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散文的得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17:4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散文的得失冯小涓


  2012年秋天,我作为四川文学奖散文组专家评委,阅读了近4年出版的10多部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集,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散文,一是受新思潮影响写作的新散文。前者注重文章结构,选取生活场景时注意剪裁,整篇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注重语言锤炼,优美而不枝蔓,诗意而不随意;注重思想锋芒或感情深度,或论理或抒情都是理直气壮,激情澎越,独显风骨,独抒性灵,沛然发自胸臆,绝不故作高深或无病呻吟。文势如行云流水,曲尽人心之妙,语句自然,摇曳多姿。行文之间,文势起伏,生气流淌。这些写作者,大多有丰富的人生历练,痛得锥心,乐得天然。写作就是内心的裸露,灵魂袒露在字里行间,如同无遮无拦的裸奔,率直之间自有打动读者的力量。我猜想,这就是提笔写作传统遗存的一类作家,笔连心,墨同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把文学和文字看得如同生命一样神圣。这种写作如敲骨吸髓。书写的目的,在于不得不发,像呐喊像倾泄。这样的散文要靠时间和情绪慢慢煨熟,写作的瞬间就是一次爆发。这样的作家注定不会高产,一生能给世界贡献几篇优秀的散文,就能在散文史上独占一席之地。如“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如一首《枫桥夜泊》传世至今的张继。散文史上,不乏这样的名家。李密《陈情表》、向秀《思旧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江淹《别赋》、孔稚珪《北山移文》、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王勃《滕王阁序》等都是如此。陶渊明的散文传世不多,但至少有两篇短文非常精彩:《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而《闲情赋》也颇见性灵。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达到书法史上的高峰,散文也堪称一绝。王维一封书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也成为散文佳品。像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一生的散文作品多则数十篇,脍炙人口的也不过数篇,多则10余篇而已。明清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高峰,公安派领袖袁宏道高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现了“芽甲一新,精彩八面”、“丽典新声,络绎奔会”的散文繁荣局面。这些或序跋或游记或尺牍或日记的小品,篇幅短小,格调雅致,一扫奏书或治国策论的冗长沉闷,洋溢着生鲜活泼的生命气息和心灵律动,一扫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载道主张,而独辟蹊径,强调“真”和“趣”。他们按自己内心的召唤生活,或读书作画,或寄情山水,参禅问道,逍遥自适。不与统治者合流,不与争利者为伍,有所不为而为,有所不取而取,宁为狂狷不为乡愿,表现了孤高品绝的文人气节。他们的精神秉承魏晋风骨,有嵇康、阮籍的影子,但又多了佛道的滋养,表现得更加从容平和、恬淡、自适、放旷逍遥。中国士人第一次不再依傍于体制,以从容的态势登上历史舞台,归有光、袁宏道、张岱等文人和唐寅、文征明、徐渭等一批书画家各呈异彩。

  仅从现当代来看,其中的佳作是《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国学大师季羡林几本散文集中,也就《老猫》《梦萦水木清华》《清塘荷韵》等篇什可算最佳之作。我因看过某些作家的散文印象很深,后来就买这些作家的散文集来读,读后便有些失望,对出版散文集也就心生畏惧,担心自己全面暴露后读者失望。后来细想,散文史就是一个无情的筛子,总是筛走那些细碎的东西,鳞选出独一无二的美文流传后世。不经过这样的遴选,我们要空耗多少时间呢?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个体,正是这些有限的智慧丰富了大千世界。

  我不懂绘画,但听说吴冠中先生晚年对自己的画作经过严格的挑选,保留了20多幅捐给美术馆。大画家尚且如此,散文作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因此,我主张散文写作者不要率尔操觚,一定要把散文写作当成一个精细活,认认真真地做,一辈子能挑出几篇散文就很不错了。一个小说家可以一部书立世,一个诗人也可以一首诗传世。一个散文家能有两三篇作品流传,也就不错了。

  当然,传统散文写作也有一些弊端,如面孔太老旧,结构程式化,语言缺乏诗意。特别有些人以为散文好写,既然小说和诗歌都难写,那就写散文吧!其实,散文也非常难写,写作者一定要有大量的阅读,知道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已经留下了什么,还有哪些空间有待开掘,这样的写作理性才能有催生创造的可能。很多写作注定是盲目而肤浅的。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如同泥沙与珠宝。在当下散文勃兴的热潮中,汹涌而入的大多是平庸之徒,拿不出一流货色,不过消遣而已。

  文化散文的泛化,尤其值得研究。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一批文化散文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但很快就让人腻烦了。旅游风光和文史知识的拼接,是这类散文的套路,掉书袋使文字越写越长,动辙几万字不在话下。真正的思想被淹没,真正的情感很贫乏。有的作品甚至沦为个别地方的文史读物。这类散文已散发出垂死和酸腐的气息。

