工作就会顺利很多。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步骤不应该省略。
    其三,审图前应该先读文再读图。审图最起码要看有没有图文不符的问题,例如,文中是凳子,他画的是椅子;文中是果皮,他画的是饮料瓶;文中是小鸡,他画成了小鸭;文中是男孩,他画的是女孩;文中是草地,他画的是小河……这些小问题往往会溜过一道道关口,堂而皇之出现在版面上。审图第二要看的是不能有知识性的错误,尤其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更容易出现错误。因为你认为你明白你懂得。例如,北斗七星我们常见,可是体现在图中,它的方向、开口应该朝哪面?你查了没有?还有,动植物的构造、不同朝代人们的服饰等都容易出错,应该警惕。儿童插画跟成人插画不同,跟漫画更不同。儿童往往从插画里获得知识经验,通过插画来认知,所以,应该给他们一个基本正确的概念。审图第三要看形象是不是适合受众的欣赏趣味。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审美趣味不同。从我们低幼读者的角度来看,图应该线条流畅、构图有序、形象生动、色彩搭配和谐。审完图如果发现有问题,应该和图稿作者进一步沟通。这次沟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其按要求改图,二是巧妙地提醒他以后注意。
    其四,如果上面几步都做好了,版式设计和做版就会轻松很多。需要提醒的是,版式设计在服从报纸风格的前提下,要注重变化,给人以新颖之感。不同期数不同版别的版式,要有自己的特点。另外,长期固定用图画作者,可能会破坏你的设计,你怎么变,读者都看不出变化来,因为你的图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在线条、标题、标题字的拼音、署名、栏图的处理上,一定要有整体思维,不然看起来很凌乱。每期版面都应该做到独具匠心,而不是拼凑。做版时对图稿要进行裁切还是拉缩,或者装饰,一不能损害文意,二不能破坏美感,三要为版面增色。不能在人感觉不舒服的地方生切一刀,该大的图不能小了,和文字的距离要疏密有度。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东西。
    其五,美术编辑也要做好作者队伍建设。美术编辑不能有“私心”,这个私心指,一,图个人省心省力,不去挖掘更多的作者,成天就是那么三两个工作室占据版面,这样就把很多的美术工作者拒之门外了,也使你的版面看起来单调乏味。不要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多样化口味是读者的需求。二,碍于人情,美术作者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不好意思指出。有的工作室把插图当作产品而不是艺术品,满足于流水线作业,不仅差错多,而且缺乏创意。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是我们的美术编辑工作没有做好。三,好面子,或者说过于坚持个人主张。有的作者的图没有任何风格可言,粗制滥造,可是还在用。领导明确指出有的作者不能再用了,可是我们的美术编辑就是舍不得对其“封杀”。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是照顾作者挣钱,而是要帮助他提高进步。大部分作者还是比较理性的,你对他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会乐于接受的。因为作者也需要成长。
    其六,美术编辑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应该了然于胸,在工作中力求扬长避短。有的美术编辑过于强调设计的因素,不能把设计和图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上过于成人化、杂志化、程式化;有的美术编辑对色彩的感觉不好,要么过于繁,过于乱,要么过于嫩,过于简单。在平时的学习、涉猎以及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克服自己的缺点。
    最后要谈到的是美术修养问题。现在的美编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画图,或者说绘画方面的修养欠缺。画图和设计是分不开的,就像编稿和写稿是分不开的。作为文字编辑,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不合格的;作为美术编辑,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绘画素养,也始终是有遗憾的。庄稼的收获,工夫不在收割那几天,更多的在平时。我们在平时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同时,在平时要多看一些美术方面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美术编辑要指导美术作者,在专业造诣上就应该有超过作者的地方,不然,你只能跟着作者跑,而不是为作者领跑。现在提倡编辑们开博客,为的是编辑们多一个交流、练笔、展示的平台,不知道我们的编辑们认识到了没有,不下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以业务提高和成长为追求,在工作中不要有浮躁心理,对编辑来说,是很关键的。美术是艺术也是手艺。不管是艺术还是手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吃苦长期付出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为什么?因为我们入了这一行。一行就有一行的道道,一行就要有一行的样子。

                                        写于2007.06.15  5:30-7:30


原文地址:印前审读提升报纸质量作者:媒体纠错
    近年来,我国报纸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出版了许多为广大读者欢迎的报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和社会的需要,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有的报纸刊发了一些导向有问题、格调低俗、报道失实、虚假违法广告等社会影响不好的内容。我们知道,各级各类报纸在当地都拥有广大读者,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党报,在为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报纸出版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监督,报纸刊载的文章一旦出现导向问题、格调低俗、报道失实、刊载虚假违法广告等问题,就会有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提出尖锐批评,甚至要求管理部门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则是报纸文字的差错率太高,令读者很不满意。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6月8日报道,受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委托,中国产业报协会组织10名质检委员和北京市工商局广告监测中心对全国42家行业报的2005年9月19日这一天的报纸进行抽查,检查范围包括内容(含广告)、版面设计、印刷和文字编校四个方面。结果发现,除个别报纸的个别报道存在超出办报宗旨和违反政治纪律的现象、个别报纸存在广告问题外,文字编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所有受检报纸的万分比差错率都超过了报纸编校质量合格标准,致使受检的42家报纸无一合格。报纸文字差错率太高,使读者对报纸在规范使用汉字方面的传统权威形象产生了怀疑。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宣传舆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维护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报纸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就要确保导向的正确。同时,它也是重要的文字传播载体,所以也应做到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众所周知,舆论导向错误,祸及党和人民。同样,报纸不能正确、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广大读者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由于报纸是靠“白纸黑字”来传递信息的,差错一旦造成,想改都来不及。所以,要堵住差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报纸印刷前努力把一切差错都消除掉。要确保报纸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重大问题上的宣传口径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发表与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文章,不违反国家的政治纪律,以及减少和消除文字差错,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净化报刊文字环境,笔者认为,必须开展和加强报纸的印前审读工作。
   
    印前审读为确保报纸质量增设保险门槛
    印前审读一般是指对报纸印刷前的版样内容进行审核性的阅读。它包括导向审读和文字审读两个方面。导向审读是对报纸出版后可能收到的社会效果进行的一种预测。这种预测主要围绕着报纸出版内容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等做出评价。导向审读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侧重于检查报纸文章涉及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的内容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和影响,特别是对一些“事故易发地段”要进行潜心细查。文字审读则是从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方面出发,根据约定俗成和汉语言的一些习惯用法,对报纸内容在使用汉语言文字方面是否规范进行检查。
    因为印前审读是从编采业务角度出发,按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避免报纸形成差错,把保证导向正确的要求落实到报纸版面、稿件甚至字里行间中去,从而较好地协助报社领导把好导向关,为报纸坚持正确导向增加一道保险。在规范汉字使用方面,印前审读同样大有可为,它可以及时发现错字、别字、病句、多字、掉字、颠倒字等汉字使用方面的差错,及时改正,确保报纸在汉字使用及表达作者意图方面做到准确无误,维护报纸形象。
    由此可见,印前审读在报纸的出版管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措施,认真开展和加强报纸印前的审读工作。
   
