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论图书编辑对书稿的再创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1 03:4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略论图书编辑对书稿的再创造   陈枚作者:吕佩浩
略论图书编辑对书稿的再创造

                                                  陈 枚
    【编者按图书编辑学属于应用理论范畴。编辑加工是编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工作贯串出版物始终,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整理。这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对书稿的再创造。经过认真编辑加工的稿件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提高,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关键。人们能读到的优秀图书,无不包含了图书编辑的细致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图书编辑对书稿的再创造是快乐的。由此,可以形成个人的编辑风格。编辑风格的形成,是图书编辑成熟的标志。这是本文阐述的一条主线。
    本文作者陈枚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这是她的毕业论文,主要论述图书编辑对书稿的再创造。陈枚同学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听过我的课,后来她又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实习,与我共同编辑加工了陈德述教授著的《儒家管理思想论》,我是她的实习指导老师。我完全赞同她对图书编辑的认识及其有关如何做好对书稿编辑加工工作的论述。我为她大学四年学习的丰硕成果感到欣喜。在此,征得作者同意,将她的毕业论文在我的博客发表,以致祝贺!借此机会,祝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2009、2010年毕业的同学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吕佩浩)

    图书编辑的日常工作是做书。从选题的策划到作者的遴选,从稿子的审定到图书的包装,每一步都能体现编辑的创意,甚至于一个细节也能体现出编辑的良苦用心。例如,敲定一个吸引眼球的好书名,撰写一段内容精湛的图书简介,等等。但是,也有人说:编辑就是“剪刀加浆糊”、“改改错别字”。他们认为,编辑无学。我不赞同这种看法。我认为,人们能读到的每一本好书,无不包含了图书编辑的细致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编辑有学。本文将讨论图书编辑如何做好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论述图书编辑对书稿的再创造。这是对编辑应用理论的一个探索。
一、编辑实务概
(一)何谓图书编辑实务
    图书编辑实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图书编辑实务包括对书稿的审读、编辑加工、发稿、校对、装帧设计、样书检查,乃至新书推广等一系列与编辑有关的事务;从狭义说,图书编辑实务主要指责任编辑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本文所谓的图书编辑实务,就是讲作为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如何编辑加工书稿。
(二)何为编辑加工
    书稿经过出版社审查认为可以采用,并与作者签订了出版合同以后,出版社就安排编辑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编辑加工是责任编辑按照出版社要求并考虑读者的需要,对作者的原稿进行修改和调整。编辑加工力求提高原稿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文字水平,消除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缺陷和差错,并在原稿上加各种必要的技术性标注,为排版、制版和校对提供方便,以确保图书出版质量。
    选题策划和组稿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基础打好了,就是成功的一半。但这不等于说通过了审稿,书稿就不需要花力气编辑加工了。因为审稿的基本任务是判断稿件是否可以接受出版,主要从大处着眼,发现优点,不需要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细节都进行深入检查。编辑加工则是从小处着手,它的任务不是发现优点,而是改正缺点,主要消除原稿在细节上存在的缺陷和差错。当然,在审稿时忽略了的大问题,责任编辑编辑加工时更应当解决。由此可见,编辑加工是使作者所写的书稿最终成为合格书籍的重要的环节。
(三)为何说编辑加工是再创造
    任何作者写的书稿,都与出版要求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任何一部书稿都要经过编辑人员或多或少的修改加工,才能达到出版水平。这就是图书区别于互联网上众多供人阅读的资料的最大特征,并且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文化商品供人购买的一个原因。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认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图书编辑的创新意识,不仅是来自技术或外部形式的,更重要的是思维观念的创新。批判精神是编辑的基本素责。佩因说,文稿编辑是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读者。说的就是编辑在案头工作时要有看出文稿问题并毫不讳言地提出的勇气。那么,编辑的能力就不仅仅是文字功力,与作者沟通的能力似乎更加至关重要。尤其是编辑那些有名气作家的作品,编稿几乎就是沟通。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的编辑最大的不同是不仅仅会坐在编辑部编稿子,而且还要从事策划、组稿、印制、后期宣传等相关工作,几乎每个环节都应贯穿编辑的观念。
