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纪录片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9 13:4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纪录人时间:媒体纪录片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2014年04月29日
来源:新视界

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它的影响是通过官方媒体,而关于中国当下现实的记录,最需要的是独立制作,而独立制作与官方媒体平台之间毫无关联,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纪录片的悲哀。



时间,央视《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等栏目的创设者,
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国际评委会主席。
媒体纪录片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种纪录片,关注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某种生存技能,这是它深厚的地方,同时题材是跟吃喝相关,具备了很强的商业性,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节目。
看一个电视节目是否成功,只需要看观众在生活中是否提起它,而且还要反复提起,这一点它做到了,同时使大家开始关注纪录片语言。
这个片子出现之前,人们没有这么关注过纪录片,现在看一个人是否有品位,就看他跟纪录片的关系是否紧密,中央九套的开播和《舌尖》的热播使人们开始关注纪录片。
作为一个专业的纪录片人,我们当年都不提电视纪录片,我们会说我们搞的是电影,我们参加的是电影节,当时做的很多片子电视台都不能播出,只能叫独立电影。
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它的影响是通过官方媒体,而关于中国当下现实的记录,最需要的是独立制作,而独立制作与官方媒体平台之间毫无关联,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纪录片的悲哀。
一方面,以《舌尖》为代表的媒体纪录片的成功,另一方面,一个社会如果健康的化,需要大量的独立制作纪录片,也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它们的传播平台是微乎其微的。
在中国,媒体纪录片比比皆是,但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就是在浪费自己,《舌尖上的中国》拿到国外也卖不出去,我们的纪录片甭往外拿,不达标。
中国观众要挑食啊,不能给什么就吃什么,你看我现在吃的挺胖,还得减肥,这碗你吃了,下一碗你该挑一挑了,吃第一碗是为了保命,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你别越吃越香啊。
外国和中国的葡萄都是葡萄,怎么不一样?外国的是雨水灌溉的,中国的是人工浇灌的。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要做回自己,过一种源于自我选择的生活,我现在选择了卖红酒,“时间发现”红酒品牌就这么诞生了。
喝国产红葡萄酒,谈不上美味和享受,就算不假,它也不美,你先别受伤害,先别吃到三氯氰胺,酒是一种享受,咱们中国却把它当做一种办事的工具。
我喝酒是目的,一般中国人喝酒是手段,我就想提醒一下大家,提醒的办法就是,请你尝尝我推荐的红葡萄酒。
全世界做纪录片的人都不被待见
现在看来,80年代地下制作的纪录片拿到屏幕上完全没问题,只是社会整体审美没到,并不是政治上的问题。
80年代,我们在思想上充分的自由,在创作成果上非常受压抑,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国外先进的思想,人很崇高,追求高度的精神自由。不像现在,也没什么精神追求了,物质上的追求累得你精神上也顾不上了。
最有价值的纪录片是揭露问题的纪录片,揭露人性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媒体纪录片是对于纪录片的最大伤害,甚至是背叛,独立制作才算纪录片,当下媒体上播出的都不能算作纪录片。
纪录片就是纪录现实,《大国崛起》不是记录现实。《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生活小品,也不是大戏。

纪录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建立在个人独立观察的立场上,揭露一个问题,表达某种反思,如果在你的片子里没有揭露与反思,就不是最高质量的纪录片。我就想对纪录片人说,“别忘了,你们的使命是什么,你们的使命不是拍《舌尖》这种吃喝节目。”
《我毕业了》是我1992年的作品,20多年过去了,我就没有做过一个像样的东西出来,我耽误了自己二十年。
我走了弯路,不希望那些会纪录片的人也走弯路,为什么就我们这些人会拍纪录片,这是天意啊,就得有担当。
全世界做纪录片的人都不被待见,因为他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看一个纪录片的水平高低,就看它是否有独立的观点,而且还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依附于政府的观点和社会的舆论,比如《华氏911》这部纪录片,它就是要把布什政府搞下台。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3:49:49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以自己在央视工作为耻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是北漂,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想自己的事儿。
80年代,对艺术创作还是尊重的,在电视台表达自己的机会完全靠能力,不像现在靠关系。
我在央视属于在浪尖儿上的那拨儿人,20年后自然要被边缘化,我认为在边缘的状态之下才能表达独立的观点,越边缘就越独立。
《东方时空》到今年整整20年,回顾我的媒体生涯,我该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前的工作都是为媒体服务,媒体是否真的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我有幸赶上了能起作用的时候,但是现在特别是传统媒体,真能为老百姓服务吗?
曾经有一阵子,我以自己在央视工作为耻,去年和前年这个感觉特别明显,我的工作单位怎么变成这样了?真的受不了,想离它越远越好。
我们这代人掌握了某种技术、手艺,表达的语言,这是一种难得的占有和掌握,要对得起这种天意的安排,对得起纪录片。
自从爱上纪录片的那天起,就会有你心目中的纪录片的样子,这辈子不多实现几次就感觉枉为此生。
纪录片有两大魅力,一个在于你用它关注到一个别人难以关注的事实,第二点在于表现手法的创新,我们现在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方面题材上毫无价值,网上有很多好的题材,但是他们不懂电视的语言,糟蹋了许多题材,而懂这门语言的人又拍不到好题材。当微电影出来之后,虽然有些创新,但是大部分不是糟蹋题材,就是玩弄画面,没有一个负责任的。
心理恨别人的同时也恨自己,你为什么不干呢?
凡是历史题材就要有反思,凡是现实题材就要有揭露。当让你振奋的事件发生,比如当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总有种冲动想马上拿起摄像机,现在由于工作之便,刚刚有了自己的摄像机,我也能够上前线了。
纪录片委员会通过了一个招徒计划,我今年开始收一些徒弟,指导我的学生们参与纪录片的创作。
我要向上帝交待这事儿
权利最大的时候,我在央视要管理450名员工,一年有8000万的制作费。
央视这个平台对我来说,它只能完成商业化的播放,真正好的作品要上它那里播放,要做很大的改动,可能完全违背你的初衷。
好在现在全球纪录片市场的渠道已经畅通,我们做的片子可以直接拿到外国电视台播放,干嘛非要在中国电视台放呢?
我们的电视台可以买外国导演的作品,我们的作品也可以卖给外国电视台。
我现在是双重身份,白天上班的时候我是新影厂的制作人,为公家服务;下班之后,我又是自己节目的制作人。
我不在乎平台,只在乎我是否完成了我的这次记录,我记录下来了,我做完了片子,表达了自己,至于多大的平台,我不在乎。
只要我做出来了,这个世界上有我的作品出现,我给一个人看,跟给十万人看是一样的,我自己花多少钱拍它,是否能收回成本,这个对我也不重要。

我并不是无限度的拍下去,我只想完成几部作品,完成我的心愿就可以了,我想对历史做出我该做的事儿,我会做一部关于文革的纪录片,我要不做,说不过去,另外现实题材我要干上一件事儿,像钱云会、乌坎事件,甚至像南周事件,这个我如果拍下来了,算对得起这个时代了,我赶上了,我把它记录下来了。
你别老跟我提能否播出的事儿,提“播出”对我是个侮辱,我要在场,我要记录下来,我要向上帝交待这事儿,跟你们电视台没关系。卖钱,那你也是侮辱我,卖什么钱啊?我是替上帝记录你们人类的重大事件,通过我的记录,要让你们反思,让你们人类往前发展。这些如果我做到了,我这辈子也算过得去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训就是没有自我,我这前半辈子没有,后半辈子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1:01 , Processed in 0.1222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