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峻毅:我目前的散文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4: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目前的散文观
——进入【散文中国】圈以后的思想整理
峻毅
进入【散文中国】纯是偶然。二师兄深知我喜静,不善于与陌生朋友交流,总希望我能多参加一些文友的交流活动。那天,他说周末他要主持一个散文沙龙,地点在【散文中国】论坛的聊天室,到会有杨献平、杨永康、朱朝敏等散文高手们,问我要不要参加。哦,真是难得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又有师兄带着,我自然想参加啊!
    我是第一次参加“散文中国原生态”周末沙龙这样的活动,在高手云集的地方,因胆怯而口吃的我一向只带耳朵不带嘴,还戴了化妆面具换了新装,主持人王克楠先生虽是我二师兄,也未能识别我庐山真面目。
    我进沙龙一看,如此热闹的气氛让我无所适从,有些发呆。还未等我醒过神来,二师兄已逮着了我,迎面发问:“你为什么选择散文?”我一下就让他给问住了,紧张地盯着这几个字不知怎么回答呢,而他似乎对每一位来宾都问同样的话题,我才恍然大悟,拍拍自己糊涂的脑袋,轻松地笑了,原来他主持的沙龙主题是“为什么选择散文”。
   
    我为什么选择散文
    “为什么选择散文?”这个对问题对我来说,不只是有些突然,从根本说是非常的陌生,因为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从来没有听朋友们谈论过的,它让我感到新鲜、好奇,甚至还有些惊讶。
    是啊!我为什么选择散文呢?我喜欢散文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其实是根本没有想过其中的理由。曾在《中国文学》对散文概述中了解到,自从殷商时代有了文字起,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等。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从而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我对散文的感性理解是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散文,无论是杂文论文,随记随笔,故事小说,都离不开以散文叙述为基础,散文在我心里,无疑是文字写作的祖先。继尔进一步发展,散文渐渐趋向于个体精神的丰富性,指向写作者的心灵真实性,没有写作者的个体精神和真实的心灵感应,就不可能有散文。于是,散文便成了我心灵的独白,灵魂的漫舞,个性的展示,情感的抒发,笔墨的自由;散文能让我随心地思,从容地想,能写出我的思想,叙说我的心境,描述我的眼见耳闻,纪录我的心绪变化,写我意象里的飞翔,写我期待中的理想;散文是我用文字在倾吐,是我感情到了不得不爆发时的突然爆发。
    我想,我对散文的理解,也就是我选择散文的理由了。
   
    我对散文写作的理解
    之于散文的写作,我认为无论是传统散文写作,还是后散文(新散文)的写作,都应重在自由随意,而自由随意的写作,难道不是我们每个写作者苦心追求的境界吗?追求自由和随意,我认为是需要有前提的,除了整体宏观环境上的因素,写作者个人的创作心态与写作状态应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想,成功作品的写作历程,肯定是先写简单的东西,先写具体的东西,这样就容易成功。假如你刚开始就接触抽象的真理,容易一下子把握不住,不容易成功。一旦不成功就会令人沮丧,感到自己不是这块写作的材料。对于人生的大的方面表达意识每个人都有,可是一写就走样,为什么,就是因为还没有把小的地方表达好。所以还是要关注自己写作个性的展露,其中关键是自己的观察点和切入点。比如对于“美”的陈述,美不应该是抽象的,应该是具体的,当一个散文写作者留恋于抽象的美的时候,这个“美”已经在写作者心中死了。试想这种没有一丝活力的美,还能有美感可言吗?
    一个优秀的散文写作者,其内心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其自己的颜色、质感、意象和其他更多的活动分子,轻轻投掷一块石头,也会掀起一阵波澜壮阔的亮丽心境。优秀的散文写作者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它绝对不是宣泄欲望,更不是骂人,当你把散文当作宣泄欲望和骂人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堕落了,已经被散文开除了。
    我始终认为我只是一个喜欢写字者,在写作者行列中只是无名小辈,不存在名利地位自然不用受名利地位束缚。我以我平常的心,面对我想写的事,除了为写我想写的而写,不受任何外界影响。我的创作心状与写作状态极为简单,则是写我想而写,写我认为应写的,我认为不当写时,再怎么诱惑也不写。拒绝虽然并非是件容易事,但我写字只是因为喜欢写,而非是为名为利,我也不用卖文字换钱养家糊口,我对文字能做到坦然自若,拒绝随之也坦然了。
    有人曾取笑我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一个好兵’,当作家当然就是为了要出名,你不想出名,又不想卖字,那你当什么作家?真是无知的不可理喻!”这话让我思索了许久,终究不能让我接受,而被我从内心否定。
    作家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同的追求目标,形成不同的写作格调,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体,每一不同的读者群体,自有他们认可和欣赏的好作家。读者群体认可和欣赏的好作家的理由很简单直白,能走近他们的生活,能写出他们的心声,作品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启迪的作家就是好作家。但是,名作家们常受名利地位的束缚,不一定能真正走近读者,不一定敢写读者的心声……好作家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而名作家的产生除了作品本身,还受文化时势,政治机遇,社会现实情况等限控。“不想成名就不能为好作家”与“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一个好兵”是不能并论的,我认为“名作家”不等于“好作家”,一个好作家不一定是个名作家!
    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真情感怀,没有高尚品格,没有创新意识,天天阿宝背书似的盯着所谓的写作四大章法,那是断然写不出生动鲜亮的情趣文字的,也不可能有活泼亮丽的文采,这样的作家,在读者心里,充其量只能是个三流作家。甚至更为劣质者,只是怀着借写作图些虚名,或者是为把变卖文字换取金钱,不惜丢失人格,出卖灵魂。
我认为作家的心胸宽厚和思维创新,是构成作品厚重蕴藏量的奠基石,多大的心写多大的字,多真的爱写多深的情,多实的人出多重的文。一个好作家比名作家更接近现实生活,更受广大的读者拥护和喜欢。
   
    我对好散文的理解与欣赏
    怎样的散文算是好散文呢?我认为好散文应是敞开心灵,突出个体,文字语言优美,其中第一要义应是敞开心灵,这虽然是无法测量其精确度,但能用“真诚”而非“真实”来区别衡量。真诚是人们内心的标尺,它需要写作者高尚人格中的自觉意识,前辈巴金老人的《随想录》就是典范。
    听过崔道怡先生的讲座后,我对散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归纳三点。首先是在精神上的区别,并不是在具体的写作手法的使用上。散文并不刻画人物,不表现人物个性,它仅仅表现群体的特性,是共性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模糊性的东西。如连续写几篇散文,它们之间可以似断似连,但写小说就不行,每一篇小说都是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其二区别在于小说是描写具体图像,而散文则是表达感觉感悟。尽管散文杂志的编辑们把杂志分成“感悟”和其它若干类,但在真正的好的散文里流动的是人类对于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之间的生动(动态实效)感觉——能不能写好感觉,表达好感觉,这是写作散文或者解读好的散文的一把钥匙。散文里面完全可以有图画,有色彩,有音乐,有通感。就看你在写的时候,脑子里面有没有。其三,区别于想象与虚构,想象与虚构有所不同,想象是在一定真实基础的扩展,或实际已经存在的东西,不过不是直接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已。比如贾平凹先生“丑石”,肯定是有的,不过没直接在他的院子里,而是在别人的院子里。虚构纯粹可以瞎编世界上根本没有实际存在的,或者是将来可能会存在的东西。散文的虚构与小说的虚构是不同的,区别在于散文的景观可以虚构,但感情只限于真实的想象。特别强调感情叙述“真实”的散文,个体精神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亮点,个体精神是认定作品(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其它文体相比,散文中的“自我”是最鲜明的,个人痕迹实际就是散文写作强调的“身体在场”。我所说的这一“身体在场”,不是简单的肉体在场,更应是肉体在场的升腾——身心在场。
散文的落脚点是在写作者的思想上,大大小小的智慧,对生活感悟的透彻与折射,自身的经历阅历,内涵的素养品味,生活的地域习俗,血脉的精神升华等等,决定了文字语言的优劣和文章内质的厚重。散文的文字语言往往决定了散文的可读性,好的文字语言无疑是好散文的风景亮相。
我认为文字语言是一个写作者身上的特殊供体,它与写作者的血脉相通,心魂相连;文字语言的特点与人的手指纹一样,每个人各自不同;文字语言更是写作者思想的面具,写作者在思想转化过程中,文字语言就是作品的代言人。一篇散文,即使感情再充沛,个性再突出,如果文字语言干瘪老套,没有活力,读来来也是索然无味。说白了,写作者的语言肯定黏附了其气质风度、精神面貌、和其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在我的理念里,散文语言是由写作者心灵决定的,写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进步的,表里如一的语言也会跟着思想一样变的厚重,也就是无为而作的时候,这样出现的作品自然是有亮度的好作品。
    与其他的文体比起来,散文重在直接表现写作者的真性情。对于好散文的品格,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好散文是可以在风格上张扬,但是,在“态度”上一定是内敛的,就好像是拳击,如果把胳膊伸直了,那就不会有力量。好的散文内在里总是有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律和格调,如梦如境,如泣如诉,但不存在故态煽情——我认为这应该是好散文的品格!
    写作其实是一种修炼,练文先练人,因为练人比练文更艰难,这个世界太现实了,没有多少人喜欢和自己较劲,可是大凡有卓有成效的写作高手都是在这个地方付出了艰辛努力的——人世上不可能有轻轻松松的成功,尤其想要保持持续不断地成功。文章写出来以后,总是有一个修改打磨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千万不要相信好散文是可以修改出来的!说好散文是修改出来的人,一定是说了谎话,或者故意对于读者进行误导。好的散文是写出来的,有的散文虽然粗糙一点,但一读就知是好散文;有的散文尽管经过打磨和涂脂抹粉,但读后给人的没有真实的感觉,内质不饱满,再怎么包装也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终究没有好散文的品格,这就像造房子,如果把地基打坏了,建筑装修再怎么精美典雅终究是不行的。
   
