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一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07:0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一周

策划 _ 教师月刊编辑部




我的工作日志

文 _ 曹书德

    曹书德  1963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师德之星”。现为北京十一学校高一语文教师,学部教育顾问。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收到赵阳家长邮件,说“觉得孩子现在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让他用电脑就跟我们闹”,“跟他商量能不能先写作业再玩都不行”,“他的这种状态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希望您想想办法,让他远离电脑”,“还有,我给您发邮件的事不要和他说”……
我给赵阳家长回了邮件:

    上周五下午我与赵阳谈了很长时间。他自己已看到了差距与问题,而且也知道怎么去改变,只是还缺乏较强的意志约束自己。他感到最痛苦的是自己开始改变的时候往往得不到肯定与激励,一旦松懈就会被家人批评,在学校也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所以经常是努力一阵子后就放弃了。
    因此,我劝你暂时放低对他的要求,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值得肯定的小事。经常得到肯定,好的行为就会得到坚持,这样一段时间后就会成为习惯,然后再提高要求。其实,只要他做起来,效果也是挺好的。周四他交了一篇作文给我,题目是“锁”,写一把“锁”反思自己生锈的原因:不是水和氧气腐蚀了自己,而是觉得自己没有多大用处了,进而对外物的腐蚀就没有意志抵抗了。看了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文章,我觉得赵阳是在反思自己,对自己是有深刻的认识的。我肯定了这篇文章的立意和手法,他从我的夸赞中感受到了取得成就的快乐。没料到的是,他第二天又交了一篇文章给我,写得也相当漂亮。每天写一篇文章,交给并没有给自己布置写作任务的语文老师,他做到了。希望你把这个赞美传递给他,也希望你们经常传递美好的信息给我们。改变孩子要从改变我们大人自己开始。
    同时,我们不能让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远离电脑。他们现在需要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学习知识、进行交往,他们未来一定会用上比电脑更高级的科技产品,今天用电脑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你也不要指望赵阳远离电子游戏,首先是他做不到,其次是即便做到了也不会如你所愿用这个时间去好好学习。在这个方面,你只能指导他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游戏、外出等时间,然后在他做得不好的时候进行提醒,提醒无果后再按事先的约定给予惩处,而惩处的方式要审慎,不是越严越好。
另外,你为什么要瞒着赵阳给我发这封信呢?这不恰恰说明我们与赵阳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吗?让我们从这件事上做起,首先做到不在他的背后商讨什么针对他的措施,其次把我们准备交流的内容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征求他的意见。而且我主张,我们沟通的最好办法是家长、孩子、教师三方坐在一起平等对话,不要觉得孩子不懂事就把他搁在一边。家长瞒着孩子偷偷与老师见面,所商量的教育办法再好,也是一定会遭到孩子抵触的。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早上7点10分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然后上了三节基础语文课。下午1点半到2点15分组织学生阅读传统经典,又上了两节议论文写作基础课,然后参加职代会第七组的讨论。
基础语文课学习的是“意象与意境”单元,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1.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说明什么叫“意象”和“意境”; 2.以《鹧鸪天》和《鹊桥仙》为例学会分析意象, 将词句改写成画面; 3.联系陆游的《鹊桥仙》解释“知人论世”,另举李白或者苏轼的作品详细阐明; 4.以《卜算子》为例分析“水”的意象特点与蕴含的感情;5.完成“表达应用”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然后归纳答题思路。
课堂上, 学生很快弄明白了“物象”与“意象”的区别。但在理解“意境”时出现了困难,许多学生跟翻译文言文的语句一样理解诗词,不能通过联想与想象补充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意义空白。如何分析意象花了二十来分钟,学生归纳了以下几点:1.理清“主体意象”与“次要意象”之间的关系;2.将所有意象连贯起来组成画面或动态场景;3.将诗人放进意象构成的意境中体会其情感。由于这个环节费时较多,导致“任务5”完成得比较粗糙,题目是做了,但“归纳答题思路”做得不到位。
每周一节传统经典阅读课从今天正式开始了。这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的是《论语解读》(四种书中任选一种:南怀瑾《论语别裁》、傅佩荣《论语解读》、安德义《论语解读》、蔡健清《论语解读》),大多数学生已经买了书,读得非常认真。为了促使学生阅读得细致、深入,语文组还研制了一个阅读考核标准,比如识记其中多少个句子,重点理解阐发哪些段落,如何引用到现实生活中来,等等。
在议论文写作基础课的课堂上,张泓榉介绍了一篇时评《我看“单独生育二胎”》,该文首先分析再不松动生育政策将要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然后驳斥了反对调整生育政策的一些观点,逻辑层次十分清晰。我开玩笑说:“假设十年后你们都成家了,生育政策允许你们生二胎,愿意要两个孩子的请举手。”结果,24人中只有5人举手,王子奕和赵海伽是举得最高的,好像态度十分坚决。大多数同学大摆其头,说“怎么养得起啊”。连这些小朋友都感受到养孩子的不易,看来中国未来的生育政策真的要改改了。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上午第一节没课,我将闫老师发过来的高一语文教育教学诊断数据按教师任教情况进行梳理,然后用飞信分别发给了语文组的六位老师。数据显示,学生对七位语文教师基础语文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每位教师有13项,六位教师全优,另一位教师12项优秀、1项良好;但对课堂效率的评价不如数学、物理、化学高,反映出他们对语文课堂实效的期待。
今天的基础语文课,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分小组交流评价昨天课余写的“阅读延伸”,本来只需写一则,有的同学写了三则,如武凯越、谢安琪等。经小组推荐,赵英涵、赵海伽、卜星予、李佳音等同学展示了自己所写的语段。第二个环节是学习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将古诗中的意象描绘成画面,给的诗歌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大多数同学学会了将意象动态化、连贯化的方法,改写出来的文字生动连贯。最可贵的是袁毓滢加进了许多合情合理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第三个环节是以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为例分析意象构成的境界与诗人感情的关系,姜嘉楠同学引用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分析得挺有深度。
下午3点20分,到五层教师休息区参加茶歇。文综组准备的茶点丰盛而精致,大家一边品尝一边夸赞一边聊学生。于凤军老师说到了年级的大明星王同学,这位期中语文只考22分、英语课堂睡大觉的神人只看重数学学习,结果由于他想刻意表现学数学的洒脱轻松,放弃了最基本的理解与训练,导致被竞赛班淘汰,这两天他缠着于老师“收编”他。“王同学求老师”这种事简直是爆炸性新闻,老师们十分惊讶。看来最叛逆的人也有服软的时候,原因是在他最看重的事情上遭遇挫折。对有的同学,说教是没用的,经历可能才是最好的老师。
4点半,参加以“教学落实”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我和高一化学组的吴征辉老师分别发了言。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上午8点到10点,查阅学生课外阅读登记表,三个班72人中除了6人没有交以外,其余同学都详细记录了上两周的课外阅读情况。大多数同学的阅读量超过了20篇(千字左右的小说和散文),还有部分同学阅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蛙》、《偷影子的人》、《活着》、《张晓风散文选》等等,而且都写了简短的阅读感言。对于课外阅读,同学们没有任何抱怨,做得挺好。但如果要求写作文、做题,他们总是要抱怨一番的。
10点半,语文备课组的七位老师齐聚年级会议室,按惯例商讨近期学科教学和活动,敲定了以下事项:1.汉字听写通关。范围——容易读错用错的词语1000条,都已注了拼音、作了解释,并放到了年级网盘之中,同学们可以自己下载后在课余学习。通关方式——双周周四早读时间,在指定教室填写从以上易错词语中随机生成的100个词,正确率超过90%的视为听写通关,未通关的继续准备,两周后再测试。2.《论语》、《孟子》阅读通关。利用每周一节的经典阅读课及课外时间,一边读一边摘抄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对句子进行翻译、解读、延伸,摘抄满一百句后即可到语文老师处检测,检测方式是诵读、解说自己摘抄的句子。3.每周举办一次阅读讲座。主讲人以及主题由学生自定,时间为每周三下午4点20分到5点。对参与主讲以及听讲的学生在语文过程评价“活动”项中给予加分。4.“意象与意境”单元的教学下周五结束,再下周二进行单元检测,命题严格按照本单元教学细目的范围、能力要求进行,总分30,命题人张雯,审题人周锐。5.课堂教学中推行“任务菜单”,即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而成“菜单”,让学生照“单”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成果,最后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归纳、延伸。
下午,专心阅读学生交来的随笔,因为每人写了两篇,个别同学写了三四篇,阅读总量有150多篇。我给写得精彩的句子和段落标上符号,每篇至少写上一句评语。两个多小时过去,才批阅了约50篇。
4点20分,接受年级杂志《我,我们》主编兰孝达同学的采访,他的核心问题是高考语文提到180分后应该怎么学语文,我给的答复是“以不变应万变”,即只要扩大阅读、重视写作训练,就没有什么改变不能应对的。
学校枣林村书院魏勇院长打来电话,约请我辅导书院的马术选手田雨的语文,因为她马上要参加会考,我答应了。这就意味着从下周开始,我又要增加3节课,周课时达17节了。
离开教室时带上未批阅完的学生随笔,晚上必须在家阅完,以便明天讲评。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上午三节基础语文课,下午两节议论文写作基础课。
基础语文课开始时,我介绍了王绍东的《北大的“这帮孩子”》和李梦歌的《面试老师》这两篇随笔。上周,年级有一百多名同学一起到北京大学作专业考察,与在北大就读的学哥学姐们互动。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以此为题材写了随笔,表达了对北大环境的向往和对学哥学姐的钦敬之情。
王绍东的文章可谓另辟蹊径:参观过程中队伍拉得太长,后面一些人自顾自地观赏拍照,让前边引导的学姐多次停下来等着;还有照合影的时候显得喧闹、拖拉,堵在图书馆门口影响了进出的读者,以致旁边一位教师模样的人发出了“这帮孩子啊”的感叹。文章最后说,考入北大确实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品德修养,在人格上受人尊敬。李梦歌的文章写的是上周六参加学校人力资源部组织面试应聘的硕士、博士的事。她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听应聘者的讲课并评分,深深地体验到了要赢得评委青睐的艰难;她还假设自己也参加这样的选拔会是怎样的一种窘态,明白了自己应该赶紧提升表达、沟通、处置突发事情等方面的能力。
从这两篇文章来看,学生的成长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经历中而非课堂上。课堂上学到的更多的是知识和技巧,而生活中锻造的是素养和品格。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今天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把本周语文过程评价数据分三项填进了评价平台,二是对课程研究院传给我的第十六批研究项目进行了评审。
语文学习过程评价的第一项是“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课堂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即第二单元“意象与意境”教学细目的执行情况。我综合课堂小组发言、学案填写、书上批注的情况,按0到8分的等次对每位同学进行评价,大多数同学得了7分或8分。第二项是“写作”,此次评价的是随笔。凡是随笔被评为优等的即为满分8分,良好的得6分。第三项是“检测”,此次评价的是《高中文言文助读》第五部分重点语段的自学情况。根据检测获得的数据,得分18—20的评8分(该项满分),14—17的评6分,13分及以下的评4分,未参加检测的0分。
课程研究院邀请我参与项目研究“综合类”申报审核工作,我与孟邻老师、邓芸老师一组,需要评审的项目有10个。今天我们先分头阅读申报表并提出个人意见,我花了约4个小时完成了此项工作。10个项目中,我同意了6个,否决了4个。
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管理项目”我是同意的,并提出如下建议:1.过程性评价对我校课程改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的改革方案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过程评价配套,改革一定不会有好的成果。鉴于此,研究该项目意义重大。2.该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否可以归纳为评什么、怎么评、评了后怎么用这三个方面?“评什么”目前都是教师说了算,能否让学生代表也参与进来?“怎么评”现在各个课程是统一的,能否在某些要素统一的情况下为个别学生设置独立的评价指标?“评了后怎么用”除了教师、学生、家长要看数据,要与上级的各种表格对接之外,能否生成一些定性和分等的结论,方便导师、教育顾问等人的查阅?                                                              