    格罗斯说: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创新意识及批判精神,是图书编辑手中的两把利器,依靠它们,在时下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就可以出奇制胜,推出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畅销书。
二、编辑加工的再创造
(一)影响再创造的因素:社会文化导向取决于编辑的内在素养
    编辑必须有市场意识。美国资深出版人威廉斯认为,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同时要扮演三种角色,即狩猎者(睁大双眼搜寻好作品)、魔术师(能化平凡为神奇)、双面人(面对作者时代表出版社,面对出版社时代表作者)。此种归纳,是从编辑的市场意识的属性层面上说的。而在功能化上,业内则普通认同:图书编辑即项目经理。图书是产品,必须进入市场流通。
    编辑出版工作是人类文明事业的基础,它服务于人民大众,承担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任务,负有庄严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编辑以中介者的身份和眼光,兼顾出版要求、读者需求以及考虑书稿作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来处理书稿。
    图书编辑应当是一个学问家,知识的积累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并且文字一定要过关。其责编图书中的错别字不能超过万分之一,否则,就是不合格产品。此外,图书编辑还要懂得体例、版式、装帧、纸张等方面的知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编审、我校特聘兼职教授吕佩浩老师到我校讲学时谈到,“这就像建筑师,既要能设计蓝图,又要熟悉各种建筑材料,能到现场指导实际施工。我庆幸自己能当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加入到这富有生气的创造者的行列。”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是曲折复杂的,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一时不可能想得那么周到完善,由于受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疏忽,文章经过作者自己反复修改后还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曾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剥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可见,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往往缺乏识别能力,需要别人提出意见或帮助修改。
    在发稿前,经过编辑这一环节弥补原稿中的不足,使书稿达到尽善尽美,符合出版规范和要求。一般来讲,凡是经过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的稿件,无论内容、形式还是技术标准上,其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抛开作者层面,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思想水平、文化修养等都会影响到出版物的整体质量。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
    当好图书编辑,还要有敬业精神,体现在“责任重于泰山”六个字上。这是我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实习时的深刻体会。该出版社的运营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责任重于泰山”,这六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挂在办公室里,显得那么庄严,肃穆,令人精神抖擞。我想,要成为该出版社的合格的编辑,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最主要的是要有敬业精神,领悟“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该社社长马连弟、总编辑李晓琤在一次谈话中对我说“图书编辑是传承文化的工作,对编辑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很高的政治意识,又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做好了图书编辑,从事其他媒体的编辑工作就不难了。”
(二)再创造的基础
    文字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文字能力应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功。文字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上。现代汉语,应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文字能力,还包括对古汉语的驾驭能力和外语翻译能力。这一点,吕佩浩老师在我校讲图书编辑实务时也讲到过。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既编辑出版中文书籍,也编辑出版外文书籍。在中文书籍中包括有普及古代经典的读本,在现代汉语文字的书中也经常要引用古籍中的名句和外语。实习期间,我校对的书稿中,就既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俄文的。在校对中,我深感到,编辑如果缺乏中外文方面的能力,就很难适应现代编辑业务的需要。
    编辑整天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遨游,重点是审阅原稿的思想内容、出版价值,鉴别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字等诸方面是否达到出版水平。稿件决定出版后,要对原稿进行修改、补充、调整结构、文字润色等编辑加工。因此,对编辑具有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既要博又要专,要做到专与博的结合。
