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本一:《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5 01: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序
(98年)
陶本一
“青语会”成立以来,做了不少实事;特别是“于漪研究课题组”的成员锐意进取,勤于学术,成绩显著。看到一批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我非常高兴。语文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共同努力;老同志为语文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希望年轻一代沿着语文教育的正确道路,去开创新的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正确道路?学术上可以展开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争鸣。我以为,于漪老师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语文教育之路值得当代青年语文教师认真研究,潜心思考;特别要学习她始终不停地探索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并用用自己全部身心去实践的作风。
“课题组”同志写成《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一书,反映了于漪老师在语文教育(岂止是语文教育,实际是对整个基础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思考,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
“课题组”的书即将出版了,编者要我作序。我想,就借此机会与青年朋友谈谈心。跟大家一样,我非常敬佩于漪;我认为她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位优秀的代表人物,是人格高尚、常识深厚、思想深邃的教育家。她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要研究于漪的做人之本。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常识影响学生、培育学生;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一词所指甚广,包括人格、常识与才具等,而最根本的是崇高的人格。于漪的人格美,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崇高的信念,一是深厚的爱心。于漪的信念是什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甘愿当一辈子合格的中学教师,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奉献一切。于漪的爱心是怎样表现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爱着每一个学生。于漪大学毕业即投身于基础教育,工作繁杂、劳苦,也曾遇到“泼冷水”,她孜孜                 ,锲而不舍,为的是“信念”;在“文革”期间,她历尽折磨,被批斗,被迫害,但她依然尽一切可能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的是“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她一方面耕耘于三尺讲台,一方面探索于学术天地,即总结经验,阐发思想,又提携新秀,担负治校之责,为的是什么?还是“信念”。崇高的信念,是于漪的精神支柱,如一团烈火,燃烧着她的全部生命!在奉献爱心方面,她的师爱远远超过了亲子之爱;她把自己比作是铺路石,甘愿让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自己身上走过去。在她的为师长河中,演绎了多少师爱做事啊!所以如此对学生“满腔热忱满腔爱”(于漪语),归根结蒂,还是为了信念。人们常用蜡烛来比拟教师,意在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于漪也用蜡烛来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说,教师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镌刻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为人敬重的良师和为人景仰的真人。
今天,我所以提倡广大青年教师要学习于漪老师的做人之本,是因为我们的年轻朋友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种种“关口”,没有一股英雄之气,没有一种拼搏之勇,是很难过关夺隘、实现目标的。比如,就职业而言,当教师是一种苦职业;如果仅仅是为了稻梁之谋,则很可能在职业选择上专注于比较,而淡漠了对育人事业的追求。反过来,如果有了崇高的信念,就能以苦为乐,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青少年生命的一部分;就能抗御诱惑,安贫乐道,为民族教育贡献一切,并由此塑造自己闪光的人生,镌刻自己高尚的灵魂!中华民族历尽沧桑,所以打不烂,压不垮,是因为有着蓬勃持久的中华魂;中华魂所以能够代代延续,是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我希望广大青年教师,以于漪老师为做人楷模,舍“小我”之利,成民族大业,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己,努力成为民族的脊梁!
第二,我们要学习于漪老师的教育之道。什么是教育之道?简单说来,就是教育思想,就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理念。关于于漪的研究,80年代就有专著问世了,后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发表了大量论文。总的倾向是,研究经验的多,挖掘本源的少;谈论艺术的多,阐释思想的少。我不反对研究经验与艺术,因为经验、艺术,一类与艺术,毕竟是外在的东西;要透视于漪的教育真谛,还是要研究经验生成的内因,艺术生成的机理,也就是说,要深入认识、剖析于漪教育之道的内核。
于漪教育之道的内核是什么?于漪自己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我以为,“教文育人”不是“教文”与“育人”的简单相加,而是着眼于“育人”,着手于“教文”;通过“教文”这一途径,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育人”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教文”的过程之中。于漪有一条著名的思想观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于漪《语文教育谈艺录》我的理想是:“育人”是核心,“多功能”是特点。“育人”不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包括对人的素质、能力、智力进行综合培育与训练的内容。我们知道,今日的学生,即是明日的建设者;明日的建设者,必须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发达的智力。这方面,语文学科能够也必须发挥其巨大作用。具体说来,一是要充分发挥语文的文化熏陶功能,以体现其人文特点。二是以思维能力为教学核心,开发智力潜能,使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于漪老师所说的“教文”,我想,也就是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于漪老师也说:“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我这里想强调的是:其一,于漪的“教文育人”思想既是她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真谛。其二,作为青年教师,正处于形成观念、培育思想阶段,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理念为基石,这样,探索才有方向,实践才有“主心骨”。看到一些年轻同志富有理论勇气,敢于申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我是非常欣喜的;但是我也有一点建议,要认真多读点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地避免“走偏锋”。看到一些年轻同志善于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钻研教学艺术,在“如何教”上想了不少办法,我当然也是十分高兴的;不过我也有一点希望,即多挖掘成功经验的底蕴,使自己成为一个不但会教、而且有着深刻思想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让我们以屈原的诗句共勉吧!
1998年于上海师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3:07 , Processed in 0.0889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