一个美术教师的一周

文 _ 王晓霞

    王晓霞  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学科带头人,海淀区美术学科兼职教研员。现为北京十一学校艺术学科教师。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上午,阳光满满地洒进教室。坐在办公桌前,沏上一杯红茶——我总喜欢往茶里加上几块冰糖,喝的时候便有了一些甜甜的滋味,之后打开电脑,登录办公内网,打开个人邮箱,开始处理日常事务。今天上午没课,我静静地听着音乐,临上几幅帖子,再泼上几抹写意……虽身处教室,却似乎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下午有四节中国画课,我非常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的美好时光。我在专业美术教学中开设了中国画模块教学,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一定要把握好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表面上看,我们可能会将很多精力放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但这只是手段,其目的是由此实现全面的教育功能,即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不断提升。从教学内容上说,它包括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中国画的构图方式、笔墨技法并进行中国画创作。而这些教学任务要在18周中完成,我必须有详尽的学期计划和周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分类、意境、表现形式、章法及构图等进行分析,并对照西方绘画讲述其艺术特点。在每四周为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把鉴赏内容结合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在鉴赏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使用中国画术语评价作品,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与原理。
我这一周的教学任务就是在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个别化指导。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四节话剧课《雷雨》,下午要参加“第五届学生戏剧节”的演出。
美术教育如何从以往单一的美术技能传授提升为综合的艺术素质培养?我认为话剧课具有这样的教育功能,因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当初我选择经典话剧《雷雨》进课堂,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经典剧目,释放天性,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美的本质以及美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从而逐步养成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人格特征和生活态度,达到完善人格、净化品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活动内容很多。首先是彩排,经过前一阶段的排演,同学们已准备得很好了,兴致也很高。我要求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旁白、场记、灯光、幕后等要迅速到位。这是培养他们表演能力之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一环。
下午的演出,原饰演三幕的四凤和饰演四幕的周冲的两位同学因感冒发烧没能来参加,这时,饰演一幕的四凤和周冲的两位同学挺身而出来救场,虽然他俩此前从未排练过,但竟然把相关的台词都背下了,而且表演得非常到位,让我感动和钦佩不已。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上午7点半,我应邀到北京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录制高中BDS美术课。BDS系北京数字学校的简称,它是北京市教委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2013年,市教委启动了高中教育阶段同步课程的制作工作,我校被指定承担高中美术12节课的录制任务。
我今天录制的课题是《用电脑编辑电影——自己当导演》。本课程讲授的内容是按照从经典作品赏析,到三部微电影赏析,再到我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电影的赏析这个思路展开的,目的是要告诉学习者如何用镜头关注周围的世界,如何用电影语言记录和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对人生的感受。
讲完课后,市教研员开玩笑说:“应该让晓霞再上五节课。”其实,录制这节课原本不是我的任务,我主讲的美术鉴赏课已经录制完了,这节课原定的主讲教师有事不能参加录制,于是由我临时顶替。我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做准备。
坐地铁赶回学校上下午的课。迎着冬日的拂面凉风,我举目环顾四周,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脚下的步子也越发轻盈起来,这是我每做完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会出现的美妙感觉。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昨天收到人艺剧院陈利老师的邀请,上午来到人艺剧院参加“中学生戏剧普及座谈会”,与会人员有人艺剧院的领导和几所中学的校长及教师代表。
大家围绕戏剧进课堂的目的、意义,戏剧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文学、戏剧是学生憧憬人生梦想、追求人生幸福、完善自我道德的美好种子。对于学生来说,怎么把文字变成思想,使之进入心灵并身体力行?显然,通过话剧,自己演一演,感受就会更加丰富。这次座谈会,使我对戏剧普及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深切感受到在京学校开展戏剧普及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便利性。
会后回到学校,下午还有四节中国画课。每日的教学看起来好像是重复劳动,实则不然,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生每天也都是新的,因此,我的每天也是新的。我深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和身边的同事一样,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眨眼间又到周五了。像每周的今天一样,早上7点半,我坐地铁去参加市里或区里的教研活动。今天是前往兴华中学参加北京市美术学科高中设计模块教学现场会。大家首先听了兴华中学吴建明老师上的高中设计模块课程《标志设计方案》,接下来是各区县教研员和美术教师的交流研讨。
听评课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得失与同行进行分享。
吴建明老师认为,美术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开发大脑,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标志设计”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它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画一个图。崇文区美术教研员谈到了美术课应该如何建构课堂内容,他认为,有的老师在鉴赏课上的作品分析之所以不够深入,是因为他没有将教学内容放在整个文化发展的体系中,“失去前因后果联系的讲述当然就难免失之肤浅了”。
这时,市里的教研员让我也谈一下。我说,吴建明老师的这节课在整体讲述、示范、细节等方面都把握得非常好,可以商榷之处是在作业内容和作业评价环节,未能做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仅以教师自己的观点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的话,就不免有‘一言堂’之嫌,也是违背审美规律的;审美是强调个性的,学生的意见也应该成为评价标准的组成部分”。

结语

一周不长也不短。说不长,指的是一不留心它就溜过去了;说不短,指的是如果抓紧了它就能出很多成果。或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间单位和教学节点。在我看来,教师应特别重视“周”的概念,要对每周的教育生活(包括自身的修炼和提高)进行有效规划。对于教书育人的工作而言,有了“周”的计划,才有“日”的充实,也才有“月”的收获,最后达到每个学期都有进步。                                                                           


我的年级工作笔记

文 _ 邢凤玉

邢凤玉  1968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师德标兵”。现为北京十一学校初中生物学科主任,初二年级主任。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学科诊断一面可以自我端详的镜子

