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情商,还有搜商 中搜CEO陈沛 搜商,是一种与智商、情商相并列的人类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人类除了智商、情商以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智力因素,即是搜商。 在大量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人们收获了成功、挫折、失败的不同命运?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生活、学习各不相同。很多人曾经以为,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在 20 世纪初提出的 "智商" ( IQ )概念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智商( IQ )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指的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根据比奈测试法,智商公式为: IQ=Ma÷CA×100% MA=智力年龄 CA=生理年龄 “智商”是一个已经具有确定性含义的概念,是人类对自身智力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但是智商理论还不是那么完善、那么理想,还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在人群中,拥有高智商的人不超过5%,而拥有低智商的人也不超过 3 %。这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智商高低落差并不是特别大。而且,人们很快发现,智商理论还有一个与实践不相吻合的情况。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心理学家,都会发现如此这般大量的事实——许多被测出拥有高智商的人,在社会做出的成绩有时反而不及常人。由此可见,尽管从理论上说智商高低是决定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但在实践中并不完全与之成正比。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获得成功的人物,尤其是很多社会名流、企业家、艺术家等等,他们并不全都拥有高度发达的智商;另一方面,一些所谓“高才低能”大学生、博士、博士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失常,甚至自杀,此类事情也时有发生。高学历当然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智商,不过,一般说来高学历人群的智商普遍要比其他人群的智商高一些,这也是事实。但是,为何这些智商高于普通人群的人并不都能面对失败、创造成功? 许多心理学家在对智商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对智商及其测试方法提出了异议—— 首先,在智商的测定方法中,人的生理年龄固然是给定的,但是智力年龄的测定方法却很有问题。根据智力年龄的测定方法对六岁的爱因斯坦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却是属于低智商。这个结果无法解释为何他在日后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智力年龄作为智商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本身就不是很准确的。 其次,智商理论提出的基本依据,来自于对儿童的平均智力测量。其所采用的样本基本上都是儿童。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测量结果却运用和推广至成人。这种方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在智商的测试中,忽视了儿童在智力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变数。从这样的结果中推论出成人的智力水平,无疑是不准确的。中国古代王安石曾写有《伤仲永》一文,说的是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为不注重后天培养,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根据智商理论,长大之后的仲永,智商理应保持不变,仍然高于大多数人,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再次,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人往往有焦虑、急躁等情绪波动,同时,智商测试模式也有时限等问题,这些对测验的最后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智商理论的测试过程中,许多影响最后结果的因素都被忽略了。这样测试的结果怎么能够使人信服呢?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无论是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还是作品分析法,等等,这些智力测试的方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被测验人的智力状况,但就总体而言,传统的智力测试所检测的往往只是一个人的言语、数学、逻辑能力,而把许多潜在的能力排除在智力范围之外。也就是说,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智力因素没有被智商理论全部囊括。因此,人类的智力理论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社会也慢慢认识到,智商仅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 于是,"情商" (情绪商数)概念及其理论应运而生。情商,即情绪智力。