    实际上,什么是好散文,什么是不好的、蹩脚的散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欣赏标准。每一个写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写作状态,自己的写作标准和写作观点也不会一样的。我现在对好散文和怎么样写出好的散文的理解,也仅仅是这个阶段的散文观。或许过不了多久,随着我对散文理解的变化,我的散文观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我还是愿意毫无保留地说说,与大家一起探讨,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鞭策。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17:24 | 只看该作者
叙述、结构和在场
——四月份在[散文中国]的值班手记
峻 毅
   
    献平让我做四月份的值班斑主,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真的很意外。当时,我已经接受了新散文论坛的值班工作,真的很担心同时在两个散文高手云集的纯散文论坛做值班会让大家失望。辛苦点累点倒没有什么,再怎么着一个月的时间总能克服的。我担心的是我学识浅薄,秉性过直,很容易在无意中把朋友们给得罪了。再是【散文中国】是一个纯散文性的论坛,大家认真写字,认真论文,回帖都有针对性的,不像生活综合性的网站那么搞笑,回帖可以不着边际,纯粹是趣乐。我又偏偏是一根筋,不会敷衍了事,一时难以适应。好在老师们和朋友们都很谦和大肚,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没有半道逃脱。
    在春天的四月,能和雪儿一同做了一个月的值班斑竹,虽然有点辛苦,但合作相当默契,整个过程都是轻松愉快的,本人的收获也很大。因为散文中国几乎每周都有一个新的写作话题,虽然本人感觉有点频繁,但每个话题对于我来说都很新鲜,使我对于散文的认识由浅入深,尤其是在值班的时候,对老师们作品的点评,不管得当不得当,都能得到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不再有心理压力;雪儿的勤奋,使我没有“零回复”的压力,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学习机会和轻松的心境。
    一个月过去了,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值班心迹做个小结,也是我对帮助和支持我的良师益友们有个交待。可是我真的太散淡了,一直不敢下笔写总结一类的文字,所以就谈谈在四月份的收益感受吧。这个四月,我最大的收获是来自沙龙里的交流和对朋友们的作品做个比较而得到的,下面就尽量分类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关心动物类的散文
    我认为对动物的写作,其是就是一种人性的写作。我们人类太过关心自己的存在,而忽视了动物存在。桑麻先生的《在缰绳的那头奔跑又徘徊》,叙述是特别的,我认为是夹叙夹议的叙述,在我看来十分难得。桑麻兄叙述的很顺畅,文章中的“我”在其中仅仅是一个见证人,这样手法很巧妙。文章中有好多的精彩的地方,“走在坚硬的道路上,它失去了那些松软。沿着这条道路,主人把它送到一把更其坚硬的钢刀面前。”这一段描写的惊心动魄,正如朝敏说的“桑麻兄的文字是不能去掉一个字的。”桑麻兄最为可贵的是其中的象征味道“我看见的这头小公牛,也试图跑掉,但根本不可能。”是的,人也是这样的,不可能是自由的,其实真正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薛暮冬的《放驴小子》也是写动物的。他的叙述特点是有细节,有人物,整个文气的进行是在动感中发生的。家淳说:“感觉到刘亮程的风格,当然,文字味道又是暮冬兄自己的。”而衔杯觉得最后郊外遇驴事件最好不要,重点当在王铁,人性的复杂。他俩解读的很透。
   
    二、关心植物类的散文
    植物是人类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月份朋友们的散文里有好多写植物的文章,里面不少是经典,我认为是可以上中学阅读课本的。比如瘦棠寒蝉的《松树记》,对写松树像是写自己的亲人一般,是那样不拒细致地描写了一番,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朋友们好评如潮,我认为还是雪儿“智性从容”的四字点评最为到位。感情是智慧的亲兄弟,有了感情,才会有文字中的智慧。齐凤池《三月里的菠菜绿油油的嫩》写的是菠菜,菠菜也是人类的好伙伴,是人身血液铁质中的伴侣。在齐兄笔下的菠菜,是自然的,也是朴直的,我始终觉得他的写作风格是自成一家的。
    香雪盈袖的《老屋周围的树》也是写植物的,从中我觉得有五个方面真的很好。一是这四棵树写到一个极致,很好;二是树木和人的生存之间的关系表达很到位;三是亲情和乡情浑然一体,而且不迷失方向,没有在沉迷之中(太多的人很容易迷醉里面了);四是语言是自己的,和内容结合的很紧,这样的作品不是一时高兴写出来的,应经过了长期的积淀;五是不紧不慢地叙述,没有强加什么意义,但是读者已经品味到其中的意义了。
    家淳的《莲藕:爬伏、延伸或者生长》也是写植物的,渔人表扬道;“很密集的意象,有粘稠感,文字就有了张力。”透透说:“家淳温婉细腻,一种纷繁的情绪缠绕着文字。”我很赞同他们的观点。我特别喜欢文中有“从死亡的枯荷追问下去,就遭遇到绿草和莲藕的勃勃生机”这一句。
   
    三、原生态类的写作
    散文中国倡导原生态写作,贴近现实的作品在四月当然有力度。龙章辉的《谁叫你是贼》,我很注意他从“抓住他”到“打死他”的结构意识,虽然是情节的进行,也是情绪的宣泄,但是读者读到的,并是不是字面的部分,我看到朋友们纷纷点评,对于这个现象内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想到了电影《天下无贼》,可能吗?不可能的!在献平的《乡村个案分析》对于盗窃的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所以说,不可能消灭盗窃的。不同的只是有的是公开地盗窃,有的是悄悄的盗窃,有的人为了吃穿,有的人则是能把一个民族的基础驾空啊。正如谎言之舟所说:“我并不觉得贼有多可恨,每遇此类事件必上前劝阻。盗贼四起是一个社会现象。”
    衔杯的《文人末路》,我也不知道该归类到哪里,归人文散文吗?好像又觉得有点生硬了,还是归在原生态吧。《文人末路》大家都说好,尤其是渔人所说:“衔杯兄写历史写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见地。”写历史人物,关键在于自己的独特见地,衔杯不只是做到了,而且很好。我读出他在结构上是有想法的,用了属于他自己的结构法。有自己的观点,但不煽情,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社会外部形态的静是通过内部消长的动达到的”,“中国文人并不以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为终极理想,经世济民,建功立业才是丈夫本色。在中国,文人不分新旧,历来如此”等,全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还有写这个作品时候,杯子是一直在场中的。他是导演,知道在场与不在场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果然是也!“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这根挺立了三千年的柱子,在李鸿章身上,倒了。”他倒了,中国文人的脊梁是不是也弯了呢?还有阳光的杯子自己说着困惑“渔人大哥说,再感性一点就好了,说的是啊,这是我的瓶颈,我也不知道怎么往下走好,所以把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写出来,说给大家。”怎样走,靠着自己觉悟走吧。不是说无产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吗,在你感到自己长大了,强壮了,变化了,你不就真正的长大了吗?
   
    四、用心灵进行叙述,很有自己特点类的散文
    献平写的《六个房间》,我一直踯躅不知道该放到哪里,最后还是放到这了。
    他的结构意识是清醒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六个房间的各自的重点不同,盛的文化内涵也不同。是安身还是出走,一直氤氲在他的叙述里,并且在“现实”里找到了他的可以寄托的意象。一个人生命的过程,肯定和不同的房间有关的,里面有温暖,也有被伤害,有对亲人的怀念,也有对世界声音的倾听,人在哪个角度倾听最好呢,应在原野上呢?还应在一个房子里呢?国人的习惯是在一个房间里,献平的叙述就有了哲学的意义。人和世界的隔膜和矛盾,人和自己的矛盾,都在房间里发生了,这样的发生是不大被人注意的,可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还有他对于“根”的幻觉,都是重要的,有了一个老房子,就感到有根了,就是我们的优秀和柔软的所在。他自己在文章里说:“一个人的异乡最大的悲伤不是孤独,而是空洞,身体乃至灵魂的空——华灯和人群,车辆和风景,它们专属自己,独立存在,观看者无论怎么样也不会与它们真正融为一体。”说的真好。
    【散文中国】一直着意提高朋友们的叙述水准,我在四月里看到朋友们的叙述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顺叙的,有的是按照心里的意象抒发的,在这个方面,我看到了刚到【散文中国】不久的眉儿的《谁比你孤独》,眼前一亮,她的写的是情绪,但是很耐读。文里的五个“生活”片段恰似五声生灵的惊雷,我被她作品里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写的真好!我知道她在写这些作品时候,是经过了许多的生命浓缩。还有萧萧眉儿的《谁念错了咒语?》,同样充满了灵性叙述的魅力。生命是宝贵的,在她的叙述里,让人清晰地自省。三个生活的片段,构成了散文的主线,小狗的命运令人嗟叹。一如朱朝敏所说:“灵活的眉儿,行云流水的叙述。”渔人先生的体会是“很尖锐的表达。”周艳丽的评点是;“触动心灵的叙说!”
    朱朝敏是实力的作家,她的表达方式是多种的,在有的朋友在呼唤她的《远山苍茫》时候,她的笔触已经到了《时光终结》。读过这个作品之后,我感觉到朝敏在写人类精神,不是单纯地写一个景物,或者是写一个小小的情绪。她的写作已经接触到了“存在”这个深刻的话题。时光终结,时光能终结吗?在读朝敏作前,我认为是时光不能终结的,但读了此作之后,认为是时光同样可以终结。因为时间总是分了好多零星具体的局部,总体是无法终结的,局部自然可以终结,甚至是一个人的一段经历里的内涵,是可以终结的。春天能终结吗?能的,今年的春天和去年的不一样了,所以我不怀疑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于得到古代文人的风韵,因为好多东西已经终结了。更不要说爱情,爱情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是最容易终结的东西。因此,有好多智慧的女人对于爱情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智慧”。想方设法避免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朝敏在文章中说的智慧女人,我是不熟悉的,但是我知道她们在异国活的很自在的,我一定要设法熟悉她们——汗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西蒙"波伏娃。我一直认为一个包袱重重的女人,是不可能对于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的,这个观点也可以推广给男人们(嘿嘿,不过我可要收取合理化建议费的哦)。
    悬石的《人在旅途》也是很有特点的,我们都是过客,对于过程来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悬石的叙述很美很实,把大家引到了他的宫殿。优点和缺点同在,就是意象的跨度太大,在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啊。但语言的粘性极好,以一惯之,把艺术评论和生活图景结合起来来是创作,用这种“一滴水可以照整个世界”的气节度。通过读悬石先生的作品,可以读到视觉上的广阔。
   
