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紧贴文本的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6 16:0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紧贴文本的批评
    赵宪臣
  
为什么要提倡紧贴文本的批评?是因为泛泛而论的批评正在当下的文坛走俏和流行。读一读那些有关年度各种类别的作品观察、综述、扫描的批评文字就会发现,贪大求多的空泛批评势头强劲,而那些针对某一篇作品的精细解读和阐发的批评却不太被人关注和涉足。这说明在我们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一种凌空蹈虚的言说。
  还有一种现象也归属空泛批评的阵营,这类批评因为被冠以“宏观”二字,似乎就胜券在握,实则是眼高手低,难脱卖弄学识之嫌。这类批评往往与文化结成同盟,谈论文学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要往文化上扯,越扯越远离文学。读这样以文学为发端,以文化做终结的所谓批评,你不知道文学到底有多少斤两,也不明白这样的长篇大论中的文化到底轻重几何?但我要说就算是在云里雾里,读者也不必暗自神伤,更无须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力,有些批评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让读者不知所云,批评者自始自终贩卖的都是自己也不清不楚的术语、概念乃至结论。这类批评一部分是学院批评的专利,一部分是半吊子批评家的凑热闹,前者是明知故犯,后者是鹦鹉学舌。有了这类空泛批评,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那么文学批评能不能不空泛?回答这个反问,只能求解于紧贴文本的批评。这种紧贴文本的批评最紧要的体现在了“紧贴”二字,那是对作品的如影随形的跟进。也就是说这类批评是从作品到作品,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重在对作品本身的阐释和挖掘,是紧贴文本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紧贴文本方面做得最好的,当数《文学报》的《新批评》专刊,近期这个专刊所发表的一些具有争鸣性质的作品评论,尽管观点不同,但都体现出了对作品的积极跟近和紧贴,譬如陈冲的《从你的小店铺门口路过》和曾勋的《一场“80后”的食色风暴》都是针对网上大热的张嘉佳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反思和品评。前者的紧贴更突出的是对作品的跟进,作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陈冲及时地从个人经验出发,对张嘉佳作品说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后者则重在对张嘉佳作品的阐释和挖掘,从中能够看出曾勋在阐释之前的准备阶段,把文本细读当作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他的所有的阐释都是建立在对作品细读的基础之上。因而他的阐释和言说读起来就不再是空口无凭,都握有坚实的依据。一些空泛的批评恰恰在细读上有所懈怠,不得不借助外力施展花拳绣腿。
  紧贴文本的批评是一种进入了作品内部的批评,此种批评考验的是批评家的能力。一些评论文章之所以浮在文本的表面,就是因为这些批评家习惯了概括,不习惯解读,他们面对具体的文本时阐释的焦虑始终存在。为了摆脱焦虑,他们选择了远离,对作品的解读三言两语,而与作品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闲扯乱侃则喧宾夺主,占据了大量篇幅。看起来这类批评洋洋大观,但因为与所评论的文本存在人为的隔离,即使用尽了花言巧语也说不到点子上。进入了作品内部的批评则不然,那是批评家面对一篇或一部作品时产生的言说冲动的结果,有没有这种冲动关系着紧贴文本的程度,有了这种冲动批评家就会欲罢不能,就会在作品内部开辟战线,展开对作品的全面清算,对作品的结构、机理、成分以及优劣等进行富有个人创见的梳理和辨别,在发幽烛微的批评话语中激活对象文本。没有这种冲动,即使是面对文本也会有所忽略,甚至浅尝辄止。由于深入得不彻底,这种缺乏冲动的批评很有可能败坏了读者的胃口,让一道文学大餐食之无味。
  还是以《新批评》专刊为例,在进入作品内部和引发批评冲动方面,近期发表的翟业军的《与方方谈〈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王雪瑛的《也谈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及黄桂元的《“华丽转身”的背后》等评论就值得一读。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影响也比较广泛,翟业军以书信的方式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揭短和挑刺,先不管评论家的见解读者是否赞同,最起码翟业军具有了批评的冲动和对作品深入的解读。王雪瑛在与翟业军进行商榷时,是完全站在对立面,不苟同于翟业军对方方作品的批评,但也是在深入解读作品的基点上进行了反驳。读这样紧贴文本的批评,读者可以在正反两方面,重新加深对作品的认知,至于读者站在何种立场,则取决于读者自己读过小说之后做出的个人判断。黄桂元的评论是读过马原长篇小说《纠缠》、《荒唐》的一种观感,说是观感却并非浮浅的观感,那是评论家进入了两部作品内部后,对马原“华丽转身”之际所创作的小说及新变的探究,不仅探查出了小说的硬伤,还对马原寄予了厚望。
这些立足于争鸣商榷的批评,由于紧贴了文本,明显地与那些离题万里的空泛批评拉开了距离。读这样的批评,没读过所评作品的人,最想做的事就是找来这篇作品一读为快,以印证批评家的发现是不是作品本身所具有。不过批评家在挑文本的毛病时,有一点也应该引起反思,也就是不能刻意地横挑鼻子竖挑眼,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毕竟只要刻意地挑毛病,再完美的作品也能挑出毛病来,立场和角度不同,认识上也会有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所以挑毛病挑过了度或者挑上了瘾,可算做是批评家的一种病相。
来源:文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1:08 , Processed in 0.08565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