今天是第六学段的第一天,经过两周的小学段调整,老师和学生们又开始了新学段的学习。按照惯例,周一上午的第三、四节课是生物教研组的备课时间。作为教研组长,我要组织大家进行上一个学段生物学科教学诊断的数据分析。
学科教学诊断是每个学期的例行工作。内容的编制和问题的设置主要以学生为视角,即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看教师“是否帮助了‘我’的发展与成长”,比如,“我学到了很多分析问题的方法,老师能够给予我有针对性的帮助,激励我追求更高的目标”,“某老师的学科教室是我最喜欢的教室之一”,“某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等等。
教学诊断的结果通过“优秀”、“良好”、“一般”几个等级反馈给老师们。每次发布诊断数据的时候,老师们都是既忐忑又期盼,尤其关注“某老师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这一项。数据引领我们反思。本次诊断数据中,“某老师的学科教室是我最喜欢的教室之一”这一项,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竟差了10个百分点:在初一名列前茅,而在初二却居于年级平均线之下。同样的老师教,在同样的学科教室里学,在不同年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本来我还挺有信心的。因为我们的生物课堂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的实验。我们上课的理念是让学生动手、参与、感悟,这样对所学的知识才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初一我们达到了预期,而初二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认可了呢?我们就此展开了头脑风暴。
初一和初二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课程是否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从上课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初二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比初一时提高了不少,但是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并没有多少改变。这次的数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至少告诉我们,初二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成就感。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在初二年级的教学中,要改进三点:第一,在学习结果的呈现上,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布环节,不仅要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要展示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第二,在教学设计上,增加深度和广度,设计分层任务书。第三,调整教学方式,大胆放手,通过问题式学习或任务性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我们的改进意见是否合理,还要看学生的反馈。这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其反映出的情况继续研讨。我们的目的很明确:让教学真正适合学生的需要。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教学个别化: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上午8点,我来到初二数学学科教室。今天老师们的教学内容是函数。
我来到了于老师的数学教室,她是一位努力把课改理念应用于实践的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24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10个小组。有两人一组的,也有三人一组的。学生们在前一天已自学了第一节的内容,并完成了后面的习题。课上学生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前一天的作业——知识细目上的习题。
第一组余同学第七题不会做,司同学正在耐心地给他讲解。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司同学不仅自己学会了,还能给其他同学讲明白,可见他是真正学会了。第五组的宋同学和刘同学,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几乎没有问题,于老师看过后,给了她们新的题目。这是于老师前一天特别为学生准备的,为的是让提早完成任务的学生能吃饱。第三组的王同学和刘同学在争论着,原来有一道题两个同学都认为自己做得没有错,但答案却不同。王同学先说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再通过仔细比较,发现自己所列的方程与刘同学的不太一样。于是两人在纸上一起演算,最后发现是王同学算错了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学生的问题终于在学生的手里解决了。第十组的白同学和李同学在探讨第七题,这道题两个学生自学时都没有做出来。于老师走过去,看了他们的作业情况,建议他们先做第五题,因为这一题简单些,同时也可以为解决第七题作些铺垫……
通过巡视、指导,于老师了解到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第五题和第七题。大概8点半的时候,于老师让第四组的宋同学将第七题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下面讨论未果的同学一边看着一边自言自语道:“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于老师大约用了10分钟,以宋同学的板书集中讲解解题的关键点,并拓展了一些内容。整节课,每个学生都在干着自己的事,没有走神发呆的。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更多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
在现在选课走班的背景下,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己感受、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是学校特别提倡的。于老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让我非常欣喜和佩服。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我们要什么:借鉴经验,理清思路

作为本校初中第一个实行选课走班制的年级,明年我们将进入毕业年级。我们没有实践经验,必须提前考虑清楚,未雨绸缪。
高三年级是全校第一个选课走班的年级,比我们早了一年。下午6点半,我带着初二年级的教研组长与高三的学部主任于振丽老师、数学学科主任杨文学老师及孙文利老师进行了交流。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说的一句话:“头脑要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
是啊,我们要什么呢?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我们的目标。在一年多的选课走班中,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学生们逐渐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对自己负责。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正是他们可以终身受益的素养。到了初三,我们的眼光是盯在中考成绩上去全力应付中考,还是着眼于学生们的发展需求继续我们的探索,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在与高三老师交流后,我们明确了以下三点。
1.初三工作要有长远目标。正如学校“行动纲要”提出的“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作为初中的毕业年级,我们的目标也是如此。
2.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三不能因为要参加中考而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我们达成共识:课时不能增加,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调动团队力量,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指导方案。年级要及时给所有任课教师提供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任课教师不仅要知道学生本学科的学习状况,还要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对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年级将定期对学生进行会诊,对于学业发展均衡且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科教师可以进行高位引领,给学生以挑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对于学业发展不太均衡的学生,要找出其最需提高的科目和相关内容,相应的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要高度关注,主动出击,从课余时间的辅导、作业的督查、计划的落实等方面,为其定制学习方案,至少实行一个月的时间;其他几个学科相应后撤,必要时减少作业量,保证其薄弱学科的学习时间。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分布式领导:年级工作的支柱

下午5点,我参加了教育顾问组的例会。会议由教育顾问组组长张兆利老师主持,他总结了本周的一些问题,并特别强调电梯安全问题。
为了方便学生,学校在初中教学楼安装了六部电梯。因为年龄偏小,初一、初二的学生有时会拥堵在电梯门口,个别学生甚至在电梯内打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育顾问作为分布式领导,其职责就是“发现学生问题和帮助问题学生”。
针对电梯问题,教育顾问组的六位老师一起分析原因:之所以出现拥堵,是因为上下课时学生人多、上下无序;而在电梯中打闹是因为认识不到其危险性。经过商量,大家提出,对于电梯门口的拥堵问题,可以借鉴公共场所设计黄色地标线的做法,以提醒学生应该站立的位置,保证有序进出电梯;针对在电梯内打闹的情况,决定在电梯内张贴海报,从物理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电梯的工作原理,了解打闹导致电梯所承受力量的变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具体实行后效果如何,教育顾问们还会跟踪观察;如果效果不理想,将再研究其他办法。
年级的管理工作由分布式领导承担,除了教育顾问,还有白天自习、晚自习、学生自主管理学院、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分布式领导。每个分布式领导都熟知自身工作的内容、流程,并对工作效果负责,一切工作以效果为导向。
当然,年级的工作仅仅依靠几位分布式领导是不够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全年级的每一位老师都会站出来。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已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家长会:用数据说话

学段诊断后开家长会是例行的工作。年级的家长会将持续三周的时间,今天是本周第五天的家长会了。
一提到家长会,我们的头脑中马上会呈现这样的场景:班主任介绍班级整体的情况,表扬突出的同学。每一位家长都翘首期盼老师能念到自己孩子的名字,而自始至终没有听到自己孩子名字的则会非常失落。会后每位任课教师前都围着好几层,家长们耐心等待,为的是争取几分钟与任课教师交流的时间。家长们拿到了孩子的成绩单,但孩子的问题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都不明就里。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关注,但在过去的行政班时代,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现在我们的家长会,没有了年级和班级统一的介绍与讲解,而是将时间完全还给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全年级一天只安排四十多名家长,每个学生的所有任课教师同时与家长交流。每个任课教师一天之中也只“接待”几个家长,保证每一个家长都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孩子的状况。
作为导师,今天我要“接待”杜同学的家长。杜同学在外地上的小学,是一个知识基础不太扎实、学习起点较低的女生,虽然在第五学段的诊断中已经上升到年级中等偏下的程度,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太满意。在老师眼里,她成绩虽然不优秀,但确是一个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如何与家长形成合力促进孩子进步更多?我从学校的考试诊断平台上,把杜同学的综合成绩及学科均衡发展的数据打印好给家长看,当家长看到孩子五个学段的学习能级水平在不断提升的数据时,释然了很多。数据能让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仅仅是盯着考试的成绩,简单地跟别人比较。然后,在我的引导下,杜同学和家长又分别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老师交流各科的学习情况,每一位老师都给了孩子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老师们手中,有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及学段诊断的数据。过程性评价记录了学生每天学习的点滴,包括作业完成及改错情况,单词默写、作文的完成状况等等,并且每天在学校的平台上发布;而学段诊断的数据是细化到每个小题的,通过分析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分,分析学生的漏洞在哪里。老师们通过分析数据让家长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并针对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个性化建议。家长会同时培训了家长,家长们督促孩子学习不再是只会空洞地唠叨了。
这样的家长会,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表扬会,也不再是笼统的总结会,而是每个学生的家长会。我的感受是,我们不仅要看到森林,更要关注一棵棵树木。家长会的时间从一天到一周,从一周到三周,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工作也越来越细。通过数据,教师眼里的学生从一个模糊的群体变为一个个清晰的个体;通过数据,家长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懂得以合适的方式,和学校、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改革路上的十一老师们

文 _ 李岩

李岩  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从业人员,曾担任某基础教育杂志执行主编,现为北京十一学校访问学者。

2010年8月,北京十一学校启动学科教室建设,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以及老师们的办公桌搬进了教室,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无缝对接;2011年9月,高中开设分类分层课程和综合课程,高一年级开始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实行导师制;2012年9月,初一年级开始走班选课,实施分布式领导和导师制……
这一系列举措,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三年下来,十一学校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组织形式变了,师生关系变了,老师们的工作状态,当然也发生了巨变。