    五、质问生存和存在意义的智慧闪光
    我不知道对于四月的散文提出一个“哲学散文”是否准确。渔人先生是我所崇拜的生活哲学家,在他的《四月:冗长的和琐碎的》,我在他的文中看到了“存在”,找到了“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信息,他的《四月:冗长的和琐碎的》写在四月里是很及时的,引导着他自己的写作,也对朋友们的写作提出了借鉴。那就是——认真地写,不看到一点就写,为了挑战自我而写,到了不写就难受的时候再写(如果说挑战文坛,那就是狂妄了)。我知道只要涉及到“存在”这个话题,就要涉及到时间,好多作家写到了最后,都会对于“时间”抱以景仰的态度。比如巴黎的那个铁塔,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可是也是最软弱的,因为它无法征服时间。人在写作也好,做事也好,最后发现自己是自卑的,那就是进入了一定的境界了,我认为就是这样的。我读先生的《四月:冗长的和琐碎的》,思维呈现流水一般的清澈,这是我进入纯散文论坛的收获,我改变了自己随意写作和随意阅读的习惯,读就读最深刻的,写就写“谬误最少的”散文。活着,野心,在先生的文字里出现了这样字眼,但是我知道,不是先生野心,而是“存在”太薄弱了。无论是建雄的《人间庄子》也好,《源氏物语》也好,佩索阿的《惶然录》也好,朱文的《达马的语气》也好,好的东西是有的,关键是阅读者常常自我剥夺了阅读的资格,大家宁愿去阅读去争论散文而后艺术之外的不相干的东西,忽视了本质,在现象上津津乐道。对于卡尔维诺的理解的技巧,先生有自己的领悟。“每个意象都必须与另一个意象相重叠,以便在消失之前获得一种稠密感。”够我自己在2007年一年中消化的。嘿嘿,还有先生的“做整体写作的作家,还是局部写作的作家,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宿命。”我想我注定做不了大作家,但是能读着各种作家的作品而且感到享受,就觉得很满足了。至于写作是不是汤养宗所说的“写作就是为了打击别人------”我觉得打击别人不打击别人,应不是作家自己所考虑的事情,其实当年的鲁迅先生不用刻意去四面树敌,他已经用作品在打击了。一个作家是不是真正优秀,就在于他是不是达到了“打击”的品位呢。还有笔会什么的,开始我很新鲜,也很乐意去学习,但参加次数多了,真的让我失望了,所以宁愿一天什么事情也不干,就守着朋友们的作品细细品味。谁让我是当月份的值班斑竹呢。我多次读过《鲁迅日记》(嘿,我笨,读一次读不透就只好多读了),再读渔人先生的这个随笔,就读到了有《鲁迅日记》的味道,看似很随意,但实则很深刻。伟人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如果他真的清心寡欲的话,如晚年的李叔同先生那样,可能就很难有伟大之处了,因为他具备人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并觉悟的大到了一个极致,才会这般伟大啊。
    江南雪儿《一枚巧克力,“咕咚”入水》写的很有灵性,结构很有自己的特点,我宁愿把它归类到智慧的范围。雪儿写的是记忆,一段真实的记忆,但是她不是挖掘记忆的一般意义,而是逐渐进入了本质,她的视角“我是羊,我是绵软的动物,我的故事总有来历。”和渔人先生不同的是她的作品里涌现了大俗和大雅结合。
    在雪儿的作品里,由于常年的努力,她已经作到了“语言是自己的奴隶”,在写作中不用再为语言发愁了,而是把力量用在表达上,用在“意义”的发现上。比如她的“唱歌的时候要有好风好天,亮开嗓门,羊鞭一甩,我就是我的”语言是多么地自然啊。至于“巧克力坠落的走势决定着故事发展方向”读者一下子就看出来是象征性的,并不是真正写实地写那个巧克力,她写的是容易失去的纯真。人啊,堕落起来是容易的,像那个巧克力“扑通”一声就完了。朱朝敏的评点是到位的:“爱羊的人是纯净的,里面的情歌着实令人喜欢。”
   
    六、怀旧的散文
    对于亲人的感激永远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四月份的散文里,我认为写的最好是徐淑红的《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她写母亲的角度很新,叙述虽然是古朴的,但结构却很新鲜,完全是一种“细节化的结构”,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结构的,而是把典型的细节呈现出来了,真的很好啊!“我”的优点和“我”生活里的重大转折,全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没刻意地刻画母亲的形象,而用细节把母亲的形象烘托出来了。虽然文章在整体上稍有点冗长,后三段可以再精练一点,不耽误文章实质的魅力。朱朝敏的评论“读出了你的善良和爽直。文字朴直的美丽。”还有扶风的感受:“有母亲的读与无母亲的人读不一样,我见到朋友们写母亲的文字都会细看的,以补母亲不在的酸。姐姐啊,能有个妈让叫一声,是天降的福音。”其情可鉴,令人泪下!
    怀旧是重要的,如果没有怀旧,人类的生活就会显得很枯燥,所以不能把怀旧认为是一种腐朽的老情绪。我在这个月的散文里看到了透透的《不能迟到》,也把她列到这里,不知道合适不?她的开头是散的,但是“散”中有集中想表达的东西,先向天空撒出去了珠子,然后再去接住,她是有这个能力的。她说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不能迟到,我们不能迟到!”可是我分明体会到她说的是心灵的约会不能迟到。人好似是植物,该生长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成长啊,从年轻一直到老!再往后读,我笑了,她真格是在叙述老年代里的老事情,但是和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猛醒。这也许就是价值所在吧。这里还隐藏了穿承性的,请看她在提醒着自己“‘快点!快点!不能迟到,不能迟到啊!’我催促孩子,也催促自己。”
    王克楠的《老幻灯片》,当然也是怀旧的。他和透透的路子不一样的,叙述上呈现了一种诗意的表达。他说“我不知道心理学家是怎样描绘人的心理或者智慧的形成过程,在我的理解里,人的记忆和推理总是依赖一幅幅的画面。”这可能是他自己的理解,智慧的形成是复杂的,但是可以看到他已经到了一个写作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不再满意于对“生活”中的诗意表达,也不在虚伪地“歌颂”不存在的纯洁,开始质问生活的本质。好的作品是从质问开始的,从他的作品里,可以让人看到这一点。人性是怎样的,不是丑恶,也不是美好,是一个可以变化的现象,他在文章中已经接触到了这个区域。还有“与你生活休戚相关,令你至死难忘。”我理解的是“生存意志”,而不是文章中说的“画面”不知道师兄同意我这样解读否?还有在文章中频繁出现的“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我觉得是一个很腐败的字眼,在不同的年代,都有浮躁,只不过是浮躁的内容不一样,写文章是为了让人不浮躁,并不是文章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写文章的最高目标是让读者“画面一般地看到了生存的意义。”王克楠的这篇佳作向读者指出了一个借鉴,就是看老幻灯片,他的中心意思是让读者通过怀旧而之自己活的更加明白一点,好像历史上把正确的东西全说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的,历史有的时候是很骗人的。再就是《文革博物馆——一个悠远的梦》,和整个文章的风格不同,建议另外发。
    献平的《乡村个案分析》是这个月最后的压轴之作,崔东汇说:“历史与现实交汇,命运与世道相融,雄浑沧劲。好文字。”朱朝敏说:“沉静下来的雄浑之作,与以往的文章有很大变化,呈现了问题。”我在这篇作品里看到了献平的写作变化,从关心内心到关心世象的变化,出手不凡,我认为一是对先祖的安家景象写的很真切,先祖主要是为了活命。二是古老的人种繁衍中,生殖是重要的,献平在文章中体现了“而村庄的偏僻和物质的匮乏,必然导致在尊严乃至择偶标准上的降低和迁就。在吴家井子村,至今还流传着“不管丑俊傻俏,只要能传宗接代就行的婚姻观念。”三是对于村庄的利益之争描写的到位。四是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如“草民只是历史的观望者和遗忘者”等。五是第四节尤其写的惊心动魄,在大革命面前,谁也无法停止血腥。“旷世的‘文革’似乎是一个暴力大解放的年代,民众的暴力狂欢和大批精英分子的肉体改造与精神罹难达到了顶点。”概括的很到位,是来自民间知识分子式的评价。
   