     划定印前审读责任   制定落实奖罚措施

    划定印前审读责任范围是印前审读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责任的划定,就可能会出现大家都在审读,结果是大家都没有认真审读的现象。这样的印前审读肯定起不到发现和消除差错、保证报纸质量的作用。因为没有具体的责任划定,报纸一旦出现差错,处罚的板子就很难准确地落到责任人的身上,要么所有参与印前审读报样的人都有责任,要么全都没有责任,这样不分责任的处理方式既会让那些没有责任的印前审读人员产生埋怨情绪,也不利于调动审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做好报纸的印前审读工作,就要划定印前审读责任范围,制定奖罚措施。
    如何划定印前审读责任范围呢?云南省西双版纳报社的做法是:所有编校审人员都要参与报纸印前审读,并对审读人员的印前审读范围进行了分层划定。规定:编辑校对人员要对文字运用、新闻事实和数据是否符合常规等进行把关,明显的标题错别字、人名地名有误等纯技术性问题,由编辑校对人员负责纠正。值班编辑和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要对标题制作、语法语句通顺与否等进行审定;专职印前审读员、总编或副总编则要对文章导向、文章编排位置高低、标题字号大小等进行审定。其中,对专职印前审读人员又有更高要求,规定专职印前审读人员的审读内容侧重于导向方面,特别是对以下内容要细心审定:报纸或文章的宣传口径以及提法与中央、云南省委、西双版纳州委提出的是否一致;表扬、批评报道是否有利于团结、和谐;探讨性文章的一些观点、数据是否做到内外有别、范围适当;成就报道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各种报道是否符合保密要求等等。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近年来与接壤的老挝、缅甸和与相邻的泰国等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旅游等交流交往活动不断增多的实际,西双版纳报还要求印前审读人员对涉外新闻报道要更加细心审读、认真把关,严查细究报道涉外活动的文章中对邻国的内外政策和发展是否有不当评价,报道涉外交往活动的文章中有无干涉他国主权和内政的做法、说法,是否符合外宣方针。若发现有问题之处或可能引起歧义的地方,必须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为了避免出现审读与不审读一个样、认真审读和随意审读一个样的状况,就必须制定奖罚措施。西双版纳报的做法是:开展原稿差错统计和见报差错统计,原稿差错统计由编辑和校对人员负责,编辑统计记者差错,校对统计编辑差错,责编统计校对员的差错。见报差错统计由编委办负责,将各方面反映(包括社会勘误)的差错集中统计核实。这些差错统计均作为扣罚相关审读人员奖金的依据。
   
印前审读取得明显成效

    新闻报道是社会综合信息,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丰富的内容,包括社会背景、政策环境、事实的真伪、观点的分寸等以及发表后对当事者及社会的影响。印前审读关把好了,就能及时地找出和纠正隐藏的毛病和问题;如果印前审读把关不好,就会给报纸带来被动。因此,印前审读人员要把好关,首先就要读懂,读透文章。深入了解通过其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再根据所掌握的工作标准和自己的业务经验,从导向角度作出准确而中肯的判断,从语言文字使用上作出明确的选择。
    西双版纳报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机关报,用汉文、傣文两种文版出报。过去,报纸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差错。为改变这种状况,西双版纳报近几年结合本部门实际,专门进行研究,建立报纸印前审读工作制度,逐步使报纸印前审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除了要求编辑、校对人员加强印前审读把关外,还专门为傣文报、汉文报设立了印前审读室,聘请专人负责印前审读。西双版纳报社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后,决定把有办报实践经验、政治责任感强的原报社社长、总编和曾经分管傣文报的副总编返聘回来,组成印前审读组。由于专职印前审读员都是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有强烈的政治责任心,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新闻工作方面的纪律、规定和要求;熟悉编采业务,掌握业务工作流程和环节,了解业内导向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负责办过报纸,有审读的实践经验,了解新闻规律。所以在具体工作中,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比较内行,易于为编采人员接受,既能消除不少隐患,也有利于提高广大编采人员的导向意识。比如,有些问题,从报道的语言文字或文章本身看,没有导向问题,但放在特定的社会政策背景下,其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有问题;或时机不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可只宜内部掌握,不宜公开报道,等等。对此,西双版纳报的几位印前审读员通过认真审读,准确把握,客观评价,并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讲清根由,提出撤稿、变换提法、调换位置、改变字号等建议,及时地消除了这些隐患。比如,去年下半年西双版纳报二版清样上就选用了这样一幅新闻图片,报道某地政府动用消防车上街清洗建筑物。图片本身和文字说明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专职印前审读人员却发觉:这其实是不符合消防管理法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规定:消防车、消防艇以及其它消防器材、设备和设施,除抢险救灾外,不得用于与消防工作无关的方面。这样的新闻图片见诸报端显然是不妥当的。于是,在印前审读人员的建议下,报社及时撤掉了这幅图片,重新选用另一幅图片。又如2004年西双版纳报二版清样中,有一篇报道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投身小康建设的文章,文中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一说。专职印前审读人员认为这一说法把小康的标准和水平降低了,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除了对住房条件有要求外,对衣食行娱及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有要求标准,把小康标准归结为住房条件的好坏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也是不妥的。于是,专职印前审读人员提出删除这句话的建议得到采纳。由于专职印前审读者具有政治、政策及新闻业务、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和把关能力,从而及时地发现一些隐患,避免了出现差错。
    开展印前审读工作是党报加强自身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推动党报发挥宣传思想主阵地作用的重要手段。因此,报纸印前审读工作责任重大。只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开展好印前审读工作,就能确保报纸宣传内容导向正确、文字规范,从而达到了印前审读的真正目的。西双版纳报社实行印前审读几年以来,经过全体印前审读人员的细心把关,纠正了文章中一些不符合上级要求的提法;堵住了一些涉密稿件或提法;调整了一些文章编排位置,更好地突出了宣传效果;堵住了一些字词句等方面的差错,确保了报纸宣传工作中不出问题、少出问题。
                  (作者:曾崇明 单位:西双版纳报社)

