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美国语文教育研究 ——深圳市普通高中骨干高级研修班讲课内容之回顾 文/江南梦忆 以前,我是如何也开不了口说我做美国语文教育是“研究”,因为它不是大学教授或专门研究机构开展的学术研究,未申报课题,没拿过一分钱的课题研究经费,而只是一般的民间的个人的业余的探索行为,所以,在大方之家面前,我显得底气不足,没有胆量和气魄说我的东西是研究成果,尽管它是我呕心沥血的产物。 《美国语文教育》出版已快两年,一些喜欢它需要它觉得它有用的人们大多认可了它,因为我曾经接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赞誉,有上级领导专家的,有中学同行的,甚至有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们的。无意中去网上搜索一下,发现不仅国内的大学中学图书馆有馆藏,香港台湾的大学图书馆里有藏,甚至北美的书店里也有卖。这才发觉我所做的这件事情还是蛮有意义的,至少这本书给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参照,这个参照物不是别的国家,而是强大而又扑朔迷离的美利坚合众国。 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我几乎在美利坚母语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越走越远,直至走上深圳市普通高中骨干研修班的讲台时,我才终于有胆量而自信地向在座的骨干精英们侃侃而谈我所知道的美国语文教育。成为骨干高级研修班的主讲教师之一,与其说是我的荣幸,不如说是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和机会,我肯定要认认真真地准备,并且力求准确地报告我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想当年,去美国学习考察,是市教育局掏的腰包,为深圳市教师汇报学习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从那次与美国亲密接触之后,这么些年我一直在追踪美国语文教育,至今未曾离开过它。因此,我对美国语文教育的感情,由最初的渴望揭开面纱,到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再到后来与之耳鬓厮磨,不离不弃。知之深,则爱之切,我对美国语文的感情已经可以用“钟爱”二字来形容。为此,我十分不希望有人轻蔑它,消解它的意义,尽管你可以有不知情的权利,可以拒绝接受它的观点和做法,但是,无论如何,你不可以消解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 一周前,当台风“巨爵”肆虐深圳的那天,接到市教科院的任务,程老师安排我去讲美国语文教学的启示。尽管介绍美国语文教育的讲座不止一次,从区中语会到深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乃至湖南郴州市的高中教师面前,我都讲过类似的主题,并且颇受欢迎,但我不喜欢停留在一个点上炒现饭。如果草率从事,似乎有欺骗听众之嫌,我不忍为之。曾经自认为是完美主义者的我,如是想着。接到任务之后,我就开始认认真真地准备讲稿,精心设计讲课内容。按照程少堂老师的课题“美国语文教学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这就要求我重新思考美国语文教学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对书中观点做一次梳理,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既然谈美国语文教育的启示,就应该把美国语文与中国语文相异的地方挑出来,既通俗易懂,不枯燥乏味,还要使美国语文教学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与中国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相互比较,方可借鉴,洋为中用。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再创造,也是一个挑战。 经过反复琢磨确定,我的讲课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一、今日美国的教育新政(背景) 二、对待美国语文教育的观点和态度(态度) 三、美国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内容) 首先,我的思考从今日美国的教育政策开始。教育像河流一样,须长流不断,才能生生不息。美国社会更有其特殊性。我在美国学习考察的时候,他们把布什总统抛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当成“圣经”(2001年1月23日递交国会),兹后的几年里,这部法案被美国人奉为教育“法典”,连美国教育部大楼上都悬挂着No Child Left Behind,非常醒目。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开始了“奥巴马时代”,今日美国的教育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思考的起点。于是,我便开始寻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和书籍,向同样关注美国教育的人学习。通过学习,终于有了三大发现: 第一,维持现有框架,改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美国两党经过多年博弈,在各自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共同政策。它体现了美国教育改革从注重投入和过程向注重产出和结果的革命性转变,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因此,在大选中,无论是共和党的麦凯恩,还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均不敢对其原则提出挑战。
第二,奥巴马提出两项新举措:一是对学前教育提出“0岁至5岁教育计划”;二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根据“0岁至5岁教育计划”的设想,每年由联邦政府拨款100亿美元,资助各州普及学前教育,希望借助该项目使每个儿童在幼年时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在入学前都能作好充分准备。奥巴马曾经的竞选对手麦凯恩曾做过调查,类似的早期教育计划不下于10项。相比较而言,“美国机会税收优待计划”更具创新性,主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降低学费负担,但不提供无偿补助,它要求受资助的大学生每年从事100小时无偿的社区服务,达到此要求的学生家庭可享受4000美元的退税优惠。这笔钱足以支付公立大学2/3的学费或大多数社区学院的全部学费。