    合格的编辑除了要有很高的综合素养,还要掌握基本的编辑加工方法。下面介绍一些书稿编辑加工常用的方式方法
1.修饰
    修饰就是指在作者的观点、思路、论据和风格的前提下对原稿的文字作修改润色,使意思表达准确,文字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其中,包括消灭错别字和语病等硬伤。这是编辑加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2.订正
    对书稿中有疑问的引文、数据和历史事实等,对照原文、可靠资料和经典史书进行核对,改正其中的错误。对质量较差的译文,找到出处,逐字逐句对照,改正译文的错误或不准确的译法。
3.压缩(删节)
    书稿超过出版字数规定,或文稿冗长臃肿,内容、举例重复,有的章节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就要进行删节或压缩,使中心思想突出,文字更精练。但若要作大幅度的删节、删文,应与作者商量,征得作者的同意。
4.改写
    对书稿的具体内容用另一种文字形式加以表达,使之更通俗易懂。这种加工方式多用于通俗读物、科普著作和文字水平较低作者所写的书稿或文章。如果全部改写,接近共同创作。
5.调整
    指为使书稿符合出版要求而进行的技术性加工。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使用词、用语、标点、体例、格式等在全书一致,包括对章节结构作必要的调整,在某些地方增补一些文字。不过,凡涉及著作范畴的修改,要由作者授权或认可。
6.加辅文
    任何一本书都是由正文和辅文两部分组成。正文是书的主体,完全是作者的成果。辅文是书中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正文的文字,包括正文前的目录、序、前言,正文下的注释,正文之后的跋、后记等。有些辅文是由责任编辑所加,如出版说明、编者注、内容提要、封面和章节提示语,等等。
7.勘误
    改正错别字或个别错误数据资料,不润色文字。这种方法一般在检查再版书时采用。
8.退改
    是指出书稿中的问题,退由作者修改。退改有加工前的退改和加工后的退改两种。加工前的退改,主要是内容、体例方面的大问题,如观点的表述、结构的调整、章节的增删等;加工后的退改,一般是技术上的问题,如译名的统一、引文的核实、文字前后矛盾或疑为有误等。加工后的退改还可以让作者审核责任编辑对书稿的加工部分,求得共识。
    编辑加工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八种。这八种方法也不是绝对只能用一种,常常是交错在一起,改稿时可以综合运用。
    以上是图书编辑加工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书稿的题材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作者的层次水平也不同,对待不同的书稿,要有不同的编辑方法。
(三)如何再创造
    编辑出版是应用性学科,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它应该建立起自己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包括到出版企业广泛参与编辑出版各流程的实习。了解编辑出版的各个基本环节,特别是了解新编辑最易犯的一些错误,对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心中有底。结合四年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2007年我曾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实习,我领悟到,编辑加工是这样再创造的。
    1.字斟句酌。字斟句酌是精读,一目十行是粗看,一部书稿一旦进入审稿加工程序,若粗粗看之,即便是经验多、水平高的编辑,也只能发现其中的某些缺陷而非全部问题。胡太春教授在课堂上讲过,一目十行很难让人耐下心来深思熟虑,挑出稿中大小纰漏。过于相信作者的著述水平和创作态度而粗看书稿、心存侥幸取不得。我们面对书稿时应保持这样一种警醒:眼前的著述仅为图书的半成品,自己只有将其中的“硬伤”、“软伤”都挑出来,才能使其成为合格的出版物
    2.选题策划的实施。书稿加工是实施选题策划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加工书稿时,要开动脑筋思考怎样把书编得更能吸引读者。其工作不能只满足于修改病句和错字,除了要保证书中无不当观点以外,书名是否精彩、标题是否生动、语言是否吸引人等等都应该认真推敲,应该带着强烈的选题策划意识来加工书稿。明确为这部书稿拟定的选题策划方案的主旨和具体要求,并在书稿加工中给予积极体现。唐凯芹老师在“图书选题策划”的课程讲到,责任编辑要自觉将贯彻、完善选题策划方案作为编辑加工书稿的目的,为此既要动员作者积极配合,又要下苦功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以尽量消除书稿质量与选题策划方案之间的差距,为好方案的实施打好基础。
    我在校对书稿中看到责任编辑对书稿都做了精心的加工。《儒家管理思想论》的作者陈德述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学术价值很高,但也难免有学术上和文字上的疏漏,需要责任编辑加工润色。
三、从《儒家管理思想论》谈“三步到位法”
    下面,就以我参加校对和责编书稿的实践为例,谈谈编辑加工的再创造。
    在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校对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校对,就是出版物付印之前,在样稿上所进行的校读核对、改正差错的工作,是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工作就是根据责编稿核对校样,勾画出排版错误的地方,以便承排单位进行改正,使作者和责任编辑的意图准确无误地转移到出版物上。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差错,发现原稿有错误、疏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责任编辑解决。进行校对工作时,应集中全部精力,自始至终要有“敌情”观念,要有“雷达”般的眼睛。吕老师告诉我:“校对也有技巧,一般先点校(责编改动处),后通读(一校样,手抄稿要逐句对原稿,电脑稿可通读)。好的校对都善于发现问题,主要是指出体例和文字上的硬伤。”
