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散文诗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3 15: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散文诗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在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发言
箫风
(湖州师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主任)
尊敬的王幅明会长、各位诗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要感谢幅明会长对我的邀请,能参加这次盛会我非常高兴。在此,我谨代表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年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热爱散文诗的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听了几位诗人的发言,受益匪浅。我是来学习请教的,本不想班门弄斧。幅明会长让我讲一讲,只好从命。利用这个次机会,我想谈三点想法。
一、谈谈对河南散文诗创作的看法
我对河南散文诗的认识,是从王幅明先生开始的。首先是他一本薄薄的散文诗集《爱的箴言》打动了我,然后是他的散文诗理论专著《美丽的混血儿》启发了我,再后来是他策划的“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活动”激励了我。2011年11月,我们在“首届中国当代散文诗理论研讨高端峰会”上相识。后来,我与《文学报》合作创办《散文诗研究》专刊、与《湖州晚报》合作创办《南太湖诗刊》、与湖州师范学院合作创办“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都得到了幅明先生的大力支持,或主持专栏,或贡献大作,或发表高见,在此我要表达深深的谢意!
因为幅明先生我开始关注河南散文诗,特别是他主编的《河,是时间的故乡》一书,囊括了95位散文诗人的作品,使我对河南散文诗有了更深的了解。除了徐玉诺等前辈的作品外,印象比较深的有王幅明、王剑冰、王猛仁、潘万提、马新朝、爱斐儿、蓝蓝、艺辛、曼畅、森子、扶桑、马东旭等。可以说,近年来河南散文诗硕果累累、成绩喜人。比如,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的成立(2008年成立后一直活动不断,这在全国省级散文诗学会中是少见的),还有《河南散文诗选》的出版,10多位河南作者散文诗集的问世,以及“散文诗的星空”、“二十一世纪散文诗”(已出两辑,第三辑又在征稿)丛书的相继出版,足以证明幅明先生的预言:河南“是一个盛产散文诗的地方”。可以说,河南已成为中国散文诗创作和出版的一个重要基地。我感到,河南散文诗喜人成绩的背后,有一位执著的推手——他就是王幅明先生。我相信,在幅明先生和大家共同推动下,河南散文诗学会一定能建设得更好!河南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就!
二、谈谈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的有关情况
“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是直属湖州师范学院的研究机构,也是全国首家专门从事散文诗研究的学术机构。研究中心于今年1月批准成立,6月10至12日召开了“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第一届年会暨耿林莽散文诗创作研讨会”。谢冕先生在发言中指出,这是中国近百年散文诗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和标志性事件,必将大大加强散文诗的理论研究,有力推动当代散文诗创作健康发展。
之所以策划成立这个研究中心,主要目的是以此为平台推动散文诗研究和理论建设,促进中国散文诗繁荣发展。目前,该中心下设中国散文诗研究、海外华文散文诗研究、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散文诗文献资料研究等4个课题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谢冕,副主任为孙玉石、孙绍振、吴思敬、王光明;屠岸、耿林莽、李耕、许淇、海梦、夏马、秦兆基、骆寒超、徐成淼、张同吾等10人为学术顾问;王幅明、王剑冰、邹岳汉、冯明德、王志清、黄永健、蒋登科、龙彼德、李标晶、张清华、程光炜、周庆荣、灵焚、王珂、箫风等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们的目标,是把研究中心办成国内一流的散文诗研究基地,全国领先的散文诗资料中心,层次较高的散文诗交流平台。力争在中国散文诗诞生百年之时(即2017年),能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为此,我们在继续办好《文学报·散文诗研究》专刊基础上,又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开设了“散文诗研究”专栏,条件成熟时创办定期出版的《散文诗研究丛刊》。目前,中心正在抓紧建设散文诗文献资料中心、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网站。近几年,我们想重点围绕“中国散文诗百年纪念”做几件事:一是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包括《百家作品精选》、《百篇论文精选》两册;二是筹备创办“沈尹默散文诗奖”,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评奖,拟设散文诗论著奖、散文诗创作奖、散文诗翻译奖三个奖项;三是定期举办研究中心年会和散文诗创作研讨会,并有选择的资助出版散文诗理论研究专著;四是推动成立浙江省散文诗学会,编辑出版《浙江散文诗选》和《浙江散文诗简史》,为省内散文诗人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五是组织中外散文诗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青年散文诗人的推介和扶持力度,促进国外优秀散文诗译介和推广工作。
欢迎在座的各位朋友对研究中心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可以将您的散文诗专著捐赠散文诗资料中心,可以参加研究中心组织的相关活动,可以为《散文诗研究》专刊和专栏惠赐大作等等。
三、谈谈中国散文诗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应该说,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诗创作空前活跃,作者队伍不断增加,创作质量明显提升,发表平台越来越多,散文诗研究也明显加强。但也要清醒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散文诗创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散文诗研究还缺乏对当下创作实践的关注和批评。散文诗要实现新的突破,谋求新的发展,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发展走向问题。我想在这里抛砖引玉,就当前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做个交流。
