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的构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09:2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的构建
来源: 《教育科学》2013年第4期 作者: 靳涌韬 衣庆泳
                        
摘 要:目前关于学校变革有效性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主张基于观察的研究思路构建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以学校变革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变革目标、变革方案、变革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为框架中的四个维度,各自选取不同的分析视角,以开放式的问题例举每一视角中的分析点。
关键词: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
审视近二十年来当代教育研究进程,学校及学校变革的相关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反思学校变革的有效性问题。美国学者库姆斯反思美国过去30年来尝试过的诸多学校变革后,曾分析了三点原因:一是这些变革关注的是物方面的修修补补而不是人的思想和素质提高;二是各种尝试只是建立在部分虽正确却比较陈旧的假设基础上,变革被限定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三是变革总是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即“目标—计划—行动—评价”这种看上去逻辑严密、实际上脱离当事人想法的策略。笔者认为,库姆斯的观点对我们分析我国当前学校变革的有效性问题是深有启发意义的,学校变革有效性的分析必须跳出这些定势的影响。
一、当前两项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
目前国内外对学校变革有效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已进行的有效性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则属学校效能分析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两类研究的基本思路都是基于评价的前提。
1.学校效能评价模式研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学校效能评价研究,到八、九十年代,学校效能研究的潮流已盛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主要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学校效能进行研究,形成了多种学校效能评价模式[1]。其中,单一模式强调关键因素的评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综合模式则更多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因素或者结构成分进行整体综合性分析,试图进行一种全面研究。
2.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国开始研究专业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问题。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是罗兰·萨伯(Tharp,R)领导的芝加哥大学“教育多样化、卓越化研究中心”开发的五条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比较好地提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标准。该框架重视教学对学生生活的意义,体现了学生中心的观点,把学生的进步作为宗旨,分别从教师活动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提出有效性教学的标准,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指标,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同时,在具体指标的描述时,并非严谨的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而只是抓住一些本质的、关键性的“点”进行分析,更具适用性。中国的研究以孙亚玲博士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为代表。她在观察和分析34节课堂教学实况录像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综合因素,特别是消极因素的分析,构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2]。该“标准框架”采取两级四层次水平结构,包括一级标准5项,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反馈、教学组织与管理,二级指标27项,每一项二级指标又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的定性描述,由低到高。笔者认为,该“标准框架”在层次水平的具体描述时采用的是定性描述形式,四个水平的划分与描述实际上分析的是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有效、高效四个不同状态,已经不仅仅是“有效性”的问题了。与学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标准框架研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研究视角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影响有效性的因素分析转向有效性的标准研究,更具针对性。
笔者认为,基于评价的研究思路一般是带着预设的指标体系去进行对号入座式的检查与考评,一方面操作过程比较僵化教条,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先验论的倾向;另一方面会出现评价导向式的“应评式”变革,也不能保证变革的客观有效。实际上,越是综合的看似全面的分析研究,往往越无法验证研究或行为的有效性。而且对学校变革有效性的分析与关注,除了政府决策行为外,更主要的体现为民间的观摩与学习行为。闻风而动、照葫芦画瓢的模仿行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笔者认为,相对于后者而言,基于评价的研究分析并不是最为主要的思路,而且事实上也不具有必要性,作为评价研究的前提——观察在学校变革有效性分析中具有更大的价值,构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变革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复杂历程,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变革结果的考量,也体现在变革过程相关因素的分析上。构建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将不仅为考察者提供一个参考,使考察行为更为有效,而且也为变革者们提供一个思维方式,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变革行为。
二、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的构建原理
