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边界学习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22:3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边界学习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全课程五大亮点解读

(选自《当代教育家》杂志2015年第3期,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了解了小石头和他的伙伴们刚刚经历的一年级开学第一周的课程生活,您是否和我一样,感受到了一种孩子们“自由和自在”的生长状态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态?让我们捕捉那些看似平淡,甚至一掠而过的场景和细节,深解其意。
亮点一
学科在课程里
从去年提笔写这里的第一篇案例起,我就把它定位为课程生活记录。因为“全课程”理念下,课程即生活,儿童在学校中的一切经历都是课程。那么,学科呢?
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总是急切地想知道:学科在哪里?学科教什么?你们的教材为何如此一致地向着同样的学习主题?要知道,传统学校里的边界是很多的: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都是各有领地;上课40分钟,下课10分钟,都是雷打不动的。
而在这里,一周时间做灯笼、点灯、开灯市,各种字谜(语文)、数字谜(数学)、动作谜(戏剧),哪里辨得清这是学科、学习,还是节日、游戏?
这样有主题、无边界的学习是如何做到的?
对照前面的一周课程计划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个主题之下,多学科老师联合进行课程研发,两位老师包班跨学科教学。新的课程运作方式把学科藏起来了。
亮点二
学习在故事中
所有教过小孩子的老师都有体会: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用好的故事融化知识,平复情绪,愉悦审美是全课程教育研究的一个着力点。全课程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充满情趣和人文关怀的童书绘本。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在不由自主地向故事“借力”。“故事数学”“故事科学”“故事绘画”已经成为一分校课程开发的创新点
还不仅如此。在一分校,小孩子的行为教育、品格教育也都力图通过故事来完成。开学第一天,小石头所在的小雨点班的孩子们就自发地开始在自己负责的“收拾衣架”“擦桌子”“整理洗手池”等各个岗位上劳动。而就在上学期,有一阵子,班里出现了一点问题,老师想了解情况,结果问谁都是“不是我弄的”“是他干的”。为什么前后会有这样明显的转变?因为故事!丹麦的爱心树系列绘本很受小雨点班孩子们的喜欢,全班共读了《不是我的错》《勇气》之后,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抵达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当然也能供给最重要的生命物质,让成长中的儿童健康、蓬勃、明亮。
亮点三
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理想的学校是什么?置身于十一学校的孩子回答:不论你是否优秀,你都有尊严。亦庄小学、一分校,都弥漫着这样的文化气息。
对每个人的尊重落实在课程中就是“尊重差异,为每个人的成长而设计”:
教室图书馆各种各样的绘本都有,让最好的童书触手可及,想看就去看。科学角、音乐角都在那里,等着喜欢它的孩子。
玩具是重要的学具。所以,数学学具都是老师自己为孩子们选配的。玩玩具,学数学,哪个孩子不喜欢?而且,自己的玩具可以带到教室来——于是,孩子们自发的擂台赛就摆上了。每一天都可以有新玩具、生成新玩法。
午间时光从上学期开始,“百家讲坛”“宝贝大舞台”“故事会”这些以孩子为主角的文化活动成为每个班级不同的课程生活。为什么要开?各班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小孩儿喜欢。以小海豚班为例,上学期共有25个孩子90人次登上讲坛,话题五花八门:我家的猫咪故事,恐龙时代,鲁班发明锯子,等等。
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帮助孩子高兴地完成自我模式的内部建构,借此实现人类学家所说的“童年皈依现象”,让各种各样的孩子获得平静和舒展,激发内在的活力。孩子们的脑袋里不断冒出问题、不断有想法、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然后沟通、分享、生成、创新,教室的生活像一条河流,始终新鲜、活泼。
教室文化、学校文化就在这样的课程生活中沉淀了下来。
亮点四
老师,重新做回儿童      
“让孩子成为主人”这似乎只能是书本中的理论。因为,即使理论倡导了很多年,即使很多名师研制了样本课例,你依然发现,理论还是理论,样本仅是样本而已。在学校生活中,孩子是真正的主人吗?你只要看孩子是不是孩子就可以了。
在推进全课程教育实验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小学教育研究的是儿童,而不是学科。好的老师是儿童专家。在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慢慢地,这些一年级的老师们越来越像个长大的儿童:
能琢磨。春天到了,春天课程主题之下,每个人都能像树苗那样,生出课程的枝芽,让这个主题课程花开朵朵。元宵灯市连续五天,场场不同。孩子喜欢画画,老师就专门为她开个人画展,还举行班级仪式。新学期数学学具中的蒙氏学具是老师们研究了个别学生的数学问题后,商量着买来的,每班都有。大家认为,成长中欠缺了的能补就要补上。
能折腾。小石头所看到的教室的变化就是例证。教室又多了两块黑板,那是因为数学组老师要尝试一下分组教学。教室阅读区位置变了,那是因为把阅读区向墙壁方向移动,配上矮柜,就可以把阅读区变成自主学习区,一区多用。去年冬天来的时候,教室的地毯卷起来了,一个偌大的棋盘一夜之间就出现在教室地上,孩子们玩骰子、走方格,数字计算进行了一个月。下个月,再走进小雨点教室,保不准又变样啦!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老师能理解小孩子的心意,能让孩子们过他们想过的生活;能尊重小孩子们各式各样的数学思维,懂得不一样的元宵是求异而不是捣蛋;能接纳孩子的好与不好,欣赏孩子的每一点努力。
这是童心未泯,这是童年回归,是做教师特别重要的人生状态。正如裴斯泰洛齐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我自己生活得像乞丐,是为了让乞丐活得像个人。”只有教师重新做回儿童,我们才能建设理想中的儿童需要的生活。
亮点五
课堂慢下来,课下才能快起来
这些年,教育业内追求“教育的有效”,指望观测课堂的效度,评价教育效果。这一点,全课程教育实验中是没有的。不是全课程教育实验不讲求质量与效果,而是它用更长的时间、生命的质量、成长的力量来作衡量。有趣的是,孩子们的成长真的就像种子,你只管浇水,在和煦的春风中它自然就伸枝展叶。
这里,不讲求“快”,不讲求“人人都会”,不讲求“教给方法”。相反,这里我们可以“慢”。“139为什么等于4”进行了一节课,而且这节课还需要分组学习,还需要学科共同研究。
科学课“寻找春天”没有一个问题,只提示带好一张纸、一支笔,可以用写和画的方式记录,但是孩子们自己观察了很多现象、发现了春天小草叶子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们在用身心全方位地感受春天。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们乐于观察、乐于发现、乐于探索,开始自己规划、安排。寒假,小石头不就开始写日记了吗?孩子们自主的、互助的学习热情很高,即使在课下、在课外,学习仍在继续。也是在寒假,吴天一们上起了微课,默默和小伙伴们当上了主播。
这,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课程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48 , Processed in 0.10611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