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在祝站姜窑小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研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撰写
■祝站学区教研员
马仲文/校订
一、调研活动背景:
1、祝站镇姜窑小学是祝站镇属村小中规模比较大,办学条件比较好,师资队伍水平比较高的一所学校,也是祝站镇所属学校中,除镇小外,我最熟悉的一所学校。数年前,曾应前学区教研员盛文俊同志之邀,到该校与老师们进行过业务交流,对这所学校留有良好的印象。
该校曾积极申报作文研究课题,原任校长和语文组老师们对小学习作教学研究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今天的调研,有了解该校习作教学改进状态的意图。
2、本学期我室《教研活动计划》中由我完成的工作内容中,有“到毛陈、西河、三汊、祝站四学区进行小语教学现状调研”的条目。前三个学区此前已完成(参见《教师之友网》“教研员工作论坛”子栏目)。
二、调研活动方式
1、上午8:00到达该校,汇同学区教研员马仲文同志一起完成调研工作,13:40离开该校,到学区食堂就餐(午餐后到另一所村小继光小学探望一位青年朋友)。
2、为了尽可能将一个方面的问题观察、研究得细一些,我采用的方式是:要求该校教导主任收齐1-3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本》、3-6年级学生《作文本》(不作筛选,整建制地),然后逐一浏览、分析,现场写出写实性的调研札记。
三、姜窑小学学生语文作业、习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语文课堂作业
我浏览了1-3年级学生语文课堂作业(生字)本,获得一个印象:老师们工作上是努力的,作业批改很认真,学生的作业练习量也比较充足。
该校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汉字书写都很认真,这与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我所提的建议是:
1、不要轻忽老师的批语/批改用符带给学生的心理影响。老师在低年级学生作业本上用红笔写下“要认真”、“要仔细”、“字写好”这些批语时,不妨稍稍放慢速度,把这几个字写好。久而久之,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2、咱们学校的老师“创造”了好几种鼓励孩子们的作业批改方式,如划红星、画笑脸、打长长的红对号、写“优”等等,老师们也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订正错别字,这些做法都是挺好的。
但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养成教育”非一日之功,(一种好习惯的养成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乃至十几年,岂能一蹴而就?!)我们的指导方式还可以更多元一些,还可以再“细一些”。
譬如:程天乐同学写“我”、“升”这样的字时,常把第一撇与第二笔连在了一起,撇得很陡。老师可否不采用一页打三个长红勾的方式,而是直接用红笔示范书写一次?或者集体评讲时在黑板上示范一下?
如陈菲同学写“亿”字时,右边的“乙”弯不起来,老师也不要放过,为其示范一下。
再如王天奇同学写“器”字时,一连写了6个,都没写好。他将中间的“犬”字放到了下面两个“口”字中间了。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为其作了示范,并批上了“要用心”之字。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小语教师工作之琐细、劳累。同时也想到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若干年来,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以“赛课/发奖”为多,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不够,汉字书写教育被遗忘/轻忽。语文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水平也普遍不高。
有时候,学生作业中字儿写得不好,并非其主观态度上“不认真”,而是没有得到无微不至的、及时内行的指点,不知“如何去做”而造成的。
作为教师人数相对不多的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教师在岗研修”、如何开展“教研组活动”?我们觉得还是选择“微观”的“细得不能再细”的“小课题”来进行研究,比较、合适、对路。
譬如:
——在咱们乡村小学,语文课课外作业如何布置?如何检查?
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是否采用“集中评讲”的方式比较节约时间?
人数较少的班,可否当堂(在学生课堂上)完成作业批改?
鼓励学生写好作业的方式有哪些?一种方式用长了,有“抗夸性”(我们临时造的一个新词)了,是否得采用新点子?
如其打上一个长长的红勾,不如在一面作业(抄生字)中挑出学生写得最好的那几个字儿,划上双圈,以示褒扬?