来源:http://www.wxrb.com/pub/wxxcm/jt ... 20080630_271081.htm
原文地址:报纸编排的具体流程作者:考试指南报
1.制定编辑计划
研读教材、教学大纲,调查实际教学进度,了解与掌握高考改革的信息与动态从而制定出符合读者要求的编辑计划。
2.           约稿计划
根据编辑计划,制定约稿计划(应细化到每个版面几篇文章,每个栏目的文章的风格、特点)。定期、及时、准确地向作者告知自己的编排计划、用稿要求。
注:组稿的作用(一是使编辑方针、方案付诸实施的基本保证,二是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一环;三是促使编辑深入读者,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组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熟悉作者队伍,选择合适作者;二是讲明写作意图;三是经常联系,掌握进度。)
3.           约稿
至少提前3个月约好稿。(约稿要做到约来的稿件与编辑要求一致,稿件到手基本可以采用。因此约稿应细化到稿件内容、主题、字数、格式、体裁、风格,所约稿件若是试题应明确试卷的结构、体例、模式、参考答案要求。)每期每版文章达不到1:5的备选量就是不合格。
4.           初审稿件
稿件至少应提前两个半月到手(具有时效性的文章或等待高考结束的特殊情况除外)。初审后应及时回复作者告知稿件录用情况,拟用的稿件在审稿单上填写好初审意见。
初审稿件应依据客观、公正的审稿原则,从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对稿件的学术质量、政治观点、写作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评价资料、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材料使用是否合理,题目是否切题,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对文中错误逐一详细指出,是否符合编辑计划。责任编辑根据审稿的结果,将稿件分为不能采用、退回修改、建议采用等几个类别,填写好审稿意见,分别做退稿、退给作者修改等处理。
注:⑴一个版上同一省份的作者一般不重复;⑵一期报纸一般不出现同一作者的两篇稿子。⑶除专家文章、连载作品处,一个月内不得两次出现同一作者的作品。⑷慎用网上下载的东西,实在避不开则必须进行改编,以适合读者需要。
5.复审
责任编辑准备好一个月四期所有稿件提交副主编复审。副主编根据稿件的质量及编辑室的编辑计划,对稿件进行复审,发现并纠正稿件中的错误和纰漏。填写好复审意见表,对稿件做出不能采用、退给责任编辑修改加工、提交主编终审的处理。
6.终审
责任编辑准备好一个月四期所有稿件提交执行副总编终审。执行副总编接收到责任编辑提交的拟发稿件之后,根据稿件的质量及编辑部的选题、发稿计划,对稿件进行终审。副总编依据对中学教育考试的宏观把握,结合本报的特色,重点考察稿件的选题及观点的科学价值,对所有拟发稿件做出全面的评估和判断。根据终审的结果,填写好终审意见,对稿件做出不能采用、退回编辑部修改加工、同意刊发的处理。
注:根据终审最终确定用稿,并及时向作者反馈情况,态度要不卑不亢,用词要恰当、严密,尽量减少未用稿者的不快,若征得作者同意可将其发表在本报网上。
7.修改稿件
修改后的稿件的标题、字数、格式、标点、语句等应与排在版上的大致相同。若有选文应注意审查与原文一致,若是试题应全部验算一遍。
8.发稿
至少提前两个月发稿。应准备好一个月四期的稿件同时发稿,并填写流程表。稿件做到“齐
清定”。 “齐”是要求文稿,图稿和附件(前言,目录,后记,附录等)都齐全无缺;“清”是要求文稿,图稿等缮写,描绘清晰,符合排字,制版的需要,稿面写得清楚,改得清楚,并非不见修改的痕迹,不见红色。“定”就是要求内容确定,发稿后不再改动。稿件定好后再画好版样。
9.一校
一校以文字为主,主要核对是否与底稿相符,对底稿有疑问,应与作者、终审及时沟通,
不可擅自做主,随意处理;审查版式是否符合报纸编排要求,是否美观大方,要与排版员及时沟通,看与版样是否有出入;核对排版员是否按照文章重要程度安排文章,发现问题,马上纠正;核对标题、作者署名及地址的安排是否妥当;核对报头、版头、报花、地址等重大内容是否正确。
   10.二校
二校则细查一校样的改动部分,主要核对是否有错改、漏改现象。再校对一校所校对的内
容是否全部改正,图版与文章内容是否相符,是否还有其他错误。
    11.三校
三校时责编应清样,注意图、标题、拼音、标点、数字、字词句、字体、字号、作者、报头等一切,确认后送互校。
12.互校一
应校对报头、报眉、报脚、日期、期数等是否正确,排版是否美观, 标题是否合适,
插图是否合适。还应校对文字等错误。校对后在版面的左上角写上互校一字样及姓名。
13.互校二
除了完成互校一的工作外还应审查互校一所校内容是否正确。校对后在版面的左上角写
上互校二及姓名。
14.拼小样
审核互校的内容是否正确,如有疑问须与互校编辑讨论。无疑问后方可拼小样。
15.把关小样
拼好小样后须送交执行副总编或其他负责人把关小样,至少在传版前三天送审。
16.传版
修改小样后,须最后检查是否压字,报头、报眉、报脚等重要地方。
注:传完版后在三个工作日内将应该交的东西交到办公室。