观察框架的构建并非笔者首创,国外很早就有了课堂观察框架的相关研究。2007年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在崔允都教授指导下设计的“课堂观察框架”可谓国内观察框架研究的代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最终确定了“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分析框架[3]。根据前述观点,尤其是其他学者在相关领域构建分析框架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构建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应该把握好下列原理问题。
1.选取决定变革有效性的关键要素
叶澜教授指出“学校变革是多维关系的综合互动”,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内部与外部的相互关系都是学校变革中的作用力量。但是不同作用,力量不一。笔者认为,全面分析全部构成要素,进行全部要素的观察,进而分析变革的有效性,这一思路一方面费时费力降低效率,另一方面不具有必要性。实际上选取其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具体细致的观察,就可大致把握学校变革的有效与否了。因此,确定学校变革有效性的关键要素,是观察框架构建的原理之一。笔者认为,根据作用力度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变革目标、变革方案、变革参与者是决定一项变革效能的最基本的关键要素。变革目标是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变革行为的走向和价值,是首要的关键要素;变革方案决定着变革质量和效能,是变革行为的依据,直接决定着变革的具体实施,是变革的蓝图,也是进行有效性分析的关键要素;变革实施环节的重要力量就是教师和学生这对变革参与者了。虽然存在着变革实施过程中对方案的不执行、不落实等问题,但是核心还是要归属到师生的能动行为。任何一次学校变革,都一定会体现在师生身上,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班级互动、活动互动等都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育行为,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也是学校变革最基本的变革实践,因此作为变革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是决定变革效能的另两个关键要素。
2.全面把握变革目标的分析点
谢伦斯认为“效能”就是“目标达成”。研究学校变革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对变革目标进行正确把握和解读。学校是以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性组织,学校变革行为的目标分析一定要以学生的成长效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点。但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时不能仅以读、写、算之类的学科成绩为唯一分析点;同时,学校变革的目标除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就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成就。除了成就之外,满意度和认同感也应成为学校变革目标的替代性分析点。
3.准确把握观察的必要要件
观察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力求全面、细致而周密。科学有效的观察框架的构建,必须建基于观察要件的准确把握。首先,要尽可能提供必要的、科学而直观的、利于观察的分析视角;其次,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应首先放下心来,摒弃任何具有主观预设和主观价值观念的干扰,心平气和地进行观察;最后,观察记录尽可能以事实性记录为主,或者是观察点变革前后数值的变化情况,不作任何形式的赋分。当然,为了保证观察的实效性,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如访谈、作品摘录等
4.设计开放式的分析问题
传统的分析框架常常是以结论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尽可能周延的构成要素进行预设指标体系的构建,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观点的陈述。笔者认为,这种设计局限了使用者的主体性思考和观察,影响了实用、有效的分析信息或数据的搜集,最终将直接影响对变革行为的整体评价。而且,指标常常是复杂的,不容易建构的。“它们大多数常常是量化测量”,而与学校变革相关的指标却需要定性判断,“这就涉及价值判断和评估的主观性问题”[4],因为学校变革中的某些方面确实是不容易被数量化的。而合理准确的评价应基于充分的数据或事实的搜集和积累,因此,科学有效的观察框架最好是以开放式的问题为呈现方式,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地列出观察点或分析点,以保证有效信息的最大化和最佳化。
5.重视“留白性处理”
对像学校变革这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时,构建一个大而全、纵横交错的指标体系可谓是徒劳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留余地的指标体系容易成为学校变革的束缚,成为考察者和评价者的障碍。“留白性处理”就是在分析点的选择和确立时不求全、不求细,寻找关键行为,忽略不必要的繁枝缛节;不制定详尽的分析指标,而只是提出分析点,具体的分析指标留在变革实施过程中或考察过程中自主设计,自主整理,增加其使用价值。
三、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的结构分析
变革是一种实施方式,是一个将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四种关键性要素必须加以关注。关键词一是计划,涉及两种关键性要素,分别是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关键词二是付诸实践,即变革实施,也涉及两项关键性要素,分别是作为重要的变革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出现实践难或者实践性缺失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作为落实者的教师和体现者的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鲜活个体,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判断变革实施过程的有效与否,必须要细致分析参与这一变革过程的教师和学生。也就是要具体分析四个关键性要素即可,即变革目标、变革方案、变革参与者的教师以及变革参与者的学生。因此,笔者原则上确立了变革目标、变革方案、变革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四个关键要素作为分析框架中的四个分析维度,根据每一维度的特性设计不同的分析视角,以开放式的问题例举分析点,构建了“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见表1)。其结构具体分析如下。
表1学校变革有效性观察框架
维度一:变革目标
视角
分析点举例
确立
学校变革目标与教育目的的符合度怎样?学校变革目标与学校职能的符合度怎样?学校变革目标确立的动机是什么?以怎样的程序确定的?学校变革目标与学校发展的实际困境的关联性如何?
落实
学校变革目标的觉知性如何?变革中目标有调整吗?如何调整?变革中有哪些生成性目标?与预设目标什么关系?如何处理?
实现
学校变革完成了哪些具体子目标?存在哪些事实性依据?学校变革满足了学生(家长)哪些方面的要求?教师(家长)对学校产生了哪些方面的认同感?学校变革带给学校哪些方面的社会收益?
维度二:变革方案
视角
分析点举例
准备
变革方案是否经过了充分论证?预设了哪些变革困难?准备了哪些解决方案?学校中的人员如何分工?变革领导小组和骨干执行队伍如何构成?