咱们语文组老师在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是否仍需要进行“三笔字”训练?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口了一台日本产的电视机,放在工厂的食堂里,这个人“杵”一下,那个人又“杵”一下,一天放好几个小时。但十几年过去了,这部电视没有“垮”。为什么?咱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做的每一个零件都优质。
好的教学活动也如此,如果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整体的水平就会相当高,咱们的学生也会终生受益了。
苛求于一线教师不是我们的目的,作为同行,我们共同勉励,尽量将咱们手头上的活干得漂亮些,扎实些。
这种提醒是善意的,是并不过分的。
(二)三到六年级学生课堂作文
上学期,我先后在毛陈镇中心小学、新华街沿河小学、书院街北池小学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习作教学)现状调研(请参看本站相关主题帖)。本学期,我又先后在毛陈镇小、西河学区、三汊镇中心小学进行习作教学现状调研(均于调研活动次日将《调研札记》上传《教师之友网》)。
前些年,曾先后组织了三次全区小学生习作大赛(通讯赛形式/不收取任何费用!),仔细研读过的学生赛卷在近万份。
还曾从区实小、城区十三所小学调阅了近200册学生日记本、课堂作文本(均于当日或次日写出调阅感受,随调阅文本一并返还学校)。
我家中收藏有初中三个毕业班共约200名学生的全部日记册(总数量近千本),均逐篇批览。另完整地收藏了区实小一名学生从小学二年级直至高中的全部课堂作文和日记本,亦逐篇批览。
作过这一些研究之后,我的感受是:1、作文教学重要!作文教学是目前小语教学中的难点、冷点、软肋,是很多老师指导能力的弱项。2,作为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过长期探索的教研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足够的能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从姜窑小学学生日记本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实例:
1、我在一线工作时,进行过持续9年的初中生日记写作训练的教学实验,对指导学生日记“情有独钟”,看到姜窑小学的老师们抱来一大摞学生日记,兴致勃勃地逐一翻看,热情肯定老师们在小学生日记指导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从中筛选出如下篇目,建议老师们再从中“优中拔粹”,附上新评语,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负责录入,尽快上传专业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学生习作点评”子栏。
——建议沈素同学、5(1)班胡妮同学、吴旭同学的指导老师从孩子们的《日记本》中认真筛选出一、二篇代表性习作,经过必要的修改润饰后,附评上传。(或在适当的时候,为这样写日记挺认真,字儿写得又好,文章也蛮有“看头”的孩子出一期板报或采用其他的鼓励方式。“写作尖子生”是应该培养的,有“尖子”,才好就地找到“示范”的榜样,带动所有孩子爱写作)。
——管季超认为,在校学生的日记,与成年人的“私密性”的纯为记事、记录个人感受的日记(如《鲁迅日记》)是不同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练笔”(非命题作文)
我们建议老师们要求学生为每篇日记(至少是大部分日记)加一个标题。
加标题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锻炼了孩子们的拟题能力(概括、提炼生活的能力),这是将来走上社会进行实际应用写作时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功;二是可以用文题“管住”自己,不至于让日记散漫无中心。三是可以方便老师据题判文。
我录下了一些孩子日记中的好文题,供老师们在班内评讲时参酌:
●杜媛:《爬树》、《用泥巴做泥巴人》、《用饼干玩游戏》
●王侣:《徐家田两日游》、《种菜》
●程芝娴:《做作业的乐趣》、《老师很辛苦》、《吹泡泡真有趣》
●方萌:《学会感恩》、《数学老师生气了》、《第一次挖红薯》
●夏晶怡:《补裤子》、《怕蛇》、《逗猪》、《不想长大》、《看到试卷后的心情》、《好吃,耍
赖皮的梦梦》、《还是上学好》、《小气的大伯》、《毛燥的爸爸》、《我学会了抱抱子》、
《可恶的程攀》
●沈苇:《弟弟终于开窍了》、《姑妈家的狗疯了》。
●程艺然:《一只丝毛狗》、《停电》
●程琦:《笼物“鸡”》、《三打麻奖》(模仿“三打白骨精”写的连续日记)
●徐飘:《和弟弟打架》、《疯起来玩儿》、《好想弟弟》、《这是一个意外》
●王新亮:《爬树比赛》、《赢珠子》、《跳房子真高兴啊!》
●王婷:《谁是杀狗凶手》
●有一些同学的汉字书写比较潦乱,日记也写不长,但我仍从他们的日记本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标题,证明这些孩子关注到生活中一些“可写”的素材,并试图加以表现。“没有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绝对化,细一想挺有道理。例夏子豪、王盼、沈婉玲、沈闯、易阳、章正、刘莎等同学的日记中也有好的文题。
假如老师们再加一些指点,这些孩子的日记也同样可以写得长起来,有味儿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初中教学一线工作时,关注到国内学术界在“写作学研究”领域的若干学术成果,一直通过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杂志等报刊追踪这方面的学术动态,并与中国文章学会会长管金麟先生(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就“文章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书信往还,进行交流。(寒假得暇,可将当年的交流信函以专题帖形式上传《教师之友网》“理论前沿”栏目。)
最近十年,我在作文教学研究上有两个“兴趣点”,一个是进行了一个“写作训练个案”的追踪研究;二是关注农村小学生习作中“如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研究。
姜窑小学夏晶怡同学的《课堂作文本》和日记本请指导教师代我收集齐全,作为我向这个孩子借阅,请学校在本学期期末专函挂号寄给我(最好附上指导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各方面情况的专文),我会写出一份《个案研究报告》,上传《教师之友网》“习作点评”专栏,并请人教社《小学语文》月刊(全国小语会会刊)副主编刘捷博士等编辑同志也上网看看,作些指导。
拜托姜窑小学的同行们好好培养这个孩子。夏晶怡小朋友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抓取生动鲜活的写作素材,“裁切”这些素材的能力也挺棒!有培养成“写作尖子”的潜质。
咱们教小学的老师,如果不能为初中贡献学科“尖子生”,是一种遗憾;教一生的语文,教不出几个能写会说的学生,是一种遗憾。
●也有许多同学,整本日记全没有“文题”。最典型的是王柳姿、黄思、王英三位同学,日记写得挺认真,甚至不厌其烦天天写上“日记”或“日记一篇”字样。因为没能得到老师的提醒,还没能尝试“为日记加标题”这种训练形式。
●和在三汊镇小调研时获得的感受完全一样:学生的汉字书写良好习惯在低年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书写水平并未随年级提升而提升,反倒越写越潦乱。例如沈壮、沈康、左勇超这几个小男孩,老师们可否在如何把字儿写得工整漂亮上“逼”一下,“手把手”个别指导一下?