原文地址:策划,操作,统筹,创新——版面主编应具备的四种能力作者:考试指南报
“编指挥采”、“编辑主导制”,这是办报的国际惯例,也是当前我国报纸改革的一大趋势。最近,人民日报社将“强主编”作为抓“三贴近”、“两结合”,推进报纸编辑工作创新的一个抓手,堪称“点穴”之笔。
  对于一家“编指挥采”、“编辑主导制”的报纸而言,版面主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办报的关键性环节,掌管版面的版面主编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一张报纸的办报质量和品位。
  静态地看具体某一个版面的编辑流程,策划、编稿和组版是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与之相对应,版面主编必须具备三种能力:组织稿件的策划能力、编辑稿件的操作能力、配置稿件组成版面的统筹能力。
  报纸天天都在编,一天一块的版面连缀起来看,放在时空背景下动态地看,版面不能天天都是老面孔,版面主编还必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版面编辑流程,包括策划创新、编稿创新和组版创新。
  由此观之,策划能力、操作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是支撑“版面主编”这把“交椅”的四条腿:缺一条,坐在这个位子上不踏实,有缺陷;缺两条或两条以上,坐在这个位子上失去了平衡,不称职。
  策划能力:激活编采互动,将编辑思想融入到记者的采访写作中版面主编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介入编辑流程,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报纸,有着不同的答案。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版面主编是从编稿开始的,上班就是搜索稿件,处理稿子,筹划版面,触角很少延伸到策划层面,工作流程就是“编稿—组版”。现在看来,这样做有悖于办报规律,版面主编必须提前介入编辑流程,将触角延伸到策划层面,变“编稿—组版”为“策划—编稿—组版”。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善于策划,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的题材,影响大小、效果如何,策划是关键。在策划、编稿、组版三个编辑阶段中,策划阶段是最重要的,处于版面主编工作的核心阶段,也是最能体现编辑思想的阶段。
  在实践中,新闻策划也解决了编采“两张皮”的问题。在编辑、记者、读者的三者关系中,编辑、记者代表着生产方,读者代表着消费方。编辑和读者有互动,记者和读者有互动,而编辑、记者同为生产方,彼此之间却缺乏互动,这样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策划,说到底就是激活编采互动,将编辑思想融人到记者的采访写作中,共同实现新闻生产的最优化,以便达到服务读者、“三贴近”的目的。
  站在编辑的角度看,好的策划给人的感觉是“记者仿佛是编辑延长了的手臂”。今年7月13日夜,我在《人民日报》一版值夜班,当晚缺头条。国际部的同志无意中提到这样一条消息:美国《财富》杂志当天公布今年全球企业5m强排名,中国有15家企业上榜,值班老总敏锐地决定把这个消息破例上头版头条。可一看稿子,原稿写的多是《财富》杂志评选的情况,中国企业上榜只是其中的一段内容。经过讨论策划,夜班负责同志认为,此稿必须“选”角度,“掘”深度,写作应以我为主,要有我国上榜企业分析和上榜企业数的纵横向比较。夜班编辑迅速与驻美国记者取得联系。经过数番沟通,—篇有深度的、精当的独家报道第二天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反映很好。当晚,我们的感觉是,编辑的手好像跨越太平洋伸到美国,和记者一起采访写作,编辑思想也跨越万里融入到记者的思考中。
  从实际工作中看,版面主编不仅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还应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组织者。版面主编只有通过对记者采访的部署、组织和调度、协调,将稿件约来,才能将策划落到实处。策划了半天,约不回稿子,完不成上版稿件的准备工作,策划也是枉然。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才能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关系到主编工作的成效。
操作能力:编稿、作题、配言论、纠差错的行家里手。
  版面主编,一般都被报社授权“经营”一个或多个版面,相当于报社编辑决策机构领导下的版面CEO (首席执行官)。既然是CEO,也就同样存在着操作执行(execution)能力的问题。
  好的版面主编必须是一个有操作能力的快刀手,具备处理具体版面问题的能力,是编稿、作题、配言论、纠差错的行家里手。一个做事没有条理、眼高手低或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编好一个版面的。
  版面主编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修改稿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所在,知道从何处对稿件进行取舍;能够预测稿件见报的社会效果;还要鉴别稿件上版的时机是否合适等。
  版面主编的眼光要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所在,使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得到突出处理,体现在标题上。
 版面主编还必须有很强的文字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修改稿件、制作标题上,还体现在写按语、配言论上。通过配发言论,版面主编可以对稿件的新闻价值加以提升,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版面主编往往还是新闻传至读者前的最后一个关卡。版面主编必须能够敏锐地发现各种差错,把差错消灭在版面付印之前,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003年12月10日新华社播发的《温家宝总理与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的电讯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台湾问题,布什表示:最近从台湾传出一些试图改变现状的信息,令人不安,美方不赞成。我们反对单方面试图改变台湾现状的做法。”该稿在“美方不赞成”后面使用的是句号,这样,“我们反对单方面试图改变台湾现状的做法”就成了独立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美方既反对台湾独立,也反对大陆武力收台,因为这两种情况均属“单方面试图改变台湾现状”。当晚值班看稿时,我建议将此处的句号改为逗号,这样这两句话读下来就变成了一句话,表达的是美方反对台湾改变现状,即反对“台独”,改后于我方外交有利。当晚,新华社就此发了重要改稿,避免了一次十分敏感的差错。类似这样的从细微处纠错,在我们值夜班时经常碰到。
统筹能力:总体把握版面,合理配置稿件,保持版面风格在报社,记者和文字编辑的工作对象多是单篇的稿件,而版面主编的工作对象是由各类稿件、图片等元素组成的集合体——版面,这就要求版面主编要有很强的统筹能力,能够总体把握版面,合理配置稿件,保持版面风格。
  版面主编好比房地产开发商,对于一张对开的报纸来说,版面主编所“开发”的土地就是8栏118行的区域。在这块长方形的“土地”上,版面主编可以尽情驰骋,构建自己心目中的作品——版面。
  开发一块土地,房地产开发商有概念设计和工程设计两大设计;设计一块版面,版面主编也同样离不开这两大设计。光有工程设计,没有概念设计的版面主编,那叫堆砌版面的“装配工”、简单劳动的“画版匠”,这不是一位优秀的版面主编应有的境界。
  从笔者的工作体验来说,版面主编应该有很好的“版面感觉”。在一位版面主编的眼里,版面不应该是平面的,而应该是立体的:哪里是主体建筑,哪里是配套工程,哪里是绿化带,哪里是花园,必须了然于胸,错落有致;版面空间应用的轻与重、浓与淡、疏与密、黑与白,必须谙熟于心,张弛有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块整体感很好、注重细节完美的版面是有“气质”的,是赋予了一定“概念”的;相反,一块杂乱无章,充斥着“别扭”、不协调的版面,就像一位不懂穿衣搭配的人一样,没有气质,缺乏美感。
  “在长达50年的办报实践中,《人民日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与特色,是与它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和地位相一致的。它庄重、准确、朴实、大方,特别是在处理重大新闻上,有一种不易摹仿的独特的大气。”这是范敬宜同志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时,对《人民日报》“版面气质”的一番描述。这种“版面风格”在《人民日报》一版体现得更为明显,被奉为《人民日报》版面概念设计的圭臬。
  创新能力:树立平面媒体的视觉传播意识,让版面“好”看、“耐”看版面主编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创造性劳动:策划,每一天是新的;编稿,每一天是新的;版面,每一天也是新的。版面主编要想使每天的版面“新”风扑面,具备创新能力是关键。
  版面主编的创新能力源于突破传统办报思维、创新编辑思维。
  去年11月,笔者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与同行交流,一位教授提出树立“平面媒体的视觉传播”的办报理念。这位教授还举例说,《今日美国》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拥有500万读者,该报十分重视平面媒体的视觉传播,将电视手段运用于报纸,以短小和实用见长,追求“让读者浏览30分钟就能了解美国”的视觉阅读效果,取得了很大成功。
  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作为静态的平面媒体,版面主编的大脑中如果再没有“平面媒体的视觉传播”这根“弦”,显然已经不行了。
  有了这根“弦”,版面主编在安排版面时会更加重视图片的应用。因为,一张好的图片不但可以包含远比文字更多的信息,而且阅读起来非常轻松高效,还具有视觉上的震撼力。
  有了这根“弦”,版面主编在处理版面时会更加重视“厚题薄文”和标题制作。因为,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放”在标题上,读者是没有耐心在文中去自己寻找的。
  有了这根“弦”,版面主编会想方设法动用各种编辑手段,让版面“好”看,方便读者阅读。因为,在随便翻翻的“浏览型读者”越来越多的今天,如果一分钟之内还吸引不住读者的“眼球”,这个版面十有八九没人看了。
  强调“平面媒体的视觉传播”的新编辑思维,并不否认“平面媒体的文字传播”所具备的“意义传播”价值。一个版面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一个“耐”看的问题。光“好”看,不“耐”看的版面不行;光“耐”看,不“好”看的版面也不行。让版面既“耐”看,又“好”看,这应是一位版面主编版面创新的价值取向。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6:58:0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会员报刊名录
2011-06-10
 少儿报刊协会 

