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散文中国·散文新锐九人集》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4 16:5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另类的历史记录

  
——读《散文中国·散文新锐九人集》有感

刘孙贤

  在爱一个人中度过在地上的日子,在仰望星空中品尝出尘世的味道。

——《散文中国·散文新锐九人集》卷面语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常常阅读些自己感兴趣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虽然这与我的本行高中历史教学相距有点远,但通过这样的阅读能让我每天过得很充实,活得有意义,活得更真切。而且通过这样的“充电”,也使我的课堂内容更丰富,更精彩,学生们的兴趣更浓厚,因此我还是乐此不疲。最近在高考前夕,我读完了杨献平先生主编的《散文中国·散文新锐九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月出版)后,感到心灵受到震撼和陶冶,通过散文新锐九子的精彩叙述,见识了滚滚红尘中仍有不少人在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固守着心灵的圣洁,他们其实也是在叙述着另一种历史,另一种文化——广义的大历史、大文化。我觉得再不写点什么,对不住那些像蜜蜂一样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写作者们,因此,不揣谫陋,撰成此文,与大家分享。

《散文中国·散文新锐九人集》系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散文中国》书系之第二卷本。在书的序言里说:“……本书所收录的九位散文新家,都有着执著的艺术追求,且近年来创作实力不俗,正呈上升势头……”书的封二对九位作者附有简短评语,他们是:

  吴昕孺: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赤子

  段 炼:古典之美云水襟怀的游子

  李天斌:关岭隐约的时空里的稻子

  师永涛:云下的村庄种洋芋的夫子

  江南雪儿:漂在语言河流上的竹筏子

  蓝燕飞:有慈悲心写心灵史小女子

  龙章辉:逸境心远地自偏自然之子

  李新立:雪落有声夜独行边城之子

  东 湖:江月何年初照人之江城子

在该书的序言中,主编杨献平先生对每位作者都作了简短的评价,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我觉得这九位作者可以称得上是时代本质的观察者和表述者,他们通过其作品力图沟通人与人的内心,沟通了时间(时代)差异中的人类共性问题乃至共同情感,他们融入了时代的因素,打通人类与生俱来、持之以恒的共同命运、梦想、现实境遇乃至绵延不绝的情感,因而他们既是历史的观察者,又是鲜活历史的记录者。如吴昕孺的《遥望林徽因》、《逍遥的庄子》、《长城长长长》本身就是记录、点评历史人物或历史遗物的,有浓厚的历史感;段炼的《古典之美》、《上海文化地图》、《艺术的真诚》等文章,从艺术、文化的层面,对历史进行了较为深透的观察,对中外文化史进行了独到的解读;李天斌曾是一位乡村教师,这与我有共同点,而我至今还在乡村高中辛勤劳作着呢,对农村教师的生活状况我是很了解的,因而对他的《隐约的时光》中记录普通教师的苦与乐、失望与希冀有着深切体会,他通过奋斗,改写了命运,从文中可以窥出乡村教师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他的《隐约的血脉》通过对一部家谱的追溯看到了在血脉延续的过程里,情与欲的纠缠、爱与恨的相煎、仇恨与杀伐交织的一幅缩影,进而提出要学会忘却,要抓住生命中最真实最温情的部分这一深刻的主题;八十年代出生的师永涛在《云下的村庄》系列中,通过“神汉高庆林”、“屋顶上的民歌手”、“一个人的衰亡史”、“家园”、“村庄地理书”等篇章来提示个人、家庭、村庄等的衰亡,具体可感;江南雪儿的文章注重和强调了女性意识和自由主张,虽然对我这个大男人和作为教师身份来说有点不大喜欢,觉得写得暧昧而“性”感,但无疑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相比较而言,对其中女性作家我更喜欢蓝燕飞的叙事作品,喜欢她的叙事风格,她文中叙述的一个个小人物,就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人,像失去一双儿子的菜农夫妇、不能生育的王麻石、挣不到多少钱的诗人等等,他们的忧与乐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吗?我的邵阳老乡龙章辉,时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的作品,他对乡人、乡村、乡情、乡俗等的描写,简直是一部乡土史和社会史嘛;李新立写他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事和时间在他眼前的变迁,表现了作家周遭人事的“生活”和品质,也是一部农村的变迁史;东湖写自己的亲人,写童年的生活,写周边的植物和人物,说出自己成长和往事的真相。如他的《叙述或者回望》、《姐姐的青春》、《乡村的花朵》、《老同学素描》等作品,写得妙趣横生,通过他个人独特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来,让人感到这样的文章有内涵、有张力。

比较而言,这九位作家中,我偏好吴昕孺、李天斌、龙章辉的作品。浓厚的历史感和熟悉的生活,使我觉得好像是在阅读一本另类的鲜活的历史书,特别是通过他们的作品甚至可以照见我自己的影子,为此让我激动不已。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只谈谈我最喜欢的吴昕孺的作品吧。

