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经典 尚友巨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0 13:5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经典 尚友巨人
             王尚文
课文始终是我们语文课本的主体,因此,课文的编选对于语文课本的编写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以我自己1996年至99年参与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编辑工作的体验来说,常常让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甚至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因为选文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精神世界的成长,引领学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选文的底线就是两个字:经典!阅读教学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对话经典,尚友巨人。
婴孩儿童的语言学习,离不开模仿,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同样离不开课本提供的范本;尤其我们汉语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的“人治”的语言(王力),运用不可能全凭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控,主要通过朗读、默读、背诵范文等而习得。1990年语文高考试卷有一道题目,是把一个中心词的六项定语的语序打乱,要求学生正确地进行排列。我当时曾向部分考生进行调查,结果是:无论对错,全凭感觉排列,无一例外。当然有关的基础知识是有的,只是老师没有讲过:(1)带“的”的定语排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但数量词作定语往往在带“的”的定语之前,而表示领属的定语只能放在带“的”的定语前头。(2)几个定语都不带“的”,一般的次序是:最前边的是领属性的定语,然后依次是数量词、形容词、名词。确实比较繁琐难记,教师也容易忽略不讲。即使教师讲了,学生背了,也容易忘记。学生语序正确与否的感觉从哪里来?依靠平日的阅读积累而成。歌德在同爱克曼的谈话中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计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2页)经典的,当然就是“最好的”。
     古今中外已经有无数的精辟论述透彻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必要,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只有经典才是语文课文的不二选择。如果书籍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经典就是人在向人生成过程中的灯塔、路标。书山巍峨,书海浩瀚,而青少年岁月短暂,中小学功课繁多,用于学习语文的课时十分有限,不让他们在这极其宝贵的时间里学习经典,而读一些不经读不耐读的平庸文字,简直就是一种犯罪!经典就是语文课本的天,不让学生学习经典,就是一种逆天行为,甚至可以和秦始皇、希特勒烧书相提并论。走笔至此,我想起了龚自珍的诗句:“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在他看来,像宋于庭这样的人,万里挑一,和他结识订交,受益无穷,即使只握一握手,自己衣袖上所染的香味也能保持三年之久。而我们从书山书海里挑选出一些经典,让学生阅读,背诵,对学生的影响远远不止三年,而是一辈子!读一篇经典,胜读十篇百篇一般文章,可收“以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的功效——这并不是一个多少篇一般文章能够抵得上一篇经典的数学题,不是,绝对不是,经典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读鲁迅、老舍,才能真正领略现代汉语的风采,才能真正感悟现代汉语所达到的高度、所具有的力量;只有读曹雪芹、托尔斯泰,才能激发人性中真善美的因子,促使人们去走向上一路。经典课文就是让学生结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巨人,并且成为终生的良师益友。
我们有许许多多好的语文教师,不少的堪称优秀、卓越;但也不得不承认也有尚未完全达到及格水平的教师,怎么办?我认为,语文教师教经典,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学经典。学、教经典课文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所谓“最佳”,是指政府无需为这一途径另外花钱,教师不必离开岗位异地进修,并且可以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培训的其它途径。课文平庸,课本糟糕,对于学生固然不好,对于教师教育也是百弊而无一利的。总之,没有完全及格的教师,遇上平庸糟糕的课本,那才真是一场灾难。
编选课文,除了经典这一要求,还得充分讲究不同年段学生不同的需求,务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不赘言。
就目前课本的实际状况而言,似乎不能说完全不重视经典,但却存在对所选经典不够尊重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是胡乱删改,这非常要不得!1996年我参加编写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第一册时,发现所节选的老舍《我的母亲》里,有一句是:“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觉得其中“勤” 字欠妥,拟易以“辛”字。由于老舍已经作古,无从请益,只得由我们自己拿主意。于是我们召集了编委会全体会议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决定将“勤”改为“辛”;同时形成一个决议:若要改动所选课文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交由编委会全体会议充分讨论后定夺并记录在案,任何个人不得自作主张。
经典,只是给课文的编选划出了一个范围,具体到究竟选用什么样的课文、按照什么样的思路编排还是大有讲究的。当年浙江师大版课本前两册,各种不同文体、内容的作品混编,旨在激发兴趣,指点门径,着重感受、感悟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第三册,学习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言语变体;第四册,了解感觉、思维、联想、想象等言语心理;第五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鉴赏;第六册,大略交代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线索。文选部分分精读、泛读两编,各20篇。另有“一周一诗”,每册约选15首左右。课文如果是译文,我们总是设法找来不同的译文,反复比较,试图找出最好的译作。我们有一个理念是,我们读的其实不是托尔斯泰的原文,而是汉语译文,必须尊重译者的再创作。课文的编选,我们还遵照鲁迅的见解,选进了作家同一篇作品的改稿与原稿;选进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杜甫、戎昱、白居易、王涣、王安石等关于王昭君的诗作;相近题材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苏东坡的《日喻》、钱大昕的《弈喻》,列子的《朝三暮四》、刘基《楚人养狙》等。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时我认定语文是一门课程,它虽然担负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任务,因而为之正名曰“语言文学课”;但没有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加以区分。新世纪以来,我曾呼吁“语”“文”一分为二,汉语课专注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即母语教育的任务;文学课则致力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后来我发现这不现实,太理想化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强调语文课程的复合性特征。这可是有教育部的文件作为依据的。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和文学、数学……等八个学习领域。”它所说的“语言和文学”指的就是语文和英语,可见语文是“复合型”课程,它承担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这两项任务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语文课程包含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两块,决不意味着每篇课文的教学必须同时兼顾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恰恰相反,绝对不能笼而统之,混而杂之,不同课文的教学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或侧重汉语教育,或侧重文学教育。所谓“兼顾”,实际上很可能只是 “双输”的代名词。由此说到语文课本的编选,我以为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编出复合型的课本,即一个本子、两个部分,即“汉语”部分和“文学”部分。汉语部分以经典的实用文为主,辅以深入浅出、切实管用的汉语文知识,文学部分则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辅以浅显的必要的文学常识。
最后,还有一个必须讨论的重要问题,就是文言文的问题。文言文一定要学,我想大家谁也不会有异议,“汉语”当然包括古代汉语,“文学”当然不应排除文言的文学经典;问题在于文白的比例。我认为还是得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从“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这一定语看,当指现代汉语无疑。据此,我们拿捏文白比例肯定以现代汉语为主,应该不会有错。至于具体比值几何,可以进一步商量。
课文的编选,固然不能没有正确理念的统帅,但最为关键的还是编写者的腹笥与眼光,腹笥富厚则选择范围必广,眼光敏锐则所选文章必准。这些都要靠长期勤奋的积累、训练与学习,一时半会绝难奏效。
                                  2005.5.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55 , Processed in 0.1357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