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阎连科:中国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最缺少作家自己的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6 17:4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阎连科:中国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最缺少作家自己的思想
2014年05月15日


阎连科

我把我的演讲的题目选择为:“我的理想仅仅是想写出一部我以为好的小说来。一部小说中没有作家最本性、最本我、最独特的“我以为”,那小说其实就不再是小说,而是作家本人的坟墓和棺材。


在台湾“世界华文小说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演讲
我把我的演讲的题目选择为:“我的理想仅仅是想写出一部我以为好的小说来。”这是一个很长的题目,让我把它破解开来,以批评家惯常的方法,分出几个关键词进行拆解的说明。
她总是叫我“连科哥”
说我的理想,请让我说几件少年之往事。
第一件,在我小时候,小的如一只兔子刚会出窝晒太阳,一只小绵羊刚能走出羊圈寻找它爱吃的一把草——那时候,我也许是六岁或七岁,饥饿像链条般,每天都拴在我的脖子上,想要把我吊死在空中,将我的喉管勒成一根无法透气的枯枝或败草,想要把我的生命如掷铁饼的运动员,一下将它甩到狂野的坟墓边。就是这时候,我的父亲在20里外修公路的工地上,传话说让我去一趟,到他那儿有肉吃。我就在一天去找我的父亲了。我边走边问,一路谨慎,担心我找不到父亲,但却找到了丢失的门扉。然而,饥饿也是一条通道,我还是一早出门,午时到工地见到了父亲。他拍拍我的头,拉着我的小手,把我交给了工地上的炊事员。炊事员就把我领进边上的一间小屋子,给我端来大半碗煮熟的肥猪肉——那一天,工地上杀了一头猪。同时还给了我两个白馒头,然后,他把糊了窗纸的窗户关上了,把屋门从外边锁上了,不让任何人看见我藏在屋里正在偷吃肉。
我就在那一片漆黑的小屋里,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了那大半碗肉,还又喝完了半碗完全等于是油的煮肉水。从此,我知道了猪肉是白的比红的香,肥肉似乎比瘦肉更可口。可是,在我从那间小屋出来、挺着肚子要走时,我的父亲在送我的路上问:“你全都吃完了?没有给你姐姐留一点?”——那时候,我姐姐常年生病,每天都躺在病床上。那时候,我看着父亲的目光,来自我内心对吃的、贪婪的懊悔,如同我在路上顺手捡了一样东西,结果却成了贼一样。那个周末的下午,我手里拿着父亲没舍得吃的一块熟肉,用纸包着回家时,一路上再也没有吃肉时的香美感;没有那种幸福感。我一言不发,默默走着,多年之后,今天回忆起来,还有一种无法消退的委屈和愧疚。
第二件事,是我们村里有个脱发的病人,男,小伙子,俗称是秃子。因此他一年四季头上都戴着一顶帽子。冬天戴棉帽,夏天戴一顶单布帽。天太热时,也会戴草帽。因为是秃子,因为头皮有病难看,就没人会去把他的帽子摘下来。谁突然去摘他的帽子时,他就和谁打架,并朝死里打。他敢拿起一块砖头朝对方的头上砸。因为他的头上戴的不仅是帽子,还是一种他做人的尊严和神圣。
然而,这一天,村人都端着饭碗在门口吃饭时——乡党委书记——那时不叫乡,叫公社;叫革命委员会——我们村有幸一直是公社——乡所在地——那天相当于乡党委书记的革委会主任,突然把秃子的帽子摘下来,一下抛在空中,让那帽子打着旋儿朝下落。这一下,他动着小伙子的神圣了,冒犯小伙子的尊严了。小伙子大喝一声,举起饭碗就要朝革委会主任的头上砸过去。这时刻,这才叫千钧一发,才叫危急时刻。就在小伙子要把饭碗砸将过去时,就在村人们以为局面不可收拾时,可小伙子下子认出扔他帽子的不是别人,正是相当于乡长、书记的革委会主任了。
气氛极度安静了几秒钟。那时真是一针落地,犹如一声巨响。可就这时候,几秒钟,小伙子把举在头顶的饭碗,又缓缓收将回来了。他用柔和的、对不起的目光看看革委会主任,转身从革委主任身边默默走过去,默默地拣起帽子,戴在头上,默默地离开大家,端着饭碗悄无声息地回家了。
他走去的身影,柔弱无力,宛若深秋在空中无奈落下的一片叶。这片秋叶在我的头脑中,从我的少年飘到我的中年,还没有找到落脚地,一直地飘着、飘着,总是飘在我的记忆里。
第三件事情是,刚才我说的我们那儿修公路,要在我们村头的河上建造一座桥。桥是我们那儿自盘古开天后修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水泥桥。来修桥的是省会郑州的第一桥梁建筑公司。而这公司中有一对夫妇是钢筋工,广东人,借住在我们家。这家人专爱吃狗肉,非常让人烦。可他们家有一个小姑娘,比我小一岁,叫见娜,长得漂亮,穿得漂亮,走路蹦蹦跳跳的脚步,如弹奏钢琴的手指一模样;脚步声和音乐一模样。她总是叫我“连科哥”,上学放学都拉着我的手。我总爱替她背着书包让她空着手。我以为,生活本就这么阳光灿烂,春暖花开,连从天空落下的雨滴和冰粒,都如一对少年踮着脚尖奔跑在田野的脚步样。然而,然而在一个假期里,我去深山区我的姑姑家里住了几天,当我回来时,村头的路修通了,那座桥异常傲然地竖在村头河面上。可那些修桥的人,总是拉着我的手叫我哥的那个小姑娘,他们全家突然不在了,随着建筑公司不知搬到哪去了。
那个叫见娜的小姑娘,给我留下了她用过的铁皮铅笔盒,作为纪念她就消失了。永远消失了。除了在我的回忆中她会出来和我见一面,之后就连我把她写入小说作为文学的寻人启事,也没真正见到她。
