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母语习得理论对基础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9 17:0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母语习得理论对基础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出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    作者: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曹保平   


    摘 要: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和原有的母语基础,语言教学就是盲目的,不可能成功。母语习得理论揭示了儿童学习母语的特点和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需要。母语习得理论对基础语文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都有启示。
    关键词:母语习得;理论;语文;教学改革;启示

  基础教育中,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遭非议最多,如:效率低下,禁锢思维发展,扼杀孩子的天性,等等。总而言之,全社会都对语文教学不满意。这些不满给语文教学界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它也促使人们去探究语文教学到底出了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语言学派”与“文学学派”的论争,以及各种各样的理念、方法的提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如果我们从学习者需要的角度出发,从发展学习者的母语能力这一视角看问题,或许能给语文教学改革以有益的启示。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母语能力。而要做到提高和发展,首先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了解他具备什么样的母语基础,哪些语言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发展的。母语习得理论就是从学习的角度来揭示儿童怎样习得母语,了解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一词的理解,只突出了“教”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的方面。我们的许多论争、许多理念甚至新课程标准,大都是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国外教育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强调“教”必须为“学”服务,“教”必须接受“学”的检验。不了解学习的本质特点和心理过程,不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的作用,教学就是盲目的,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母语习得理论
    任何一个正常儿童都能通过自然习得成功地掌握其母语的口语。母语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母语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文所表达的信息上,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儿童到五岁左右,基本语法体系已经掌握,能进行一般性的日常语言交际。五岁以后,其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能力继续发展,迅速扩充词汇量,继续习得一些复杂的语法现象,特别是书面语的能力开始发展,儿童的母语能力趋于成熟。
    不少学派的心理学家、语文教育家一直在试图对儿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习得母语这一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了“刺激—反应论”、“先天论”、“认知论”、“功能论”等理论和假说,他们的理论都有合理的一面又有不完善的一面。综合各派的观点,可以看出:①母语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②母语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以及与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进行的。③母语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④母语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
    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
    1.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及发展语言能力的需要
    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口头语言能力已初步具备,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交际不成问题,听和说的技能已基本掌握。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母语教学)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研究学习者在发展语言能力方面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说,学习者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能力都需要发展,尤其是书面语能力。具体来说,口语的得体性和口语规则要得到加强提高,特殊的口头语言交际形式像演讲、论辩等需要学习掌握;书面语的书写符号——汉字要掌握,书面语的各种体裁需要学习掌握、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要学习掌握,尤其是充分体现语言个性特色的文学语言需要学习领会掌握。这些都是学习者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发展语言能力的需要。
    2.模仿、训练是学习、掌握语言的必要手段
    语言的获得是“习惯的养成”和“规则的学习”两方面的结合。语言是一项技能、是一种工具,不通过模仿、训练,光靠所谓的“领悟”是掌握不了的。口头语言的得体性,口语规则、演讲、论辩技能性强,要靠模仿训练;识字写字只有通过模仿和训练才能掌握技巧。书面语的朗读、书面语的写作,都需要通过模仿和训练,才能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一段时间,语文教学界出现了严重轻视语言训练的倾向,甚至不敢提语言训练。这当然跟避免机械训练的负面影响有关,过去为了应付考试、大量机械训练造成了训练的异化泛化;也有我们训练的项目并不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所需要而造成学生反感的原因。现在的问题是:哪些具体项目需要训练,每个学习者对这些项目要求的差异在哪些地方,我们心中对此都毫无底细;我们的教材没能提供这些训练的材料,光靠教师去摸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当然的。但是不通过模仿、训练,语言的技能很难掌握。
    3.交际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又是语言教学的方法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的学习,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在社会生活工作中,高效地与他人交际。而在语言教学中,用交际的方法(指广义的交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都是交际)能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口语的得体性和口语规则,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得到体现;演讲和论辩,也只有在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时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书面语的阅读是学习者和作者交际的过程,书面语的写作是学习者和他人交际的过程,主要是生与生之间、生与师之间的交际。在交际中最能养成语言习惯,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交际的方法,充分调动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交际教学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和智慧潜能,发挥最佳的教学功能。具体表现为:一、陶冶功能。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二、塑造功能,利用教学内容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引导功能。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及解决困难的能力等。
    只有重视了交际方法,语言的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4.语言学习的阶段性