1、综合性报纸专业委员会(27家)
《蜜蜂报》《少年日报》 《小博士报》 《红领巾报》《学生新报》 《北方少年报》《北京少年报》《中国少年报》 《中国儿童报》  《小学生报.高年级版》 《齐鲁少年报》 《少年先锋报》 《少年时代报》 《现代少年报》 《岭南少年报》 《小学生周报》 《农村孩子报》 《小龙人学习报》《深圳青少年报》《中国少年英语报》 《现代中小学生报》 《小学生世界报》 《少年百科知识报》 《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生拼音报.中高版)》 《广西少年报》《家庭教育时报.周一刊》
2、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会(46家)
《红蕾》《学与玩》《小百科》《新少年》《小雪花》《小星星》《小火炬》《红领巾》《红树林》《小学生》《智慧少年》《儿童时代》《芝麻开门》《少年博览》《课外生活》《金色少年》《小艺术家》《少先队员》《少年时代》《少年月刊》《学生天地》《知心姐姐》《小主人报》《小学时代》《读写天地》《儿童大世界》《少年大世界》《当代小学生》《小学生导读》《小学生时代》《小学生之友》《小学生导刊》《小学生天地》《小学生必读》《小学生时空》《时刻准备着》《中国少年儿童》《中国少年文摘》《中国校外教育》《少先队小干部》《素质教育博览》《小百科.多元宝宝》《学苑创造.小学版》《作文与考试.小学版》《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版》《特区教育.小学版》
3、文学艺术性报刊专业委员会(17 家)
《琴童》《小溪流》《儿童文学》《中国卡通》《儿童漫画》《漫画大王》《文学少年》《春城少年》《故事世界》 《童话世界》 《故事作文》《童话王国》 《少年文艺》(南京)  《小天使报》 《青少年书法》 《中外童话画刊》 《少年儿童故事报》
4、科普报刊专业委员会(12 家)
《智力》 《第二课堂》《电脑校园》《小爱迪生》《少年科普报》《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苑》《少年科学画报》 《少年电脑世界》 《小猕猴智力画刊》 《青少年科技博览》 《健康少年画报》《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
5、低幼报刊专业委员会(37 家)
《启蒙》 《淘气包》《红蜻蜓》 《小葵花》《幼儿园》《娃娃乐园》 《幼儿画报》 《婴儿画报》《东方娃娃》 《哈哈画报》《看图说话》《妈妈画刊》《咪咪画报》 《顽皮娃娃》  《读读写写》《婴儿世界》《东方宝宝》《幼儿时代》《少儿画王》《早期教育》《幸福宝宝》《上海托幼》《大灰狼画报》《好孩子画报》《好儿童画报》《儿童故事画报》《中国儿童画报》《小学生拼音报.低版》《语文报.低幼版》《小学生报.低版》《亲子.智力画刊》《小猕猴学习画刊》《幼儿智力开发画报》《本色生活.妈妈娃娃》《都市家教.婴幼儿益智画刊》《小学生阅读报.低年级版》《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

6、学习辅导报刊专业委员会(38家)
《阅读》《学习报》《数理报》《新作文》《读写算》《英语大王》 《作文大王》《作文周刊》《作文100分》《快乐语文》《快乐作文》《快乐英语》《提前读写报》《小学生作文》《新语文学习》《学生英语报》《数学大世界.小学版》《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数学报》《语文报.小学版》 《小学阅读指南》《少年作文辅导》《百家作文指导》《小学生作文辅导》《小学生创新作文 》《小学生作文选刊》《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学生学习天地》《小学生作文向导》《小学作文评改报》 《小学生阅读世界》《中小学作文教学》《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小学生学习报?高版》《学生之友.小学版》《英语周报.小学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7、少数民族报刊专业委员会(10 家)
《花蕾》 《花丛》 《纳荷芽》《中学生(朝文)》 《少年儿童》 《儿童世界》 《刚坚少年报》《新疆少年报》 《朝鲜族中学生报》《中国朝鲜族少年报》  

8、中学报刊专业委员会(77家)
《作文》《星漫》《初中生》《中学生》《高中生》《青苹果》《新读写》《新高考》 《科学课》《学英语报》《中学生报》《男生女生》《少年读者》《少年人生》《同学少年》《英语画刊》《中学时代》《作文通讯》 《作文升级》《时代教育》《数学大王》《初中生必读》《初中生辅导》《初中生世界》《初中生写作》《初中生学习》《初中生之友》《初中生周报》《青春男女生》《今日中学生》《高中生之友》《青少年日记》《人生十六七 》《天津中学生》《语数外学习》《中学生百科》《中学生博览》《中学生读写》《中学生天地》《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导报》《中学语文报》《江苏教育报(原成才导报)》《中学生语数外》《中国中学生报》《上海中学生报》《中学英语之友》《中学课程辅导》《广东第二课堂》《语文报.初中版》《英语周报.初中版》《英语周报.高中》《初中生学习指导》《初中生优秀作文》《初中生阅读世界》《全国优秀作文选》《中学生优秀作文》《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特区教育.中学生版》《当代学生.中职版》 《当代学生.读写版》《云南科技报.中学版》《学生之友.中学版》《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作文与考试.中学版》《少年日报(WE 时代校园周刊)》《广州青年报.新绿校园》《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 《少年先锋报.初中生周刊》 《现代教育导报?中学生版》《 学苑创造?初中生版 》《作文周刊.中学版》 《少年大世界.中学版》《中国中学生报.文萃周刊》《深圳青少年报.中学版》


世界永远需要编辑工作:直面博客冲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国际在线
  作者:李渊
  传统技术被新技术所取代时,往往伴随着守旧人群被淘汰的残酷过程。看到一些行业最后的传人告别曾经的辉煌后黯然离去的背影,令人伤感。因此,一直想,如果“革命”由自己发起,那么最后的结局就可能避免悲壮而令人欢欣了。如今,新闻行业的变革终于令笔者眼前一亮。



