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昌艺教会的照片怎么上传啊,急坏也!:L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30 15:3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昌艺教会的照片怎么上传啊,急坏也!
2#
发表于 2008-4-30 15:40:09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别的地方看到些相片,
你要发的话,就发到我的邮箱,我帮你吧.
3#
发表于 2008-4-30 16:36:33 | 只看该作者
点击右边的“回复”, 然后呢,下面就有上传照片了
4#
发表于 2008-5-1 09:19:54 | 只看该作者

发到鲁版邮箱

5#
发表于 2008-5-1 16:39:01 | 只看该作者

请余主任将拟送市参评文上传

增强学术评审透明度,提高学术奖项/含金量/,反对将学术评审庸俗化,是这样做的目的//请老师们理解,支持
6#
发表于 2008-5-3 16:57:45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美术课该怎样“活”起来
荷锄书生

问得哪有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初中美术教学受到种种阻碍,教学过程困难重重,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发挥美术课的美育功能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字上。

首先是要灵活处理教材,我们用来教学的课本只是一个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要太过于墨守成规,而是要有选择,要适当添加和更改。美术教学标准上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添加教学内容。有很多学校专门成立了地方教材开发小组,把自己本地的美术加进教学,把各种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然后借鉴过来,这样的教材内容既适用又直观,更利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这就是美术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材的活头。另外,在灵活处理教材上,还要灵活处理不同的活动内容,一般一课有几个活动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例如在《桥》的教学中有三个活动内容,一是设计桥梁贺卡,二是写桥的考察报告,三是做桥的模型。以前我总把活动三做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效果也不错,可今年上这节课时,学校要组织学生到河边去植树,在不到两公里的河流上横架着七座不同形式的桥,如是,我便改变了以前的教学重点,把教学重点确定在活动二,并添加写生的内容,要求学生可以写环境考察报告,也可以写桥梁考察报告,还可以对桥梁风竟进行写生,内容多了,学生的选择也多了,我开始心里真没底,可结果好的没法说。学生很少到外写生,所以特来劲,植树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一片一片的写生的情景卅是壮观,不仅得到社会人的赞誉,还涌现了很多优秀的风景绘画作品,这次活动,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社会生活的教育,真是一举多得。

其次是教学形式要活,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总是自己讲,或总以一种教态教学,这样就没有新义,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灵活施教。
在《灯与光》的教学中,我把用纸进行灯饰立体造型改成学生折纸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会折的品种折出来,然后分组学习自己不会的品种,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教折,使学生相互学习、学生教学生、学生当老师,课堂的气氛很是活跃,学生的劲头十足,一节课下来,学生折纸的品种达到七十多种,教师上课不仅轻松,还能向学生学到知识,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都愉快的境界。还如在教中国结时,我特地请了一位本地民间艺人来学校展示他的作品,还现场进行创作示范。在《远古的呼唤》的教学时,重点放在分组表演找火种这一剧本上,道具服装由学生课外完成,结果效果很不错。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还要多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用多媒体教学等,这样,在教学形式上的灵活处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活。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不能只用分数或是优良来定,还要考虑作业的形式、学生的能力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作业可在课堂上点评、可举办作业展览、可办作业作品竞赛。在写评语时也要不断变换鼓励语。我在学生的作业上依次用了比较认真有进步较好很好的批语,发现他们每次拿到作业本时都很欣喜,还给其他同学看,总之,评价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把对学生的评价纳入美育的过程中来,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最难的是要学生起来。要学生起来,教师首先就必须起来。“活”与“动”的和谐结合,便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活路。



2008-4-10
7#
发表于 2008-5-4 18:28:17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

我漏看此文 谢谢孝昌朋友们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1:57 , Processed in 0.1521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