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字在自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9 19: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字在自在

——胡秋萍访谈

来源:《书法导报》  发表日期:2014年11月26日第46期第11版:关注  作者:胡碧波

来源:《天水晚报·文化周刊》  发表日期:2014年9月27日第16版  作者:胡碧波

时间:2014年8月8日
地点: 天水南郭寺枥围艺术馆
采访者:胡碧波
受访者:胡秋萍


    8月8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胡秋萍,在甘肃天水给听花堂书法工作室的学生授课,期间在天水南郭寺枥围艺术馆,胡秋萍导师就当代草书发展及书法与个人修养关系等有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胡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龙城——天水。刚从有关媒体了解到,国家画院采风团正在重走丝绸之路,这是不是您来到天水的机缘?
    胡秋萍:是的。我们国家画院承担了文化部丝绸之路的文化项目,从北京出发到宁夏银川、青海、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8号到天水,我们听花堂授课活动也刚好安排在天水,希望同学们在上课之余能到麦积山、《西狭颂》、杜甫草堂等风景名胜看看,汲取天水这个丝绸之路重镇源深的文化资源,从而使同学们扩大视野增进文化底蕴。
    记者:在丝绸之路采风活动中,您肩负着哪些工作?
    胡秋萍:在中国国家画院丝绸之路美术创作项目中,我们书法篆刻院主要承担的是诗词搜集和书法创作工作。作为一个书法家,以书法的角度考察丝绸之路中的文字书写遗存,探索研究民间书法的发展脉络以丰富创作。
    记者:前不久,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了成功,麦积山石窟也获取了“世界级名片”,您对麦积山有何认识?在您的印象中,天水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胡秋萍: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同时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镇。这里是大地湾文化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是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的重地,令人欣慰的是优秀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保护。具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保存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其壁画和雕刻石碑,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在中国四大石窟中有其独特的位置。麦积山的雕塑令人震撼,我们祖先的智慧令人骄傲。游历天水这座古城,给人一种小江南的韵味。这里环境优雅,树木丛生,空气清新。诗人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历尽千辛万苦,流寓来到了天水、陇南,写下了好多诗词,尤其是《秦州杂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发现天水人非常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敬畏书法艺术,为人忠厚质朴好客。感谢这里的新老朋友,感谢这里的百姓对书法的喜爱!
    记者:谢谢胡老师对我们天水的肯定!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时间来天水传经送宝。另外,请问您近几年的创作展览活动有哪些?您是如何从地方画院走进中国国家画院的?
    胡秋萍:我在书法这条路上一路走来,没有经过学院科班的严格训练,凭着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数十年来执着于书法艺术本体的研究和字外功的修炼。2004、2005年在北京做访学,使我对传统文化和书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200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了“但凭素笺翰墨寄浮生——胡秋萍书法艺术展”。2006年,在湖南长沙举办了“胡秋萍书法艺术展”。2008年,在我的出生地开封举办了“故乡情——胡秋萍书法艺术展”,2010年,在郑州又举办了河南代表书家“乘物游心——胡秋萍书法艺术展”。2011年,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2012年,我有幸调到中国国家画院。进入国家画院后我感觉压力很大了。杨晓阳院长对中国国家画院的定位是:“中国国家画院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代表中国。”我审视自己的书法创作是否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我觉得还有距离,因此在学习、创作和文化修养等方面还要更加努力,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记者:您是如何做到从王铎、米芾,再到魏晋二王的转变?您对草书有何理解?
    胡秋萍:2005年,《中国书法》杂志上发表了我的一篇短文《我从王铎走来》。从上世纪80年代王铎书法的兴起开始,我作为一个河南人,从地域来说,王铎是孟津人,是河南的文化资源,而我出生在黄河岸边,应该珍惜地域文化赋予我们的资源。于是我选择了王铎作为草书的入门。十多年来,在书写王铎的过程当中,同时兼习米芾、汉碑、魏碑等,同时以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来滋养我的书法艺术。我认为对于一种书体的学习若一直走下去,也许会在某一种书体上有所收获,但若想成为 “一人一品”式的书法家,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溯汉魏,追寻书法艺术的源头。必须要既有深厚的书法传统渊源,又有鲜明的当代性,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近十年来,我有计划的补课,对历代草书进行学习研究,并将自己的体会与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分享。《历代草书赏临》前两年已在《青少年书法》杂志上连载,目前正在做修正补充的工作。这个补课无疑会使我的书风产生变化。在历代草书中我较喜欢二王、张旭、怀素、黄庭坚的草书。我以王铎为基石,吸收他豪放、大气、厚重的风格,同时上溯魏晋、唐宋,苦心琢磨张旭、怀素的书法气象、笔法、结构。喜欢黄庭坚的草书,尤其是他的《诸上座帖》,结体移形变位,字体俯仰欹侧,重塑空间结构。把中国的草书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觉得黄庭坚的诗词是一种极致的理性,而他的书法却是变化诡异的,不知为什么?黄庭坚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草书大家,是因为他变化莫测的大草,如果没有他的大草,他就不可能成为影响后世的书家。因为他的行书横竖画长枪大戟的表现有点流于平庸。而他的草书崎恻变化诡谲的格局和气象,令人似乎无法模拟和学习。我曾在一篇散文《字在自在》中写到,草书是很难临摹的,你能学到他的笔法、形体结构,却难学到他作品的气韵和神采。