    我的“野心”是想把朋友们在这个月内有特点的作品再说一遍,但是没有想到页码上仅仅能保留三页,所以还很不少朋友的好作品没有点到,实在抱歉。当然了,还想说说文章以外的事情,我看到了朱朝敏写的《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不是散文,只是一个倡议,但是表达了一个写作者的关爱。朝敏说的是关于王铁夫身患白血病急需巨款换取新鲜骨髓的报道,倡议大家能伸出友爱之手,尽份爱心帮助王铁夫一把。我始终觉得一个写作人应该是一个心与为行统一的人,在写作之内和写作之外是统一的,对应该表达出自己的善良的时候,是不能吝惜的。所以当我看到了朱朝敏妹妹组织36个学生捐助了155.5元时,我被感动了。钱虽不多,重要的是朝敏通过了这件事,让孩子们懂得人是需要有爱心的,让孩子们明白“众人帮一”的关键在于爱心的力量。还有桑麻兄,他从县委给他的奖金里捐出一千元给铁夫的行动和他对于这个事情的感想:“我讲是朝敏未见面的朋友,一起在散文中国玩。受她感召尽己绵力,感受你的爱心。”还有【去过草原吗】近似自责的话语:“早就知道此事一直无动于衷,看了朝敏的呼吁,觉得该是为自己赎罪的时候了。”都令我感动。我们【散文中国】的许多朋友与王铁夫素不相识,但是因为看了朝敏的这个倡议,都把它放在心上当作一件事情来做……这一切使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散文中国】这一精神家园,不仅仅最大限度的提高着成员的散文水准,而且让人活着很宽广。
    作为四月份的值班斑竹,写完了这个值班心迹,总算松了一口气,祝愿朋友们幸福愉快。



3#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18:02 | 只看该作者
警惕过于甜腻的散文
峻 毅
   
   
最近打开一些报刊和互联网文学论坛,发现各类散文中席卷着一种甜腻浓浓的信息,也就是说,文章写的太甜腻了,让人读后昏昏沉沉,没有爽心悦目的感觉。
    我的个性倾向于简单清爽,我认为文章读后要让人感到有力量、有回味才好。当然,我也不是一味反对甜腻。人是吃五谷杂粮的,甜味自然不可缺少。问题在于如果文章过于甜腻,就会把文章中那种清新的风骨“吃”掉。
    文章中的味道来自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当然有甜,文章自然也会有甜。但是,我们的生活不会尽是甜,甜酸苦辣辛五味子齐全才是真实的生活,不能只闻到甜而忽视了来自生活的其他丰富的味道,一味地在自己的文章里填充甜腻的元素,味道缺乏了自然,这样当然很不好。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唯以甜蜜来追求“完美”,形成了无病呻吟,重复了古人的风景意境和形容词堆砌等,没有了散文清新与爽朗的文骨。
    对于过分甜腻的散文,说实在的,看第一眼的时候,倒能养眼,让眼球有瞬时的舒服。但在读完之后,就让甜味糊着了思维,大脑里都让甜味给粘稠了,无感觉,无印象。这样的作品表面上也容易吓唬读者,能把一些没有阅读经验的读者吓唬住,会以为是千秋难求的好作品而起哄。
    我虽然不是散文高手,在散文写作上只是个小字辈,但我还是会读的。我最最读不得那种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那是浪费能源(纸张笔墨)、浪费写作者自己和读者时间的“双浪费产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不能说是创作,文字不是出自写作者的灵魂(或者说让读者没有了灵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说写草原吧!第一个来到草原的人写“草原美哉”已经是很好的文字了,其他人再这样说,只能是学舌了。第二个来到草原的人不这样写了,而是多写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了几个字,写出草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写出草原有着动态之美,很好。第三个人来到草原,仅仅写了“草原的夜静悄悄”,很美呀,对草原的美已经缩小到夜晚了。第四个人来到草原上,没有写白天,也没有写夜晚,而是写下了“我和长辫子的姑娘坐在敖包旁”,也很美,这就有了故事的想象,准备抒发在草原上两个年轻人之间的青春之美。第五个人到了草原实在无字可写,只写下了“草原啊,美仑美奂啊!”他写下以后,很多人都在重复着这句“美仑美奂”,因此“美仑美奂”的散文层出不穷,现在的散文刊物和文学论坛里,大量流行着这样的散文。更为要不得的是,写手还自我陶醉的不行,好像真的写出了世界一流的散文了……唉!这是什么散文啊,只能说是在一层又一层地加糖添蜜,最后让人甜腻的反胃难受,闻甜直躲,像是要糖尿病者服用蔗糖一样!
   
    说到散文的甜腻,不能不说到散文的美,有人会说自己就是为了文章的美而故意甜腻的。我水平不高,不过我总觉得散文确实需要一种装饰的美,或者说是一种典雅的美,这种美是发自写作者的内在气质,而决不是故意制造的。我发现许多写作者确实是故意在渲染这种装饰的制作造假——不是自己所体会到的,不是自己的经验,更不是自己在场,而是凭空抽象地制造出来的“美”——就是故弄甜腻。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确实有一种典雅之美,是先生在北京大学荷塘边的现场体会出来的美。《荷塘月色》尽管很美,但也是甜之有限,更不是可以派生和克隆的。可是,还是有不少写作者在蹩脚地以样画葫芦,不好好学先生的精神,而是模仿一种绅士神气,有些学的还自以为是的作样,以为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到底毕竟还是假冒伪劣的赝品。一篇真正优秀的散文作品,实际上是不可模仿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写作者的素质不一样,所处的角度、时间、环境、心境,情感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不可能一样。一个真正的好散文家,是在自己的心底里挖井,让自己的心泉喷出泉水来。一味地模仿,既浪费了精力,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升华,更别说会成功了(为包装自己脸面者当然归属另类)。
    散文应该是美的,这没错!散文的美,最可贵的是能渗透到读者的心里,是美的效应,而不是写作者在写作之前先摆好的一副架子,或者说是已摆出了“美”的势态,挖空心思地渲染。“审美”分为读者的阅读审美和写作者的自我审美。对于写作者来说,审美是一种多年积累的气质,决不是临时可以调动起来的东西。在构思和写作中,贯注与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我理解的创作过程是内容在前,形式在后,不可以刻意带着沉重的“审美”负担去观察审美对象。如是那样的话,会把原来很本真的东西过滤在文字之外。文章缺乏了本真,那就只能依靠甜腻了,正如脸色黑暗无光的女子,为了让自己的脸漂亮一点而依靠浓浓的脂粉涂抹在脸上,看不到了本真……
    前几年,散文家刘亮程,他以自己特殊的眼光写乡村,写出了乡村的另外一些特质,有不少人纷纷效仿,最终把乡村写甜腻了,写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文化符号。一提起乡村,就会让人想到那就是一个精神家园的代名词。其实,“乡村”这个文化符号是多义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可以有许多变数,教条主义似地把它凝固有一个意义上,这实在是对乡村的误解。
    写过于甜的东西,不仅仅会误导读者,更重要的是会耽误写作者真正才华的发挥。我实在不喜欢过于甜腻的散文。在此实话实说了,虽然只是我个人之言,同时也希望能对朋友们有益。
4#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18:29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散文结构的认知
  峻毅

    文章的结构很重要,散文也不例外。散文没有一个好的结构,就如没有结实地基的楼房,造高了即倒塌了,那怎么行呢?有了好的结构,就可以帮助散文才有机会成为精品。况且结构好了,还可以“遮丑”呢:)   
    我有时就好瞎想,总是会去想文章的好结构从哪里来的。好结构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的结构应该和语言语感、主旨表达、叙述描写等等零件组合有关,它绝对不是孤立的一种写作现象。   
    有的朋友说长的散文可以讲结构,短的呢,千字散文讲不讲呢?我觉得还是要讲的。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亮点在哪里,细节在哪里,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难道不是结构的范畴吗?
   
    老散文有老结构,新散文有新结构,我属于“老人”,看新散文少一些,读老散文多一些,但是不管新散文还是传统散文,结构都是要讲究的。传统散文不太开放,不太活跃,而新散文就不同了,总是有让人意料之外的新的组合和新的排列。那么什么才算是结构呢?我的理解就是写字(如码字排列)的顺序。   
    新散文的结构和新的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新的对于写作对象的理解有关,传统散文总是抒情啊,状物啊,可是谁能把一只蚂蚁端详一个上午呢,新散文就可以干这个事情,专门是放慢镜头的,而后出了一个《一只蚂蚁和一个上午的故事》——这就是新散文的本事,还有《我一边哭,一边喊》。传统散文谁敢这样写?恐怕是没有人敢这样写的!新散文胆子贼大,传统散文总是想太多的“文以载道”的功能,这或者是落后的一个原因吧,总是让人感到一个穿长袍的老先生在那里讲道啊。   
    我常常观察我们南方的橡树,树干的纹理很清晰,总是觉得结构的事情,就和纹理的事情一样,要看怎样的长势,长势怎样,就安排怎样的结构,可以随意一点,也不要过于随意,中庸之道还是要讲的。这样的话,不仅仅是叙述,不仅仅是语言,光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就让读者读不释手了。
    总之,结构一定要有活力,要敢于做新生代。新生代不仅仅是年龄的一个标志,还是一个活力的标志呢。
   
