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流派与扎堆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23:4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流派与扎堆儿                                                              薛勇(编写)

    1933年,流亡法国的俄罗斯作家伊凡.布宁,在名为普罗旺斯的偏远小镇上的一间破旧小屋里,接到来自瑞典文学院的通知,通知告诉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的理由是为了表彰“他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了继承”。他对俄罗斯社会和环境清澈而准确富有特色的描写,以人物的心理特征为主要目标的现实主义叙述,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直接继承,也是对整个俄罗斯文学的一份贡献。
    布宁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以民间文化为主流的俄国文学已在欧州文坛上占了一席崇高的地位。当布宁始终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进行创作时,他的同辈文友们却热衷于“时尚文风”,如象征主义、新自然主义、原始主义、未来主义以及其他种种名称的流派。多少年过去了,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依然没有被全世界真诚的读者忘记,而当时那在所谓的流派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中国新时期的散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各路高手各显神通,也就有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流派”。学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文学流派,大多是在这个文学高峰过后,由后人总结提炼概括的。曹操和他麾下的一帮子文人们当初并没有打出“建安文学”的旗号,孙犁和赵树理当初也没有打出“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但并不妨碍这些流派的形成,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这些流派的鼻祖或称领军人物。所以说,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它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而不是强拉硬扯地鼓噪。
    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客观因素是社会环境,主观因素是这么一些文人有相同的文学志趣和写作理念。当然,流派形成更重要的原因是:必须有一大批过硬的作品来佐证这个流派的特色,而且,他们共同的文学特点为广大读者所认可。
  当下的散文流派很多。流派多是好事,是散文繁荣的大前提,如果都是杨朔式的散文,一个模式面世,那还算什么繁荣?散文家们个人阅历不同、文学观点和素养不同,产生不同散文流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我们还不能忽视这样一种现象:个别人在没有成熟理念和作品情况下,提出一些让人无法认同的概念。客观地说,这些概念未必不好,只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流派的条件和可以佐证流派的有力作品。这样未免就有些急功近利,对散文写作也不是好事。只会让人联想到丰子恺笔下的漫画人物:三尺小童头顶大人的帽子,手提大人的皮包,脚上趿拉着大人的皮鞋。如此这般,真正是滑稽搞笑。
    现在,界定散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很模糊。同一篇散文,阅读者的经历和素养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也会不同。所以胡适先生的话对散文写作很有益处:少提些主义,多谈些问题。散文流派与政治团体不同,政治团体如果没有明确主义,就没有奋斗目标,就无法号召和动员。而散文则相反,你有好作品,读者认可,然后再提流派也不迟。
   
    散文创作中过份地强调所谓“流派”,并以某一流派、某一代表作者的某一篇代表作品为号召或旗帜,难免在短期内会吸引一批追随者跟风。盲目跟风的结果便是对某一题材、某一写作手法的大批“克隆”,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同质化”。好多散文作品,没有作者自己个人的痕迹。如果作者对散文文体本身没有注入自身的东西,那么写作就变得毫无意义。这种“扎堆儿”聊天式的文章,还是越少越好。
    相对于同质化的是“差异”。只有在差异特性最大化当中,才有每个人写作存在的可能。在散文里,更关键的是个人的独特语境、独特体验、包括文体上的根本性变化,包括独立的立场,独立的态度。这种独立的、独特的思想、语言或者其他具体的东西,每一种独特的呈现都与自身发生着具体的细节、情愫,在这方面你走的越远,选择的道路越僻静,就意味着可能抵达的地方越多。
    好散文肯定是有标准的,但这个标准不是唯一,不是非此即彼,作家有作家的标准,读者有读者的标准,但有个性的散文都是好散文,尽管有些作品因为个性很强而不讨人喜欢,但应该尊重他们的写作----就像尊重伊凡.布宁那样。在当时动荡的年代里,布宁保持着茕然孤立的风格。所以,他的名讳和作品在近百年之后,依然一再地被我们记起。
    我觉着,好散文与流派无关,与题材无关,那都是后人或写不出东西的今人评论的。当今世界,散文如果划地为牢,摆出一副开宗立派的架势,是最可笑的。只有回到本初,回到内心,回到文本,才是正道。所谓“好的便是好的”。

    :此文是辑选了有关散文的笔记编写而成的。其中大部分观念甚至原话都是别人的,只不过因为认同这些观点,才将散乱的片断联缀起来,形成了这篇博文。当然,其中也有些文字是自己的,但那只是些类似“粘合剂”的东西。
    此种“剪刀+浆糊”式的文章,在编稿时也遇到不少,今天亲自试验一回果然很爽。用时不到两个小时,一篇看似水平不低的“文章”就成了。非原创,遂暑以“编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22 , Processed in 0.0665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