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洛维和梅耶接过加特纳的智能多元化理论,创造性地发挥了人格智能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商,即是情绪智力的简称。199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力》一书,对情商理论做了更精确的论述和说明。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什么它比智商重要”。因为书中发现和诠释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智力因素——情商,颠覆了智商决定成败的旧有观念,出版之后便轰动全美。情商理论也从此广为人知。 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认为,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甚至有时会超过智力水平。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A、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 B、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C、以自己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D、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E、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情商理论认为,情绪智力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人能够由自我认知发展到对他人的认知——也就是一种共感能力,从而成为社会交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因此,情绪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生的成败。此后,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成功要素中,智力商数仅占 20% ,而情商却占了 80% 。因此,更有论者提出了一个“成功公式”: 成功 =智商+ 情商 在一些 MBA 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了成功企业家的情商要素更容易被理解: 1. 远见与洞察力 2. 勇气与决断力 3. 忍耐与持久力 4.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很显然企业家成功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智商。 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研究,果真就到此为止了吗? 研究表明,人类智商有着基本的平均值。人类的情商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情商的测量方法却和智商的测量方法一样很不精确。情绪和意志力等等能力,怎么能够精确量化呢?——这是对情商理论基础一个非常有力的诘问。因此,以情商的高低来判定人生成就的大小,并没有一个非常牢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假如以上的成功公式成立,那么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成就完全可以量化甚至预测——测一下智商和情商就好了!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在人类已经发展到 21 世纪的信息时代之后,智商和情商共同决定人生成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智商,情商均不很高的人,比如都市哈! 一族,同样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胜。比尔·盖茨的智商和情商不见得就是世界第一,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首富。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在暗中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事业的成败结果。 今天,我们终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智力因素:搜商。 搜商与情商相对,情商的全称是情绪智力,搜商的全称则是搜索智力,是人类通过某种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公式表达为: SQ=K/T ( C ) K=knowledge(获得的知识) T=时间(花费的时间) C=搜商指数(社会平均知识获取能力) 搜商理论可以说是对并不完善的智商、情商理论的有益补充。从搜商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搜商理论尤其强调时间与知识的比值,也就是说,搜商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是智商和情商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效率。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经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当人类进入计算机网络普及、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海量知识造成的这个经典困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人类拥有再高的智商,再多的大脑容量,再充足的生命时间,也不能满足理解和储存全部人类知识的要求——何况人类的知识正以几何级数量迅速增长。