  有千余年历史的纸质媒体,曾饱受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冲击。并且,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又催生一批新的专业人群。还好,这些陆续涌现的媒介、载体,因为各有特点,或者说各有优缺点,市场分割的波动虽然曾闹出不小的动静,但最终大家还是安然度过了危机。这一次,让各路媒体受到冲击的是互联网。它不仅兼具听读视的各种功能,而且快;不仅快,而且新品种多。其中,颇显冲击力的则是以个人网络日志为特征的博客。
  现在每周有超过8万个新博客网站开通,博客的内容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日记,自己的文学、摄影、音乐作品,不一而足。它开启了媒体个人化的时代。它意味着不仅是媒体受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内容提供者的队伍也在发生静悄悄的变革。
  3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路透社首席执行官汤姆·格罗瑟的文章《专业媒体必须拥抱博客》,读来让人感慨。作为一家大通讯社的高级管理者,格罗瑟一直关注自己行业内部的各种动向,并迅速做出调整,保持与新事物的联动。
  正如眼下博客这个概念所反映的那样,如今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年代。面对具有了更多主动能力的受众,格罗瑟认为,必须适应和接受这种形势,并认真思考以何种手段应对并控制内容分散化的办法。格罗瑟提出三点应对措施:首先,媒体必须成为“人工造雨机”。为了获取高价值的新内容,需要在自己周围吸引一个群体。要做到这一点,媒体必须制作高质量的内容,然后把它们展示出来,让人们与这些内容进行互动。MySpace.com和传统的“读者来信”都是这样。第二,媒体必须成为“工具的提供者”。这意味着要推广开放标准和互操作能力,让不同的消费者/创作者将各种类型的内容组合起来。第三,必须改进作为“信息过滤者和编辑”的技巧,因为世界永远需要编辑工作:消费者愿意让别人决定什么内容好、什么不好。
  编辑和记者的任务是从大量素材中选择最有趣、最有价值的角度呈现给人们。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可能挑战专业人士的判断。比如,有些博客网站发布新闻媒体未予选择的信息。博客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曾在上次美国总统大选时小露锋芒。格罗瑟观察到,专业内容公司与家庭创作之间的力量平衡将出现重大转变。他认为,专业和“业余”内容的结合,能带来更好的新闻产品,有助于从更深的层面叙述新闻。可以佐证这一点的一个突出事例是,对去年7月伦敦地铁大爆炸的报道,最初有关爆炸现场的报道,最好的照片和视频就来自“业余”作者。而事发后赶到现场的专业记者的报道,以深度叙述,帮助人们从纵深了解事件,把握本质。
  值得思考的是,格罗瑟没有首先把博客列为现有媒体的“天敌”,而是勇敢地接近。正如他所说,媒体正处于十字路口。老媒体(包括第一波网络出版)面临一个选择:融入新世界,或面对落伍的风险。当前的变化对消费者来说,是能看到更精彩的新闻,但对媒体企业来说却是挑战。面对博客一族创作的丰富世界,传统媒体成败的关键就是如何利用当前的机会。
  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 默多克曾经被认为对博客怀有偏见,但是他最近说:“权力正从我们这个行业的旧式精英———编辑、首席执行官和媒体所有者那里转移出去,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
  没错,只有本着更加开放和合作的态度,才会让自身更加强大。


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    
         舒斯特(M. Lincoln Schuster)

    舒斯特和赛门(Richard L. Simon)在一九二四年创办了赛门舒斯特出版社。他们孤注一掷地把一切都投入在他们的第一本书——派瑟布里姬(Margaret Petherbridge)的拼字游戏上,结果他们赌赢了!在舒斯特先生执掌赛门舒斯特出版社的漫长岁月中,像这样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他的典型作风。

    <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是舒斯特在一九六二无为本书的第一个版本所写的。舒斯特多年来一直是大众书出版界中最富创造力及勇于突破传统的编辑,这篇文章中对编辑工作的种种思考和对年轻编辑提出的忠告,可说是舒斯特多无经验的精髓。

  
                    1

   应征一份工作最大的危险在于,你可能真的会被录取。假如你愿意把这个可能性列入风险估算中,我愿意根据自己长期得来的经验,以简短的句子,提出几个可能对你有帮助的建议。

                      2

  你问我,”编辑”和”发行人”有什么不同?

  很简单,编辑负责挑选书稿,而发行人则负责挑选编辑。

                    3

  编辑工作不是从一份包装整齐,随时准备付梓的完整稿子而展开的。你要学到的第一课,是作者(或他们的经纪人)交出来的通常不是书稿,而是写作构想,以提供你”盲目竞标”的特权。假如你能先看到写作大纲和其中的一章样本,已经是万幸了。很多时候,你根本看不到半个字。

                    4

  一位优秀的编辑人必须能像发行人一样思考、规划、和作决策;相反的,发行人也必须能像编辑一样的思考。编辑人在”文学品味”之外,还必须具备数学概念。他不能有色盲,必须能分得清楚”赤字”(亏损)和”黑字”(盈余)的差别。

                    5

  单单”喜欢”或”不喜欢”一份手稿、一个构想、或一本书的大纲还不够,你必须有足够的说服力,说明你为什么对于某份出版提案有这样的感觉。

                    6

  看到稿子的时候,不要就稿子目前的状况匆匆下判断,而要就它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来作决定。

                      7

  忘掉所有关于”能涵盖各个层面的图书目录”的陈腔滥调和神话·假如你这么想的话,你很快就会因僵化的出版方向而备受打击。

                    8

  一位有创意的编辑人至高的喜悦和最大的特权,来自于有机会接触到人生的各个层面,发现还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找到最好的作者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9

  有时候,我们终于不得不说:”虽然构想本身就很糟糕,但是写得实在也真有够烂。”

                    10

  要培养耐性——有同情心的耐性、有创造力的耐性。这样,当你问作者新书进行得如何,而他告诉你:”已经接近完成了,我现在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坐下来把它写出来罢了”的时候,你才不会太过沮丧。

                    11

  练习精通略读、跳读、挑几段来读的艺术——也就是概略读完整本书稿的技巧。你必须学会在什么时候可以安心使用这个技巧,在什么时候必须逐行逐字的精读。

                    12

    学会在阅读手稿时,手上拿着一枝铅笔——不只是为了标出可能需要改写或修正之处,同时也是为了替自己和同事记录下几个月后促销这本书时,可能用得着的想法。通常当你还沉浸在初次发现这本书的狂喜和受到的启发中时,写下的构想会比较好。

                    13

    刻意练习能把整本书的基本主题和重要性浓缩为一、两个句子的本事。你必须学会把全书精髓写在名片背面空白处的技巧。这一两句话将成为你的编辑报告、封面折口、出版预估,以及给意见领袖、业务人员、书店、评论家的信的核心。

                    14

  不要太担心你在有意识情况下犯下的错误——也就是计算过的风险——所带来的失望与失败。编辑和出版原本就是有风险的行业,有时候就和疯狂的赌局一样。

                    15

  不要盲从当前的时尚和流行,千万不要只想模仿目前的畅销书,而出一本和它差不多的书。你应该创造趋势,而不是盲从趋势。

                    16

  要重视作者成长的潜力——同时重视旧书目录上某些长销书的“存活价值”,这个条件要比眼前的销售力更重要。

                    17

  假如你准备投下出版某本书的赞成票时,要很实际的知道自己到底把这本书看作一本历久弥新的长销书抑或是迎合潮流的热门书;清楚说明你这么热衷出版这本书的原因,计算一下财务数字,你便会晓得是否愿意或准备承担多少风险。