四、与姜窑小学语文组朋友们聊天
——我们的“调研”活动是着眼细节分析,是同行间的一种友善的提醒,与“教管”行政方式的“检查”是不同的,仅供老师们改进/优化工作效果时的参考。
——一线教师工作的辛劳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无意于苛求,更非“挑刺”。看花易,绣花难,诸事一理。
但,认真地去干好每一件工作,总是我们(您、我、他)共同所想的。
我将江苏省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农村学校)杨瑞清同志的一段话抄下来,转赠姜小同仁,共勉之:
“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欢迎老师们跟帖讨论,批评指正。
五、在祝站镇姜窑小学调研之后想到过,但思之不深,思之未明的若干问题,罗列于后,请业务合作者马仲文先生和教育界同仁们,帮我一起思考:
——城乡教育失衡的真正原因有哪些?
——从“教师立场”来看,我们在农村教师管理上存在哪些不适合教师发展的障碍问题?(“科学量化”式的评价是否完全科学?不是被帮助、被指导而是常常被审视、被指责状态下的“检查”,一线教师是否欢迎?我们对教师的工作“管”到何种“度”比较好?是否应划定一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界限,解放教师的创造力,培植“个性化”的教师?既“管”又“导”如何?)
——“微型村小”(百余名学生,上十位教师,甚至几十名学生,上十余教师)的教管、教研如何进行?
——远程教育资源用得如何?一线教师(小学女教师居多,村小年龄偏大的教师不少)的在岗研修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常常只抓“赛课”/“发奖”,关注过教师工余生活吗?老师们是否有书可看,有报可阅?村小教师“得奖”的机会比镇小少,更比不上城区直属学校,如何“平衡”?如何关注在村小工作的有为有志青年?
——是按学术标准用人好呢?还是按“是否听话”、是否“围着我转”、是否“能为我办私事儿”为标准用人好呢?“校本教研”的空泛说教与具体到一校的微观操作之间的大片空白由谁来填补?
■附录:
赴祝站镇继光小学探望青年朋友王晓明时研读该校“首届学生作文竞赛”相关实物后作的札记
■管季超
08.12.24补记
——该校校长王小明同志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原在姜窑小学当语文教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赛”获一等奖,与我有过多次书信交流,后调镇小作教导主任,(期间应我之约,4次编制小语全区统一测试卷)今秋再调继光小学任校长。
我约马仲文同志专程到继光小学去看看他。
——小王同志与另一位青年朋友、教导主任沈敏江同志策划组织了该校首届小学生作文竞赛。10月16日下午初赛,23日下午复赛,3-6年级分别有11、15、11、15位同学参赛。初赛及复赛均提供8个题目供学生抽签写作。文题是半开放式的,附有文题阐释。
我花了约半个小时细看了复赛获奖卷,整体写作水平不高,但竞赛活动的组织是郑重其事,细致认真的。
——该校学生只有105人,教师14位,是“标本式”的“微型村小”。(但在该镇村小中,仍位列第三)目前农村地区这种“微型村小”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进行教学管理,颇值得研究。
——为节约经费,王小明校长自己亲自安装篮球架,为篮板刷油漆,正在干活儿。我想握握他的手,他满手油污。不想打扰他,鼓励两句,半小时后离开了该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