    语言学习是有阶段的,虽然说“学无止境”,但是对于语言这个工具来说,掌握了这个工具之后,就要把时间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儿童入学前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口语能力,在小学阶段,口语能力应该进一步强化,口语的得体性和口语规则也应该掌握,初步发展特殊的口语交际能力——演讲和论辩。这一阶段,书面语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好书面语的表达符号——汉字,并对汉字形体的艺术性有所了解。书面语跟口语之间的差异在这个阶段应该了解。鉴于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性,古代书面语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背诵一些,特别是优美的诗文。初中阶段,学习掌握了演讲和论辩后,就完成了口语学习的任务。汉字的学习主要在它的数量的扩充上,掌握4000个左右,并在书法上有一定量的学习。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阅读大致在这个阶段完成任务,对文学语言的学习和欣赏应该有相当的基础。古代汉语书面语的阅读可以转向为散文体裁。书面语写作应该有一定的基础和技巧。高中阶段,无需学习一般的现代汉语阅读,可以在文学语言或古代书面语言的学习上加大力度,在写作上主要培养突出个人的风格。
    5.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区分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综合了语言和文学两个学科的教学。理想的情况是,对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进行分科教学。语言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习者高效实用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而文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在综合语文教学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明确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观念,不能混淆不清;否则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任务都难以完成。
    语言学习是有阶段性的,而文学的学习则是无止境的,文学的学习和教学要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才能实现。小学阶段就可以使用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训练模仿的材料,但是,不是进行文学教学,而是利用文学作品素材进行语言教学。初中阶段,可以适当进行文学教学,但主要是进行语言教学,文学作品是为了学习文学语言服务的。高中阶段,由于语言学习的任务基本结束,语文教学主要是进行文学教学,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语文的“工具性”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体现,而语文的“人文性”主要在高中集中体现。这样,阶段不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学任务也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
    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来看,它也是一种汉语教学。给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分科很细,目标很明确,所以效果也较好。外国留学生高年级才有中国文学课和专门的语言知识课,中低年级只有汉语课。汉语课又细分为听力、会话、阅读、写作等课程。每一年级有不同的掌握语言目标,难度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教什么很明确、学生学什么也很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明确和良好效果,能给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6.语文教学的教材
    现行的教材是文选式的,除了小学阶段因为有学习汉字这一繁重的任务比较明确外,其他阶段教材都不是语言教学的教材。这些教材的选文主要突出思想性(现在又改成“人文性”)和语言的规范优美。思想性或人文性跟语言技能的关联不大,语言的规范优美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语言学习者主要目标是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言交际水平。由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要靠模仿、训练,又要突出阶段性,因此,选编实用的语言训练教材也成了制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理想的教材是,能提出每个阶段的语言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的具体标准。比如在汉字的掌握上有数量的要求,在书写上又有质的要求;汉语的词汇,小学里应该有明确的量、中学里也应该有明确的量的要求;汉语的句式表达,汉语的语用规则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否则,教师就只好拿起文选大讲特讲、分析肢解,或者任意发挥,或者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意图人云亦云、失去了教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改革语文教材的呼声一直不断,原因也就在此。不能理解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汉字掌握的具体要求、却没有汉语语言(如词汇、句式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这又怎么去执行语言教学的标准呢?
    7.语言能力的评价检测
    理想的语言能力评价检测,既要反映语言能力的发展,又要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但是当前的语文考试,这两个方面都做不到,考试反而成了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这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强烈不满。当前语文教学的效果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大多是凭直觉、感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具体的标准。比如社会上对整体语言能力低下不满,王富仁先生却说:“常听到有人说我们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降低了。恰恰相反,我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代社会一样,充斥了这么多的语言。”相信谁的好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开发了《职业汉语水平测试》(ZHC),相信在今后,语文教学界也会引进或开发能检测语言能力的《汉语能力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将成为推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强有力的手段。
    三、结语
    母语习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常常提到,但只是为了把母语教学跟第二语言教学作对比,引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目标、要求等。而我们语文教学界对它关注的还不多,基础语文职前教师教育也缺少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希望语文教学界多多关注母语习得理论,并且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流派方法等方面有所关注。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将会大大改观。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P144-166.
    [2] 王富仁.“大语文”与“小语文”[J].现代语文,2002,(7),P7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厅省级教学改革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语言学课程改革》(2004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对外汉语教学对高师汉语教学的启示》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保平(1968—),男,江西都昌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言教学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20 , Processed in 0.1024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