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尹默对中国散文诗的独特贡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3 15:3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尹默对中国散文诗的独特贡献
王幅明



沈尹默(1883-1971)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教育家、学者、诗人、近代海派书法和书法理论的奠基人及杰出代表。原名君默,字中,斋号秋明,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出生于陕西汉阴他父亲的任所。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杭州多所学校任较。191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积极参与蔡氏改革,所提三点改革建议,蔡深以为然,完全采纳。他还向蔡元培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文学院院长)。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将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带到北京。1918至1919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六教授分期轮流担任编辑,沈尹默是其中之一。1929年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1931年辞去厅长职务,返回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任北平大学校长。旋因反动政府开除学生事,先生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年底卜居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先后任职八年。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五四”运动时期,他从事新文化运动,是倡导和最早发表白话诗並产生影响的诗人之一,是中国散文诗的拓荒人,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独特贡献。
沈尹默是二十世纪少有的大书法家,名重一时。作为诗人,旧体诗词的创作贯穿一生,有诗集《秋明集》等行世。新诗仅有17首,发表于1918至1920年短短的三年之内,就象流星于夜空闪过,炫目之后便旋即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关于沈尹默对新诗的贡献,郭绍虞先生曾有过一段中肯的评价:“沈尹默先生以书名,顾又以诗名,人睹其书法而爱之,而不识其所长者更不在此也。自《秋明集》印行后,人始知尹默之善长旧诗,而不知“五四”时期尹默亦是与时流提倡新诗之巨子也。”(《沈尹默先生的诗词与书法艺术》)
中国新诗和散文诗同时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的1918年。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首次刊发9首新诗,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各3首,其中沈尹默的三题是《月夜》、《鸽子》、《人力车夫》。此三人因之被后人戏称为《新青年》的“三驾马车”。接着,沈尹默在本年度又发表了《宰羊》、《落叶》、《大雪》、《除夕》、《雪》、《月》、《公园里的“二月蓝”》、《耕牛》、《三弦》9首;1919年,发表了《生机》、《赤裸裸》、《小妹》3首;1920年,发表了《白杨树》、《秋》2首。17首散文诗全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据北大章程规定,教授任满七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沈尹默在评议会提出出国进修,评议会即予通过。1921年,沈尹默去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从此,他的新诗创作也划上了句号。

1983年3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沈尹默诗词集》。此书是沈尹默新诗、秋明诗、秋明室杂诗、近作诗、秋明词及近作词的集大成,17首散文诗完整收入书内,使我们有机会一睹沈氏散文诗的全貌.。
作为中国散文诗的开拓人之一,沈尹默的散文诗创作数量有限,但起点却很高。发表之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受到文学界的高度评价。1920年社会上出版一部《分类白话诗选》(许德鄰编,崇文书局出版)就选录他14首,包括了他绝大部分的作品。
1918年1月,由《新青年》首次发表,被称为中国新诗滥殇的9首新诗中,沈尹默的《月夜》最引人注目,诗评家废名认为它“不愧为新诗的第一首诗”“沈尹默氏是旧诗词的作家,然而他的几首新诗反而有着新诗的气息,简直是新诗的一种朝气,因此他的新诗对于以后以迄于今日新诗说,又可以说是新诗的一点儿古风,这却是一件有趣的事。沈氏写了不多的新诗,随着不写这些新诗了,他又写他的旧诗词去,这件事又有趣。可惜我在这里不能把《新青年》四卷一号上面九首诗都抄了来,那样未免太占篇幅,大家如果本一点好奇心,去找《新青年》杂志翻阅,大约可以比较得出来,只有《月夜》算得一首新诗了。”(《沈尹默的新诗》)北社出版的《新诗年选》(1919)选了沈尹默新诗五首,在《月夜》诗后,有署名“愚庵”(康白情)的评语:“这首诗大约作于一九一七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新诗年选》后面附有“一九一九年诗坛略记”,亦云:“第一首散文诗而备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
新诗(包括散文诗)之新,其标志不完全在于其白话与不受格律约束的形式之新,其本质特征在于其思想精神之新,在于其思想的现代性。《月夜》只有短短的几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和一株顶高的树並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作品句式排列形式源于《沈尹默诗词集》,包括后面举例)