第三,2009年7月24日,奥巴马又提出43.5美元的教育计划,被称为“力争上游”计划,美国教育部称,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巨额投资与较低产出之间徘徊与生存。 有了这三个前提,我的讲课内容以及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不会陈旧了。更令人高兴的是,居然搜索到奥巴马在全美开学的当天在弗吉里亚州某中学的讲话录音,面对全校学生乃至全美国的学生谈笑风生,非常生动,用语很平易近人。这一刻让人感到,世界离我很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的讲话声音能够回响在耳际! 其次,要考虑清楚我对美国语文教育的观点和态度。我的讲课的全部内容的落点在哪里?需要凝神思考。从布什总统开始,美国教育正走着一条“关注结果的教育改革之路”,可是看看美国学校的阅读和写作分数,便会发现“美国语文教育没有奇迹”。
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从1966年的50亿美元到2002年的225亿美元,投资增长了4倍多,而阅读分数却依旧停留在200分水平线上,这离规定要达到的500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这便是本次讲课的落点所在。我对美国语文教育所持的态度,不是说它样样都好,而是借用美国教育的词汇,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它,尽可能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被美国教育的“光荣与梦想”所蒙蔽的瞽者。
再次,美国语文教育究竟有哪些东西能够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呢?这是本次讲课的核心内容所在。经过再三思忖,我决定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一 标准严格及目标具体
二 概念与定义内涵明确
三 知识就是力量
四 重视思维训练
五 联系生活实际
六 注重方法和细节
七 教什么就考什么 以上七个方面,内容过于宽泛,课堂时间极其有限,一个半小时内很难讲完,即使赶进度一样把它说完,难免会有蜻蜒点水之嫌。不过,作为讲稿,作为一个思考过程,我必须把它考虑完整。
关于课程标准及教育目标。在美国,课程标准有两套,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并行不悖,国家标准对各州标准没有行政约束力,各州自愿采用,可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州选用国家标准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准则。但国家标准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理论与观念上界定了一些概念,比如,语文课程的标准指的是“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以及能够用语言做什么”,把“语言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全美达成共识。这与我们把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语文素养”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和要点,也不知道“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究竟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是不是概念越新目标就越容易达成。作为新世纪第一轮课改实践者,对“语文素养”这个概念追索了七、八年,但我仍旧不知道究竟怎么教学才算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开始例谈美国语文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先看美国语文教育目标。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总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并得到鼓励,使他们形成为追求个人生活目标,包括丰富个人生活而发展语言技巧的观念,作为有教养的、有生产力的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 这是《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 标准1:为获得信息和理解能力而学习语言
• 标准2:为进行文学反应和表达而学习语言
• 标准3: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而学习语言
• 标准4:为进行社会交流而学习语言
这是《纽约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育目标。 美国语文教育在概念的界定上给我的感觉是,概念与定义的内涵都很明确。例如:
什么是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指一个人用英语阅读、写作、说话,以及计算和解决难题的能力,在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层次中熟练地发挥必要的积极作用,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
——《国家读写能力法案(1991)》 什么叫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过程特征;发散性思维。
用这样的方式阅读文本:提出假设,探讨观察问题的视角,批评社会和政治的基本价值观或立场。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对抗性的、积极的阅读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与世界两个方面。批判性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经验,反过来,又借助文本形成并发展自己对个人和社会经验的批评性观点。