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个人而言,人类生产的许多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海量知识中快速地搜索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完成工作生活的各项任务。于是,如何快捷、成功地获取有效知识就成了这个时代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智商和情商理论,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补充和提出一种全新的智力因素——搜商。 智商、情商和搜商,是一种互补关系,三者共同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是: 成功 =智商+ 情商+搜商 诚然,我们没有把机遇、地域、种族、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包含在这个成功公式之内。一方面,客观因素变数很大,不可能够全部量化。但更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单个体的人还是对于整体人类而言,客观因素毕竟是很难控制的,而成功作为一种人类主动行为产生的社会实践结果,最终还是由人的主观能力和人本身拥有的素质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就特别强调人类自身的因素,尤其是可以大幅度改变和提高的能力因素:搜商。我们不能理解,在远古时代,缺少智商的人类仅仅是看天吃饭就能走出野蛮,创造文明?我们同样也不能理解,缺少情商的人类,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 20 世纪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于是,我们也就更不能理解,当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知识爆炸已经成为现实的 21 世纪,缺少搜商的人类能够在信息海洋中尽情遨游,创造成功的奇迹,抵达人生的彼岸? 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始终是有差距的;我们也必须承认,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在各个行业、领域的金字塔尖,接受成功的洗礼。智商决定人生成败的时代已然远去,情商左右人生命运的境况也已经黯然退场。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陷入信息海洋的困境之中,搜商——人类的第三种智力,无疑已经成为新的决定着我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2.搜索——搜商的本质特征 搜商既然是人类的第三种智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搜商,它与智商和情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就不能不说个明白。 搜商和智商、情商虽然都是人类的智力,但是由于各自的本质特征不同,因而彼此间又严格地区别开来。 也许威廉·斯特恩提出“智商”概念的时候,曾经希望它能够囊括人类的全部智力,但是比奈的智商测试法却给了“智商”一个确定的概念,即以人的数学、语言和逻辑等能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主要衡量人们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得智商无法包容情商和搜商。因而,智商只能作为人类所拥有的第一种智力,而把第二种智力和第三种智力的位置让给了情商和搜商。 如果说智商只是指人们的思维智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指人们的情绪智力。由此可见,情商同样没有包容搜商。 至于搜商,它是指人们的搜索智力,既不同于智商的思维智力,也有别于情商的情绪智力,所以,搜商属于人类的第三种智力。 搜商的本质特征是搜索。如果没有搜索,那自然也就没有搜商了。搜索之所以成为搜商的本质特征,是因为搜索使得搜商明显的区别于智商和情商。 “搜商就是人们的搜索智力。”用这句话解释搜商似乎已经明白无误了,其实不然。问题在于:这里所说的“搜索”,其论域是什么?也就是说,“搜索”一词适用的范围有多大?由于人们对“搜索”的论域理解不同,因而对“搜商”含义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搜商”的概念是我们刚刚提出来的,然而据我们所知,目前对于“搜商”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其中的分歧就在于对“搜索”的论域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或主张: 第一:搜商仅指人们运用搜索引擎的智力。 这是狭义的“搜商”概念。这样理解“搜商”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在当代,搜索引擎作为搜索工具,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存在,我们是不可能提出“搜商”概念的。运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就是我们在序章中所说的“点石成金”的方法,用以点击鼠标键的手指头,我们称之为金手指。只是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没有把这本书写成这方面的专著。 第二:搜商是指运用物质性工具进行搜索的智力。 这是一种广义搜商的概念。这里强调了搜索的工具性,但是“工具”的含义并不局限于搜索引擎,还包括诸如图书资料、目录索引,乃至“老马识途”的老马等等。但它不包括非物质性工具,比如人的知识。这样界定“搜商”,既可以同智商、情商区别开来,也可以防止把“搜商”概念无限地扩大。 第三,搜商应指人们所有搜索行为的智力。 这是最广义的“搜商”概念,我们不妨叫它“泛搜商”。它包括了“搜索”一词的一切应有之义。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这三种不同的“搜商”概念,仅仅区别于“搜索”论域的广狭不同。