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打造特色教研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 09:1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如何打造特色教研文化作者:启良春华

                                    □ 彭敦运

顶层设计教研文化,首先要弄清楚各自学校教研文化的现状,弄清楚营造教研文化的宗旨、发展路径,弄清楚最佳切入口在哪里。这些不仅是顶层设计的要件,更是创建特色教研文化的关键。

  我一向推崇教研文化中的“一校一色”。但是,倘若对学校现有的教研文化不清楚,发现不了问题,就很难把握改革的契机。

  眼下,很多学校都在忙于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很有积极性。但是,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是提升教研文化品位的唯一推手?我们首先是要教学模式还是教研模式?许多学校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些问题就急于上阵打拼,结果,各种各样的模式出来了,可是不久,又都销声匿迹了。其实,那些根本就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我认为,一所成熟的学校,一个稳健的教研组,首先需要的不是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张扬着个性、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研模式和品质优良的教研文化。有了这些,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自然会生成。

  身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知道,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针对性备课。效率高的针对性备课,善于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备课组的整体功能,让同一学科所有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何做?我们发现,让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同时进入同一场景,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积聚大家的智慧是个好办法。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有真情流露,才有真智产生,才有真话要说,才有真事要做。

  过去,无论在哪所学校,我们都会看见如山的作业本堆积在教师的案头。为了迅速反馈,教师要不停批改,但即使这样,也需要较长时间。等反馈到学生那里,学生头脑里存积的问题早就淡化得无影无踪了。

  实践告诉我们,要巩固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及时解决这些生成性问题,及时反馈作业批改的信息,是引导课堂高效的关键因素。怎样从理念上提高认识,并从技术上解决这一矛盾?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师的数量。也就是说,只要能在课堂上降低生师比,造成教学场中几个学习小组独立化,教师面评面改,形成高效驱动,上述矛盾就能化解。可如何让“许多同科教师同时进入课堂”?

  经过反复琢磨,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师生情感交叠”的教研文化,其中不仅有变化的形式、内容,还有相应的规章。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授——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这种文化将教师教学、小组教研、校本培训糅合在一起,催生了“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什么叫“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节课教师甲主讲,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乙、丙、丁都来当助教。教师甲主讲后,下面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里都有其他教师现场辅导。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教师资源不足搁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甲班的教学完成后,教师乙在乙班主讲,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甲、丙、丁就来当助教……借助这种循环的合作教学,每位教师都成了主讲,每位教师也都当了助教。每位教师不仅了解了自己班上的学生,也了解了其他班上的同学。这不仅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密度,而且提高了互动的质量。所有学生不仅全部当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顺利完成了每天一个微主题的教研,而且超额完成听课任务;不仅确保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而且加强了教研组的话语权;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巧妙地解决了教师转岗过程中的在职培训问题。

  在这种模式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互动,看到了发生在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能发现自己一些不合时宜的预设,从而获得发言权。而且,由于不同教师与学生互动、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发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也能为后续的集中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教研组,也在这种合作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氛围里,形成资源共同体。集体备课也就在这样的教学动态中达成目标,凝聚智慧,取得高效。

  当每个班都这么做,多个学科都能这么做,当全组教师都轮空不上课时,此时大家就开始备课、反思、小结、读书……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便形成了。我们发现,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教师对于怎样彼此合作、怎样选择微课题展开研究、怎样调节不同班级之间的学习情感、怎样进行有效反思、怎样高效看课、怎样开设论坛、怎样写博客拓展课堂……慢慢形成了系统,学校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特色教研文化。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34 , Processed in 0.0687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