——《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美国语文教育似乎很好的实践了孔子的言论。概念明确了,内涵清楚了,实践起来目标就明确了。 美国教育如何对待“学科知识”? 在我们的课改提倡“二淡”(淡化知识、淡化文体),甚至连常见修辞手法都羞于启齿的今天,美国教育却仍然相信“知识就是力量”。 下面是我从美国语文课堂里了解到的,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并了解的文学术语: 7-12年级要求掌握的文学术语: 作者的目的
• 传记
• 个性化
• 对话
• 措辞
• 戏剧
• 尾韵
• 议论文
• 夸张
• 寓言
• 虚构
• 修辞语言
• 民间传说
• 自由体诗
• 幽默
• 意象
• 传说
• 抒情诗
• 隐喻
• 情绪
• 寓意
• 神话
• 叙述者 • 虚构、非虚构、
• 诗歌、戏剧
• 史诗
• 莎士比亚戏剧
• 推理小说
• 人物发展
• 风格
• 主题
• 作家的世界观
• 观察角度 • 历史故事
• 戏剧规则
• 劝说修辞
• 诗歌形式
•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 虚构作品中的社会主题
• 现代主义 新课程初中语文要求淡化文体。而美国中小学却未曾谈及“淡化”二字。2001年春季开始,加州标准考试增加写作项目,以下是2002及2008年他们对4、7、8年级学生要求掌握的写作文体及其特征:
• 4年级 学会写4类文章(2002)
• 叙述故事
• 文章摘要
• 信息报告(不作为测试要求)
• 文学反应
• 7年级 学会写5类文章:(2002)
• 叙述故事
• 劝说文章
• 文章摘要
• 文学反应
• 研究报告(不作为测试要求)
• 8年级学会写8类文章(2002)
• 自传
• 故事
• 第一手传记
• 观察文章
• 推断原因和结果
• 评价
• 信息报告
• 解决难题 • 4年级学会写3类文章(2008):
• 叙述故事
• 文章摘要
• 文学反应
• 7年级 学会写4类文章(2008) :
• 虚构叙述
• 劝说文或书信
• 文章摘要
• 文学反应
• 2008年标准考试题目:
• 4年级 写一篇文学反应
• 7年级 写一篇劝说书信
无独有偶,英国的A-Level考试同样要求用明确的文体写作,比如2007年的试题要求学生从叙述类/描写类/想象类、辩论/劝说类这两大类文体中各选一篇写作,两个小时,完成两篇600-900字的文章。看来,对于淡化文体,该不该叫停?其结果不言而喻。 再看看来自高考阅卷场的反馈:2009年广东省高考阅卷组组长柯汉琳先生认为,今年考生作文有两大不足:一是文体不明显,二是论据不准确,逻辑思维混乱。 这两种情况都与初中乃至小学阶段提倡的“淡化文体”不无关系。至少逻辑思维混乱的问题,正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缺失所导致的结局,我们的教材与教学只有思维训练的概念与理念,却无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而美国语文教学则不同,他们平常教学中就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下图所示,正是笔者概括的、美国语文教学所进行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
以上图例是我根据美国语文教学思想所绘制的框架图,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 最后一张图片,主要反映的是美国语文怎么教学生写议论文。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讨论究竟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的时候,美国语文教学早就开始关注写作的内容。他们认为,写作就像建房子,或者是往一只固定的瓶子里装进他们所喜欢所需要的内容物了。形式不是主要的,它只是一个容器,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才是问题的关键。写议论文,就像是搭建房屋,顶尖和底座是观点,即作者的独到见解,而这见解出于何种考虑,如何站得住脚,得有合理的解释,这便是支持它的证据。 在本次学习的课后交流中,一位龙岗区某高中的年轻女教师上台发言时,就说到回去之后,她要把这种写作议论文的模式用于实践,用它来训练自己的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也有一位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的江南才子似的教师对我说:“作文教学就用美国的办法”,他认为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终究没能给人指导作文教学的出路。由此看来,我的本次美国语文教学琐谈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说明我的美国语文教育研究开始向实践指导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语文教学从来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然而,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如何联系?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的指导很少,相比之下,美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建树又比我们先走了一步。美国语文教学又是怎么把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呢?下面以美国教材对于几篇文章的处理为例来说明: 例1: 莫泊桑的《项链》,是中美语文教材都入选的篇目,美国语文是这样处理联系生活的: • 【你的身份和地位 】
• “ 身份” 被定义为一个人在他或她生活的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与你的同学一起思考“ 身份” 在你所处的群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比如, 在你的学校。与你的同学讨论下面的问题:
• 决定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是什么东西
• 你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如何
• 地位能够给人带来哪些益处
• 与地位有关的可能有害的影响有哪些 例2: 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中美语文都青睐的篇章,美国语文是这样处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 【文学与生活】