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对错或高下的区别。某种搜索行为是不是属于搜商,就要看它属于哪个论域。比如说,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于狭义搜商而言,它不属于搜商;但对于广义搜商来说,它自然算是搜商了。 搜商的本质特征是搜索,通过对搜索的讨论,我们将会更为清晰地理解什么是搜商,并且进一步把搜商和智商、情商区别开来。 下面,我们将对“泛搜商”的搜索属性进行比较具体的讨论。因为这里所说的搜索属性,逻辑地包含了广义搜商和狭义搜商的搜索属性。 一、 搜索的行为性 搜索不同于人们的思维或情绪,它是一种行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搜索行为。作为操作行为,它总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一次性的,即一次性搜索,成功或者不成功,都不再搜索了;但是搜索也可以是两次以上,乃至多次,直到成功或者放弃。 《水浒传》有个有名的“三打祝家庄”故事。宋江听说祝家庄路径复杂,便派遣杨林和石秀前去探庄。杨林打扮成解魔法师,由于没有搜索到见白杨树就转弯的信息,很快便被捕了。梁山的第一次探庄失败。石秀扮作樵夫,从一位老人那里弄清了村里复杂的盘陀路径,探庄成功,从而帮助了宋江赢得攻打祝家庄的胜利。 在这个故事里,杨林的第一次探索操作有误,导致探庄失败;而石秀的有效操作,使得探庄成功。石秀探庄,这是梁山的第二次搜索。 二、搜寻与索取 “搜索”一词,顾名思义,包含“搜寻”和“索取”两个含义。“搜寻”是手段,而“索取”则是目的。 搜寻的手段是寻找或识别,是搜索的行为性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搜索的过程中,如果只存在一种情况,就得设法去寻找,去探明。如祝家庄的盘陀路,那是去祝家庄的唯一路径,石秀终于“探明”了它。如果存在多种情况,那么则是去识别,去挑选。例如伯乐相马,则是在众多的马匹中识别或挑选出千里马来。 搜索的目的——“索取”,就是解决问题,它是搜索的目的性表现。搜索目的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非知识性。石秀探庄为的是获取盘陀路的知识,这是知识性的目的,而“老马识途”所要获取的只是军队走出大山的结果,不是知识性的问题。 “老马识途”的故事是说,春秋时期,齐桓公出兵讨伐孤竹,出征时是春天, 凯旋时却到了冬天。由于路途的草木景色全变了样,齐军找不到原来的路,在崇山峻岭里迷失了方向。齐桓公派出了许多探子,也没有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径。大夫管仲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说:“我们可以利用老马的经验。”于是把几匹老马的缰绳放开,让它自由寻路。结果,齐国大军跟随在老马的后面,找到了归国的路。 老马识途,对于管仲他们来说,只是利用老马走出了大山,找到了归国之路。至于这条路究竟是怎样走的,管仲恐怕仍然搞不清楚,其实,他也没有必要搞清楚——因为走出大山才是这次搜索的唯一目的。 三、搜索的工具性 搜索作为一种行为,是必须使用工具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搜索所使用的工具对于搜索结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搜索工具有物质性工具和非物质性工具的区别。 搜索工具通常是物质性的。例如搜索引擎,图书资料、人的五官等等。 搜索引擎是时代的宠儿,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发明,人们就很难驾驭今天的信息时代。它是当代最最重要的搜索工具。只以搜索引擎为工具的搜索,属于狭义的搜商。 图书资料作为搜索工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人们用来查找某种知识的时候,它们的搜索工具性质更为显豁。图书的目录索引,是人们特地制造出来专门用以搜索的工具。 人的五官也是重要的搜索工具,并且是人们最直接、最方便灵巧的搜索工具。例如石秀不认识盘陀路,他去询问老人,这嘴巴就是搜索工具。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眼睛和耳朵也是搜索工具。 其他如显微镜、望远镜、胃镜、雷达等等,都是人类发明的物质性搜索工具,也是人类五官的延伸。 使用包括搜索引擎在内的物质性工具的搜索,属于搜商。 非物质性的搜索工具,首先是知识,也包括经验、素养等等。伯乐相马、慧眼识英,搜索者所使用的就是这类非物质性的工具。“老马识途”,直接利用了老马这个物质性工具,同时也是间接地利用老马的经验这一非物质性工具。询问也是利用他人知识的非物质性工具。“搜尽枯肠”的意思是说,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利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智慧来寻求答案。 包括非物质性工具在内的搜索,属于泛搜商。 本书所说到的内容,属于泛搜商。我们想,就目前而言,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搜索”的一般含义,建立“搜商”观念,比使用某种搜索工具更为重要。 四、搜索过程中的智商和情商 搜商和智商、情商虽然各有自己的界定,并列为三种不同的智力,但是在实际搜索过程中,通常都有智商和情商的参与。三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有时候,在搜索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个应用智商或情商的阶段。比如办案人员在侦破一宗盗窃案时,他首先注意到门锁没有被破坏,房子也没有天窗,于是他思考着:小偷应该是从窗台进来的;因为窗外就是田地,有可能留下小偷的脚印。这里使用的逻辑推理,显然属于智商。当然,办案人员发现门锁完好,没有天窗,这已经是在搜索,但是紧接着的推理却是典型的智商,所以,这是搜索过程中的智商。这时候,搜商和智商表现为交互关系。 《三国演义》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关公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守将华雄,连续斩了联军好几员大将,联军领导人袁绍等正在紧张地搜索能够打败华雄的人选,关公自报奋勇,愿意出战华雄。