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一定有方法———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16:4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一定有方法———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聂震宁

  201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全国图书市场上有一本受到追捧的图书,竟然是阅读学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早在2004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在图书市场上一直表现平平,属于畅销书一类。可是,自2012年以来,此书渐渐就热了起来,今年更是声名鹊起,上半年就进入社科学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名,三年多来已经累计销售50万册。

  看来,阅读需要方法。

  承认阅读有方法,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古今读书人,大都更为坚持阅读是各有各的方法。许多名家读书名言句句在理、字字珠玑,然而,却也各师各法,各行其是,较少有从各种方法中提炼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阅读方法,提炼成一部既成体系又科学实用的中国传统阅读学。在阅读学术方面,我们总的状况还比较粗疏,这是不能不承认的。

  阅读一定有方法。

  阅读是一门学问,而且应当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问。阅读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是认知科学中的重要学科,是科学文明前进的助推器,掌握好阅读学并使之发挥应有作用,不仅对教育、学术的发展有更好的推动,还会对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有相当的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美国初版于1940年,当年即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作者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获得成功后的第32年,艾德勒又大幅增订改写推出新版。他邀约一位叫做查尔斯·范多伦的教授合作改写。查尔斯·范多伦是一部叫做《益智游戏》电影的主角原型。这部电影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得出来。电影的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才气过人的年轻教授,即查尔斯·范多伦。他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成了持续轰动、家喻户晓的媒体英雄,然而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坦承主办单位为了制造奇迹而作假,提供给他一些问题的答案。最后这部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艾德勒收留了现实生活中跌入低谷的范多伦教授,请他协助自己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并共同打造现在我们读到的1972年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关于这部书背后的传奇,今天的读者已经不太在乎。对于此书的热捧,乃是出于对此书内容的认可。

  此书共分为四篇21章,四篇为: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最终目标。

  第一篇是讲述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基础阅读主要描述了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只要掌握了语言和文字就能够达到。检视阅读则讲述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应当先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要了解书的类型,作者的目的或者意图,对读者有什么帮助等问题,并且要仔细看书的前言、索引,特别是目录。这样才能够在花时间看这本书之前,对此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做出阅读的最后决定。看起来这些讲述好像很普通,然而,它们常常被我们所忽略,这些忽略造成了我们后来阅读的许多困难和损失。

  第二篇讲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用在阅读论说式的书籍。作者列出了分析阅读的十五个步骤,要求读者先分析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诠释内容,最后评论这本书。

  第三篇讲述不同类型的图书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书中列举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包括对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图书,对这些不同书的阅读方法做出介绍。通过作者清晰的描述,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对于阅读想象文学,此书要求读者一定要尽量快地把全书看完,而不要将故事情节分割得太厉害,否则将掌握不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也就掌握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想法和感觉。作为一位文学作者,我还不曾想到过“要尽量快地把全书看完”的阅读建议。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具有对阅读心理学的把握,还具有丰富的文学阅读的审美经验。

  第四篇讲述阅读的最终目标,由此而提出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亦即比较阅读,此阅读方法主要针对在研究某一主题,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这一阅读方法显然是针对专业研究者和写作者。作者的介绍无疑对许多论文写作者具有几乎是面授机宜一般的诚恳和严肃。无论多么自负的专业人士,面对如此诚恳和严肃的态度,难免不为所动。

  全书条分缕析地讲述了阅读的各种要求,足以让我们对阅读的实践拥有了理性的态度。与此同时,作者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一是成功的阅读,态度应当是主动的。作者认为,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自然更多一些。正如书中所言:“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越是带着积极主动的态度,阅读越发有活力,越发读有所得。

  二是成功的阅读,应当是有目的的。阅读的目的能够增长阅读的理解力,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浏览以获得资讯。反之,读者必将降低自己的理解力。书中说道,阅读的目的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在信息时代信息泛滥,阅读的目的性遭到前所未有消解的今天,这一建议堪称一记当头棒喝———作者改写此书时还只是20世纪70年代之初,那时人类尚未进入信息时代,不可谓不具有相当的先见之明。

  三是不断地阅读,但要选择地阅读。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的这个经验和体会。这实在是经验之谈。记得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其小说《死魂灵》中刻画过一个嗜书如命的人物彼什伽秋,那人毫无选择,毫无目标,什么书都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此书要求我们选择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四是掌握读书的速度。书中对读书的速度主张既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主张不同的书用不同的速度,甚至读同一本书,也不能自始至终采取同样的速度。速度关系到阅读的目的和不同的书籍对象。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这样的意思: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要咀嚼与消化。我想,需要咀嚼与消化的书就是书中指出的那种能够“超越你头脑的书”。

  此书译笔优雅流利,全书通畅易读。二位译者之一的郝明义先生,原为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是大陆出版界的老朋友。记得十年前他曾经跟我谈到过此书,我那时还不曾关注阅读学,故而只是当故事听了一下。而郝先生一经认定此书,便全身心投入翻译和推介。从郝先生所写的译序可以看出他对此书的推崇:“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6:11 , Processed in 0.2024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