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永新: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1 09:5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永新: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
——在“第十八届图书交易博览会中国出版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朱永新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全民阅读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新闻出版总署正在推动“新农村书屋”的建设,我在苏州曾经做过分管文化的副市长,那时也在推行总署的计划,推进农村书屋的建设。当时一个村的领导跟我说:朱市长,我可以给每个农民家里都配一个书橱,甚至建一个书屋,但是他们一有时间还是去搓麻将,还是不会静下心来去读书的。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没有阅读的要求,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没有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所以真正要让人阅读,我觉得要回到教育,要回到童年。所以我的演讲题目是:阅读和中国教育改造。
   大前天晚上,河南一位一直倡导阅读的朋友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这是他邮件的摘要: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的根,逐鹿中原,鹿死谁手,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这些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近年来,中原人民祭奠炎黄二帝,拜谒轩辕故里,纪念伏羲、老子,一系列大型活动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寻根问祖,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地处中原的河南,凭借独特的优势,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得中原者得天下”,应该是“得阅读者得天下”。他讲了几点理由:考场成绩看阅读,得阅读者能够高分;职场拼搏看阅读,得阅读者能够得高位;事业发展看阅读,得阅读者得高度;个人修养看阅读,得阅读者得高尚;人生境界看阅读,得阅读者能够达高层。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他把阅读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我觉得还是有一点意思,而且又是我们中原的一位倡导阅读的先生,所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80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教育改造》,他提出要筹集100万资金,招募100万教师,改造100万个乡村。这和我们今天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有类似之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合一。可惜由于时代的原因,陶行知的很多梦想没有实现。80年后,我们一群新教育人,提出了“书香校园”的概念,我们的梦想是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来撬动中国教育改造,所以我觉得新农村文化建设事实上应该从校园开始,应该真正地从农村孩子们的阅读开始。
   最近我刚刚到过甘肃、贵州,那里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图书,不仅仅孩子没有书读,老师也没有书读。我开了几个座谈会,我问现场的老师们,对读过的书的印象是什么,很多老师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他根本就没有阅读的体验。老师都不读书,孩子会读书吗?他们成为新的农民以后,他们还会读书吗?永远不可能!所以我们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推动阅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等六大行动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2002年以来,新教育实验已经吸引了全国6万多名老师,100多万学生参与,50多家媒体发表了100多篇文章来关注新教育实验,他们认为它是中国的“新希望工程”,他们认为希望工程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张书桌,新教育“书香校园”的理念才是真正的给孩子们一个心灵的成长。
   阅读的问题,全社会在高度的关注。根据去年的调查结果,中国的阅读率连续六年走低,已经低于50%,而且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在不读书的原因里面,没时间的占43.7%,不习惯的占29.1%,没时间读书的人群里面占首位的是20-29岁的年轻人,其次是30-39岁的年轻人。不习惯读书的人群里面,18-19的年轻人占45.9%,也就是说,高中和刚刚离开高中进入大学的人群,居然不习惯读书。今年的调查结果刚刚出来,阅读率继续在走低,在文字媒体中,报纸占第一位,杂志占第二位,互联网阅读率36.5%,排在第三位。图书的阅读率比2005年的48.7%,又下降了14%,也就是说阅读纸质书籍的越来越少,网络阅读第一次超过了图书阅读。
   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下30万种,户均消费图书1.75本,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但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这次国民阅读调查中,超过69%的人认为读书是重要的,只有1%的人认为阅读不重要,在问及不读书的原因的时候,有49.4%的人回答没时间。这是现代人心浮躁的一个表现,我一直认为,没时间始终是托词和借口,想做的事,就会有时间。42.8%的读者认为没有阅读习惯,我认为这倒是真的,而且我认为,49.4%的人绝大部分应该划到这里面,因为他没有阅读习惯,所以没有时间,有需要就会有时间,没有需要你永远没有时间。56%的人认为书价贵,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是也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整个阅读背后,我觉得是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这是我们大学生阅读的一个普遍状态。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我们整个社会离阅读越来越远。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什么?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所以我说,在学校教育中,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被排挤了,大部分学生没有享受到阅读带给他的快乐,反而过早的轻视甚至厌恶阅读,我们认为这是关系到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许多原本天真快乐的孩子,应该在大量阅读的时期,没有得到阅读的滋养,又过早步入了社会,善良的天性很快被扭曲了。阅读不是个小问题,美国的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曾经有一篇写电视文化的书叫《娱乐至死》。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到奥威尔和赫胥黎曾经预言过人类文化灭亡的两种方式,实际这两种方式都和阅读有关,在奥威尔看来,文化灭亡的方式是书被禁读,真理被隐瞒,文化成为监狱,我想在民主的社会这种预言不大可能成为现实了。但是赫胥黎的预言倒是有可能成为现实,他认为文化灭亡的方式是没有人想读书,没有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了滑稽戏。在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预言真的有可能不幸言中。
   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这里讲四个主要观点,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呼吁强调的几个观点。