袁绍因为关公只是马弓手而拒之门外。而曹操则认为关公仪表不俗,可以一战,并且为关公热酒一杯。关公旗开得胜,斩了华雄,其酒尚温。在这里,袁绍的冷漠和曹操的热情,都是搜索中的情商,是搜商与情商的交互关系。 在搜索过程中,有时候不使用其他任何工具,仅仅依靠搜索者自身的智慧和推理,这时候既用了搜商,同时也用了智商。例如伯乐相马、慧眼识英等等,它们表现为搜商和智商的交叉关系。同理,搜商和情商也可以构成交叉关系。 至于交互关系和交叉关系之间的区别,可以这样地表达:交叉关系是同时的,既用这,同时又用那;交互关系是顺序的,前面用这,后面用那。 交叉关系 交互关系 3.N次搜索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搜索,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搜索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需要经过N次搜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可是经过了“千百度”的搜索啊!中国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它的名字也就来源于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在家里做菜,突然发现没盐了。丈夫说,下楼买一包吧!妻子却说,她记得在厨柜抽屉里还有一包。丈夫在乱糟糟的厨柜抽屉里翻来找去,许久也没有找到。他烦燥地说,根本没有嘛!妻子说,你走开,我来。丈夫气哼哼地到一边忙别的去。不到两分钟,就听到妻子说:“找到了!”他不禁跳了起来,问妻子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妻子说:“把厨柜里用塑料袋装着的东西重新分类放好,那包盐就自动出现了。这有什么难的?” 还有一个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干部家庭的十岁孩子,因为受不了军人出身的父亲打骂,离家出走。家人四处寻找,终于打听到了一条线索——儿子好像跑到某一个学校里玩去了。当他的父母找到那个学校时,全校正在开展课外活动,到处都是学生,可是谁也不认识他们的儿子,更不知道他在哪里。家人在整个学校里四处找寻,看到一个相像的,就追上去,一看不是,又盯上另一个。找了半个多小时,他们还是找不到儿子。于是,只好来到校长办公室求援。校长一听,呵呵笑道:“这个容易,刚好我有事要跟学生们说。”他通知学校广播室,全校学生马上回教室,听校长讲话的广播。然后,他对两个心急如焚的父母说:“现在外边没人了,等我讲完话,你们应该找到儿子了吧!”果然,他们在空无一人的校区内,一眼就看到了池塘边上的儿子。 类似这种事情很常见。像上文中的丈夫和父母,他们掌握的线索并没有错,但是搜索起来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有时候要费很多周折。中国有一个“鱼目混珠”的成语,意思是说,鱼眼睛掉在一堆珍珠里,由于样子相象,很难分辨出来。如果不能细心地一次次搜索,势必会导致搜索失败。在实际生活中,希望通过一次性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大有人在。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搜索,在未得到结果之前,一般都需要继续搜索下去,一步步缩小搜索范围,直到第N次搜索成功。 两枚炸弹落在同一个弹坑的机率是很小的。同样,就一个特定的搜索目标而言,除非马虎大意,在原搜索点“重新发现”的机率是很小的。对于这些已经搜索过的区域或者使用过的搜索手段,必须学会使用“排除法”,避免重复劳动。这是提高搜索效果最为重要的一环。而且,在对搜索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前提必须是认真排查,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直逼搜索结果;或者改进搜索方法,发展新的线索,进行新一轮搜索。在这里,我们应当学习那位细心的妻子和那位聪明的校长。 4.侠客岛传奇 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讲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当时的武林人士都知道,海上有个侠客岛,那里的人们各个武功卓绝而又残忍无比。他们每隔十年便派出使者,给名门大派的掌门人发铜牌,邀请他们上岛去喝腊八粥,但从来都是有去无回。如果有人胆敢不去,就会满门通杀。因此,武林人士无不谈“岛”色变,无人敢接铜牌,但又不敢不接,不敢不去送死。 其实,这是一场误会。原来侠客岛两位岛主在岛上发现了武功秘籍,这是用蝌蚪文刻在石室里的李白诗《侠客行》,每一句都有许多注解,还有插图。两岛主参悟不透,故而邀请天下武林高手前来共同参悟。上岛的每一个人都如醉如痴地迷恋上这门武学,故而不愿意回归故里。至于被杀全家的人,都是一些罪大恶极的武林败类。 长乐帮帮主石破天,也是应邀上岛之人。他是个呆头呆脑、一字不识的青年,论智商肯定没有别人高,情商也很平常,但他却从那些蝌蚪文中发现了文字笔画本身即是武工招式、内息走向,无意中读懂了其中奥秘,练就了盖世武功。 这个故事奇就奇在那些智商、情商极高的人不能解读的武功秘籍,却被一个呆头呆脑、一字不识的石破天破解了。这只能说明石破天具有极高的搜商。石破天所凭借的只是他那特有的直觉,凭直觉他发现了其中奥秘,完成了这次特殊的搜索任务。在搜索中,人的直觉本身也是工具——一种非物质性的搜索工具。人们常说“女人的直觉很厉害”,并非没有道理。的确,女人们凭借敏锐的直觉,进行过无数次成功的搜索。 侠客岛的故事,似乎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那些智商很高的大侠们,整天围绕着诗句和注解的文字意义争论不休,完全忽略了文字形体的意义。从心理学上说,这叫“思维定势”,是他们过多的知识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对于石破天来说,他不认识字,不懂得什么文字理解。在这个时候,他的敏锐的直觉却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从文字的笔画形体上“悟”出了真谛,成功地解读了别人读不懂的武林秘籍。 这个故事,又一次说明了搜商不同于智商或情商。 转自:陈沛 著作《搜商,人类的第三种智力》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