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

谈起取消行政班前后的变化,老师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师生关系变了”。
周锐老师做过近20年的班主任,在这一点上感受特别深。她现在的教学班里的学生,有一些在初一、初二就是她(担任班主任的)班里的。有一次,她跟学生开玩笑,问他们:“ 我头两年当班主任是什么样的?”“你猜他们怎么说?‘老师您可不知道,您压迫了我们两年,我们特别怕您!’其实,做班主任时,我也不凶,我脾气很好,但因为戴着班主任这顶帽子,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一种惧怕感,和你之间可能就有隔阂,有一堵无形的墙。”“现在不同了,他要是喜欢你这位老师,就可能随时过来跟你交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当行政的力量逐渐褪去,平等的师生才能浮现。
“现在十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那是真正的平等。”说起现在十一学校的师生关系,从教30多年的赵蓓老师有很多话要讲,她跟笔者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独特”经历:前些日子,学生邀请她参加一个辩论赛,辩题是“文理该不该分科”。论辩双方一方是教师,一方是学生,“辩论过程中,学生针锋相对,真不会因为我们是老师就‘手下留情’,还说我‘和稀泥’”。事后,  赵老师写了一篇名为“平等参与,  陪伴成长”的小文贴在宣传栏里:

……当长者遇到青年,当经验面对挑战,当过去邂逅未来——随口的三言两语之间,亦有真知灼见的光芒。而学生甚至会批评我“和稀泥”!后生可畏。我特别需要转变观念,迫切地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需要向这样年轻的头脑学习,需要终身学习。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旦确立,老师们和学生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须跟着转变——学生都变了,和学生打交道的方式不变也不行。正如李希贵校长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式、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当然,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以前班主任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老师们“费尽心思”、“磨破嘴皮”,“效率”大大降低了。对此,石绍湘老师认为:“班主任管理之下的决策效率是很高,但成本非常之高——它虽然花很短时间就可能把问题解决了,但后面的呢,前面的呢,原因呢,没有考虑,所以问题还会不断地出现。所以就像校长说的,‘今天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教育的效益却大大增加,其持续性、持久力也非同寻常。……更加重要的是由此生长起来的学生的思想’。”
解放是双向的。卸下面具的老师们,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当教师成为教育者

现在十一学校实行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很多教师同时开设好几门课,加上取消了行政班级,实行分布式领导,除了教学,老师们都还有其他一项或几项职责,比如,石绍湘老师还要负责学生自主管理学院,徐宁老师负责宣传,刘子宏、曹书德、李亮老师是教育顾问,当然,他们还都是一群孩子的导师……
“我每周28节课。最多的时候,我一下午有6件事要并行处理:12点半开始上课,然后国际部那边有个会,还有一个总结要写,还有一个学生社团在等我……这6件事,在你脑子里盘旋,你要排出来主次,6点钟之前按部就班地做好,这需要体力……”王泽老师属于万人迷型教师,201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的课很受欢迎,最近两学期,很多学生根本选不上他的课。虽然很累,但他很享受,“工作已经成为身体的一种状态了”。
“工作量肯定增加了,但并不意味着人更累了。”曹书德老师说,“过去,我们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和考核而工作,做着内心并不想做的一些事情,或者说做着没有真正成就感的事情,即使工作量不大,心里也很累很累。现在,教育者也好,管理者也好,其身份都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成长的陪伴者,不会因为学生对规则和师道的冒犯而怨怼;相反,常常因为学生的淘气、率真与淳朴而开怀一笑。有乐趣的事情,做得越多,快乐越多。”
而赵蓓老师则感觉在分布式领导的工作中增添了很多自信,“我觉得做这些工作的过程,就是面对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出了很多办法并获得成功,这是一种正向的自我肯定” 。
学校组织形态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们自我认知的变化:工作有成就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让大家发现了自己的“职业尊严”,也是十一老师们“累”但“幸福”着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真正的“自己”。他们的关注点、用力点都发生了变化。
周锐老师坦言:“以前当班主任时,事务性的事情太多,我觉得我就是在给各个部门当秘书,发个材料,填个表……经常发现忙了一上午,却啥活都没干,回家再备课,再改作业。现在,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上。”
李亮老师则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前我是年级主任的属下,是校长的属下,他们定目标,我执行,甚至强制学生一起去做。现在我把学校改革的理念、思路,跟学生成长的要求、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我和年级主任、校长是共同事业的伙伴、同事,我不代表任何权威,我只代表‘我’。这个我,就是我追求中的‘教师形象’——被学生认可的、符合时代精神和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优秀的人’。”

学科教室,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建设学科教室之前,“教室是班主任的”,科任教师上完课走人,教室怎么布置,是班主任的事情,基本没人操这份心;而现在,学科功能教室是每一位教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家每天在这里办公、上课,得想办法把它布置得舒适得体,还得考虑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常回来看看”。因此,布置学科教室就成了老师们特别上心的一件事。
李亮老师的历史功能教室配备了分门别类的历史资料和专著,这对课堂进程中的辩论、研讨、求证都很有帮助。同学们遇到疑难问题,可以直接查阅相关资料。而且,书架上的一本本著作或者墙壁上的历史大事年表,都可以成为课堂导入的凭借……“学科教室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环境,也是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这是李亮老师的看法。
徐宁老师则希望自己的功能教室文化氛围浓厚一些,“因为英语是一种文化”。教室前面的墙上挂着他最钦佩的莎士比亚、培根、雪莱等六位作家的生平资料,后面则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主题墙,“我特别喜欢他的诗歌,他是美国1930年代的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很清新,又富含生活的哲理。于是,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墙。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外,我还希望这个主题墙对学生的美学观、人生观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徐老师还把自己的书放到教室里,“通过这些书籍,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文学的等等,学生可以了解我的性格、爱好,增进相互的了解与交流”。
学科教室不仅提供了学习这门学科的物质条件,营造了这门学科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喜爱这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上有研究的学生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让身居其中的教师产生了以专业为美、以专业为依托的感觉。“语文见长的学生自习也好,课余也好,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到语文学科教室来。来了后他可能并不只是学语文,但他学语文的舒服、愉悦、成就感会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他喜爱的书籍就摆放在语文教室的书柜里,他的作文可能就张贴在语文教室的墙壁上,他课堂上精彩的发言似乎还回响在语文教室里。这样的地方除了学习,岂不也是安放心灵的处所?”曹书德老师总结道。

每个人都是改革者

十一学校正在进行的这次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将会越来越明晰。而很多教师也越来越愿意投身其中。但改革之初,有的教师都说自己是被“卷进来”的。
起初,大家也曾有过种种不适应。“习惯了那种热热闹闹的大办公室氛围,猛地改成一个人一个教室,尤其是学生不来时,你就一个人待着,会觉得特别孤独。”
更麻烦的是,走班以后,老师们忽然发现,有事你想找学生,都不知道学生哪儿去了。“原来我永远都知道学生们在哪儿,他们在这个班里基本上不走嘛。我第一节课忘了一件事,第二节课跑到班里照样可以布置下去。但现在,如果我有什么事情这节课没说,那么很有可能直到下一节课之前,我都没办法见到这些学生。”
“系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很快大家就明白了,与其踉踉跄跄费劲地跟在后边,不如一起“下水”,大家一块儿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着改革过程中这种种“倒逼”,  老师们 “主动迎战”—— “走班”后,学生不是变成流水的兵了吗?那我们就制订更加周密的计划,上课前作更充分的准备,就像周锐老师说的,“课堂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想清楚了,千万别浪费时间,一旦浪费了时间,课下再想找某个孩子,恐怕就找不着了”。
当然,问题与改革总是如影随形。但方法总比问题多。发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另外一种进步。
学科教室建好后,学科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凸显,但教师之间的交流没有以前通畅了。刘子宏老师说:“原来大家一个办公室,下了课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除了同一个学科教室的同事,交流起来就不那么方便了。”所以,十一学校的每个年级,每天下午都有一个“每日一聚”,每个学科一周集体备课一次。
徐宁老师发现,实行“走班”之后,同一个教学班学生之间的“熟悉度下降了”,因为他们可能只是上英语课时才在一起,课下交流不够,所以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状态的时间比以前要用得多。由此,他们的年级开展了“教学班主题活动”,以促进同一个教学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石绍湘老师发现,在目前走班选课的情形下,“有的学生学业上不是特别拔尖,也不参加竞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是特别强,有可能会被‘忽视’,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是需要关注的。现在,我们利用茶歇的时间,每周就若干学生,与相关的任课老师一起沟通和交谈”。他说:“年级大了之后,如何切实关注到每个学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来自学校的“顶层设计”与老师们“自下而上”的尝试正形成合力。十一学校和十一的老师们,正行走在通往理想的大路上。