   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事实上,我们知道人的躯体的成长和人的精神的成长尽管是两回事,但是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共同的东西。躯体的成长靠食物,但是更多的是靠基因,人的躯体的发育,人的生老病死,和他的遗传,和他的食物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基因在人的精神成长中起的作用,远远没有对躯体的成长那么重要。同时,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时代的人,他的父亲,他的祖辈,不能替代他精神成长的过程,他需要重新开始,这是人类伟大的地方,也是人类可悲的地方,我们没有办法从父辈那里来copy,来遗传,每一个个体精神的成长,实际上是在重复着他的祖先的成长历程,这个历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件,也是人类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并不是所有人类都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他取决于人类所有的个体能不能从前人的智慧,从前人最伟大的思想,从前人最伟大的品格中获取营养。
   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只有和老子,孔子、孟子这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你才能达到先秦时代的文化思想的高峰;只有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交流,你才能获得西方文明的一些最重要的平台。所以人是不可能离开阅读获得心灵的成长的,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精神的发良,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基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份报告,报告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知道犹太人,犹太人为什么那么强大?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世界级的伟人?我经常讲,人类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的认识。所以从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一直到人类社会,都被犹太人改变了。大家去看《货币战争》一书,事实上犹太人掌握了全世界的金融命脉。犹太人靠什么?靠的是智慧。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图书的宗教性的依赖。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我一直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朗读手册》里面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他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他们。真正地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应该通过阅读。如果没有阅读,那么无知、贫穷和绝望就会来消灭我们。
   无论从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是这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要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怎么建设?我觉得是离不开阅读的。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走向未来的时候,几乎和所有快速成长的时代一样,有很多问题。首先面临着共同价值崩溃的危险。当今的社会缺乏共同语言。而缺乏共同的语言,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呢?如果没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没有共同的英雄和传说,没有共同的精灵与天使,没有共同的图画和音乐,没有共同的诗歌和小说,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对于未来的共同的愿景,也就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基础。我们的社会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为了寻找我们的历史,寻找我们的自身,我们需要共读我们的神话和历史,通过共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炎帝和黄帝的战争与结盟,我们将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然后我们再通过阅读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通过阅读美洲发现的历史,通过阅读南北战争解放黑人的历史,我们了解了其他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整个人类的文明才能在更大的生活圈里融为一体。这些都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没有其它的路径。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哪里?在书里。而且尽管目前网络阅读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但是我们认为目前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90%的知识还是处在离线的状态,网络大部分是信息和广告娱乐的内容,系统的知识性内容,还是比较缺乏的。人类理解的,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的内容更加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净化来说,同样也适用个体的递进,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人类的理解,从人类的理解到智慧,像一个金字塔,是一个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步步地往上爬行,汇总起来,才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和历史的精神高度。
   第三个观点,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我觉得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至关重要的。但是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训练。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不是在从事教育,是在从事训练,因为它根本没有阅读生活,根本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舞台。我经常举例说,学校教育就像母亲的乳汁,对人的最初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第一年,母亲的乳汁是最好的营养,最天然的,营养结构最丰富的。但是到如果到30岁时还吃母亲的乳汁,你一定是一个身体发育不良的孩子。你需要自主进食,需要咀嚼的能力,需要自己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阅读也是如此,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亲的乳汁,如果没有阅读,如果没有大量的和人类最伟大的著作,最伟大的经典去交流沟通,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成长的个体。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当然不是说今后不可能形成了。《礼记??学记》里面曾经讲过: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机过去以后,你再勤苦,还是可以成的,只不过是难成。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人类的很多问号,只有在小学阶段才能提出,过了这个村,永远没这个店,所以小学阶段的阅读,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这里还有生理学的依据。