1、坚持以诗为本,注重博采众长。散文诗的“文体之争”由来已久,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一直困扰着散文诗的创作和研究。有的认为散文诗既非散文也非诗,是另一种“独立文体”;有的认为散文诗本质上属于诗,是“诗之一体”;有的认为散文诗介于散文与诗之间,是一种两栖性的“边缘文体”(或曰“杂交文体”);也有的认为不必纠缠文体之争,只要写出好作品就行。凡此种种。近年来,由于耿林莽、李耕、邹岳汉等前辈的倡导和“我们”散文诗群的推动,散文诗本质上是诗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作家和编者认同,许多诗歌刊物开辟散文诗专栏就是明证。尽管如此,我感到这一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好,应引起散文诗作家和评论家的共同关注。正如邹岳汉先生所言:“散文诗文体的‘诗性’问题,……是当下中国散文诗界绕不过去的,一个十分现实的,甚至有点紧迫的、关系重大的问题。”耿林莽先生甚至讲,这是一个“关系着散文诗兴衰存亡”的问题。我理解,坚持以诗为本,就是要坚守散文诗的诗性特质,强化散文诗的文体自觉,既要划清与抒情散文的文体界限,又要明确与自由诗的具体区别,切实从“亦诗亦文”、“非诗非文”的迷雾中突围出来,让散文诗真正回归诗歌本体。当然,强调散文诗的诗性,并不能否定散文诗的独立性,因为丧失了独立性(无论被散文“化”,还是被诗“化”),散文诗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也是一些散文诗前辈担忧的。因此,散文诗既要坚持以诗为本,又要坚守散文诗的文体特性,善于“引入散文元素”丰富自己(即耿老所讲的“化散文”),并注意从小说、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通过博采众长,实现“自身的裂变和再造”,进一步拓展散文诗文本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散文诗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色。
2、坚持精品之路,力求雅俗共赏。近年来,关于散文诗“精品化”与“大众化”(或曰通俗化)之争浮上水面,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认为没有精品就没有散文诗,散文诗要发展必须走“精品化”之路;有的认为散文诗“好读好写”,应该走出“小圈子”追求“大众化”;也有的认为散文诗应该“雅俗共赏”,允许不同风格的作品共存共荣。“雅俗之争”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俗’与‘雅’已成为散文诗两种走向的焦点”(耿林莽语)。一向坚守散文诗精品气质的耿林莽先生,多次提出散文诗精品化问题。在接受我的访谈时强调:“散文诗是美文性文体,精品性是她的必然选择,或本质属性;而在她的发展中,由于部分作品思想贫弱,艺术粗糙,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她的声誉。因而,提高质量便成为关系文体命运与发展前途的关键。”耿老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当前,散文诗创作的确存在缺乏精品意识的问题,粗制滥造、重复雷同、无病呻吟之作充斥网络和报刊,不仅败坏散文诗的声誉,而且影响散文诗文体地位的确立,必须保持警惕。但我认为,坚持和提倡“精品化”,并不是背离“大众”,也不是拒绝“通俗”,更不是反对“雅俗共赏”。因为“雅俗共赏”是任何文学(乃至文艺)形式的追求,当然也应该是散文诗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才称得上“精品”,才能经得住读者的检验和时间的筛选。当前,要反对的是“大众化”掩盖下的“粗鄙化”(喻子涵语),要警惕的是“通俗化”掩盖下的“庸俗化”(甚至是“低俗化”)。散文诗要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文坛的尊重,最终要靠作品说话。因此,必须拒绝平庸、拒绝媚俗,尽快拿出堪称“精品”的散文诗文本来。没有精品就没有散文诗,就没有散文诗的地位和尊严。
3、坚持中西融合,彰显中国气派。散文诗是“五四”时期与新诗同时诞生的,可以说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如何让散文诗“落地生根”,成为几代散文诗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懈追求。谢冕先生把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称之为“中国新诗的百年之痛”。其实散文诗也一样,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好。有的人盲目追崇西方现代派技巧,对中国诗歌传统不屑一顾,作品缺乏鲜明的“中国特色”,就像梁实秋先生讲的那样,“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也有人固守俗套,跳不出传统思维定势,盲目拒绝西方诗歌的影响,不愿也不会运用现代手法丰富自己。我感到,这两种偏向都要防止和克服。散文诗要实现“突破”和“超越”,应在贯通古今、融合中西上下功夫,既要注重传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特别是《野草》开创的中国散文诗传统,保持汉语诗歌艺术的一脉相承;又要注重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精湛艺术,包括现代手法和现代意识,像鲁迅先生那样“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一味追崇和迎合西方趣味。鲁迅先生早就讲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只有继承传统,融合中西,中国散文诗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沟通世界的优秀作品来。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散文诗本来就是一个现代性的文学新品种,无论是中国散文诗,还是外国散文诗,其传统的精髓都是现代性。坚持中西融合,最重要的是追求散文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深度融合,从而使我们的作品既有强烈的现代色彩,又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彰显当代散文诗的中国气派。
4、坚持理想追求,强化责任担当。近年来,诗歌界在“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上也时有争论。有的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有的强调诗歌要关注现实,不能“自说自话”,玩“文字游戏”。在散文诗创作上,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我认为,“写什么”与“怎么写”对散文诗创作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如果过分强调散文诗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就会影响对散文诗艺术的探求,甚至会导致新的题材决定论倾向;同样,如果片面强调“诗到语言为止”,甚至当作语言的游戏,就会忽视诗人的社会担当。从当下散文诗创作的现状看,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缺失问题更为突出。谢冕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缺乏社会担当,是当代诗人的痼疾。”耿林莽先生也多次强调:“关注现实民生,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疾苦,是作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之所系。”“不关心现实人生,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腐败黑暗的事物熟视无睹,只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抒发装点自家‘内宇宙’中那一点点个人悲欢,就很难将境界拓宽。”他不但大力倡导,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为世界喊疼”的精品力作,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感到,如何实现社会担当与诗美追求的统一,是我们每个散文诗写作者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要关注“写什么”与“怎么写”,还要重视“为何写”,真正弄清自己写作的意义何在,肩负起一个诗人应有的文学良知和社会责任。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4:02 , Processed in 0.1307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