(原载《教师月刊》2014年第3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8:28:35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十一学校20条共识
1.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
2.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3.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4.志存高远。
5.不为高考,赢得高考。
6.教职工是改革的主人,不是改革的对象。
7.聚天下英才,做英雄事业。
8.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9.师德高品位,干部高要求。
10.脚踏实地,胸怀天下,
11.海纳百川,包容共生。
12.追求卓越,拒绝平庸。
13.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让校园成为教职工的精神家园。
14.聚精会神于课堂教学改革。
15.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
16.敢于否定自我,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17.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
18.卓越的领导者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
19.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20.一心办学,心无旁骛,敬业笃志。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5:43:26 | 只看该作者
李希贵京师教育论坛发言《发现学校》  

本文转载自用心倾听心声《李希贵京师教育论坛发言《发现学校》》


转载
第三届京师教育论坛23—25日在温州举办,网络视频直播、文字直播,微博互动即时交流,无缘与会却更加体验到了信息时代的神奇魅力,时间空间已不再作为我们不能成长的借口。李希贵校长论坛上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学校”!
[文字实录]: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就在上一个星期我们接待了一个有21位美国校长组成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我向他们介绍学校之前,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查,我告诉他们,在最近四个星期里,在座的各位有那一位曾经拿出超过30秒钟的时间认真地审视过你爱人的脸庞,或者照片。结果非常遗憾,尽管是在那样一个浪漫的国度里,举起手来的人也寥寥无几。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我不想做这样一个调查,但是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调查的话,我们有没有资格举起自己的手。
  我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太熟视无睹了。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学校中。要真的把你天天观察,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有一定研究,那真的需要换一种眼光、思路。我们试图这样做,我们希望从这样一个通道里来发现一些学校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学校的本意到底有哪些?一提到学校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想的是学校就是学生来学习的地方,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在家里学习,学生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们一位老师曾经在初一刚刚入校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他调查学生说:你来到学校,感到最不习惯的是什么?结果有71%的学生认为最不习惯的是他们因为思念小学时的同伴。又问说:“你来到这个学校你想适应这个学校,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87%的学生选择了要尽快找到好朋友。
  所以,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真正吸引他们来到学校的不是学习,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同伴。如果我们教育的起点能够坦率地承认这样一个起点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办的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怎么去做?尽管我们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说我们会成立学长团,我们甚至会邀请过去的毕业学生、杰出的校友来跟我们的学生结对子,我们甚至要创办一些“同伴关系日”。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没有办法真正真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这些都不是常态过程当中让学生找到同伴的方式。他们80%以上的课堂时间,他们的同伴仅仅局限在他这个班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为了创造更加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就对现在国家的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它更加校本华,更加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怎么叫学生在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比如数学领域,我们把数学分为三个层次: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当然,也包括我们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像微积分、数论、线性代数这样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人文与社会领域,政治和历史地理分为两个类型,科学领域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或者两个领域,同时把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这样一些大学的课程作为优秀学生的选修课。
  我们还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了整合,把它们其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涉及到的要素,整合到了我们要开设的10个技术课程里面。
  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话剧的力量、歌剧的力量,所以我们把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剧组,每一个剧组有几个剧团。这样的开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尽管他编在某一个行政班里,但是他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时候,他会进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像数学课,张三可能和李四都爱数学一,但是上物理课的时候,张三又和王五在物理二,他们演剧的时候,可能他又和初中的某一个学生,或者跟其他班的学生到了哈姆雷特歌剧组,他在整个常态的课程学习里面,不断会寻找到新的同伴,而这个同伴已经区别于过去我们按照行政的方式给他硬性划分的团队,是他选择的结果,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情或者发展方向的同伴,我们叫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个班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课表,他有了不同爱好的同伴,经济里的发展方向的学生是这样的课表。没有明确自己发展目标的学生,就有可能在选择上相对比较保守一点。人文和科学的领域都要留有余地,不要为以后一旦转到某一个方向的衔接不上。这是我们因为这样一个理解,我们在常态的课程改革里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二、发现学生对学校另一个概念的理解,学校有好多定义,但是我们其中比较欣赏这样一个说法,学校要帮助孩子逐步脱离老师和家长,自己去做事情。有些人说,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断的让孩子社会化。说实话,在我们的学校里,有好多非常卓越、杰出的老师,他们的课程教学特别受学生喜欢,他们每一堂课下课的时候,他们讲的精彩,使每一堂课都赢得学生的掌声。甚至有些老师的课,因为讲的精彩,学生都不愿意结束。但我们认为,即使是这样的课堂,我们也必须改变。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思考,当我们的学生有一天脱离了学校,脱离了老师走向社会的时候,当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没有人给他讲的时候,他靠什么来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像这样的老师也要慢慢改变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现在我们在好多学科,他们有了这样一些比较好的开端,像化学课这种概念比较多的学科,他们适应的学科,应用的学习规划书。像语文和英语语言类的学科,他们会给学生明确的具体的任务而整个学习过程给学习比较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像数学学科,他们会在分层次的基础上,再分类型。像物理课他们有些老师推进了一节课两个地方上,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还有我们的每一个年级会有相当一批学生不在教室里上课,他们有自主研究机制,当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他应该脱离教室的时候,他会制定一个自修计划,来到自主研修的教室。这样的学生每一个年级都有五、六十位。
  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不仅慢慢地获得了知识,他更为重要的是在过程里面他增长了自我学习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包括过去学校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一些经常要老师来做,要管理者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也把它推给学生,定期向他们发布一些机会榜。然后公开投招标,让学生自主选择。谁中标谁就去做这件事情。
  我们还有156个学生社团,像少年文学院,少年社会科学院,少年经济学院都是学习走向社会化的平台,我们还有两家学生出版社,他们出版学生的作品,还有6个学生自主经营的书店,还有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厅。包括在校园里到处张贴的海报,也是这个学生广告公司的产品。从这个广告公司创业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学生在这样一个创业过程里,他得到了什么?他知道应该分工明确,职责到位,他知道合同和经济意识、契约意识,他知道要盈利,他们的财务结算也非常规范,他知道分配制度对一个公司的活力非常重要,所以这家公司他们上学期盈利为5千多块,有一半捐给了一个学生海洋星空基金会,给那些需要救助的儿童。我们还推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我们还看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想法能够在校园里实现。每一个校务会可以有很多议题,但是以后通过学生会征集到学生的一体,通过他们的一体来改变学校的某一个管理。
  第三,学校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我们不太赞赏过分夸大教育的力量,那种过度教育无所不能的意识会伤害教育自身。有好多事情是教育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个性。曾经我们有一位特别内向的孩子,大家可以看的出来,他在全班总是非常另类,甚至被有些老师看作是一个特别无能的孩子。但是正是这样一位特别内向的孩子,却在2010年的学校多元文化“理解日”LOGO图表设计竞标中竞标,成为了学校5月22号多元文化“理解日”LOGO设计者。一个孩子的性格可以不一样,一个孩子他的性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改变他。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家长和老师说,说这孩子太内向了,其实好多大事反而是内向的干的。历史上好多改变历史的决定都是内向人干的。但是也有好多工作是内向的人没办法承担的,必须靠外向的人们贡献。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现,特别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于是,我们会开好多好多选修课,我们还会有好多学生社团,我们还设了学生咨询中心,包括从美国聘了两位学生职业咨询师,我们还开了33个职业考察活动,每一个学年度,每一个职业我们会安排四次考察,学生通过网上自己选定某一次考察活动。这个考察真的让学生改变了好多,也发信了好多,有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说过去我一直想当律师,希望当律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希望能够伸张社会正义,通过考察,接触了一些律师他终于明白了,他选择当律师就没有办法实现他这个人生目标,他说刚刚知道原来律师并不是伸张正义的职业,他明白了律师就是想尽千方百计挖空心思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所以他改变了注意。
