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案例研究:提升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0 10:2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案例研究:提升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出版企业是文化和商业企业,出版社编辑不仅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而且还担负着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重任。所以有人说每个编辑都相当于一个职业经理人,他负责为出版社选择好的项目或挑选好的稿件,再把它加工打造成适合读者需求的图书推向市场,并从中获得效益。然而,怎样“策划选择好的项目”,怎样“挑选好的稿件”,怎样 “适合读者需求”,怎样“推向市场”,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培养对市场的感觉和悟性很重要,但我们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有机会亲身经历,所以进行案例研究,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一条快速提升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的功能此不赘言,每个编辑都想知道运作成功的图书究竟成功在何处。作为编辑,我想案例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题从何处来?
    编辑抓到选题并且成功出版的事例和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具体案例来总结他们的思维方法,并为己所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超级畅销书《哈利·波特》的选题就是编辑从网上和《中国图书商报》等报纸上看到《哈利·波特》在国际上走红的信息,由此产生将之引进到中国的联想,并及时向社领导汇报,得到社务会的重视和支持,比较迅速地开始了版权引进的联系工作。这套书的成功引进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利润。
    从2006年1月开始,以花城出版社《人体使用手册》为代表的中医养生书持续火暴,引发了一轮狂潮。众多出版机构在研究了出版动向之后,开发了同类选题,《细节决定健康》、《无毒一身轻》、《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刘太医谈养生》、《40岁登上健康快车》等都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超级畅销书。研究出版动向,跟踪热点,也能为我们开发选题打开思路。
    我社一位资深编辑介绍过一个他自己开发选题的成功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天他在办公室翻阅新书目,偶然一则新书讯引起了他的注意,人民卫生出版社发出1990年药典二部《用药须知》征订。药典二部是西药,一部则是中药。他想:二部可以编《用药须知》,一部是否也可以呢?他当即去资料室借来《药典一部》,细细地研究。他发现,《药典一部》对每味中药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实物,很难理解条文,如配上图片,岂不是最好的“用药须知”吗?选题由编辑的灵感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出笼了。当时尽管定了185元的高价,因为有需求,该书三年内还是销了不下3万册。
    我曾做过不少在国内较有影响的生物学教材,其中一本叫《植物组织培养》,这是我一个合作多年的作者提出的选题,她告诉我高等院校生物系开展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是一个趋势,而当时这方面的教材几乎还是个空白。这本书出版后抢占了市场,被全国很多所大学选作教材,重版重印多次,不仅入选了教育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而且被评为“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取得了显著的双效益。作为编辑,对专业学科进展和专业市场的需求不一定很熟悉,这时就需要多与专家沟通,请他们帮助出主意。
    我认为选题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的各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出版领域。比如运用联想法,从一本书一件事联想到某个选题,也就是产生灵感。还可以运用移植法,把别人好的思路移植过来:湖北省编了一套中小学专题教育教材,我们能否在广东省也编一套呢?我们还可以运用填补空白法,找出市场的需求点、空白点。总之,多研究别人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策划出适销对路的选题。
    二、什么样的内容吸引了读者?
    很多编辑都比较关注案例中宣传促销的环节,然而几乎所有成功书的编辑都认为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本书内容不好,怎么炒也不行。
    金牌出版人金丽红曾介绍过一个不成功的案例:2002年他们社曾给小品演员李琦出了一本书叫《杂碎汤》,内容前半部分是随笔,后半部分是诗歌。宣传是铺天盖地,晚报上了一整版,还开了一个很大的会,中国第一流的笑星全参加了,但两万本的印量都很难推出去。所以金丽红总结说:“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可以出书,读者对名人是有看法的,对其写作能力,能不能出书是有判断和分析的,有些人出书读者会很期待,有些人出书读者就没什么兴趣。《杂碎汤》从头至尾的策划都没什么问题,关键就在于料没选对,内容有问题。”
    200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人体使用手册》在出版几个月后成为畅销书排行榜的佼佼者,并引发了中医养生图书的热潮。尽管它前期几乎未做什么宣传,但其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译林出版社同期出版的引进版图书《you:身体使用手册》。后者的原版在2005年出版半年内,仅美国就销售了170万册,荣登《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榜首,被称为“欧美第一健康书”。译林出版社引进该书后,不仅在各大媒体大力宣传,而且请了钟南山院士作序并推荐。尽管销量也不错,但其畅销程度远远不及花城出版社的《人体使用手册》。我个人分析《人体使用手册》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借了别人宣传的东风,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人体使用手册》在语言文字上更加吸引人。该书作者是台湾的一位投资商人,对养生有研究,文笔也不错,再加上花城出版社文学编辑对书稿的加工润色,使得语言变得生动活泼,简单直白,深奥的医学知识被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大不同于以往保健书的“学术风格”。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一本教材叫《植物生理学》,作者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潘瑞炽教授,现在已经80多岁。这本教材堪称经典,从1956年开始到现在已出到第6版,历经50余年,打不倒,换不掉,估计解放后中国90%以上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都读过这本书。多年前我曾访问了多位老师,调研这本教材究竟好在哪里。使用者普遍的反映是,除了与时俱进,反映科学新成果之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问题的论述非常清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这本教材使得老师好教,学生好学。从其他书上看不懂的内容,回来一翻这本书,清晰明了。我想这就是《植物生理学》久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吧!后来我也为潘先生编辑出版过几本书,真的都十分畅销、长销。
   “内容为王”在中小学教辅中也有突出的体现。有一段时间,中小学教辅市场的发行商们不满出版社的发行折扣,凭借自己拥有发行渠道,纷纷组织班子自编教辅,并引发了教辅混战。结果呢?赚钱的是极个别,亏本的是绝大多数,尤其到了后期,发行商们几乎做一本亏一本。大凡走市场的图书都需要真刀真枪地比内容,内容是渠道和折扣优势无法替代的。但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编辑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足以判断一本书的内容是否适销对路,出版价值有多高,这时可以请专家或读者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采用哪些宣传手段?