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是美国的著名的阅读生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大脑的变化,发现儿在阅读时要比成人使用更多的大脑区域,左右脑的广大区域都要用起来。也就是说儿童阅读时,是左右脑都在阅读,我们成人往往只用一个脑在阅读。而且他认为小孩子在五岁以前,父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决定他们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所以儿童时代的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新教育在做读写绘的研究,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在做用绘本故事来开启儿童心灵成长的历程,格林在消逝的童年及其他里面曾经讲过,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通过纸牌中年看到的漫漫的旅程,或者经由水所看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影响着未来。我想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从人生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的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这句话理解起来可能有点费力,但是实际上它是关于儿童阅读哲学的一个认识,他认为人类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人类的成长非常重要。人生今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所以我把它演绎一下,实际上儿童在早年,14岁以前,他所阅读的东西,他所体验的东西,他所经历的东西,他所从生活中获得的价值观,感恩,慈善、友爱等这些最伟大的观念,当他成人以后,他是用儿童时代所获得的东西去建设他内心的成人的世界。
   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一个人在乡间走去,他所看到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了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讲的也是一个同样的道理。研究儿童阅读的人经常会讲这样的故事。
   在新教育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就做了很多工作,中化经典诵读,英文名篇诵,儿童阶梯,校园阅读节,感动接力,亲子共读,读写绘的研究等等。新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我们认为人的阅读的票根,人的精神的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为了推动学校的阅读活动,我们新教育专门研发了中华经典诵读本,和毛虫与蝴蝶的儿童阶梯阅读书目。[这里有三个儿童书包。在低端我们以绘本为主,在不同听年级有不同的阅读的内涵,
   我一直认为,在讲阅读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专家潜下心来研究孩子们应该读什么,我们新教育。团队在做这样的一个开发,我们从几万本书里面逐步逐步的在建立儿童的文化书包,科学书包,人文书包,我们觉得真正要通过实验才能发现我们应该给孩子的和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曹先生的草房子,就是我们第一个书包里我们推荐给孩子的。同时还呼吁我们实验学校里的孩子们的远离电视,推广晨诵、午读、幕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我们把它称之为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在我们新教育学校,每一天是以晨诵开始的,比如说,这是我们在山东的一所实验小学,他的老师常丽华用这首诗来开始一天,在新教育实验小学低年级我们往往使用童诗童谣,中年级用唐诗中外著名的诗歌,在高年级用经典散文、宋词等开始一天的生活。然后在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一定会有生日诗送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叫边焕之的孩子过生日,这天早晨我们的老师就给她一首诗,你们局长忙么具体体把孩子的名字嵌在这首诗里面献给孩子,向着明亮的那方,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美丽的边焕之啊;向着明亮的那方,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地方,夜里的飞虫啊,勇敢的边焕之啊。这些诗都不是随便选的,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勉励她成长的。向着明亮的那方,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只有危险,也要向着太阳照射的方向,幸福的边焕之啊,三(三)班的孩子们啊。你想想一个孩子每一天早晨都是用这样一首诗来和黎明共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里面每一年能够接触几百首这样的诗,他的心灵的成长会有多大的滋润。每天中午我们有20分钟的午读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草房子》,读《夏洛的网》,读《一百条裙子》,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和很多中外最伟大的儿希望在党外活动。童的文学经典。
   最后一个观点: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这次来到中原,我们的徐书记提出了书香河南,事实我们觉得一个城市也好,一外区域也好,它的每一块一方面要靠外表,建筑,规划,但是它真正的美丽是靠这个城市人的品味和气质,品质和气质最重要的是靠什么?是靠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最优秀的城市,应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我在苏州时分管文化,从前几年我们就提出阅读让苏州更美美丽,这是我们阅读节的主题词。每一年9月28日,也就是孔子的诞辰日,是苏州的阅读节。大家也知道我们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去年还和余秋雨先生围绕这个问题做了一些讨论。不管怎样,我还是坚持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节。4月23世界阅读日也可以是一个选择,但我认为不是最佳的选择,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把这一天作为阅读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因为一个国家是需要仪式的。仪式和形式是两回事,就像我们在推动农家书屋的建设一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做总比不做要好。今后农家书屋,我的最理想的状况,应该是放到村小去,如果没有村小可以放在居民区里,这对孩子的成长,对国家的投入是一箭双雕。我觉得孩子比农民更需要书。如果我来建的话,村小没有书屋的,一定先建到村小去。同时可以给孩子配一些有用的书。让农民阅读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让他和孩子共读。现在我们新教育实验做得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把父母亲都拖进来了,每天晚上孩子带着书回去,老师都会写个条子,建议父母亲读读这本书的哪一张,和孩子一起讨论,把讨论的心得拿到学校里一起分享,老师再把父母亲的体会再和孩子们分享。所以我觉得的阅读节的推进也好,农家书屋的推进也好,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切实可行。
   总而言之,我觉得真正的阅读应该从儿童开始,应该从教育着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它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这么年来我们一直在找突破素质教育的路径,一直没有找到,我认为阅读是最好的路径。只有通过阅读让孩子成长了,才是最好素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24 , Processed in 0.2314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