    校对工作告一段落以后,我就协助吕老师责编陈德述教授的《儒家管理思想论》一书。在20天的时间里,我一方面完成了吕老师交给我的13万字书稿的编辑加工任务,另一方面,我看了吕老师已经编辑加工好的该书另外20多万字的书稿。《儒家管理思想论》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著作。编辑加工这样的书稿,要特别注意把好学术关,要重点审阅书稿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是否有科学性。此外,还要注意体例上的统一,文字上的梳理,等等。
    吕老师责编书稿态度十分严谨,也有自己的方法。他独创了一种责编书稿的 “三步到位法”。“三步到位法”:第一步,核对目录和正文小标题是否一致,斟酌标题是否恰当;第二步,统一七字线下的注释语(引文出处)的体例并核对注释的内容与正文中的注释号是否相符;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审阅全书正文的思想内容和学术内容,梳理文字。采用“三步到位法”避免了责编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可以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总体框架清晰,特别容易发现和纠正书稿中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按照“三步到位法” 编辑加工书稿,编辑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
    吕老师的学识水平和文字功底从他加工《儒家管理思想论》时留下的红色笔迹上可见一斑。三方面的改动包括:一是完善书稿中对学术观点的表述;二是统一书稿的体例;三是梳理文字。
    举例说明如下:
(一)完善书稿中对学术观点的表述
    如原稿第七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义者,利也。”在“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中,“义”已经包含着“利”了。墨子将此义加以引申,明确指出:“义,利也。”墨子把“义”定义为“利”。
    吕老师认为,孔子的“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说明了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存在着义和利的关系。作者在这里引用得不够恰当。吕老师删掉了这句话,作了如下修改:
    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孔子这句话表明了义与利的关系。墨子将此义加以引申,明确指出:“义,利也。”墨子把“义”定义为“利”。
    这样的修改,义和利的关系就比较清晰了。作者的观点也站得住脚了。能对书稿作这样的修改,是与吕老师深厚的功力分不开的。
    在吕老师的影响下,我在责编的过程中,认真审阅,看到书稿中出现引文的,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认真翻阅工具书和适当利用网络查对。如:原稿中出现“学贵专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初看似无不妥,再联系上下文,便感觉到“文”有蹊跷,经查,引文应为: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这句话出自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一,“专一”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能理解从而取得成果”。
    对书稿中出现的人名和地方名,我也特别注意核实。如书稿中涉及的宋代书院中,“白鹿书院”应为“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与睢阳(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而白鹿书院是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及陕西文艺界有关人士发起的文化研究和培训组织。像这样的硬伤,若编辑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是容易忽略的。我感到,查资料丝毫不能马虎。查资料工作量大,既要细心,又要有耐心。
(二)统一书稿的体例
    1.核对了目录和正文各级标题,做到两者的一致。
    如:目录上缺第四章第四款,即“四、仁爱思想是企业内部维护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根据正文标题补上此款,把原第四款改为第五款。
又如:第四章,目录是:“仁爱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正文内标题是:“仁爱之心:现代管理的道德性之一”,根据正文内容,统一为“仁爱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同样理由,第七章,“见利思义,现代管理的道德性之四”,改为“见利思义,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四”,等等。
    再如:在书稿一级标题(章)、二级标题(节)中,人本管理的提法,有时用全称,有时用简称,现统一用全称。如第一章第一节,“对人本管理的理解”,第五节,“对中国特色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统一改为“对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解”和“对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三级标题(款)时,则统一用简称:“人本管理”。
    2.书稿有两种注释形式,绝大多数情况是,七字线下注释引文出处,正文引文后括号内对引文内容或词语作解释,全书就向这两种注释方式统一。
    如:把对“蜃”字的解释,从七字线下的注释,提到正文引文“蜃”字后的括号内。
    如:把七字线下的“天地之性(生),人为贵”,直接调到正文内,七字线下只注释这段引文的出处:引自《孝经•圣治章》。
    又如:某页七字线下注⑤,原来既有引文的出处(引自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又有关于引文词语“刍狗”的解释。现在七字线下保留引文的出处,而把对“刍狗”的解释放到正文内引文中“刍狗”一词后的括号内。
    再如: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的出处《论语•泰伯》,原放在正文引文后的括号内,现改放七字线下的注释中。