                    18

  假如你必须就某个主题求教于外界的专家或权威,那么切记,专家经常会避免了所有的小错误,但却轻易堕入最大的谬误之中。真正有创造力的编辑人必须成为了解专家的专家。

                    19

  当你听到另外一家出版社即将出版一本差不多的书时,千万不要气馁。”成为最好的”永远比跑第一重要得多。

                  20

  欢迎业务人员和行销部门给你任何建议,但是要抗拒他们要你轻易妥协或”打包票”的压力。

                  21

  必须完全抛掉或忽视所谓“阅读大众”这种过度简化的说法,不同的书籍会吸引不同的读者,没有所谓”一群”阅读大众这回事。

                    22

  无论在书出版以前、制作过程中或书籍上市后,都要赢得作者对你的信心。除非你能激发及取得作者的信任与合作,否则你就会发现,自己仿佛回到了书店老板身兼出版商的旧时代,而作者和出版商的关系就好象利刃与喉咙之间的关系一样。

                    23

    对编辑而言,验证真理的时刻就是问:假如别的出版社出了这样一本书,你会不会掏腰包来买?你也可以用许多经验法则来思考,例如在任何一页戳一刀,看看会不会有血滴出来。假如跳过一段不读,你会觉得错过了什么宝贵的经验吗?阅读这本书会不会令你寒毛直竖?

    所有的衡量标准,都要回归到两个基本原则:你自己会不会舍得掏钱出来买这本书;还有更重要的是,你会不会想把这本书列为自己的藏书,多年后,你还会很高兴在书架上找到这本书,并且很期待阅读这本书,甚至享受到一读再读的乐趣?

  永远要记得,你的同事、发行人,还有作者、经纪人、书商、书评家全都张大眼睛在观察你、评断你·他们不是根据一次成败来评断你,而是根据你的整体打击率来评断你。鲁斯、考柏、曼托尔和马里斯都凭着三成到四成的高打击率,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球星(也就是每上场打击十次,就有三、四次安打)。因此,在合理的限制条件下,你可以正直而奢侈地发挥勇气、运用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运用你的创造力,来作决定。

                    24

  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能充实人生的行业,同时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具影响力人物。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还可以在知识和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



《有关编辑的三个比喻》
  

  原学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雷群明曾写过一篇《印在别人书上的名字》,动情地表示“编辑工作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他持论的理由有三条:第一、文章的不朽靠流传,流传必须靠出版,出版必须靠编辑。第二、编辑“工作就是读书,读书就是工作”,这个特点是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第三、编辑以书稿和出版物为纽带,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与各式各样的人物打交道,酸甜苦辣,甘苦倍尝,也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

  雷群明所谈的是出版社图书编辑,新闻媒体的编辑也可作如是观。作为编辑,要学会以“天底下最好的职业”来激励自己,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清醒定位:不因别人高看一眼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别人轻看一分而烦恼无尽。就编辑与作者的关系而言,我们不妨看看来自民间的三个比喻———

  助产士

  作者撰写新闻稿件、制作新闻产品,就像怀胎的孕妇生孩子一样。如果没有编辑的帮助,“孩子”(也就是新闻作品)“早产”、“流产”、“难产”甚至“胎死腹中”的可能都有。

  很多人还记得因重走长征路而出名的记者罗开富。从1984年10月16日到1985年10月19日,他沿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历时368个日夜,写下300多篇新闻稿件。在重走长征路结束时,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加藤千洋现场采写的消息:彪炳史册的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第一次被一位中国记者用一年时间征服了,这位记者就是经济日报的罗君,他是一年时间内走路最多、发稿最多的记者。

  姑且不管罗开富在300多篇新闻稿件的发稿过程中有关编辑怎样帮助,怎样拟定和调整选题,怎样润色稿件,单说这一设想付诸行动前,经济日报新任总编辑安岗提出的要求,就足以看出编辑对作者的“助产”作用究竟有多大。当时,总编辑安岗(总编辑也是编辑)为这次采访规定了“六个必须”:全程每一米路都必须是徒步,决不弄虚作假;必须按长征的同一时间行进,即在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出发,到1935年10月19日走到陕北吴起镇,在这同一时间里完成徒步采访;即使山下或山间有了公路,也必须走红军走过的原路;必须每天写一篇报道保证见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必须在第二年10月19日走到吴起镇;在中央红军因战事休整的路段,必须设法徒步采访二、四方面军的路线并报道好。

  如果没有编辑在后方的大力协同和全力支持,罗开富的毅力和创新很可能会中途夭折。具体的新闻策划是如此,每篇新闻作品从发往编辑部到在媒体上刊登、播发出来的过程也是如此。编辑是名副其实的助产士,常常幸福着作者的幸福,痛苦着作者的痛苦,为新闻作品的诞生而倾注了全部心血。

  批评家

  一般说来,编辑作为作者新闻作品的第一读者,会向作者挑刺,指出作品种种不足,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把编辑比为批评家,十分恰当。

  当然,批评家对于所批评的对象只要发表完意见,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任务,而编辑在批评完作者的稿件之后,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他要尽自己所能说服作者尽快接受自己的意见,并指点作者如何把作品修改得更好。

  批评不仅仅是“挑毛病”,还包括对正确做法和好的倾向及时肯定。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阮次山曾经回忆说,当他从台湾报纸辞职并接受邀请加盟凤凰卫视,是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及时给了他指点。刘长乐看节目看得很细,他对阮次山说,在节目里讲民进党人嘴巴比脑筋快,给他印象很深。刘长乐还坦诚相告,阮次山说陈水扁对两岸关系有“二奶”、“姨太太”心态,这也让他感触很深。这种及时肯定让阮次山领悟到,电视不同于报纸,同一篇新闻报道可以反复看,受众在看电视的时候可能在打麻将、在聊天,电视新闻评论不能长篇大论。

  尽管这是以电视台老板的身份与专栏主持人交换意见,但这种宽泛意义上的批评交流与编辑对作者的批评交流是一样的。一句话,编辑作为批评家给作者指出问题和肯定成绩,都有导向和示范意义。

  小花匠

  邹韬奋曾经把编辑比喻为“小花匠”,想来也很贴切。1929年12月,《生活》周刊由四开小报改为十六开小册子形式出版,邹韬奋写了一篇《辛酸的回忆》,其中把刊物比作由刊物创办人、同事、作者、读者“这四方面所发出的甘露而灌溉成的一朵一朵的鲜花”,而把自己比作花园中的小花匠:“他在这里面做个小小花匠,觉得他的个性还算比较的近些,觉得还有兴趣,所以愿以全副精神竭尽绵薄;只望能在此茫茫的人生长途中,寻得一花一蕊,贡献给诸君;倘若诸君觉得在有些趣味的材料中,随处得一点安慰,得一点愉快,得一点同情,得一点鼓励,便是他暗中在精神上所感到的无限的愉快。”