  我们也通过老师自主选择的方式,每一个行业都设了一个职业考察顾问,当学生考察完了,仍然感觉到他确实适合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入门的书籍和这个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让学生读两本书继续发现自己。
第四,我们还要发现学校的资源。去年我们在高一实行了取消课间操,增加体育课,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体育课一增加带来新的问题,没有那么多体育老师,要招聘却没有编制。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各个学科的老师有好多老师的体育技能、体育素养并不比体育老师差,甚至有好多项目最高水平的不在体育教师哪。我们的物理老师是篮球打的最好,我们的校长助理是乒乓球打的最好,我们的地理老师是游泳最好的老师,这些老师就可以担任学生的体育课。所以,我们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发现资源就在身边。这些老师每一个星期带上二到四节体育课,基本上他就不用再另外拿出时间锻炼身体了。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师资问题。
  还有,我们去年希望成立一个教师个别问题的诊断中心,来帮助一些没有太多经验的老师,或者说在某一方面还没有太多经验和体验的老师,来研究一些问题。我们试图找到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后来我们发现。第一,越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专家,他们不可能长期在你学校里。第二,长期脱离中小学的专家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你中小学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后来我们发现资源就在身边。专家就在我们的老师之中,有好多老师在某一些领域他们有很多心得,他们有好多研究,也有好多案例。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教师互助中心。这个互助中心每天下午有一到两位老师值班,我们会向全校老师发布这些老师研究的专长是什么。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来到这个互助中心,来和我们推荐主要的专家老师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其实这个探讨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深化老师们的思考。还有一个现象在中小学里,我们感觉到学生情感的教育很欠缺,好多孩子看到好多激动人心的电影都不流泪了,这是我们感到特别害怕的事情。但是这种教育靠我们老师目前的师资队伍确实难以完成。于是我们就想到了把电影当老师,在学校里开设了两个学生电影院,认真研究我们放映的片目来影响学生。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
  在一般的学校管理当中,我们的校长经常会遇到好多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经常会挤掉我们一些时间,但是我们怎么把这些时间做成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课程呢?前面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来到北京,他和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好朋友,朋友就邀请我们一块接待傅先生,刚好在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一个女学生,他因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的定位跟他妈妈、跟她家庭发生了一些冲突,她希望未来研究国学,要立志读北大的中文系。但他妈妈坚决反对,因为凭她的成绩她可选择北大、清华任何一个专业,她希望孩子选择一个未来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这样一个冲突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带这个孩子参加了接待傅先生的宴会,让他们能够现场沟通,一块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国学到底是什么。
  去年元旦,教育部搞了一个新春音乐会,来招待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邀请我们参加这个音乐招待会,并且给了两张票,允许带家人。于是,我就给她一个教育机会,就带我们交响乐团的优秀团员去参加这个音乐会。一路上这个学生特别激动,她就想象这台音乐会是一个什么样子,部长们是一个什么神态。我说到了你就会知道。刚好那天堵车,到剧场旁边堵住了,司机师傅提醒我们下车自己跑过去,我们跑过去之后就差两分钟要开场了。刚好袁部长看到我了,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现在这个时候不能乱走动了,我又想到这个学生,我就带这个学生走到袁部长面前,他们互相交谈了几分钟,袁部长鼓励这个学生,我也顺势告诉这个学生,这就是部长,未来这个国家的重担慢慢就会转到像你们这样的孩子身上。让他知道这个国家的责任要靠他们。
  交响乐结束了我又顺势和这个孩子一快跑上舞台,留住了正在退出了乐队的首席,让这个孩子跟这个主席有一个交流。主席非常好,他顺势把观众献给他的鲜花又赠送给了学生,又勉励他以后一定要好好训练,好好努力。所以这个活动使这个孩子深受鼓舞和教育。中间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因为我这个孩子往里面走,很多老朋友都看到了,他们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就议论,说我们记得李校长是儿子,怎么今天来女儿来了,是不是计划生育出问题了?
  去年的世博会联合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来访问中国,参加世博会,后来到北京。教育部宴请联合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让我作为校长代表参加这个接待会。我想这又是个机会,这又是个资源,我又带着我们学校的第二届模联的秘书长和第一届模联的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带他们两个参加这个招待会。开始组织会晤的同志还有点不太情愿,说你怎么带来两个学生来了呢?但是在这个接待的过程之中,我发现那个真的干事和两个模拟总干事交流对话的时候,恰恰是他最兴奋的一个环节。这是他们一块合影的情况。
  还有好多外事活动,因为好多国家的大使馆跟我们也是一块合作有好多项目,他们的重大节日,像国庆也经常请我们参加,我们也把这些活动做成了学生的课程,这是孩子们在罗马尼亚大使馆和大使们在一起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些活动就引发了我们学校国家问话日,现在我们跟7个国家的大使馆一块合作创办了罗马尼亚文化日,美利坚文化周,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文化日等等。这些都会成为课程资源。
  另外,我们还把十一学校的老朋友,或者跟十一学校有关系的名家、大师邀请到学校,每一个星期三下午和一个名家大师进学校活动,由这些大师跟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历、感悟和体验,来影响我们的学生。这些名家大师涉及到政治、经济、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行业的人士。指不定那一句话就会牵动学生的心,就会影响学生一生。
  书店畅销书也会成为我们的资源,我们不一定去买多少畅销书,但是我们可以把畅销书的大厅作为学生的课程,怎么样让学生用比较短的时间来认识社会,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程。就是定期让学生到图书大厦的一层的大厅里去翻看半天畅销书,这半天时间就会基本叫学生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就会大概知道人们对这些难点、焦点问题怎么评说。吃饭也是一门课程,我们每天中午会有一位校长副校长来值班,跟学生共进午餐,学生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哪一天跟校长共进午餐,在这个过程里面,通过沟通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想些什么,我们也会引导学生走向何方。
  出一本书我们也希望把它做成课程,这两天,我的另一本新书马上要出来,昨天我刚刚校了一眼,这次出版我希望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制造奖杯的过程。就是你会看到这个书的封面,我希望他们印到站线老师和学生最多人数照片,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照片能够在我的这本书的封面上出现的越多越好。里面基本是一个图书,就是文字很少,大量的是图片,有些是海报、是图片,我希望图片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我们在出版的时候要标出来。如果是海报我们要把海报的设计者的名字要把它标出来。
  包括在这个书的扉页上是一个致谢,致谢上标注了现在4月份在校的全部教职员工的名字。因为我们认为这也是资源,这也是教育的资源。
  第五,发现真实的管理起点。每一个学期,我们会有一个对学校的诊断,其中有一个很简单的诊断叫学生喜欢的10地方和学生喜欢的10项活动的调查。第一次调查是使我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我们进行的学生10佳表彰被列到了学校最喜欢的十大活动的第四位。因为是首届十佳学生表彰,所以策划者把这个活动搞的非常隆重和热烈,他们请了一些杰出的校友和社会的著名人士来给获奖的学生颁奖,让获奖的各类十佳学生走红地毯,所以整个活动无论是被表彰的还是参与的学生,都感觉到特别自豪,气氛特别热烈。因为受到了学生的喜欢,所以在第二届组织十佳学生表彰的时候,策划者有原本不动地复制了首届表彰的流程。表彰完了,在我们进行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调查里面,十佳表彰不仅没有进入第四位,连前20位有没有了踪影。因为老师们、同学们在反思。通过深入访谈他们终于明白了,每一项活动尽管可以有好多诉求,尽管可以承担好多教育价值,但是对孩子来说,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能丢的就是“新”字,你必须新他才喜欢。谁都知道蔬菜的营养价值,愿意吃才喜欢吃,但是厨师还是要加一点味精,这个新就是味精。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于是乎我们就下决心来改造学校一系列的课程。
  比如说我们的运动会,过去年复一年,春季是田径运动会,学生在校一个周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不重复,春季还是趣味运动会,但是首届要寻找童趣运动会,把儿时的游戏拿到运动会里来。第二届叫青春拓展运动会,现在学生更加加紧给这个活动,有的到校外的基地里去,到社会的拓展公司引到校园,引到运动会来。第三届叫职业模拟运动会,就是一个班级代表一个行业,你代表消防,我代表环保,他代表医生来咱们运动会。秋季运动会改造为三届,首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二是世界民族运动会,第三届叫做五洲城市运动会。
  寻找学校管理的起点还有一个案例,是我们学校2009年的开学典礼,在我们进行的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活动调查里,它名列第五。组织活动老师和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开学典礼是从来没进入过前十位的,因为它的太难了,因为你请领导一讲话就不得了,万一有些领导没有什么控制,学生就烦了,因为领导确实不是研究教育的,他不太懂得孩子的心理,我们不是说领导没水平,领导在教育的岗位上有领导水平,但他确实不一定能懂得孩子。所以我给他们策划者定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无论有哪些人参加,反正策划者不允许突破30分钟,因为4千人的开学典礼,学生都站在大操场上,如果超过30分钟肯定要出问题,就会晕倒一些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策划者一般不太敢请领导、嘉宾了。第二,任何开学典礼我都希望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参与,而不仅仅是参加,还必须有心的参与、心灵的颤动。所以他们在策划的时候就想了好多,他们就策划出一个请一些杰出的校友来学校跟新生通过大屏幕现场抽取幸运学生的方式,跟学生结对子,然后推出整个学期的其它校友学长团跟新校友的结对子活动。所以学生感到非常好玩。在后来的调查之中发现,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开学典礼作为他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有这样一些原因。