感伤如同岁月的雨季;岁月如同雨季中的伤感。我就这么从少年走入了青年,在20周岁时离开了我的故乡,当兵了。当兵之后我在新兵连的第一顿晚餐是吃的包子。那一顿我吃了18个如拳头大的肉包子(还有一位我的同乡战友吃了22个)。第二天连队吃饺子,我和全连的士兵,每人都平均吃了一斤多饺子。我亲耳听见新兵连长在电话上,向营长汇报我们这批来自穷乡僻壤的新兵情况时,他骂我们全是猪。他对营长愤怒地说:“这些穷小子比猪都能吃!”他骂我们,可我们——是我,一点都不生气。一点都没像我们村有头病的小伙对革委会主任那样黑下脸。因为来到这座豫东的军营里,我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见了电视机;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打排球,知道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赢得了三连冠。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读到了外国小说,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著名小说《飘》。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中国是有翻译小说的。此前我在乡村看的全部是中国“红色经典”的革命小说。我以为全世界的小说都和中国的小说一模样,故事中百分之七十、八十的革命加上百分子三十或二十的爱情,就是百分百的最好小说了。是《飘》让我明白,有太多更好看、更伟大的小说和中国的革命故事不一样。它们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之后我以《飘》为桥梁,跨过阅读的河水,去读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托耶夫斯基、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契诃夫、欧·亨利、杰克·伦敦等。我读所有19世纪能找到的名著和18世纪那些大家的作品。当这些作品读多时,当我也开始业余写作、并因此去回首往事,翻捡我过去的记忆时,我刚才说的那三件少年往事的意义,就因为文学、因为阅读发生变化了。
原来,我以为我跑二十里路去吃大半碗肥肉是因为饥饿才去的,后来,阅读和文学,让我明白那不仅仅是因为饥饿。还是因为理想。因为渴望今后吃饱吃好的人生理想我才跑去的。
原来,我以为村里有头病的小伙子,没有向革委会主任动粗打架,是因为害怕妥协的;后来,阅读和文学让我明白,那不仅仅是害怕,还有几乎所有的人们对权力的敬重和恐惧。
原来,我以为我和那叫见娜的小姑娘的分手,是天真无邪、情窦初开的惆怅,后来,阅读和我文学让我明白,不仅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你对某种来自都市的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大约,这也就是我少年时的向往和理想:向往吃饱吃好,向往受人尊重,向往现代的都市文明。这三种向往集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理想:希望离开土地,到城里去,自我奋斗,寻找自己人生需要的一切。这就是我首先要谈的,关于理想。
开始去想“我以为”这三个字
当我的理想,仅仅还有文学时,写作成了你的唯一。阅读成了你最有意味的日常。于是,你在接近三十岁时——三十而立,开始了拼命的写作。那时候,我写小说确实是“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这个写作速度,简直就是一部文字的机器。但到了1995年,有出版社给你出版你全部作品的文集时,你有机会回头重新阅读一下你写过的全部作品时,你发现你写了几十个中篇,可这几十个中篇,可能讲的是一个故事;你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可这些人物大同小异,几乎也就是一个人物。
你惊呆了,你惊呆了你自己的重复。
你愕然了。你愕然自己的写作,正在自己画的文学圆圈中循环往复,以为是不停地前行,其实是在原地踏步。
你很郑重地对自己的写作总结说:“你几乎全部的写作,都是在生产文学的垃圾!”出版,是对纸张的浪费;阅读,是对读者时间的浪费。你开始去反省这些问题。开始去想“我以为”这三个字。你开始去回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三十年,那些几乎成为“中国经典”的革命文学,和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放在一起比较时,“前三十年”文学中最缺少的就是作家个人的“我以为”。那些小说的思想,是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统一发放的思想,不是作家自己的思想。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是被政治“核准”的人物,是统一了尺寸、身高、肤色、衣服和发型的“统一人物”,而不是世界文学中说的“这一个”。这些小说中没有作家的“我以为”。甚至连作家个人的影子都没有。包括许多作家使用的最具个性的语言中,都没有作家本人的“我以为”,更不要说故事、人物、命运、思想和怎样写的方法了。