    3.七字线下的注释引文出处文字,大多数情况用引自:作者+著作方式+书名+篇章或页码+出版机构+出版时间。但偶而也有用“同上书”的情况。现统一改为用具体注明的方式。如P.43的注③、P.43的注①、P.67和P.126的注,原均用“同上书”,现均改为用具体作者、书名、出版单位等方式。
    4.本书绝大部分章节的引文都与正文接排,同一字体,但在后面两个章节中,引文均上下空行,左边进两字,并换了字体。现按大部分章节的做法统一体例。如P.285的引文,上下不再空格,直接接正文排,与正文一样字体。
    5.书稿中作者名字和理论名称不一致。奥德弗出现一处,弗德奥出现两处;理论名称ERG出现一处,EGR出现两处。改稿统一为奥德弗和EGR,并让作者作了核对。
    6.书稿中对工人称谓有多种,工人、职工和员工。现对国外公司统一用员工,国内企业保留用职工,国内的公司(包括合资公司)也尽量用员工。
    7.阿拉伯数字后,有的用顿号,有的用点。现按规范做法,统一用点,即1、2、3、……改为1.2.3.……
(三)梳理文字
    1.删除书稿中重复或无用的内容。
    如书稿中一处举了成都市府南河工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的事例,另一处又完全重复举此例。责编中把前一处事例完全保留,对后一处重复的事例作了改写,把具体事实改为普遍性现象来举例。
    又如,新加坡东方大酒店热忱为宾客服务的事例,书稿中也出现两处,文字基本一样。现删去了其中一处的例子,增补了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热忱为乘客服务的事例。
    再如,删去七字线下“虚以委蛇”一段注文,因正文中没见相关的词,这个注是多余的。
    2.对书稿文字,特别是范例文字作了加工润色。
    如:对《一个山村女教师的传奇》的事例作了压缩、改写,使之简洁,不罗嗦。
    又如:书稿中宋清诚实卖药致富的故事,也在文字表述上作了较大的修改。
    再如:对书稿中讲述的孔繁森事例作了适当的文字加工,突出了孔繁森的人格魅力。
    此外,改了一些不通顺或不符合逻辑的句子。如:“要想使自己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现改为“要想使自己成为人格更为完善的人”;又如:“用生命谱写人生的最后一页”,改为“用忘我工作谱写人生的最后一页”;等等。   
    3. 消灭错别字等硬伤。
    主要有:傜役改徭役∕导出改道出(即“说出”意)∕部份改部分∕事服改侍奉∕坚苦改艰苦∕凑效改奏效∕象(大禹治水那样)改像∕“齐家、治理、平天下”改“齐家、治国、平天下”∕胡罗卜加大棒的管理,“罗”改为“萝”∕ 响往改向往∕报导改报道 / 安埋改安葬∕沉旬旬改沉甸甸∕越超改越规∕ 以德服仁改以德服人/ 腐蚀汁改腐蚀剂∕缘份该缘分∕防碍改妨碍∕致胜改制胜∕人己关系改人际关系∕上下交感改上下交流∕狐家寡人改孤家寡人∕费纸改废纸∕肺患改肺癌∕ 必需改必须∕瞟娼改嫖娼∕熟习改熟悉∕渐近改渐进∕失敢改失败∕ 报负改抱负∕白鹿书院改白鹿洞书院/ 濂山书院改濂溪书院∕颂布改颁布∕反脸成仇改反目成仇/ 暴露无余改暴露无遗∕事利小人改势利小人∕材略过人改才略过人∕甘冒风险改敢冒风险/ 默默勿闻改默默无闻∕手脚无措改手足无措,等等。
    以上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大大提高了图书出版质量,作者十分满意。
四、编辑加工与编辑风格的形成
(一)编辑风格的形成
    一部好书应像一部优美的音乐作品,在语言的张力、节奏、色彩、韵味等方面有一种和谐的整体美。这样的书,阅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文笔不畅的书稿,读起来不仅会让读者产生反感,而且妨碍思想的准确表达。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非花大力气修改不可,即将含混的语言清晰化,将啰嗦的语言简洁化,将沉闷的语言生动化,将单调的语言丰富化,力争做到既提高了书稿的文字水平,又保留了作者的文风特点,并使作者对此乐于接受。在实际操作中拿捏适度地达到此目的,要靠一番功夫。
    在吕老师编辑加工的书稿中,我看到了老师的编辑风格,即记者式的求新和学者型的严谨。老师在编辑图书时,不仅仅按规范化的编辑程序、编辑方法做编辑工作,而是调动了自己整个的社会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全部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这样,他编辑出来的书,体现自己的编辑艺术,形成个人的编辑风格。编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编辑成熟的标志。做好编辑工作,形成编辑风格,这将是我在编辑出版岗位上的努力方向。
(二)出版社风格的形成
    出版社的成功在于它的风格,不在于规模大小。最有前途的出版社,是编辑、出版有自己特色的书,很少被市场所左右。
    每一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风格。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社需以特色为利器来占领市场,赢得读者。然而,何为出版社之特色?这一武器又将如何获取呢?那就是发挥所属文化领域的优势;借助地区(或行业等)优势形成特色;研究自身优势,把优势转化为特色;精心策划与市场推广;最后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出版社的风格。
    此外,还可以从图书的标题和装帧设计上体现出版社风格。图书标题是很有学问的,既要有思想内涵,又要能够吸引读者。封面和版式要设计得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需要编辑的艺术灵感和文化品位。
(三)编辑风格与出版社风格的关系
    图书编辑个人的编辑风格和出版社风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编辑个人的学力、工作经验、思想感情和聪明才智,是形成个人编辑风格的重要因素。出版社出版的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编辑的编辑艺术和风格。众多成熟编辑的编辑风格,标志着出版社的风格。同时,出版社的出版特色和风格,也深深影响其成员个人编辑风格的形成。其中,总编辑的选题思想、审美眼光和编辑风格,对出版社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完稿于2010年5月

(限于篇幅,本文在我的博客发表时删去了目录、结论、参考书目和后记。 --编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44 , Processed in 0.0749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