  这些原因就成为今后我们的老师策划另一届开学典礼的参照依据。所以去年的开学典礼他们在这样一些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个叫“开学护照”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发出一个不同颜色的“开学护照”,这个“开学护照”有好多内容,包括要写出他最需要知道的手机号码,如同校长的、班主任的,学校的平面图,还有他要收集10位老师的签字,20位同伴的签名,因为我们希望师生相处,希望有好的同伴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刚刚找了人家签字,我想以后即使发生了小的误会、矛盾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还有要找到家长的寄语和老师的期待,和自己确立的目标。所以,在这样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台上是幸运的老师给幸运的学生签名留念拥抱、嘱托。台下是4千名学生给400位老师的签名、留念、嘱托、拥抱。所以整个会场非常激动人心。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校园里到处会看到这样一些局面,就是孩子们和老师,孩子们和孩子们,不断地在寻找签字,互相交流。有了这些,我们感觉到就如何的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能够喜欢学校,我们怎么样找到我们管理的起点,把学校的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真正自己的活动、他们喜欢的活动,我们设计了好多做起来比较方便,成本比较低的活动,当然我们每个活动要确立活动目标,明确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比如最省钱的活动就是泼水节,每年的6月下旬,我们考试完了,就晒一批水,晒完了一般就在中午举行泼水节,特别便宜、但是学生特别写喜欢。这是一个年级,他们在泼水节开幕仪式上的场景。孩子们一个一个把脸盆顶在头上,因为我在主席台上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水泼到尽量多的学生头上,这个时候我正在举着这盆水,瞄着学生怎么泼得更多,他们特别高兴。这是他们泼水节的场面。
  还有一个比较简单参与面比较大的活动,根据场面的大小参与可以越来越多。还有狂欢节,以一个神话故事,或者是以一个经典的影片作为背景,大家一起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活动我们往往会赋予一些主题,有一个教育的诉求,也确实使我们感受到学生这种生动活泼的情绪。
  第六,发现非正式评价的魅力。在校园里我们会看到,每个月会有100个学生的照片被挂在校园的宣传橱窗里,这些不是学校的表彰,是每一个班的学生很尊重学生自己的推荐,所以每个月会有100个照片挂上去。每年会有1200名学生照片挂在校园里,寒暑假都不例外。三年时间会有3600名学生挂在校园里,从理论上说这跟全校的学生人数差不多。我们还有一个叫做“阅读人物”的海报,每个月由民间推荐一个在这个月里,在某一个方面做的特别好的老师,然后做成一个很大的海报,让老师的大照片向总书记的照片一样大,并挂在校园里。每一个学期教导处会有一个学生评价活动,搜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搜集到所有评价我们会全部原汁原味的汇总,汇总出来以后,我们会以恰当的方式送给老师。有时候我们是以贺卡的方式把学生给老师的评价送给老师,有时候我们甚至把学生对老师的好的评价,镌刻到一个笔筒上,铜板上来送给老师。每一年的新教师来到学校,无论他来了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是当天刚刚报道就赶上迎新酒会,我们就会无一例外给每一位新老师,由他的同事或者学生给他找一句闪光的、赞美的话,在这个迎新酒会到高潮的时候,由主持人或者由校领导在场宣布他的同事给他归纳的赞美之语,老师都特别激动,尽管这不是一个正式评价。
  每年退休的老师,我们也会给他编一个在学校期间的业绩纪念册,这样一来,学生也学会了赞美,学生也学会了非正式评价。在每年的毕业活动里面,其中有一个活动叫谢师会。每年我都参加,每年的谢师会老师都会被学生感动地没有一个老师不掉眼泪,因为太叫人感动了。这是他们其中有一届学生在谢师会上给每一个老师搞了一个颁奖词,这是给一个语文老师的颁奖词。他们穿牛仔裤,或白色的或深色的体恤,这种装扮在老师中并不夺人眼球,然而,真正最夺人眼球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她的内在。她有男教师中汉奸的细腻,哪个男老师有自己的网站和博客他有。他用敏锐的严禁观察着生活,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生活。
  他走全校最迷人的男中音,他在成人仪式上盛情并茂地演讲感动了多少人;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课堂上他总会不由自主脱离课本,侃侃而谈,忘了时间,他腼腆的性格,习惯偎红着脸开玩笑说的话,就像个惊慌的孩子,他不是故意的,却多少人的眼球被吸引。他就是阎存林老师。
  他的目标是让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红双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就像红金龙一样在中南海中不懈地漫游,当你的物理学学习遇上困难,他就求大红鹰引领您走上成功的万宝路。他学富五车却说自己是芙蓉王他有时理亏,他在学生眼中他就是可爱的小熊猫他代表的精神永远大众化,当他的学生站在红茶山,他只是在一旁像红海一样飘香。
  有一天我发现一报纸,头版头条是这个班的所有的学生,每一位孩子给这位班主任老师的生日嘱咐,到后边右下方是历史上的今天。第一是在这一天里巴金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后是,他的老师诞生了。后来我查来查去没有这张报,是孩子做的一张假报纸,但是这张假报纸在老师的办公桌放了几年了,老师特别感动的是孩子们给他的祝愿。
  在管理上这句话,赞美制度会不断强化公司愿意看到的行为。
第七,发现形式的力量。因为各种历史的原因,我们把形式主义批的体无完肤,所以我们对形式也有点害怕,但是教育有时候确实不仅仅要、确实要设计好的形式。像毕业典礼,我们会给每一个孩子一个一个颁发毕业证书,一个一个合影留念,一个一个握手致意,一个一个拥抱,这要持续三个半小时时间,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确实只一次。包括残疾的孩子,我们也会给他专门颁发毕业证书。开开学典礼老师都会穿上学生运动服装,上一个星期天是我们新一期学代会选举结束,选出了学生代表大会的组委会。对学生会的成员,校长应该干什么,显然我们没有资格给学生发聘书,我们就开发了一个叫做击掌礼,跟当选的所有的学代会的常委们一个一个击掌,这里面包含了祝贺、信任和期待。我们还开发了成人仪式的拍肩礼,尽管要拍400多个学生的肩膀,但是我们感到这个形式说上几句话要有效的多,而且记忆深刻,他一生就难忘。
  第八,发现关系在校园的力量。教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关系学,没有了好的关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在西方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定律,叫做如果人们不认识你他们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们不相信你,他们就不会喜欢你。在我们每一个学期里,我们特别看中的一个测量叫师生关系的测量,每个学期测量一次,避免出现问题。其中有一个题目,我在老师眼中的地位。我们曾经在高一抽取了14位男生让他写出他在老师眼中的地位,通过汇总我们发现,在这14位男生里面,有6位学生认为,他在语文老师眼中地位很高,有5位学生认为在他语文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还有3位他在语文老师眼中地位不太高。依次类推,我们会发现,像数学老师9A7B,和化学老师5A9B,这样的结果属于常态也属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在这些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很高。这说明他们的师生关系很棒,但是我们会发现,像物理老师有点问题,只有3A6B,还有四位学生认为他在物理老师眼中地位不高,甚至有一名认为在物理老师眼中位置很低。但是我们深入研究知道,我们这位物理老师刚刚从高三回到高一,在高三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老师,可是为什么到了高一学生就不喜欢了呢?又深入研究我们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因为非常内向的,非常深沉的,喜欢把对学生的爱埋在心地烂掉的老师。就像我们跟爸爸的关系,我们过了40岁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其实他非常爱我。到了50岁我们才知道,爸爸实在太伟大了,才知道愿意不断去见到他,为什么,因为这是父爱,是一种的深沉的爱。一个老师,如果我们的爱天天相互爱,只有当孩子们毕业了,过了20年了回想起来才知道,老师爱我。B3C,老师更多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是那种婆婆妈妈的母爱,上面学校行政纲要,师生关系这一章我们有这么一条,叫做热爱是境界,热爱胸怀,但热爱也是由技能技巧的。因为优秀的老师要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老师知道老师是爱你的。同样的测试还在高一女生中测量,如果男学生最后的测量结果有一些规律,我们就感觉到一般来说,哪一个学科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般会认为他在学生眼眼中地位比较高,反之会比较低。有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我们把19位女生最后汇总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找不到这个规律,甚至我们也很难找到其他规律。后来我们就认为,没有规律就是女学生的规律,我们学生是两年初中、四年高中。这些高一其中还是初三的年龄,正是女孩处在那种反叛期,情感特别容易波动,特别敏感,特别不成熟的特定阶段。所以有时候老师他在乎的不一定是说了什么,而是老师怎么说的,他的表情、眼神等等,这样使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给女学生施加教育的时候真的要特别精心设计,特别小心。
  我们还要有测量的工具,对初一的学生进行测量。我们从初一抽去了优秀、中游和后进各10名学生,我们先看他们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当中的结果。我们发现,优秀学生对着语文、数学、英语、10位学生3个学科里面有21个选项他们认为在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但是后进的学生在30个选项里只有9个选项,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是我们想不到是中游的学生30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认为他在3个学科老师眼中地位比较高。经过深入分析我们终于明了了这其实是我们长期以来,凭经验主义确定的教育原则带来的后果,就是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抓了,带中间了吗?这个工具,我们还把这30位学生他们在这种老师上课班数比较多,教10个班,8个班,但是每一个班上的课时是一到两课时的科目,就是政治、体育、艺术、技术这些学科进行汇总。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在40个选项里面只有13个选项,中游的学生在40选项里只有5个选项,但我们往往没有想到的是,后进的学生在40个选项里竟然有26个选项认为,他们在这4个学生眼中地位很高。是我们这些老师特别热爱后进学生吗?我们调查发现没有,因为这些都教了10个班,面对400个学生,他们分不清楚哪些学生更优秀,他们以比较公平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些后进的学生要求并不高,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发现学校》我就谈这些。最后我以两张图片做为我报告的结束。去年10月份我一个朋友邀请了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科维来到北京,他是目前在世的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他和人性的弱点的卡耐基和思想致富的比尔拿破仑并列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成功学家。在美国的影响甚至超过总统,这样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师,我特别崇拜,需要就去参加了这样一个活动,在中间一刻钟的休息时间里我希望能够拜会科维。这一拜会你可以发现,科维跟我的接触像是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他那个神态甚至比我本人还要渴望这次见面,而且好像非常清楚我要来干什么。他马上摆出一个姿势和我合影,而且他在合影的时候还作出一个动作,似乎是以我为中心的动作。科维知道这15分钟我不是来跟他交流,他知道我希望和他合影,成功的人士总是会明白别人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要,来管理这种需要。如果我们每一天走在学生的需要方面上,而管理这种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谢谢。
  (根据现场速记笔录整理)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



