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精神自留地”里快乐耕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20:4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精神自留地”里快乐耕耘
钱梦龙
我是在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的,当时我已50岁。在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我的人生之路好像从来没有平坦过,从少年丧母、失学开始,可以说,我是一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走过来的。聊堪自慰的是,无论我的处境多么艰难,无论脚下的路多么坎坷,无论有多少条“自暴自弃”的理由,我却始终没有放弃过;只要能走进教室,只要能回到语文教学的世界,我就会像鱼儿回归大海,充满了活泼欢快的生命活力。
在我的心目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份责任,而且是一份乐趣和追求。语文教学的世界里有我的梦。
我是一名自学者,从我的学历(初中毕业)看,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我从少年时代就偏爱文科,尤其酷爱读书,初中二年级虽曾因严重偏科而留级,可是我的读写能力和国文(语文)成绩在班级中却始终是遥遥领先的。195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法一无所知的我,只能从自己读书、成长的经历中寻找教好语文的“法门”。我想:既然大量的读书和写作使我学好了国文,那么,如果我也能唤起学生读书和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像我当年那样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并勤于写作,不也就能学好语文了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活的“语文教学法”原来就隐藏在自己学习国文的历程中!
我学习国文最明显的特点是自主性。我当时不仅在课外读了很多显然超过一般初中学生(甚至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书;而且由于爱写,又逐渐养成了揣摩文章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移用到课内的国文学习上来:在国文教师开讲新课(当时的教师都以“串讲”文章见长)之前,先自己细细揣摩文章,到听课时就把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互相比较、对照、印证;一般同学忙于“听”和“记”,我则专注于比较、思考,这样听课,既提高了兴趣,锻炼了思考力,又把知识学活了,记忆也格外牢固。很多同学都觉得奇怪:每次国文考试之前看我根本不复习,可是考试成绩怎么都稳拿第一?他们不知道我有此“独门秘笈”。
这就是我当了语文教师以后,敢于大胆走上讲台的一点“底气”。我相信,只要我能够鼓励学生也像我当年自学国文那样自学语文,他们就一定能取得语文学习的优秀成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师手上除了一本教科书以外,没有任何教学指导书,也没有集体备课制度,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全凭语文教师个人作主。这对我这样一个新手教师而言,固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也给了我教学中可以自由驰骋的广大空间。因为要着眼于鼓励、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因此每教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总要自己先反反复复地阅读,直至真正读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对课文的解读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自己“钻”进课文里去,像我一样地咀嚼品味,直至读出自己的感受。为了鼓励学生自读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常常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学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师生问答、交谈的方式。这种教法在“串讲法”一统天下的当时显得很另类。
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另类的教学法居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渐渐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1954年学校始建教研组,我这个学历最低、资历最浅的新教师却被推举为语文教研组长。1956年评选优秀教师,我有幸被评为嘉定县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我写的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其实只是一篇教学总结)。会后适逢教师普加工资,我获得了工资晋升两级的殊荣,并开始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这一年暑假,县教育局举办教师暑期进修班,我被指定为语文学科主讲教师……总之,命运之神对我似乎格外眷顾,当时我才25岁,教龄还不到五年,但生活已向我展开了一片光明灿烂的前景。