    营销的概念应该是从始至终的,编辑要有营销的思想。其实,不只是宣传环节,从我们策划选题、加工稿件、装帧设计,前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销售做铺垫,这里我们只谈后期宣传这个环节。
图书宣传推广的方法,有人曾统计出30多种,包括联络新闻单位、召开新书发布会、网络或平面媒体连载、印招贴海报、制作奖品赠品、召开作者和与此书有关的部门及人员的座谈会、写书评、写批判文章、反面炒作等,而且还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自己的图书适合用什么方法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相关案例分析,总结规律。
    金丽红曾介绍,他们出版社对图书的宣传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畅销潜质,预计发行量能达到15万册以上的书才重点宣传,其他书只做一般宣传或根本不宣传。重点书的宣传一般有四轮。第一轮宣传是在出书前一个月的预热,包括安排媒体对作者进行采访等,提升读者对图书作者的关注度;第二轮宣传是发书讯,这一般是在新书出来的头一天;第三轮是图书出版后开研讨会,使读者持续关注该书;第四轮是报道市场信息、读者反响、书店动态、销售排行榜等,使新闻报道成为最大的广告,把宣传资源变为销售话题,使该书实现最大限度的销量。
    然而,毕竟“金黎组合”已成为一个品牌,一般出版社没有这样的市场号召力。我认为大众书有大众书的宣传方法,小众书有小众书的宣传方法,关键在于要研究目标读者,包括研究他们一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图书出版信息,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宣传。
    在“非典”肆虐时期,我当时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了钟南山院士主编的一本科普书《解读急性非典型肺炎》,当时我们的宣传方式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中国教育报》、《羊城晚报》等大型平面媒体上做宣传,一方面将征订单直接寄到全国各大单位。这本书当时发行了40万册,绝大部分都是单位团购的,新华书店反而销量不多,而且后期退货严重。后来我们继续跟进做了一个跟踪回访,调查团购单位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图书出版信息的,结果显示直接对终端的宣传是最有效的,而非媒体的报道。所以不同的图书应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
    超级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的策划者除运用了上述四轮宣传之外,也曾动员到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下发了专门文件,使得其会员单位踊跃团购;继而,又通过各企业家协会和刊物、机构,把《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企业家必读书推荐,连同各报刊发表的文章,一道下发到各企业单位。让企业家把它作为员工必读书进行推荐,于是几百本甚至上千本的集团购买也成批出现了。后来又引发了大众读者的追捧。
我到了广东科技出版社后编辑出版过一套初中数学教辅书,内容编得非常好,但出版社缺乏发行渠道。由于我以前做过几年发行,很了解一线学校是怎样选择教辅的,老师们不会没看到样书就盲目地订购。所以我和营销部门沟通,采取了把样书直接寄到学校的宣传方式。由于这套书内容编写得非常好,读者一下就接受了,在没有渠道推广,没有折扣优势的情况下,第一年就打开了市场,发行了3万套左右。我的宣传成本就是500套样书,成本不到1万元。
    还有一些专业书,不要怕它“专”,只要学术价值够高,就一定会有一个读者群需要它。学术交流会、相关期刊杂志都是宣传的好阵地。
    四、如何获得案例?
    如果有现成的、已经发表的案例文章,那是最方便的了。现在有不少专业期刊都刊登案例文章,互联网上一些出版论坛、出版博客也会有一些案例。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好资源。
如果没有已发表的案例,我们可以直接向有成功经验的编辑请教。但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由于出版社之间存在竞争,有时成功图书的编辑不一定会把自己的经验和诀窍公之于众。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他们的成功之处。比如通过书店和书商了解他们的营销策略和发行折扣;可以自己买样书研究分析它的内容有什么特色,为什么受到欢迎。如果编辑自己达不到正确判断的水平,可以请读者或专家帮你分析判断。我在做教辅书时经常会买回一些畅销书,请一线老师帮我分析这些书的优势在哪里。
每个编辑在刚入职时都会到校对部门实习一段时间,其实这也是一种案例学习和研究的形式,学习老编辑加工处理稿件的技术。但对于上述策划选稿、把稿件加工得适销对路、宣传营销等环节的学习,就需要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才能有所感悟,才能有大的提高。
    获得案例的方式有很多,但都要靠编辑自己去挖掘,这也需要沟通能力和钻研精神。对于别人的经验,也不能照搬照抄,你得把它变成“有本社特色”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我们不得不考虑所在出版社的特色定位,战略定位和各部门的能力,也就是应该充分利用出版社的长处,尽量回避出版社的短处,量力而行,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举一个例子,现在出版行业内也诞生了一些图书宣传策划公司,比如成功策划了《细节决定成败》、《魔法英语》等畅销书的北京图书传播研究所等,他们可以为出版社度身订做出某套书的营销方案,并帮助联系全国的媒体进行宣传,但是收费也不菲,一套书需要十几万的策划费,不是哪个社领导都愿意冒这个风险的。如果这条路行不通,我们就要根据本社的社情寻找其他的办法。
    总之,作为编辑,应该重视对案例的研究。编辑经常性地、反复地开展案例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提升编辑能力,少走许多弯路。在方法上,可以研究别人的成功失败经验,也可以自己撰写案例,分析每一本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44 , Processed in 0.0905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