北京市十一学校。资料照片

  取消行政班、推行走班制,建立学科教室,取消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设立大学先修课程、自修课程、枣林村书院……

  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开办“银行”、广告公司、咖啡馆、书店,组织、导演自己的戏剧节,主持食堂饭菜质量评测……

  这里的学生百花齐放:有学霸,更有营销强手、动漫奇人、卡丁车高手……

  这里的校园别具一格:教师从容,学生自信,落落大方是他们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这一切,从何而来?记者深入北京市十一学校,研读她的不一样。

  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课程,是选择的。当选择成为校园主题词时,思考便成为常态,每一位学生都无法回避。

  9:43,十一学校高二学生陈天泽走在通往数学教室的路上。

  课间,奔向不同楼层的学科教室,“行走”成为学生最鲜明的动作。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这样写明。

  独特的走班制,正是源于对课堂低效的反思。学校意识到:统一的课程无法满足不同个性的不同需求,必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课程体系的开发。

  2011年,分级分类课程、走班选课在十一学校高一年级全面实施,现在已在全校推广。这是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不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00多门选修课,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商学与经济学、综合实践等9个领域。33门职业考察课程,涵盖金融、经济、信息技术、法律、医疗等门类。

  对于语文、数学等“必修课”,学生可根据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最易的数学1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数学2、3是针对高考理科的课程,数学4是竞赛班的课程,最难的数学5,是大学先修课。

  班级统一授课消失了: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然而,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和给学生安排课程完全是两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我一开始是用脚趾头选的课,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陈天泽回味,“正因为如此,选择才显得如此重要。”

  15:00。陈天泽来到艺术馆,他要上“影视编导与设计”课,同学们称其为“拍电影”。学校取消了原有的音乐、美术课,开设了以戏剧为主的综合艺术课程。

  非常喜欢电影的陈天泽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门课中。导演、摄像、编剧、美工、演员、剪辑等各个工种,是学生们从未接触过的。

  一学期后,每一个“剧组”都能完成剧本编写、实际拍摄、后期处理、宣传放映的各个环节。“这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带给我们很多欢乐,这是生命成长的渴望。”陈天泽说。

  “细细想来,十一学校给了我许多的机会和平台。她不把学生‘囚’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试、在单一价值观里活着,她让我们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陶泽平同学感慨。

  在这样的一个学期里,会有400多位同学和他一起上课。他可能在数学5的课堂中是学霸,但在《歌舞青春》的戏剧课上可能成为被人支配的角色。

  学这些课程,不仅有分数的评价,还有分析报告,文字性的激励,提示下一步改进的“诊断”。“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发现,当学生在校园里被尊重、被信任、有选择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有选择才会有责任,有责任才会有成长;有选择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创造。”周志英老师说。

  校长语

  李希贵: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课程的独特价值就是应该尊重某一个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在不一样的生态环境里,这棵树才有可能变得不同于那棵树。

没有讲台、讲桌,师生同处学科教室

  任何一位老师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

  在十一学校的教室里,你不会发现讲台、讲桌。

  “它意味着,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语文教师闫存林如此解读它们的消失。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中有文件把教育视为服务业,这让李希贵吃惊不小。“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教育,我们仅仅让上级肯定,或者让家长满意,孩子的苦累都是我们追求业绩的代价。今天不行了,我们必须把他们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创造快乐的校园当作我们共同的追求,由孩子们来评价我们的工作。”

  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态。惯有的教师办公室没有了,学科教室出现了。

  学生们编撰的《十一学校词典》这样介绍学科教室:学科教室是每位老师的工作地点,不同学科的教室布置得各具特点。走班的同学根据课表前往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为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补充知识,每间教室后面的书架上还放置这一学科的相关书籍。此外,功能教室还配有电脑、打印机和实验器材等设备。

  不一样的教室有不同的主题词,不同需求的同学有了不一样的去处——教室,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地方。

  214教室被学生称为“最像语文教室的教室”“最适合阅读的地方”。书画、书架、诗词墙,古雅之风扑面。

  而在王春易的生物教室里,学生们和这里的花草鱼蛙一起呼吸、生活。小鱼是怎么产卵的,花怎么忽然开了……有发现,就会有探索。

  地理教师汪春燕直呼,课堂动起来了。曾经的课堂,一个“主角”,多个“听众”,一个课件,多人复制。现在的课堂,人人都是“主角”。环境的变化带来教学的变革。“从实验中找知识,知识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知识,知识就成了点缀。”

  当学校成为智慧勃发之所,活力焕发了。即便是高三学生,也因此改变了复习方式。复习宝典换成了自主复习的学习规划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答疑解惑。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王春易来到生物教室。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回来读书;一拨又一拨学生来给花草松土、浇水……她心中涌起从未有过的甜蜜。

  在十一学校,除了学习知识,还能获得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生活方式。这里很自由,课余时间也很丰富,学生们可以打球、看电影、听讲座,或仅仅是聊天、发呆。

  小学段出现,更让人不可想象。所谓的小学段就是在一个学期中间,划出两周的时间,这是学生完全自由的空间,任何学科不得布置任何作业。

  有这样大块的时间随心所欲,不担心学生“撒欢儿”吗?回答是:当然会有无所事事,当然会有浪费。但放手,才会成长。

  在自主研修学院,段思迪同学意识到一个完善的计划是多么重要。“如果课余时间都在娱乐,那么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与玩之间做出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便获得了自我的约束能力,同时学会了如何规划时间,我想这比学习更使我受益。”

  校长语

  李希贵:我们在整个学校设计、课程设计上,有一个关键词叫“顶天立地”,上顶国家标准,下立学生需求;既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又立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既顶在最卓越的学生,又立在后面的学生。每一类学生都能“活”下来的学校,就顶天立地。

办一所有个性的学校,培养一群有个性的学生,当一名有个性的老师

  学校,必须留有空间。有时候因为敬业,有时候因为热爱,反而纵容了过度的教育力量,孩子们身上刚刚萌发充满生机的枝枝杈杈,常常被过早地冠以“旁逸斜出”而扼杀。

  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当学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老师面前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会有怎样的摩擦?

  “确实捏了一把汗,尽管我咬着牙鼓励老师们,但是我内心也非常担心。”校长李希贵并不回避当初的窘境。刚开始推行走班上课的时候,为求平稳,既保留了班主任,又新设立了导师。

  糟糕的事情出现了,保留班主任,不仅班主任失去履行原有职责的条件,导师的工作也难以进入。

  不破不立。彻底的导师负责制开始了。任课老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咨询师为学生的规划提供帮助……这样一来,老师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化为教书育人。

  “老师专注的不光是专业,他要向教育者、教育家的方向转变。”学部主任于振丽认识到,学校所有变革的核心,就是从关注学科、关注学校转化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

  一定程度的自由会让一些学生有随心所欲的感觉。一个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实在太过分了,于振丽禁不住想找他谈谈。

  “谈什么?”男孩反问。

  “谈你的学习,我觉得我得关注你。”

  “回头再说吧。”男孩漫不经心地回绝了。

  要不要用什么招“治”学生?

  “我只能等待,在等待过程中,创造条件,做工作。”在于振丽看来,做比没做说不定效果还差——“你在学生心里引起积怨,他更不会真正从心里服你。”

  “其实,谁甘心自己在那个位置?只要他慢慢地看到原来跟他在一个水平的同伴发生了变化,这可比你给他树立那些优秀学生做榜样,对他的触动大多了。”

  老师的权威被削弱了,但与此相应的是,学生更真实,自然了。

  “我推一个电脑车在走廊里走,要上楼梯,有的孩子会说,老师我帮你推。有的孩子会说,老师你需不需要帮助?有的孩子就会跟没看见一样。”在张美华老师看来,实施教育,需要等待和唤醒。如果是硬性的规定,反倒会拉开距离。一旦学生认为某种行为应该成为一种必须的时候,可能对他的触动更大。

  现在,来帮助老师的人比原来多了。老师跟孩子们相互摆脱了很多的羁绊。大家都更自然,更健康。教育变得纯粹、简单。学生与老师没有利益的牵连,学生就容易、主动接受老师的“说教”。

  这就是现在的老师:不是为班级,不是为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现在的学生:不用讨好老师,不用装出什么样子。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破茧而出的清爽。

  校长语

  李希贵: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49 , Processed in 0.1057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