设计
变革方案由谁制定?原创、舶来还是继承?针对变革目标,学校设计了哪些变革项目?变革程序是什么?变革方案是否明确加以表述,并成为学校的共同愿景?变革方案是否落实了变革目标?如何落实?变革方案是否具有合教育性?如何表现?变革方案是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促进?变革方案考虑了学生哪些成长因素?
执行
变革方案如何执行?采取了哪些变革策略?效果如何?变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保障状况如何?变革方案的推行是否顺利?遇到哪些困难?生成性的变革方案有哪些?如何解决?
反馈
学校变革方案有效的方面是什么?尚存在哪些变革不足之处?
维度三:变革参与者1——教师
视角
分析点举例
意愿
教师在变革中承担什么角色?(参与者/发起者/变革对象)教师为变革做出了哪些准备?教师如何看待此次变革?教师参加变革的心态是什么?
行为
教师参加了哪些变革项目?表现出哪些变革行为?变革前后教师的变革行为有哪些调整?教师被迫的变革行为有哪些?主动的有哪些?
发展
变革对教师个人的冲击是什么?·变革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如何表现?
感受
学校变革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学校变革给教师自己带来了哪些变化?学校变革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学校变革给教师自己带来的心理体验是什么?
维度三:变革参与者2——学生
视角
分析点举例
意愿
学生如何看待此次变革?学生为了变革做出哪些准备?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校变革中?
行为
学生表现出哪些变革行为?效果如何?学生什么时候开始自觉地表现出变革行为?
成长
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哪些改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哪些变化?
感受
学校变革对学生自己有什么好处?学生对学校变革的态度是什么?学生对学校变革的心理体验是什么?变革后,学生体验到的教师、学校的变化有哪些?喜欢吗?
1.变革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变革目标的有效性主要可从目标的确立、落实、实现三个环节来具体分析。确立环节重点分析变革目标确立的恰切性,这里包括(1)合教育性,即学校变革目标与教育目的、学校职能的关系;学校变革目标确立动机与教育本质属性的关系;(2)适用性,即与学校发展的实际困境的关系。落实环节重点分析学校变革目标的一致性问题,这里既要分析变革目标的觉知程度即认可度的问题,又要分析目标落实的调整性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生成性目标的问题。实现环节重点分析变革目标的达成性,包括变革目标自身的分析、学生满意度的分析、教师认同感的分析以及学校收益的分析。
2.变革方案的有效性分析
变革方案的有效性也将从方案制定到评价的过程视角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具体可分解为准备、设计、执行、评价四个环节。准备环节需对方案论证的充分性、困难预设的全面性以及人员分工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设计环节对设计的主体、思想来源、内容、表述、程序以及理念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分析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问题。执行环节重点分析方案的执行效能问题,包括方案执行的程序、策略、效果、过程以及合教育性等问题。评价环节主要从方案的有效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分析。
3.变革参与者——教师的有效性分析
教师的变革意愿、行为表现、变革发展以及感受等是对教师这一维度分析的重要视角。教师的变革意愿越积极、越主动,变革行为就将越有效。具体的分析点除了对变革的看法、心态进行直接分析外,还可通过对教师的变革角色、变革准备等问题进行间接分析。教师的变革行为是变革参与水平的集中表现,可从任务分工、行为表现、行为变化以及行为划分等具体分析点进行。教师在变革中的发展是对教师这一维度进行分析的重要环节,以教师专业性的牺牲来换取变革目标的达成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是无效的。教师感受环节的分析实际上就是一次变革有效性的调研。
4.变革参与者——学生的有效性分析
与教师雷同,学生也是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同时还是学校变革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和体现者。因此学生的变化,准确地说是学生的成长就是学校变革有效性的直接体现。对学生这一维度的分析,笔者认为应把握意愿、行为、成长与感受四个分析视角进行。学生虽非变革活动的主动发起者,但却是许多现代学校变革的直接动因,是影响现代学校变革效果的重要有生力量。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变革的意愿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点。学生的行为分析除了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层面外,还要重点分析学生自觉行为表现的时机与形式。学生成长是一个复合维度,可以通过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变化以及精神领域的成长变化来进行分析。与教师感受环节的分析一样,学生感受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次变革有效性的调研。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的分析,切实了解学校变革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6:221,224-22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1.
[3]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4-105.
[4][英]路易丝·斯托尔、[加]迪安·芬克.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M].柳国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50 , Processed in 0.0923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