其实,昕孺兄是九位作家中我唯一认识的人了。他父母是教师,我大伯、父亲和姐姐都是教师;他在乡下长大,我现在还蜗居乡村;可以说,我们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当然,他比我聪明能干,学识渊博。你看,他年纪比我小,但却是我的师兄,湖南师大政治系毕业的高才生,我早在读大学时就认识他,虽然那时他不认识我,因为他是在台上的演讲者,而我是在台下的听讲者,就好比教师与学生吧,学生认识老师,而老师不一定记得那么多学生的。但这并不妨碍我读他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吴昕孺写历史题材的有三篇:《遥望林徽因》、《逍遥的庄子》、《长城长长长》,二篇记人,一篇状物,其中状物的《长城长长长》是以长城为由头,由物(长城)写人(秦始皇、民工、胡人等),由人及魂(民族魂,国家的象征、精神的象征),从这点来看,它又是托物言志的典型散文。因此,我着重分析一下前二篇写人的历史散文。

昕孺兄以前写过民国人物《远方的萤光》,精雕细刻过多位民国时期的文艺巨匠,那时的文人骚客,一个个自视甚高,昂首阔步,目空一切,个性相当鲜明,他们受欧风美雨的滋润,视民主、自由如生命。然而,却有当时三个人中之龙的顶尖高手:中国整个20世纪最有活力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具个性的哲学家(金岳霖)为同一个女人而痴狂,更有最伟大的作家(沈从文)、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胡适、费正清)……这样一个精英群体在上世纪30年代的周末就聚在她的“太太客厅”里举办文化沙龙聚会,而每次聚会又总是以她为中心,讨论文学上的问题。她就是林徽因。为什么她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昕孺兄在分析了女人吸引男人的“资本”——容貌、才气、性情之后认为:“能把这种容貌、才气和性情集于一身的女性,才是绝无仅有的。于是,林徽因站在那里,便成了文化的标尺、气质的范本,进而成为美的象征。”接着,他又分析了这种性情的由来和表现,同时不忘嘲讽当下一些受制于名缰利锁的不尤之物。更为可贵的是,林徽因还执著于她的事业,她既是诗人,又是建筑学家,“这样,林徽因不仅成了一位美人,她还成了一位完人——完美的人。随着这个完美的女人,或许是女神,在缠绵病榻后咽下人生最后一口气,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真正终结。”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为寓言大师的庄子,千百年来真的是说不清、道不完,他留下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令人超凡脱俗的《庄子》一书,更被道家目为《南华经》。对于这样一位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的哲学大家,无论从哪个角度古人都已做了一定的探讨,昕孺兄抛开庄子的政治思想、语言文字等外在的东西,认为庄子这位大隐隐于市的普通书生,在跻身权贵与内在自由之间,毅然选择了自由——外在的和内心的孤独的逍遥。

       在我们以往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常常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界定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他比老子更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好。新课程人教版教材中对这一表述稍做了修改:认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界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誉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月第3版,第6页)。看来,对庄子的认识,我们的教科书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学者郭嵩焘说过:“《庄》文多不能专于字句求之。”昕孺兄疏理了庄子这样的一生:一个单薄的书生,个子矮瘦,家境不富也不贫寒,生性机智,好读书,好远游,好与三教九流为伍。为了开阔眼界,执意从老家宋国蒙邑出发,往南游历楚越之地。他不喜欢虚伪的儒家,常嘲弄他们。他不像孔子那样嚣然尘上,到处求官,虽然他有做官的条件和机会;也不像老子那样,甘弱守雌,遁身避世。他是在闹市中求清静。我们常误以为,庄子主张的“无为”是无所作为,是无知无欲无求,其实不然。庄子并不主张祛智守愚,他主张“知”,就是说你不那样做,你还要明白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庄子的逍遥不是与世隔绝,他与佝偻断足的社会底层人物来往,视之如宝,奉若上宾。他曾有过四年官吏生涯,去职后的庄子一改以往尚存的恃才傲物和锋芒毕露,充满了对自然和命运的谦恭,他将内心的炽热消解在恬淡的生态里,超越那些得失好恶的人伦之情,而拥有纵浪大化的天地之情。

       以往,我认为庄子是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狡辩者,或者是想成为“有用”与“无用”之间的懦夫,在读了昕孺兄的书之后,我再读《庄子》一书,觉得对这位先贤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昕孺兄是位编辑,经他责编和终审的稿件超过千万字,获得省级以上编辑奖励40多项;发表编辑业务论文20多篇;他更是著作颇丰的作家,编著供学生阅读的文学读物和自己文学创作专著十余部。他是怎样取得这些成绩的呢?我从他的《永恒的寓言》一文中似乎找到答案:引到永恒,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是的,只有辛苦努力,独辟蹊径,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这九位新锐作家,难道不是这样记录着他们成功的历史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55 , Processed in 0.0644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