• 读者反应:
根据你的看法,一个人独自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 主题焦点:
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 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读者反应” 是美国文学阅读教学的一贯要求,无论读完什么样的作品都要求读者进行“反应”;“主题聚焦”则是通过阅读学生应该获得的主题认识,即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理解梭罗,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例3: 中国作者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入选美国高中教材,他们这样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 • 【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什么叫做婚姻,思考自己熟悉的一对结婚夫妻,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美满的婚姻来说,什么样的修养最重要?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考虑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的选择,这种价值观的选择与社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相对立,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消解或受排斥。比如选择什么样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谁约会、跟谁结婚,以及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围绕着个人幸福而展开。 (以上几篇是我2008-2009年的探索结果,相关文章发表于《语文建设》和《中学语文教学》) 下面讲讲美国的考试。 小标题设为“教什么就考什么”,其实不完全准确。过去不太重视考试成绩的美国语文的确如此。从今天的SAT试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所考的内容正是教材里明明白白写着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学的。比如他们强调学生要学习“书面的标准美国英语”,正是各家出版社的教材里都有的详细内容。不过,自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口号提出来之后,美国教育更加重视考试结果,于是,过去的考题又将成为老师训练的典范,这样把旧考题反馈的信息用以指导新考试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这种现象和我们今天语文考试“以考带教”的现象有着本质的差异,有些内容,比如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只有考试题中才能出现,平常并没有列入教学内容,没有哪家出版社的教材对语文基础知识做过系统的梳理。 最后,谈谈我对美国教育的看法。过去总听人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如何出色,他们培养的人才多么具有创造性,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却坏得一塌糊涂。对此,我不以为然。美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基础教育功不可没。虽然他们的基础教育没有让学生考到理想的分数,虽然他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中很难一举成名,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他们这种重视思维训练、重视语文表达训练、重视开拓学生视野、引导他们敢于探索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学生的影响。可见,美国教育的过程是美的,他的长远结果是好的。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在思考美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教育和培养文明人的关系问题。想起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中的一段话,引用如下,与诸位大方之家共享: 在我看来,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阔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制造出漂亮舒适的农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生产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是显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以上是我对美国语文教学与中国语文教学进行比较所做的一次新思考,也是我对自己的《美国语文教育》一书观点的重新认识。 在此,感谢市教科院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研究结果; 感谢唐建新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以及对研究结果的期待; 感谢宋如郊老师的慧眼,他在看到《美国语文教育》的第一眼,就发现了它的价值,决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 感谢我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为我的这本书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扩大了它的影响。 正因如此,今天我才敢在世人面前大大方方地说一声:这是我的《美国语文教育》,我很珍爱它。 2009年9月26日 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