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民间资本办刊:呼唤独立的批评立场作者:傅小平
近年,民间诗歌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统计,网络上每天涌现出的新诗有10万余首,而月刊、半月刊等出版诗刊多达500种。这当然有赖于时代的重要影响和诗歌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的注入无疑也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在11月20日浙江杭州举行的“中国新诗建设与《星河》办刊方向”研讨会上,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林表示,对诗歌怀有梦想、对人生怀有理想的有识之士在事业取得成功时,把资金投到诗歌建设上,不只圆了少年梦,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文化建设。“浙江诗歌发展就像浙江经济发展,既有国有力量,也有民间力量,并且民间力量是很重要的推动力量。” 《星河》可以说是诗歌民间力量的代表。作为诗刊的发起人,浙江省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黄纪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大学中文系念书时就爱上了诗歌,并发表过不少新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下海成为商界弄潮儿。事业有成后,他诗心复萌欲重圆青春时代的诗梦,因此重执诗笔,并想办一份诗刊。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支持后,由他出资,并由人文社承办的大型新诗丛刊《星河》就此成立。自2009年8月出版创刊号后,《星河》办刊三年已出版十卷诗刊。 事实上,民间办刊大多遵循了类似模式。纵使有民间诗人宣称的所谓独立办刊,往往也离不开商业资本支持的背景。这固然为诗人发表作品搭建了平台,也促成了诗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民间诗刊也会自觉不自觉成为出资者藉以宣传个人及公司形象的舞台,所谓诗歌交流也最终沦为狭隘的小圈子的聚会。据记者的印象,围绕民间诗刊开展的活动,通常都开成了出资人个人诗歌作品的庆功会,与会诗人、诗评家对其恭维有加,缺乏独立的批评立场。 相比而言,《星河》呈现出了不同的气象。围绕新诗建设,与会者从各个角度阐释自己的立场。诗歌评论家潘颂德关于加强新诗精神重建、抵制诗歌散文化、拓展诗歌传播渠道的提议;诗人董培伦对于诗歌战斗性、批判性的呼唤;新诗研究专家陈玉兰基于“古诗今译”从而为新诗写作注入生机的倡言,都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会上,也有人对黄纪云的诗歌新作《岁月名章》做出了不俗的评价,也有专家直言不讳指出,其部分诗歌晦涩难懂,一些意象的出现比较突兀,意象与意象之间缺少自然关联等缺点。 某种意义上,诗歌评论家、诗人骆寒超受邀出任主编,为该刊引入了开明的气象。骆寒超一生与诗歌结缘,他深知独立办刊的重要性。也因为此,《星河》在办刊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不搞“头条诗人”之类的专栏,而搞主题性专辑;不登作者照片,基本不做作者介绍;坚持以思想境界与艺术水平相统一为标准来选择稿件,不赶时尚,只尊诗美内质;应景之作择佳者而选用,不以所应之“景”如何重要而做选稿的标准。“3年来,《星河》致力于一代诗风的开拓,发展并弘扬民族诗歌文化,在此基础上为推动汉诗现代化、促进中国新诗振兴,寻求一条切实可行之路。”骆寒超如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