    当代草书发展比较繁荣。近些年,在一些单项展、全国大展的评选中,草书占展览书体比例较大,这说明有很多人喜欢草书。草书在五体书中艺术性最强,尤其是它的抒情性令很多人迷醉。草书书写速度快、变化性强,可以在瞬间抒发自己的性情。但仅仅一味抒情,而没有法度和笔墨、结构作为基础,只能是疯子发疯乱抒情。我认为草书是极理性和极浪漫的书法艺术,因此,要想学好草书就要先锤炼笔法。其次,记住草书的字符。第三,要有文化修养和才情。古人说“草贵流而畅”,这是指一种内在贯注始终的飞扬气韵,如果你的线条没有流畅起来,即便你写的是草字,那也只是草书的字符,而不是充满生命灵性的草书艺术。只有把自己的感情融进点线、笔墨,并完美地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好的草书。
    记者:当今书坛,是一个草书繁盛发展的时代,您作为草书的代表书家,对草书的发展走向有何看法?
    胡秋萍:不敢称代表。草书的未来是无法预测的,因为艺术就是无中生有,当它还没有诞生出来时很难有一个很明晰的预测。在当代有很多人喜爱草书,肯定会有一个令人欣喜的草书高峰出现。
    草书起始于汉代,成熟于魏晋,鼎盛时期应该在唐代,明清也是个高峰。中国书法从上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草书越来越热,就收藏界对草书的追捧,胜过对篆隶的喜爱。草书独特的艺术性也许更适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情感表达。我们处于艺术的多元化时代,多元的时代必然产生多元的艺术。现在是一个东西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轻轻点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到西方前卫的现代艺术。草书结体的可塑性和毛笔的“为软则奇怪生焉”的抒情性,墨汁和宣纸的敏感性和相互渗透的变化莫测,有无限的再创造空间。但不管你的空间结构、还有墨色的变化,无论怎样奇妙的变异,都要既有古意又要有当代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把汉字写成连笔字就是草书,其实不然。我认为,真正的草书应是应该按照中国书法特殊的笔法和草书的结体来表现笔墨情趣和创作主体情感的书写。草书艺术无论将来如何发展和创造,始终不能脱离汉字和书法的特殊书写材料。
    记者:听您的学生讲,您是一个崇尚传统的书家,这也可能是您艺术之路越走越远的根本原因,请问您对宗古的学术态度有何见解?
    胡秋萍: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的学习离不开对于传统的临摹。王铎说:“独宗羲、献。”我们小的时候,读不懂这句话。一路走来,学习书法四十多年,如果有几天不临古人,就感觉笔锋在宣纸上不顺畅了。书法必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之意。你不宗古,笔墨便不入眼、不耐看,只有虔诚的临习古人的东西,和古人对话,甚至揣摩他们的书写状态,经年累月才会脱去俗性。有了古意还不够,还要能写出自己的性情修养和艺术审美追求,这样的作品才能有感染力有韵味有格调。要重视对古典书法境界的追求,学习古代书论,关注当代姊妹艺术,相互借鉴反观书法本体,彻悟书法艺术真谛。但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传统,如何吸收经典?当然这是一个大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吸收。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个人修养与书法关系?
    胡秋萍:个人修养和书法关系太重要了。一个书法家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国学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文品格,兼修文艺理论哲学,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否则,字会越写越僵、越写越死。看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他的生命状态。解决了笔墨技法之后,文化修养越高,书法创作的格调也就越高。我常对学生说,要多读书,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书法作品格调的唯一途径。
    记者:听说您一直在潜心做学问,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近两年来您在做什么?
    胡秋萍:谢谢!不敢妄称学问。这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学问。去年年底,我的《听花堂诗语》,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上册是我创作的诗词,以书法来表现。我从1986年进行诗词创作,精选了160首诗词,用诗稿的形式和小品的形式来创作。下册是我写的随笔、散文和访谈录音整理,还有我绘制的小插图。这样也许能给书作增加一些文化感,希望多一点素雅、简净、大方的文人气。这本书的设计者王成福是我的学生,当初,我们力求设计的简单、大方、空灵,既有文化韵味,又有女性意识。现在书出来了,不是很豪华,但能够体现一个作者的心性和文化追求。
    接下来要做的事,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所提的问题和创作的作品会不断激发我对书法的艺术思考。二是继续补课。希望把自己之前在《青少年书法》杂志上连载的《历代草书赏临》进一步修订充实,能把这本书整理出来,奉献给书法爱好者,是我的心愿。
    最后,感谢热爱书法并一直关注我创作的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33 , Processed in 0.0730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