    有的时候我苦思冥想结构和内容到底是什么样关系呢。总觉得是水源、水、木之间的关系,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这个比喻好像并不恰当。在两者关系上,觉得还是先有本源,后有水木的。说得粗一点,您如果有了表达的欲望,而后产生表达的方式……   
    有一种散文结构是爆炸性的结构,我蛮喜欢的,新散文的功劳之一,就是解放了作者的瞬间感觉,也激发了读者的瞬间感觉,其中包括幸福的感觉。幸福是一种情绪,不是永恒的,因此保留和珍惜瞬间感觉就十分重要。过去的散文总是一写让人相信100年不变的,可能吗?太落后了,落后就要退步。我们江南的温州人会挣钱,为什么呢,因为经商观念进步啊,至于对于散文,我们可以把它神圣化,可以宗教化,可以敬畏它,但是忘记了它能表达瞬间的感觉,实在是不应该的啊,嘿嘿,扯远了,回到结构的问题,瞬间感觉因为出现的快,消失的也快,因此采取爆炸性的结构多一点,不连贯,有时候不太理性,像电影的镜头,看着不雅观,其实本质上挺符合人性的啊。   
    有人说大散文有大结构,小散文有小结构,俺是不敢赞同的。小散文里也可以装下大结构的。对于结构的事情,可以想的开一点,不要自己先入为主的想,不要总是认为只有写到了8000字以上才有结构,散文结构无处不在,结构就是安排文字的方式,一个10万字的东西可以容纳在一个结构内,应该没问题的。结构就是你表达的意象、思想、细节、生活现场……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关,有时候几者之间还可以打破的,你觉得怎样安排结构来劲,就怎样安排,不要让人管!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19:07 | 只看该作者
现实生活与散文写作
峻毅
    “现实生活”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截然不同。我们且不说“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是真是伪,但终究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粘附,与我们所过的日子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眼前我们所处的生活。任何一件有份量的文学作品,不管出于哪个年代,不管出于哪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生活能诞生的,更何况是以写作者心性灵感和思想作为写作基调的散文写作,怎么可能与现实生活无关呢?
    正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是一个受封建礼教统治的建封大国,所以崇拜权贵的奴性,早就被作为一种全民公认并接受的美德,渗透到每个人的骨子里和灵魂里了。我们可以随意而痛快地写骂昏君,可以随意而痛快地写骂奸臣和小人,但我们绝对写骂不出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奴性。现在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了,但我们还是不能正视我们骨子里的奴性,骂也骂不到点,写也写不出用文学作品来表示,这就是现实生活的伪现实之根。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伪现实存在,所以才会给下当的文学创作注射了文字的垃圾基因,使作品要么如无骨的纸扇,不存一丝游力,更谈不上文质的生命力了;要么就使作品如推上了堂的炮弹,令人感到即要毁灭文字的天堂,产生有一种躲而不及的惊慌。
    我认为散文写作不管在怎样的现实生活下,不是难在受现实生活状态的控制,而是难在写作者本身不能真正面对现实的生活状态,过于注重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利弊,因而遮盖了文学的圣洁,继而文字的垃圾基因开始泛滥,人文统一也成了大话空话,有多少作家还能真正做到人文统一呢?那么文字作品假多于真,伪多于实了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想来想去,总觉得散文写作与实现生活的关系,如同男女爱恋的关系。想组建一个和谐恩爱的家庭,自然不可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更是需要肉体的吸引,才会有感情的撞击。好的散文作品的诞生,也有同样的过程,写作者的思想是离不开调用现实生活的吸引和撞击作为衬垫的。任何外界的刺激,任何内在的冲动,归根都来自现实的生活,这还能有质疑吗?
    再之,散文写作历来讲究现场写作,试问没有生活又何来现场?在长寿村山水文化研讨笔会中,我在聆听山西作家乔忠延老师讲他对好写散文的感悟时,乔老师的“散文应该(或者说)不能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生活是滑稽;散文不能低于生活,低于生活对生活是贬低;散文不能照搬生活,照搬生活对生活是无奈。散文应用心中的浪漫重注生活的真实。”这几句话似乎有些老套,但对散文应来自于生活,生存于生活是肯定的,让我一下子使我顿开茅塞,我思索了多久也没有找到如何解读好散文的归结(指有生命力的、使人久读不厌的)得以明朗。
    所以,我认为散文写作,恰恰是离不开现实生活作为衬垫的。


    其实,现实生活与散文写作,这本就是文学与现实的问题。相对文学与现实来说,它们是永远也不可能分开的,这才是绝对的!别说是文学了,世上任何事都与现实有关,都与现实不可分开。没有了现实,一切研究讨论都不存在了。我认为作家要考虑的是如何找到现实生活与散文写作的那种联系与秘密通道,而非讨论现实与文学。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20:08 | 只看该作者
新散文给予我的滋养
    ——五月[新散文]值班斑主手记
峻毅

    转瞬间,我登陆新散文论坛已经三个多月了。当时,永康和师兄介绍我到新散文论坛的时候,说这里的学术研究味道很浓,会让我对散文有新的感悟。在这100多个日子里,确实印证了新散文论坛是当下中国专业散文论坛中,是我喜欢的纯美散文论坛之一,我在这里和新老朋友们自由地交流,无距离地畅谈,有的时候会为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是彼此并没有芥蒂,因为大家都是为了提升当下的散文水平而来,用真诚在呵护我们心中那块纯美的绿地——散文。
    我知道,人生在世,按照传统的规律性,无非是要做三件大事,一是立业,二是立功,三是立言。这三件事情似乎是“不朽”的。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但对于“立业立功”我始终抱有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我一直给自己树有这样一种理念——业不在大小而在于坚实,功不在名利而在于实效。在为“立业立功”的努力中,“立业”不计过程要的是结果,“立功”不看结果则重在其过程。我的理念,坚定了自己对“立业立功”应处于的位置和努力的目的目标。我只从我最近的、最实的、最应去面对的一切做起,无论是对生活碎事、对工作业绩、对情感释放、对业余爱好等,虽然也分轻重、主次、前后,但都抱有同样的热情与认真。对来自生活中的艰辛与浪漫,我有我自己不变的归档——在生活的现实与浪漫中,我向往浪漫,但选择现实;在生活的现实与责任中,我想拥有的是现实,但选择的只能是责任。这是我这个本真的小女人做人最根本的规格与标准。

    我学的是理科的电子电路、半导体、网络传输,现时做的是给阿拉伯数字打工,可我却偏偏喜好用文字搭积木,搭出各种理性的、感性的、游乐的、论理的等文字平面,用以填补生活中的空白,点缀生命烛光的多色,无疑早已与我的生命凝具了。一路走来,调动转行、婚嫁育子、甚至患病,都不曾放弃我少女时代的文学梦想。虽然岁月蹉跎,但我痴爱文字依旧,我喜欢选用亮亮堂堂的心境作为背景,配上清清爽爽的文字,踏踏实实地写我梦中的沙滩阳光,写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我的思想、理念、观点,写我在回忆中的思索,写现在的当下,写将来的希望……我只是写我想写的,只以写其而乐,有乐而作。如今,已步入中年的我,只是更加清晰地认准了自己的写作定位和目标——工作是我生命生存的必要,写作是我生命质量的需要,更是我生活沉积的需要。除此,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和成名成家的愿望……
    现有的网络文学,让我拥有了与那么多良师益友交流的平台,我不再是那只怕别人嘲笑的井底蛙了。在浩瀚的文海深处,处处都隐有让我感到新鲜好奇的知识长廊,新散文论坛便是其中之一,能供我尽情地吮吸其精华,帮洗尽文字角落的尘埃,肋我冲刷脱落在心灵上的灰烬,从而更新自我……而我对面那么多的收获,我能给予回报的,也只能是在做值班工作期间,对朋友们的作品加以认真地阅读、分析、欣赏。   
    初夏的五月,新散文论坛里精品散文不断,读之收获不小。我在和朋友们的交流中,对人生与写作,对现实与文学,对真诚与虚浮都有了新的感悟,从而促进了自己写作技巧的提高。我做过教师,这样的写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状态,让我感到真似最棒的“教案同研”的集体备课,收益很大,所以我并不觉得辛苦,反过来感到很欣幸,很快乐,甚至感到很幸福。五月,我做的较多的,占有我大部份精力的事情还是阅读与分析,我总想方设法自己进入朋友们写作时的内心世界,思想他们为什么而写,想表达(或遮蔽)什么,比较朋友们过去的写作笔格,来真正理解朋友们的表达魅力。过去的五月,我把朋友们的作品分为六个类别,再一次进行分析,分析不到位的,甚至是跑了题的,依然请朋友们多多宽谅。
   
    一、精品散文
    我把这个类别专门分为一类是很忐忑的,因为我对于精品的理解不见得是朋友们的理解,这是有认识之别的。但是,好散文的标准毕竟是有共同之处的,我首先把傅菲先生的《淬火后的记忆》列为精品散文,因为它开阔我们的认识空间,让我们对于生活看到了另一个侧面,他在叙述中渗透着浓浓的情,记忆的大门随情打开了……好文!值得我连读两遍。除了我之外,还有的朋友也是分两次阅读完的。《淬火后的记忆》是心灵的自白,十分坦诚,使人感到许多人生的况味。李新立的点评格外到位:“淬火之后,方成大器。”《淬火后的记忆》在朴直的叙述里藏着无限多的内容。动态童话总结道:“淬火的记忆如凤凰涅磐,你在时间和空间的火焰中燃烧,渐渐接近完美。”
    江南雪儿的写作一直是充满了诗意的,她是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对于女性的生存有着她的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她的散文里有许多睿智的哲思,读后令人深思,她的行文不是纯粹的叙事,也不纯粹的说道论理,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在感性的触感上,雪儿的触角感知,牵涉世界上一切细微的响动。江南雪儿一直是思考的雪儿,行动的雪儿。雪儿的新作《黑格尔赋予我一种哲学元素》也应该属于这个类别,她在作品里表述了一种思想到位的存在,一个人的琐碎生活是否需哲学支撑呢,这在雪儿的文中有十分缜密的理性叙述。我们的生活十分需要一些思想元素,不仅仅需要中国的元素,还需要外来的元素,只要是人类的先进思想,我们都有理由选择“承受”。所以对文河说的“好好活着,有几本书读,就是福了”的话,深感赞同。
    我认为周伟老师的《乡间的和弦》也属于精品散文。他的角度是写乡村,但是写得奇特,文字十分成熟的。悬石先生说:“有点鬼气,像是魏明伦。”评得很透彻。周伟老师自己叙述说,这个东西自己喜欢,只是在《都市美文》发后无反响,他心里存有小小的遗憾,其实,正如朝敏说“周伟兄的文字是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是的,有什么东西能比文字穿越时空而更令人欣慰的事情呢?王清铭老师的《锄柄上的眼睛》也当属精品散文,他的文字非常结实,充满了深情的回忆,使用了别人所忽视的细节,对于平素的生活,用了另外一种新的视角。樊少佳和李新立都对王清铭老师文章里细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锄头好像也生命,我爷爷脱气以后,它好像也脱气了,一点精神都没有了。”
    要想写出精品散文,确实是很难的。不仅需要平实饱满且与从不一激情的素材,还需要写作者对事物触觉感觉的敏感,更需要对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浪漫的想象。读透透的《一片玉兰叶》,则是另外一种精致,特点就是小中见大,无限联想。一片普通的玉兰的叶子,本来是在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但是在透透的文章里则是有生命的,有光彩的,尤其是她在结尾笔调一转,就使文章添了许多精神。韩星孩说:“周围是比它更绿的叶子——我好像看到了一棵树的日记。”我读完她的这篇文章,感到里面蕴涵着一种“浅中见深切”的滋味,真是难得有如此耐品。
   