在卡夫卡的写作中,是卡夫卡最个人的“我以为”拯救了卡夫卡,开启了新的作家最本我的我以为。
加缪的写作,与其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倒不如说是加缪文学的“我以为”,成就和建立了加缪最独特、本我的“我以为”。
伍尔夫、贝克特、普鲁斯特和福克纳,还有以后美国文学上世纪黄金期中“黑色幽默”和“垮掉派”,再后来拉美文学中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和卡彭铁尔等,他们的伟大之处,都是在文学中最全面、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作家本人的“我以为”。
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几乎就是作家本人“我以为”的展台和储柜。是一个“我以为”的百宝箱。
一部小说中没有作家最本性、最本我、最独特的“我以为”,那小说其实就不再是小说,而是作家本人的坟墓和棺材。
我的理想仅仅是写出我以为的一篇好小说

于我而言,今年已经55岁了——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年龄。以我自己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以对我家族的生命遗传来认识,以对我今天在写作中时时出现的“力不从心”的程度讲,我不能相信我到了七十岁还可以激情澎湃、行走如飞,坐下来就思路敏捷,可以源源不断地讲述和写作。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对什么都不能明白时,你的身体是健康的;而当你明白或接近明白时,你的身体和生命已经日落西山了。就是还可以老骥伏枥,也不过是夕阳之红。生命不是最美不过夕阳红,而是最伤不过夕阳红。诚实而言,我不能相信我过了六十岁、六十五岁,就是生命中没有意外、还算健康,也还能和现在一样,可以在《四书》中那样坚强地去面对人的境遇和民族的苦难。可以像《炸裂志》那样激情、讽刺、幽默地去叙述故事和情节——这样说不是说《四书》和《炸裂志》它们写得好,而是说,我今后可能写得越来越不好。岁月、年龄、命运,在不出意外时,大约还会给我留有五到十年最好的写作期。而在这五至十年间,我到底能握笔写出三本、两本什么小说呢?这是我最大疑虑,最大的不安,命运中最大的未知。因为,到现在,你都还没有在“我以为”中停下脚来,看见什么,发现什么,抓住什么,仍然还是在“不知、怀疑和尝试”中,寻找和奔走。

我的写作,就是在不知和怀疑中不停地寻找和行走。在这不知、怀疑和行走、尝试中,我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里运送粮草的木牛和流马。《三国演义》中没有描写木牛流马的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但在我的家乡,在民间的土地上,却有一个极其神秘的传说。说中国的木匠之神鲁班,最大的愿望不是用木头建造人类必需的房屋和家具,而是用木头创造生命。鲁班的手艺是那样精湛高强。盖房子,做家具,是因为有了鲁班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屋舍和家园。我们今天所有与木头相关的家具、用具、房舍和大型建筑与建造,都是鲁班的遗产。然而,鲁班一生最大的愿望,却不是为了这些,而是要用木头创造生命,制作出不用吃草就可以耕地的木牛,不用喂养就可以拉车的木马——这是我们人类要建造没有动力就可永远转动的机器——永动机最早的梦想。鲁班一生的努力,就是要用木头制造木牛、木马的生命。如此,他一年一年,十年二十年,终生努力,都是要在命运中找到并绘出制作真的、活的木牛、木马的秘诀和设计图。正因为他终生没有找到这些,他又一生才都在寻找和劳作,所以在他年老之后,在他病入膏肓之后,躺在垂死的病床上,为一生对木牛木马的钻研、寻找、设计、失败而感到两手空空、死难瞑目时,神灵在他的昏迷之中,把设计、制作木牛木马的图纸送进了鲁班的头脑。

鲁班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把木牛木马的图纸从他的头脑中绘制出来而平静、微笑着离开世界的。我家那块土地上的传说讲,诸葛亮在战争中制作木牛流马的图纸,就是鲁班的子孙在代代相传之后,交给了诸葛亮,使诸葛亮制作了木牛流马,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和巩固了蜀国。但他的这些丰功伟业中,没有木牛流马的建造是不可思议的。而这木牛和流马,却是鲁班创作、设计出的木牛流马图。

回到我已经55岁的写作上来。在我有限的最好写作的时期里,我还没有那个全新、完美的“我以为”,无异于我还没有诸葛亮手里制作木牛流马的图。而鲁班,他一生都在寻找和设计木牛木马图,可在生命的最后设计出来时,生命却不允许他亲手把有生命、会呼吸的木牛木马创造、制作出来,献给他所喜爱的世界和人生。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鲁班在他生命结束之前,他能不为没有亲手创造出木牛流马感到遗憾吗?他的遗憾,如山如海,我们活着的人,将永远无法体会。而写作,是一个个体的劳动。是无限放大“自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去说,也是个人价值最大的实现之过程。所以,我还希望在我最好的写作时期里,能让我如鲁班样最后创造、设计出木牛木马图纸来,让我找到那全新、完美的“我以为”,并且,还要像诸葛亮那样制作、创造出一个、一架文学的木牛流马来。

也因此,我才这样说:我最大的理想是在我的人生中仅仅写出一篇或一部我以为好的小说。

(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8:54 , Processed in 0.1012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