  另一类散文是新散文,所谓的“新”,新在哪里?在内容上更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书写或内心杂乱无章的图景的呈现,篇幅上更趋向长篇散文。

  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这是当下很多正统的文学杂志仍在沿用的四种文学体裁。但眼下,一种糅合四种体裁的写作方式,像初冬出土的幼苗,摇曳出一丝淡淡的绿意。

  在散文界,前些年出现的所谓新散文,也让散文编辑和研究者感到迷惑。说他们是散文,不假,真实性是它与传统散文一脉相承的东西。但除了这点,它似乎没有传统散文的影子。比如“剪裁”,传统散文,剪裁得极其矫小、精致,而当下的这种文章,散得无边无际,像杂乱的大都市,像仓储式的超市,充满思维的碎屑、心理的流变,纷纷扬扬,漫无边际。传统散文往往是经过理智的筛子过滤的,是健康人的正常情感,而新散文,糅合着当代人瞬息万变的多种情绪,光怪陆离。

  阅读这种文章,有时也颇感迷惑。它是绝对真实,有散文的特征,又有小说的情节。以我拙作《鱼和我生命的四个小时》,编辑往往把它们当作散文发表,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文字不长,更像散文。但把它们视为一个短篇小说,又为何不可呢?

  有时候,这种新散文又与诗歌亲近。诗人是内心长期在诗意状态中的一种特殊个体。迷醉于想象、陶醉于冥想并非诗人的专利,哲学家和艺术家也都如此,一些散文家,或者真正的美文家也有着一颗诗心的。

  散文向小说投怀送抱,成就了小说化的散文;向诗歌暗渡陈仓,成就了诗化的散文。不变的是真实和散,真实性是前提和内核,散是它的形式特征。

  可以预见,这种跨文体写作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欢迎。小说的虚构性,源于人类对未知空间的想象和向往。但当代社会,地球上已没有陌生的空间,人们活得越来越现实,甚至鸡零狗碎。小说的读者正在逐渐减少。

  笔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撰文《民间写作将成为未来的文学潮流》。那些有着各自谋生经历和特殊感受的打工人群、妓女或牧师,强奸犯或证券商,只要他用文字表达,并且经过足够的文字训练,他就可能敲击键盘,写出不伦不类的文字来,而这些泥沙俱下的大众写作或民间语言中,或许会出现那么一些金子,会在文学的长河中,闪烁着让后人眼睛一亮的光泽。

  而那些专业作家的创作,是不是会越来越少呢?非虚构性的文章将如城市的垃圾,充斥各处。当然,众多的垃圾之中,也将可能淘到被遗弃的宝石或珍珠。

  由新散文到非虚构写作,一种融合散文真实内核、又融合小说情节特点的跨文体写作正在出现。

  纵观这些年的散文创作,在思想深度上有很大突破,在文体意识上有较大创新,出现了继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又一个散文繁荣期,在活跃的散文作家中,既有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也有小说、散文双栖作家,还有一批写新散文的作家。应该说,散文佳作主要仍然出于传统写作的作家群体,如贾平凹、陈忠实、张承志、史铁生、余秋雨、李国文、张洁、韩少功等,相比之下,新散文仅是散文大潮中的一个支流而已。

  我这里特别要提的是,新散文创作的弊端,值得引起写作者的注意。20世纪90年代,原生态小说的写作方式似乎对这些散文作家产生了影响,小说技法植入散文写作,如四川雅安作家李存刚的散文集《喊疼》,是近年来新散文写作的好作品之一。长期在医院工作的李存刚用医生的视角观察病房里行走的家属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用外科医生的冷静叙事解剖病态的世道人心,由一个小孔探测社会、生命的深刻主题。在这部作品中能看到局限性叙述的小说代表作《嫉妒》(罗伯徨·葛里耶)的影子,也能看到“零度写作”的影响,让人耳目一新。

  相比之下,更多的所谓新散文,就没有这么优秀了。有的散文在内容上表现漫无边际的琐屑,缺乏对文字的起码敬意,透过文字,可以看出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褊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一些女作家更是迷恋私人化写作,满纸皆是女人的私语。絮叨的私语背后,是强烈的自恋倾向,敏感于自己的身体变化和心绪流转,个人情绪无法找到通向时代的路径,个人经验无法通向人类的普遍经验,一味孤芳自赏。

  综观当代散文,绝大多数优秀的作品仍然是那些成熟大家的作品,新散文不过是散文大河的一条细小支流而已。平庸作品被历史所淘洗的规律是无情的,作家始终得靠作品生活,哪怕他只贡献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好作品始终有一些基本的标准不会改变,就散文而言,思想的风骨,对社会、人心独特的发现,深沉的情感和贴合心绪的文字,始终是古今中外散文作家追求的目标。




来源:文艺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01 , Processed in 0.0694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