    二、城市散文
    大多的写手歌颂乡村,把写乡村当作了蕴藏诗意的格子来写,确实有不少耐读耐看耐品的作品。其实,城市也是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面对城市文明,对于世界的进化,散文也不能缺席。我在5月值班时,看到了好几篇描写城市的佳作,现在重新回眸。
    必须承认,在写城市生活方面,马明博先生是杰出的,四月份他专门写过北京,明博先生的《脆弱的北京》表面上仅仅是一个书评,实际上灌注了先生对于北京的解读和对于中国未来的担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跃然而出(在四月值班心迹中已写过)。对于好多人来说,北京只是一个统治的符号,或者是一个旅游的符号,而在先生当下的笔迹中,北京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烙印在民族性格里的痕迹。这样的文化脉络延伸到了5月份,他写了杭州,并没有写西湖,而是写了一个杭州的书吧,那里凝结了一种新的城市文明的氛围,漫延了文明城市中的文化。
    我认为明博先生5月份写的最好的还是他的家乡沧州,他对于故乡是有感情的,所以写到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现实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因此,他一篇篇地写了下来,在《地图上的沧州——读城记"沧州篇之一》里,他精心地解读了他的家乡,写得得心应手,读来非常舒服。江飞在点评中感叹:“解读城市最不易。身在天山,心老沧州!”评得恰到好处。他的第二个写沧州的散文是为沧州正名——《被误读的沧州——读城记"沧州篇之二》,文章从容,把握有度。在这篇散文里有非常集中的叙述点(姑且作为主题),读到这一段时,读者深深被感动,因为大家看到了一个和作者相融的沧州。这是一个好的切入口,能深入浅出,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知识面和对生活的认知度,没有一定生活的底蕴,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丰厚重实的读城记的。诗人耿翔赞美道:“小而温暖的沧州,以及‘铁’的沧州,是一个丰富的沧州,好文要好好读。”
    明博先生在《沧州传奇——读城记"沧州篇之五》别有洞天地讲了四个小故事,张俊岭“千里走单骑”,苏金巧“义护流浪儿”,王秀芹“用爱唤醒你”,燕子“别样的迁徙”。他讲故事却藏而不露,不直叙故事后面的意义,而是让读者自然自而从中领悟到很多更广更远更新鲜的东西。他写到:“像这样的传奇故事,在沧州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道义’二字。这两个字是与沧州人与生俱来的,它融在沧州人的骨髓里、血液中。”
   
    三、耿翔现象
    我为什么把耿翔先生单独作为一节来叙述呢,是因为他的散文已经具备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我认为好的散文并不只是文字优美,也不是结构精美,更不是抒情之类,而是脚踏实地地注入了一种人文精神——耿翔先生的散文,我认为正是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
    关于耿翔先生的系列散文,我在4月份读了他的《我写过的那些苜蓿》、《看见了凤凰》、《风为什么呼啸》、《马坊的乡花》、《艰辛的米》……他在新散文论坛发表散文是慢慢的,不急不浮不躁,写了一点是一点,让人感到十分扎实。4月份他发表了一些写家乡的散文以后,5月份又有逐渐发表了《艰辛的米——马坊书之七》、《马坊的乡花——马坊书之八》、《遍地药香——马坊书之九》、《碑上马坊——马坊书之十》、《什么在土布上流动——马坊书之十一》、《1958:乡村精神——马坊书之十二》、《不会回头的女人——马坊书之十三》。他的散文的数字缓慢地变化着,他还在继续攀登着,家乡是他寄托精神的所在,只要他还有追求,就会一直写下去。明博说:“精彩的文字不在于长!”他说的很对我的路,好文章真的不在于长短,而好在有文中有筋骨,如一把好伞关键在伞骨一样。一篇好的散文,区区几千字,甚至几百字就足以掂轻重厚实了。
    耿翔是诗人,他对于季节很敏感,因此在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对于季节变化的感悟,明博说:“诗人的心是与四季相连的。”说之经典。家淳说的也很到位:“还是诗意与思想的结晶,好文字。”肖建新赞美道:“那些吹在父亲背脊上的风,才是大地上真正的风,多么深刻的体验。这样的文章,让人读起来都痛,大智慧啊。”
    一篇能让读者在读后感到美的散文,写作者是很容易出入写作心境的,而读来让人隐约作痛的散文,写作者进出这样的写作心境可想而知有多难。我之所以说耿翔先生的写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我认为他不仅仅写出了优美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耿翔先生的行笔,一直在为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使我们在浮躁的生活里真正有了精神生态的归宿感,正是如斯。
   
    四、大地上的散文
    翼写本文始起,我在介绍我习字心境中,已有说明我不是文字科班出身,习字写文只是我生活的彩色和调味,所以我写散文评论常常是信马由僵,是从操作的角度写,而不是“理论挖掘”,在此给散文的分类也是我随意划分的,在任何文学理论教科书中是不存的,我只是根据这个月发表在新散文论坛里的作品,以我个人的理解而划分的。比如这个“大地上的散文”,这样的分类,似乎成了不伦不类的列目,但我觉得我们都生活在大地上,还能有什么东西不能归属于大地呢?由是我就“跑题”一回,分列了这个类别。
    五月份发表在新散文论坛的散文作品中,我确实读到了一种深扎在大地上,溢弥浓浓“地气”的散文,比如一庭花草半床书的《农事诗里的意象及挽歌》是写农业耕作的,他写了很多在乡村生活的人物,还描写了不少农村生活景象,如树木、老房子、水车等等,读之让人感到平实饱满中的亲切。有些读者觉得老套,呵呵,都到后工业时代了,这样写有意义吗?我倒觉得相当有意义。工业时代是建立在农耕时代基础上的,忘记了过去,就意味违背了历史!一庭花草半床书他本人在文章里感叹道:“中国地(的)农业社会有个长长地尾巴,我就生在这个尾巴上,三十年过去,这尾巴也快尽了。流水地(的)时间和平白地(的)生活里,不自觉,但一回头,农业社会已经退去,永远不再了。”“我们的时代在变,尤其是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说中国正面临两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我觉得这个变局还在延续,也许若干年以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就会彻底消失了。这其中很多东西也就湮灭了,有具体的物事,也有贯穿于几千年的风俗道德。当我们回想农耕文明里那些让我们心情摇曳的事物时,我们把它们称做(作)什么呢?”(注:括号内是我改的)
    傅春桂先生的《碎片村庄》也是写乡村情景的,写的是他的家乡在老年代发生的一些悲惨的场景,乡村是他写作的资源,他把握好了这个写作资源,一篇一篇地写了下来。还有瘦棠寒蝉先生的《造屋记》,如果把瘦棠寒蝉先生的《造屋记》也列到“大地上的散文”好像有点牵强,但是他写的房屋正是乡下的房屋,造屋涉及生存,最能体现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读文而知道,他的亲人为了建造房屋而付出的精力和苦痛——这个经历大部分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修建房屋以及娶媳妇是乡村生活中大的大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谁会没有深刻印象呢。读着瘦棠寒蝉先生的文章,我就想到了我也有他同样的经历,也有一个与瘦棠寒蝉先生母亲一样的母亲。
    如果将川美《牛的愤怒>》列入“大地上的散文”,似乎有点委屈了川美,以为她的这个文字完全可以入精品散文的,而且具有世界性!是我在近几年难能读到的好散文。打开散文《牛的愤怒》,首先它的结构就不同一般,然后是语言,你很难想象一个小女子把乡村生活写那么到位,那么在场。《农妇桂珍儿噩梦般的一个晌午》这一节写的是一种味道,《你能从一幅雪地牧牛图上认出谁是凶手吗》写的是一种情境。《假如一闭上眼睛就看见牛瞪着眼珠子冲过来》写的是一个场面。《法庭上,谁来为牛辩护》写的是一种尴尬,《诗人,你还在为牛写田园诗吗》是写尴尬的延续。我们作为一种生(动)物,正在无情地消灭别的生(动)物,同时也在丧失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这篇文章让我读之想读,甚至把我引到了她的博客(这是后话)。我真的非常感谢川美写出这样情理溶合,心智与情操相交相融的美文,给大家带来这样好的精神食粮。
   