    这么一个短小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之处,正在于它的现代性。“並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一种象征,写出了“五四”青年一代自觉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读之余味无穷。这和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一文中,希望热血青年“是自由而非奴隶的”,倡导他们以“独立自主之人格”为楷模的精神不谋而合。胡适曾激赏《月夜》:“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月夜》即使在一个世纪后,依然能引发我们对个性和人生的思索,受到理性的启迪。从这个意义而言,《月夜》作为新诗和散文诗诞生的标志,当之无愧。
   我们再看看发表在同一期的另外两篇作品:

空中飞着一群鸽子,笼里关着一群鸽子,街上走的人,小手巾里还兜着两个鸽子。
飞着的是受人家的指使,带着鞘儿翁翁央央,七转八转绕空飞,人家听了欢喜。
关着的是替人家作生意,青青白白的毛羽,温温和和的样子,人家看了欢喜;有人出钱便买去,买去喂点黄小米。
只有手巾里兜着的那两个,有点难算计。不知他今日是生还是死;恐怕不到晚饭时,  已在人家菜碗里。
人力车夫
日光淡淡,白云悠悠,风吹薄冰,河水不流。
出门去,雇人力车。街上行人,往来很多;车马纷纷,不知干些甚么?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还觉风吹来,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鸽子》用象征的手法写人间的不平,颇有电影蒙太奇技巧的味道,三种鸽子不同命运的画面叠加在一起,折射出现实社会的人生况味与悲剧。《人力车夫》则用白描手法,将镜头直接瞄向劳苦大众,表现和寄托了诗人对生活在最底层劳动者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当然,从散文诗自身的文体特征之一“散文的外衣”来要求,不足显而易见。因为它们不完全是散文语言,仍然讲究音韵,明显带有从旧体诗词散曲脱胎而来的痕迹,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妨将它们看作中国散文诗的雏形。我之所以称它们高起点,在于其开启的关注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大我情怀。
有趣的是,在同期发表的胡适的作品中,也有《鸽子》与《人力车夫》二题,二人作品对比,其高下便一目了然。都有旧诗痕迹,这是共同的;作品的思想容量和诗意营造,胡氏则明显逊色于沈氏。
17首作品中,发表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1918年8月)的《三弦》,被评家视为沈尹默的代表作。这首诗曾在中学教材《国文八百课》中选用,传诵一时: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看了题目《三弦》,自然会联想起唐代大诗人自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这大概也是一首描写乐曲弹奏者的身世的诗篇吧?
其实不然。诗篇既没有写弹拨三弦的人,也没有描写三弦的乐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清晰的图画。画面的远景是一条长街,街上静悄悄的,行人很少,只有路旁的杨柳,在微风中有点点动静。中景是一家破大门,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从院里传来几声三弦声。可惜,弹拨者被一段低低的土墙遮住了。最引人注意的是画面的近景:破门外一位穿破衣裳的老人,双手抱着头,一声不响地听着……
诗中有画。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所指出的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三弦》达到了。不仅画面清晰,错落有致,而且色彩艳丽。太阳的“金红”、细草的“嫩绿”、土墙的“灰黄”,几种颜色互相配搭,浓妆淡抹,交相辉映。
然而,这首佳作给予我们极大的审美享受的,令我们反复玩昧的,却不在画面本身,而是透过画面,作者没有写出的弦外之音。
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诗人不直接正面描写音乐和三弦弹奏者,而间接侧面描绘了音乐的效果—一个穷困的老人听众。通过老人的神态,可以使人产生许多联想。
也许老人是听了乐曲引起感情的共鸣,从而陷入痛苦的思索和回忆?或者想到暗淡的前程?不然,为什么他双手抱着头,不声不响……
仅仅只有一百余字的短章,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了“五四”前夕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穷苦人民的悲剧命运。这便是散文诗能够以小见大的奇特功效。
茅盾在1937年曾指出:《三弦》“完全是散文的写式,然而读了只觉得是诗,比我们常见的分行写成长短一样的几行而且句末一字押韵的诗是更‘诗些’的。”(《论初期的白话诗》)胡适也说过:“新体诗中也有用旧体诗词的音节方法来做的,最有功效的例是沈尹默君的《三弦》” “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谈新诗》)
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的《生机》和1919年8月《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的《白杨树》,同样是为人称道的佳作:
生机
枯树上的残雪,渐渐都消化了;那风雪凛冽的余威,似乎敌不住微和的春气。
园里一树山桃花,他舍着十分生意,密密的开了满枝。
不但这里桃花好看,到处园里,都是这般。
刮了两日风,又下了几阵雪。
山桃虽是开着,却冻坏了夹竹桃的叶。地上的嫩红芽,更僵了发不出。
人人说天气这般冷,草木的生机恐怕都被挫折;谁知道路旁的细柳条,他们暗地里却一齐换了颜色!