然而,就在我评上优秀教师的第二年,即1957年,伟大领袖号召全国人民“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并一再强调“言者无罪”。我为党的伟大气魄而感动,又觉得不能辜负了“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便一头扎进“鸣放”,成了“积极分子”。谁知风云突变,鸣放很快就转入了“反右”,我这个鸣放“积极分子”结果被戴上了一顶“极右分子”的高级帽子,降了三级工资,还被发配农村“监督劳动”。劳动三年半后,总算摘掉了“极右”帽子,并获准回校重新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当时我的政治身份,叫做“摘帽右派”。所谓“摘帽右派”,就是“摘了帽的右派”,其中心词仍是“右派”,它其实是一顶“不是帽子的帽子”,而且是没有“摘帽期”的。每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词:“破帽多情却恋头”,总不禁失笑。
但我毕竟可以走上讲台,继续我中断了三年半的“打破常规”的语文教学了。
关于我当时教学的情况,有位后来也当了语文教师的学生曾这样回忆:“那时先生上课已不是自己‘通讲’文章,而是主要指导学生自己读文章。他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指导方法,开展课堂讨论,使师生融为一体,常常即席生意、新意迭出。先生上课很活,不拘程式,细想起来,这就是无式之‘式’,是无法之‘法’。……先生自己读书喜欢圈点批注,也教我们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点批注,照先生的话说,这叫留下‘痕迹’,对深刻理解课文十分有益。先生教我们的读书方法,使我们一生受用。”(金百昌:《吾师风范》)
这位金百昌是1967届的高中生,在他高中一、二年级时,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可惜没等他升入高三,“文革”爆发,我又被赶下讲台,沦为“牛鬼蛇神”,并被关进“牛棚”,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的尊严。
“文革”以后,我开始改教初中语文。1978年,我尝试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理论概括,于是提出了“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三种基本课式(最初提出四式,后简化为三式)。“自读”、“教读”这两个概念现在已很普及,当时却是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的结果。其后,我又对“三式”作出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理念。“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交融于一个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训练过程中。于是,我把我的以“三主”为理论导向、“三式”为基本课式的教学法命名为“语文导读法”。1989年,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把“语文导读法”作为词条收录,意味着心理学界对“语文导读法”所揭示的阅读心理过程的认可。
1979年,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上海市教育局在我任职的嘉定二中召开郊区重点中学校长现场会,会议要求嘉定二中的各科教师向校长们普遍开课。我教了文言文《愚公移山》。文言文历来流行的教法是“串讲”,即由教师边读边讲解。我教文言文早就摒弃了这种把文章“嚼烂了喂”的教法,因为这种教法完全背离了我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愚公移山》的教学采取了一种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师生“交谈”的教学方式,想不到得到了校长们一致的热情肯定和极高的评价。不多久,市教育局又在嘉定二中召开郊区重点中学教导主任现场会,又要普遍开课,我又执教了一篇文言文《观巴黎油画记》,又获好评。正好这一年下半年上海市评选特级教师,我有幸被评上了特级教师。这一年对我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一是知道自己已被评为特级教师(虽然尚未在报上正式公布);另一喜是1957年错划为“右派”的结论已获彻底改正。从此,我走上了一条人生的坦途,可以更加专注于我心爱的语文教学了。
回顾我的一生,1979年是人生大转折的一年。在此前的几十年间,历经坎坷,尤其在成为“极右”以后,等于政治上被判死刑,但我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一以贯之地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和教育理念。是什么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持?是我为之痴迷的语文教学!在那些“左”风凛冽的日子里,语文教学成了我的一块小小的“精神自留地”,在这片属于我“管理”的小小领地上,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耕耘、播种、灌溉、施肥,并品尝着收获的快乐。每看到学生读写能力的逐步提高,看到学生以出色的学习成绩给予我的回报,苦涩的心中总是充盈着甘甜。
1961年我怀着这种心情写成的一首小诗,是最好的佐证:
满眼新苗浥雨浓,
闲吟喜过小桥东。
心头自有春无限,
扑面何妨料峭风!
正是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和执著,使我的心头始终洋溢着无限春意,抵挡了当时扑面的寒风,并不断激发着我教学的兴趣和灵感。
附:  钱梦龙我的三个“一”
给我教益最多的一本书:这是一部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商务版《辞源》,从我读初中一年级起就为我释疑解惑,它是一位渊博、沉默的老师,六十多年来,它在文科方面给予我的教益,超过了任何一位国文老师。它同时也是我自学的见证人,书页边角上由于常年翻查而发黑的指痕,是它给我开具的学历证明。
对我的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叶圣陶
给青年教师的一句赠言:为人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8:58 , Processed in 0.0911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