    五、读书和思考类
    作家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写作,这是不用非议的。但是,作家必须充电,读书自然也不可缺少。5月份新散文论坛散文里,有不少读书随笔,虽然仅仅是读书笔记,但我认为确实很有学究气,令人感到是振奋的,更是清醒的。
    四月份新散文理论评论优秀者,就属傅菲的《散文是一个人的时间简史》,写的特棒!傅菲是近年在我国散文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散文家,他以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以质朴优美的地域散文,得到了读者认可。我涉足散文时间并不长,但读了他的这个访谈,感到很受启发。“作品是一个作家气质的整体体现”说的很对我的心路,我一直认为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应该在自己的作品里埋藏属于自己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质。文字气质的展露与人的气质展示一样,所有美的深度与宽度,最终是以气质作为基点来论定的。气质基本上得以看出一个作家的出息大小,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好多例子。“从诗歌到散文,从抒情到体验”一节,提出一个很有趣味的文化现象,好多写散文的好手,原来都是写诗歌的,包括好多很有成就的小说家,原来也是写诗歌的,为什么诗歌有这样的魔力呢,这是很值得评论界研究的。“散文最重要的不是美,而是力量”这句话读来就使我感动。前不久,我也写过一篇《要警惕过于甜腻的散文》的短文,里面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指散文一定要有力量。他在这一节里还说了“很冷的热情”的话,如何把热藏到“冷”里,很值得琢磨。“写作的魅力在于永远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也让人会意一笑,一个作家如果对于自己的将来把握得十分清晰,那就可能不再做作家了,而是预言家了:)
    吴佳骏的《一头唯美与孤寂的毛驴》读来令人亲切,他叙述的是他自己第一次接触希梅内斯的《小毛驴之歌》的感受,语言清新而活泼,我也认为读好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要有一颗安静的心,他的开头就不俗。吴佳骏在文章中介绍了《小毛驴之歌》的梗概,然后重点介绍:“他还邂逅了一个能够与他的生命对话的朋友——那头在他孩提时代就跟他一起玩耍的银灰色小毛驴‘普拉特罗’。每天,他都与他的这位朋友结伴,倾诉衷肠,畅游山水,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共舞,像一对人间的精灵。那头毛驴是理解希梅内斯的,它天天都驮着他在莫盖尔的土地上漫步,希望头顶的阳光能驱散深埋在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文章的中间直接说出了他读此书的感悟:“在那个夜晚,我一下子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是永远不会脱离与大地的联系的,它关注的是生命的痛觉,人生的抵抗与忍耐,关注社会底层的现实处境与精神困惑,并用温暖、朴实、简单的文字去呈现泥土的重量,借以消泯仇恨,使更多的人都能重返大地之上,懂得诗意地栖居。”
    师兄王克楠的《虚无空间》是用日记体形式写出来的,文章的特点是边读边议,看来师兄在读书之前就刻意准备想写点了,因此,他在读书中很注意联系现在的社会实际,显得有了几分的犀利。其中“八十年代及其以后的混沌”一节叙述了中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出现过的文学热,叙述了文学在当代的尴尬已经与经济的关系。“张承志和红卫兵语言”一节则讲述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在中国的红色时代曾经出现过的噩梦。“诗歌需要又‘好’又‘善’”一节也是很有意义的。师兄王克楠在这一节叙述了他对于好诗的认识标准:“我的理解是,一首诗里有了一定的道德因素,就可以称为一首‘好’诗,但是不一定是一首‘善’诗,‘善’诗一定是在语言得到了一定的高度的诗。有的批评家说诗歌要贴近时代,体现‘时代精神’,可是我们偏偏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真正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往往不是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诗人,而是一些远离人群的人,比如狄金森、荷尔德林、卡夫卡等。”
    读王冰先生的《对叔本华悲剧哲学被误读的思考》是令人心痛的,带来心痛的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清醒,哲学总是让人清醒的,西方的悲剧来源于人类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悲观的人生态度在西方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的,只是到了叔本华这里有了一次集中的整理和汇集。他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而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变成无聊,又是一种痛苦;人生就是悲剧。他说的太透彻了,他曾在《论人世的痛苦》一文中谈到“确实,工作、烦恼构成了众多人等的毕生经历,尽人皆同,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假如让其欲望旋即得到满足,人将何以打发其一生呢?他们虽然生于世又能有何作为呢?倘若这个世界成为繁华安逸的天国,乳蜜甘芳的乐土,窈窕淑女,悉配贤才,无怨无仇,那么,人们必定会无聊以极,亦或会因烦闷而死,再不,就会有战斗、屠杀、谋害等等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较之现在所受之大自然的会更加深重。”王冰先生说:“叔本华探讨一种悲剧意识,完全是为了强调一种顽强的‘求生意志’。因此叔本华给人的是力量而不是萎靡,叔本华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乐观的而非悲观的。我以为人世间一切学问的终极目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叔本华也不例外。”说的真是太好了。我和王冰老师持有同样的观点,我认为人生充满坎坷和灾难是极其正常的,也是目前社会难免的,是不可否定的。不说别人,就我自己而言,30岁出头没多久,就开始同疾病做着不调和的抗争,如果悲观的话,我也许早就被消失了。所以,读着王冰先生对于叔本华的解读,让我泛起一种清爽舒心的笑。
   
    六、新来的新散文作家
    这个月依然有很多散文新人来到新散文论坛,他们不是专业作家,但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坚持着自己的喜好,认真地写作,写出了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有些和我一样等待着提高,有的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写作水准。在此,我代表明博和新散文论坛的所有老会员,对他们的加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们是远方有佳人、臧利敏、洛水11、一庭花草半床书、傅春桂、汪维伦、江涵、杨清漪、程纲77、刘慧婷、文河、何立文、1982年的马灯、长安遥遥、桑吉嘉丁凯、沈河、围庄黎晗、李汀、东湖、马永丰、柳亚刀、薛松爽、忆遥遥、长裙雨孩、草乡、陈俞倩、苏兰朵、南方不死鸟、咏而归、郦观峰等新朋友,让我们记住这些新朋友的名字,共同建造我们的精神家园。(若写入了老朋友,就请原谅哟)。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20:45 | 只看该作者
散文写作与个体经验
峻毅

   
    散文写作与个体经验,这个讨论话题,在此之前还当真没有让我思索过。由于客观原因,我没能进入沙龙参加讨论,不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我只能凭自己的理解,谈谈感悟,算是我对杯子弟弟的主持表示支持:)
   
    静下心来想想,散文写作与个体经验确实存在一种潜在意识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关系。不管是潜意识也好,不管是习惯性也好,那都是写作者多年来对自己写作的个体经验的肯定与择用,因为每一写作者心里早有了自己个人经验这一无形的框定。
    我想,要说个人经验与散文的关系,那就如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前为只是一个分子机体,后为是基实的公众母体,那么没有个体(分子)的存在,也就不存在公众(母体)的实体。由此可见,当下的散文要是没有个体经验的呈现,自然就成了没有个性特色的乏味统货,就不可能让读者享受来自阅读的喜悦了。这样说来,这一个体经验岂不是散文之母?
    人者个个都有个性,只是在于能不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风格,有些人表现的强些,有些人弱性。文学作品即人为之,当然也灌满了人的个体灵性。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就在于看其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其中包括了写作者进入创作的心境,情感的渗透,语言的运用,素材的选择,叙说层次的调整和文章结构安排等多方面,还包括叙述的语气,描写的语感,甚至标点符号的应用等等;在个性写作中尤其重要的是写作者对实现生活的触觉感觉和理解力度……
    我和朋友们在谈及作者和作品时,总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作家就是一口井,井的深度和水质的优劣,就在于作家有没有鲜活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意境。通俗点说,就是有没有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动笔写作从来不在乎朋友们说我笔下的东西“不论不类”,或笑我的语言是“卡通”语言等,这只是我个人笔力的厚重轻薄与写作力度及理解力度的问题。“我思故我在”,我从来不怕和别人不一样,倒是怕别人说我“太像***的**文章了”,即使他说我的东西像某个大腕名家,我也认为那是我的败笔之作。
    无可非议,个体经验在散文写作中是重要的,我觉得个体经验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写作者对世界的触觉、认知、感知存在着差异。大家去同一地方采风,面对同样的风景,而不同的作者就有不同的描写,有不一样的领悟和感慨,即使是性格个性相似的人,当其用文字把触觉、感知反映出来时,文字的浓淡和重轻感觉也大不一样,所以一个作家感知的特殊敏感性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奠定了其作品的写作个性。
    在我的心里,总有这样一个难以改变的认识——文字的个性可以显示出一个作家的胸襟;文字的气质可以框定一个作家有无出息。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想作文先学做人,要想写出息,先要沉积大气,让世界在自己胸中融化。我始终不变地认为,对于作品的终极意义来说,作家的品质是最终决定作品厚重的标杆。品格高洁的作家,写出的东西就高大厚实,经得起岁月的敲打;品格委琐的作家,其作品就会显得渺小轻飘,像无声的轻风,吹之而过,缺乏生存的根基,这就是性格赋予作品的直接影响和来自生活的间接反馈。当然,性格仅仅是个体经验框架内的东西,性格不是一个恒定量,而是一个可变量,可以随着时间的伸延而变化的,也就是说,一个作家在分析和理解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触觉感觉时,同时也丰富自己并改造了自己,自己的写作风格甚至包括个性经验又发生了变化,如何发现自己写作风格的变化和自己写作才华的趋向,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作家进步特快,而有的却几十年也不见长进不说,还嫉妒成性,不能接受别人在进步中的创作成绩,大发议论,不服这个不服那个,为自己拿不出作品而焦头烂额,心态暴躁。这样的心态,构成的一种写作心境,无疑是恶性循环的根,其根本原因在于写作者的写作目的目标的不同而造成的极大的差异。
    我想强调一点,所谓个体经验,对于个体也好,对于公众也好,凡是牵扯到经验的,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个体经验其实很有地域性和时限性的,也就是说一个作家形成的个体经验,不可能永恒不变。它是会随着社会对文学的所求,随着社会对人性的变革,随着本人思想的进步或退化而调整更新了个人经验。确切地说,我们人都需要随时更新生活理理念,那么所有的写作经验需要更新自然是肯定的。好多朋友在写作过程中,时而会有发现自己的潜意识里有根深蒂固的个人经验难以放弃,这样就隐含了个体经验对于写作者本人的欺骗性(其实也是本人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一个作家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很难让自己否定推翻,为了面子,总是充当着保守主义的角色,而偏偏这个角色是我们写作的大敌。“抛弃自我,面对未来”这个口号从嘴上说说不难,可真正要从文字中去主动自觉地应用,那就不简单了,因为“超越自我”远远要“保留自我”比难得多。
    综上所述,我们在写作中,不能否定个体经验,也不能恒守个体经验,我想,应在珍惜和挖掘个体经验的前提下,尽可能解放个性经验的空间,让它接活成优质水,而不是一潭死水。真实的写作既要重视保留个体经验,同时又要注意通过自行修炼,达到一定的火候能敢于推翻自己原来的个体经验,用全新的状态进入写作意境,让自己有个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一个人的生命魅力就在敢于不断地推翻原有的自我,惟有不断更新自我,写作之路才能越来越宽。这好比我们天天在使用的WIN操作系统,只有经常接受在线更新,才会让我们感觉到WIN操作系统使用的快捷和方便。连WIN操作系统都是如此需要更新,那么就不用说写作更是如此了。
     这仅是我的个人感悟,一家之言:)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21:35 | 只看该作者
当下散文的缺和失
  峻 毅