白杨树
白杨树!白杨树!你的感觉好灵敏呵!微风吹过,还没摇动地上的草,先摇动了你枝上的叶。
没有人迹的小院落里,树上歇着几个小雀儿,“啾啁啾啁”不住的叫。他是快乐吗?这样寂寞的快乐1
除了“啾啁啾啁”的小雀儿,不听见别的声响。地下睡着的一般人,他们沈沈的睡着,永远没有睡醒时。难道他们也快乐吗?这样寂寞的快乐!
白杨树!白杨树!现在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告诉我吗?
两篇作品都是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诗人借景言志抒情,抒发出了新旧交替时代呼喚新生命的特有情怀。茅盾曾评论说:“对于未来光明的确信,被压迫之终于胜利,却熔铸在《生机》那样的‘具体的做法’里。”(《论初期的白话诗》)诗人对与严寒冰雪抗争的“春”的无穷生机的礼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胡适在谈到《生机》的写法时,亦给予首肯:“一个很抽象的题目.却用最具体的写法,故是—首好诗。”(《谈新诗》)
发表于1920年1月的《秋》,是17首的最后一首:

秋风起,一日比一日恶,天气渐渐冷了,树叶渐渐黄了落了。
红的,白的,紫的,黄的,绿的,粉红的,满院都是菊花。没有蝴蝶来,也没有蜜蜂来,连唧唧的虫声也不听见了;那各色的花,他们都静悄悄的各自开着。
被雨打折了的向日葵,天晴了,他仍旧向着日,美满的开花,美满的结实。
海棠呀,凤仙呀,在情阴树下小瓦盆里,不怕人来采;自由自在开着他的又瘦又小的花。枯树枝上挂满了豆菱,豆菱上还带着两朵三朵豆花,和一垂两垂豆荚。
白寥花,红蓼花,经了许多雨,许多风,红的仍旧红,白的仍旧白,不曾吹折他的枝,洗褪他的颜色,秋!这样光明鲜艳的秋!
说起秋,我们会想到欧阳修著名的《秋声赋》,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把秋天写得肃杀凄凉,这似乎成为一个无形的模式。沈氏的作品却没有因袭这一模式,在他的笔下,秋天五彩缤纷,依旧生机盎然,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昂扬进取的生命状态和崭新的审美情趣。
纵观沈尹默的散文诗,虽带有旧诗的痕迹和探索性质,但与同时期的新诗作者相比,总体上可以称得上少而精。沈尹默的作品大多都是有感而发,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和大众情怀,它们在音乐性及意境的营造上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沈尹默晚年曾谦虚地评价自己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新诗“只是尝试而已,毫无成绩可言。”他自已没有想到,他的“尝试”已经公认为中国新诗和散文诗的源头,象一股不竭的清泉,滋养着越来越多的继承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和新诗巨子,他对中国散文诗的独特贡献将永久载入中国新文学的史册。
                                            (谨以此文,纪念沈尹默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41 , Processed in 0.1325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