  编辑就是“花匠”的比喻,给人许多美好的遐想。是啊,编辑是批评家,但绝不能全是批评,更不能在作者起步阶段就挫伤他的锐气。编辑更要善于做一个辛勤的花匠和园丁,让作者们的作品之花健康成长,让作者本人也能健康成长。

  编辑手里一支笔有时就像一把斧,有人甚至称编辑为“砍匠”。高明、负责的编辑确实会砍,砍得精巧,不但本意不变,反而既短又精,读来明快。新华社许多好稿就倾注了高级编辑李耐因的智慧和心血,1979年6月8日播发的《一位基层干部称赞三中全会有十个好》,是他帮助两位记者从十分丰富的材料中“截取”出来的;同年7月25日播发的《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仅500多字,是他从五六千字的长篇通讯中“拎”出来的。李耐因“拧干水分不伤根”的做法和“锦上添花”的功夫,给人以许多启示,也给那些胡编乱砍、弄得作者稿件“伤筋动骨”的编辑以深刻警示。

  关于编辑的比喻还有很多,像“伯乐”、“小卒子”、“作嫁者”等,都是在说编辑一定要具有不计个人得失、善于成人之美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业务水平。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01:08: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闻出版网:编辑心目中的N条好编辑标准
  做个好的图书编辑,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做个优秀的图书编辑?你心目中的好编辑是什么样的?编辑工作还存在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你在此做了哪些努力?《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一系列问题的抛出,引来了不少图书编辑的热烈回应。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思想理念……无不是编辑们关注的话题。那么,好编辑究竟该是怎样的呢?记者就此捋出了几条好编辑的标准。
  标准1:须尽职尽责
  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陈浪认为,编辑工作是个繁杂、细腻、严肃、辛苦的活儿,想要做好它,首先得有个尽职尽责的态度。有此,便有了良好的开端;无此,便可能会留下纰漏、不尽如人意。陈浪说,一部书稿,从市场调研开始,到选题策划、选题论证,从邀约作者到初审稿件、文字加工,从封面设计、装帧印制到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程序和过程,都需要责任编辑了然于胸和主要参与,每个细节和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否则书出版之后,不是因为预设不到位,就是因为尽心不够多,而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
  标准2:须具多种能力
  岳麓书社编辑胡宝亮表示,好编辑既要有出色的策划能力,又要有过硬的案头编辑能力,还要有对编辑职业的执著与激情,遇到困难百折不挠。出色的交际能力,能让编辑建立强有力的作者团队;此外,编辑还应有出色的宣传能力,会撰写书评、书讯并有效地发表,可参与策划后期营销活动;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实现专家与杂家的有机结合。
  对此陈浪表示赞同。陈浪说,编辑须拥有"三观"能力,即微观、中观、宏观。微观上,要注重细枝末节,比如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标题、一句广告语,都要"锱铢必较"。中观上,要把握好一本书的内部结构、逻辑次序,要删繁就简、突出主题;要监制好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内文版式,使之风格鲜明,能较为准确地传递图书信息。宏观上,要做好一本书的前期、中期、后期工作规划,要细分市场,做好市场和读者定位,做好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的相关辅助工作。
  标准3:善借他山之石
  胡宝亮还认为,多看别的社出版的好书,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努力把握市场需求与学术动向;多与有眼光、懂图书的朋友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学者加强联系,增长见识,培养感情;建设好自己的博客和微博,打造学习交流平台。
  标准4:能够不耻下问
  陈浪编辑的《纳家户旧事》一书曾获第十三届北方十三省市文艺类图书评奖一等奖。他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他建议,勤看《咬文嚼字》,勤查《现汉》《辞海》等工具书,勤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一些大社名社出版的书籍,"看看人家的设计品格和理念,化为己用。"
  如果有些问题由于工具书有限、经验不足、无有案例可循等原因,自己无法解决怎么办?面对记者疑问,陈浪建议,问身边的同行,问退休的老编审,"我甚至还问编订《现代汉语词典》的带我编辑辞书的老师,这样问题往往能够快速解决。"
  标准5:应是某个领域专家
  出版了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图书的潘宏,是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奖者、军事科学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任。潘宏认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自己的专业领域,策划好选题。
  潘宏表示,好的选题需要周密的顶层设计,体现策划者的出版思想,能与作者就写作内容展开交流切磋,能规划出好的图书表现形式,能准确定位读者群进而估测市场预期。所以好的图书编辑,应该是专家学者型的,是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
  标准6:千万不能是"万金油"
  对于业界普遍提倡的编辑应做杂家的提法,潘宏表示反对。潘宏认为,出书是一门大学问。一个从事图书出版的人,长期围绕自己的专业做书,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声名鹊起,也会形成图书品牌效应,在这方面不乏先例。这也是专业出版社为什么在激烈的出版市场中有竞争力的原因。因此,好的图书编辑不是"万金油"、百事通,不是什么书都能编,什么稿均可以组。一个好的编辑,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有专业知识积累,要有自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决定出版价值方向,知识积累标志图书品位,服务意识体现从业素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是好编辑努力的方向。
  标准7:对出版事业有四心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孙秀翠认为,好编辑对工作应有四心:对出版事业的热爱之心、为读者服务的责任之心、策划选题的琢磨之心、编加书稿的耐心与细心。孙秀翠认为,只有对出版工作充满爱心、充满激情,踏实肯干,才能作出一番成绩来。
  10余年的编辑工作,让孙秀翠深刻体会到,为读者着想,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出版的图书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保持畅销或常销,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网络程序设计ASP》一书为例,孙秀翠介绍说,该书自2004年4月出版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印刷了27次,销量达28.6万册,并先后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该书推出的前期,编辑与作者之间通过电话和E-mail多次沟通、互动,花了很多心思去细读读者来信,分析读者需求,琢磨书中案例如何取舍,使该书真正做到了化高深为浅显,形成了教材、光盘和网站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支持系统,从而在目前市场上众多的ASP图书中站稳了脚跟。
  2013年02月18日09:42 作者:章红雨 中国新闻出版网
  转自http://roll.sohu.com/20130218/n366313812.shtml
7#
发表于 2014-3-25 10:08:5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


1,如果你要了解《小学生学习报》湖北读报评报基地校[班]的动态,请到这里[实名注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11



2,如果你是家长/学生,想与《小学生学习报》编辑直接对话,讨论问题,请到这里[网名注册亦可]: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4


3,如果你愿意以网络呈现方式记录你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实验,请到这里[建议实名注册]: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4



4,如果以校为单位上传学生习作,[管季超工作室]最少有3个网可提供给你网络发表途径[均请实名注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08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4

http://xnjyw.haotui.com/forum-13-1.html


5,如果你要了解[管季超工作室]四大网媒的分工,请耐心看完这个帖子: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6,如果你是教师达人或想向我们推荐,请在这个专栏实名注册后发言: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52 , Processed in 0.1424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