    最近两个月,因为做论坛值班(分别在[散文中国]和[新散文]),阅读与分析、分析与评论自然成了我最投入,最认真,也是化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事件了,与散文制造者门的交流自然也比往日多,这令我不得不去思索当下散文的根、茎、叶、花、籽各自应有的位置,还有新散文与传统散文的和谐共点,以及有西方文学渗入的中文西化性的写作方位与涵义。   
    我寻寻觅觅,想认清一些散文生活里的真正芬芳(文骨:有肉有血,情感:真诚饱满,叙说:平实丰硕,语言:简中藏精,结构:新颖别样)等和散文生活里的浪漫心态和尊重现实等。我从传统散文的阅读分析,再读中西互称互补的新散文,我似乎不用(其实我也不懂)什么文学理论为依据来评论文章的实在内质和潜在内质,我只是用带着平和真诚的心态走进作者的文字,用我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思索,用做人的根和书来分析文章的内质厚重。说到文学理论和文学的根,对于学理工的我,说自己是个门外汉并不是什么做作的谦虚,我为什么要棕样其实我不会谦虚,也没有必要谦虚,偶尔的骄傲一番倒是有的。所以,我对文学根基的认识,只是凭着自己被世态的接纳和自己所接纳的世态思考,凭着自己对社会的解读分析,凭着自己对人性的剖析归结,先用感性串缀,最后用理性思维来认定其中多多的“奥妙问题”或“问题的奥妙”。如“散文的缺和失”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从散文看现实”或“读文章论人品”的问题,说开了,就是那么简单。有没有文学理论依据并不重要,因为所有的理论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也都是经过人们哲辩形成的共识。
   
    散文的缺,其实就是执手文字制造散文的人在搭建散文过程中,往往是重了外观规划,轻了内墙砌砖与封刷,这样的作品,自然而然使散文缺了文骨(质品)。想造制独具一格的作品,不管是真正的个性创作,还是模仿某一名家对西洋文化探索研究的创作,都没有什么不对,这是可以肯定的,关键是要分析其主观意识中为什么重外轻内的潜在意识的,是故意?轻视?疏忽?潜在意识是主观意识的根,是为人者本真纯度的照实,决定客观上言行和操作。   
    重外轻内的主观意识,让其忘却了客观上是不可缺少文章的实用价值则是文章内在的“质”,和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是文章内在的“品”,及文章生命力的强弱是文章能不能在世生存的主导因素,说得直白简朴些,那就是散文的质品,直接决定了散文的生命,这是无可非议的,是一个真正以文为文者不可疏漏的。   
    现在散文的缺,其实就是缺之散文写作者们不能踏踏实实因文而文的品格,多了为文目的投机,想借以文字而得名利者,自然是急功近利,想哗众取宠,玩得是文字游戏,让散文华而不实,缺少了应有的“文骨”,削减了文章“质”地厚重和“品”中的真正精华……所以,散文的缺,说透了就是写作者的人品缺,就是人的人性缺。
   
    散文的失,与个性创作的“质品”相比,模仿创作更要加重其“质品”比例。现在不少人不知是不是真正的喜欢某一篇文章,还是在附和、讨好、奉承某些文字,这里不能排除有私人感情上的拢络,没有原则的抬高或贬低,没有真诚的解读或分析;也不能排除有些人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在文字中有多“聪慧”有多“灵通”,对名家作品或正走红的作品嘶叫“好”,其实有些文章其根本无法读完,更不用说能读出作者很用心地利用了文字的叙说技巧遮蔽了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连读都没有读透,何来理解?又何可以欣赏?说白了,所谓的喜欢,纯然是对其人而未能读其文(更多时候倒像在演《皇帝的新装》一样可笑),使好的散文失去了应有的本真欣赏。不管什么散文,失去了最最本真的读者,和最最本真的欣赏,还能有什么意义?

    那么说来,散文的失与散文的缺其原则点是相同的。散文的失就是失了人性的本真!(嘿,这只是我个人感悟,一家之言。)
9#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23:01 | 只看该作者
峻毅散文里的季节——王克楠
    读散文需要有收获,收获从作品里来。当我读到峻毅的《痴爱》四季歌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她进步了,她在散文写作这个领域大踏步地进步了。
    凡是热爱生命的写字者都是对于季节有敏感的体会的。我想身居江南的峻毅,面对四季并不很明显的状况,她是该怎样去体会呢?可是,她体会出来了,不仅仅对于季节进行了描写,而且带来了浓浓的书卷气。“一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紧紧地跟着交接,其景有不同风格,令人各有所好。”她眼睛中的季节,不仅仅是自然的季节,而且是哲学的季节,是心理的季节。一个面对一种事物,保持终生的热爱是很难的,但是对于书籍则不然,因为它承担着思想,思想又是人存在的根基,所以她才“令我敢于迎着狂吼的雷霆,迎着我前生的相约和今世的另一半,勇敢地走过去,不管有什么险阻,不管有什么沟坎,谁又能拒绝一生只有一次永恒不变的痴爱呢?”
    我不知道峻毅对于白雪的冬天是不是可以经常看到,但是,她对于冬天的描写是到位的,在几乎是经典的冬天的描写里,写出了冬天的灵魂。她对于冬天的美好的感觉是桑这个伟大的作家带来的,“桑把我带入了一个她所设置的‘美’中,让我感到乡村冬天的景是美的,乡村冬天里的人的精神世界更美,而桑的人生境界与思想尤其为美。”她读得很认真,读出了雪和冬天的细微差别“虽然所叙述的同样是雪所造就的万籁俱寂,但是冬日漫步意在温馨与舒适,而雪夜却在极力地渲染毫无生气。”读书读出对于季节的感觉,可见她的读书是怎样的认真。
    人总是活着现在和未来之间,而在峻毅对于四季的解读中,有清晰的存在的线索。她说“在现在和未来之间,你是有形而又是无形。有时候,你真让我感到很陌生又很累,可就是无法不爱你。”她把读书提到了和人的生命相等的位置,看来似乎是读书,其实人需要“解惑”啊!活一辈就解惑一辈子,这辈子解不完,就下辈子接着解。在自然和生物世界,谁更强大一些呢?峻毅在文中有她自己的理解,那就是——要想强大就要有思想,取得思想的途径常常来自于读书,读书就必要了。她很有趣味地讲了天鹅的小故事“对!我就要学天鹅。”在她眼睛里的天鹅,强大的根源在于“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它从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也就是说,天鹅是一个非暴力主义者,而我们现在的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暴力,博爱常常是一个词汇,真正的博爱时代还未曾到来呢。
    峻毅的叙述是火热而直率的,正如她的性格,她不隐藏自己的观点,总是把自己全部放在阳光里。而国人的文品性格,由于多年的儒家传统,以委婉居多,她的表达总是一个揭示。她的想象很大胆,她把书称作“书空里的那颗行星。”把读书形容为颜色和颜色的融合——“是你,使我这朵喜好宁静的淡绿,终于与你的树枝绿叶相吻合。因为你也是一朵从不自我张扬的淡绿,同类的绿荫合到了一起,才会由淡绿重叠韵色变成深绿。唯有这个时候,我们轻轻地呼喊就能呼来空中的毛毛细雨,才会有心与书的合奏曲飘然而起。” 一种自然的美就出来了。读书对于她的另一个独特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她解除病痛,当别人因为有病而安歇的时候,她却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了。
    峻毅的语言跨度很大,但不乏细腻的魅力。“我的心灵确在呼唤另一鲜活的、从容的、蕴藏智慧与理性的魂魄,似隔山隔海,似枕边守护,似在梦游,似在眼前。”这对于读者的想象力是一个考验。风景在她的笔下似乎也不是闲笔,比如她写月亮“最后一个月满的笑靥,洁净明亮,瑰丽的秋月悬挂在空中,此时能感受到的我的心灵与你的魂魄正是遥相辉映。”接着,就写了她读鲁迅先生著作的感受。在写秋天的时候,她用“听”“看”“谈”“闻”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进一步展露了自己的思想。听到了是鲁迅先生吟诵《秋夜》的声音,看到了是卢梭拿着他的《忏悔录》,谈的是培根的《谈读书》,闻到得是什么那么香呢?“闻,是什么那么香?噢!那是秋季的金桂银桂。”文章在结尾又从具象到了抽象“为了心灵与魂魄的合拍,我要勇敢地飞向书海中的你,趁着今晚的月光皎洁,满月助我心之圆。”——这个抽象就是圆满,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满,圆满都是相对的,是用自己的心血酿造成的。
    她是热情的,她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真诚,“我感觉到那是飞天而来,是为了完成一次生命的约会,完善一次生命的升腾……”真诚总是善待期待真诚的人,她的散文比起年初有了很大的突破,相信她不会停止脚步,还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01 , Processed in 0.0781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