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白坚 :小学《语文》课本带给我的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4 19: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白坚 :小学《语文》课本带给我的尴尬

坊间流行绘本书,有许多作品确实经典,不说给孩子们读,就是大人读了,也不得不感叹构思的奇特、图画的精简!谢尔的《爱心树》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为了上好这堂绘本书的作文课——也是阅读课,我请郭老师帮助做一件事:将谢尔绘本上他自己写的解说词隐去,单纯将绘画呈现出来,然后打印成一页页的活页本,我要孩子们先读图画,读懂了的话,就帮助谢尔写点儿文字说明!

“上次课,我们朗读了几首美国作家的儿童诗歌和图画,”我说道:“那个作家叫什么来着?”我搔了搔头皮,作忘记状。

“谢——尔”小家伙们扯着嗓子回答。

“好!好!非常好!应该记得!”我说,“任何报刊杂志书本上,任何一篇文章题目旁边或者下面,都会标注有作者的姓名。因此,读任何文章,我们都必须记住文章作者的姓名。如果这篇文章写得好,下次看到同样作者的姓名,你就应该注意,说不定,又是一篇他写的好文章呢!因此,我们……”

我正想发挥,不料,有个小家伙举手了——他老是喜欢在我想说最得意的言语的时候插嘴,没办法,我做一个手势请他发言:“请说,你有什么意见?”。

他站起来,嘟嘟哝哝地说:“老师说所……所有的文章都有、有作者的姓名,我……我们刚刚读过的课、课文没、没……有作者的姓……姓名……”

“是吗?怎么可能?”我顺手向坐在前排的学生课桌上借了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三年级上册(20105月第2次印刷),问道:“哪一课会没有作者姓名?”我问他,很有些万无一失的口吻。

“老师,刚刚、刚教过的,真的没、没有作者姓、姓名呢!”他翻着《语文》书,但是一时半刻却翻不到,便急了起来。

坐在他一旁的短头发帮忙了,她流利地解释道:“老师,第十二课,‘天鹅的故事’,在第40页,没有作者姓名。”

我打开第40页。从前页翻到后页,从页眉找到页脚,确实没有看到作者的姓名。

“老师,其他的课文也没有作者的姓名!”

“老师,第十课‘燕子的专列’没有作者的姓名!”

“老师,第八课‘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没有作者的姓名!”

“老师!……也没有作者姓名!”

“老师!……也没有作者姓名!”

……

我的天!这本《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几乎都没有作者姓名!

不知不觉间,我的脑门上汗珠渗了出来,就像教给了孩子们一个根本不成立的定律似的!好不尴尬。

三年级的孩子们毕竟不像大学生进行批评时那么不留情面,当我正式讲课时,他们也就不再追究我那“定律”的清白与否了。

下课后,我赶紧找来“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0086月第3次印刷),随意翻到第二课“卢叶船”,没有作者姓名、翻到第六课“观察”、没有作者姓名、第十六课、“台湾蝴蝶甲天下”,也没有作者姓名……打开其他年级《语文》教科书,情况一样。

我找来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传媒集团”出版的印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字样的《语文》五年级下册(200812月第3版)教材。翻到第七课“神奇的克隆”、第八课“海伦·凯勒”、第二十一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均无作者姓名或者改编者姓名。再看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半截蜡烛”、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同样没有作者姓名或者改编者姓名或者改编单位组织署名。

我不肯罢休,再找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20056月第1次印刷)的,急急忙忙翻开,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第十四课“白公鹅”也都没有作者或者改变者姓名!

再翻开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085月第3次印刷),第七课,“彩色的翅膀”、第26课,“月光曲”,也都没有作者姓名!

三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居然都有不少课文不标注作者姓名,看来,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大概也难免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修正)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我们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制观念应该从娃娃抓起。在任何出版物上标明文章作者的姓名,从小教育孩子们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应该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文章下面或者旁边标注作者姓名,首先表达了对作者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在文章下面或者旁边标注作者姓名,体现了文责自负的精神,谁写的文章,谁就必须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负责。如果读者有了什么问题跟作者商榷,就有了明确的讨论对象或者说商榷对象。

当然,由于某种需要,原文也可以经过改编。但是,谁改编了他人的文章,也是必须署名的,因为改编同样需要很高的文字水平和理解水平,改编者列出姓名,表示了他对改编工作的负责精神。

第三,如果是转载的文章,甚至还应该进一步标明文章的出处,这对于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了解作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便利。教科书的读者就是学生,小学教科书的读者也就是小学生,他们有权利知道文章的作者和出处。

不标注作者姓名,很多事情就没有着落了。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改编的鲁迅作品《少年闰土》就有问题需要商榷,然而却找不到改编者;

又比如,上教版《珍珠鸟》把“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关键句删除了,是谁删除的、为什么要删除,也很值得讨论,但也找不到改编者!

再比如人教版《彩色的翅膀》也有些值得商榷的环保问题,很想跟作者探讨探讨,但是却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这文章是哪里来的。

没有作者或者改编者的姓名,我们就不知道找谁去商榷、找什么人去论理。而给小学生的书却是最最错不得的,因为他们还没有辨别能力啊!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文章,还是标注了姓名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小学《语文》教材都不不像报刊杂志或者其他教材那样,将作者姓名直接标注在文章题目下面或者旁边的非常醒目的地方,而是标注在脚注的页码下角。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200912月第1次印刷)第112页登载的是毛泽东的诗歌《长征》,结果作者毛泽东的名字也写在书页下脚,而且还叠印了有关的插图,我老眼昏花,找了半天才发现。我想,这样的编写方式和印刷方式,都是很不负责和很不严肃的。

有趣的是,我检查了同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77月第2版)七年级下册课本,仅仅相隔一个年级,这本《语文》全部课文都准确、正确地标注了所有课本的作者姓名,而且都规范地标注在文章题目旁边或者下面,并且都在页脚标注了文章的出处。

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约而同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不统一标注作者姓名,难道编者有一种特别的理由?

真希望哪位编者可以站出来做一个解释。

我想,下周再给那个班级三年级孩子们上课时,针对这个问题,还是得给孩子们一个交代的,否则不是太不负责了么?

那么,我该怎样说才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23 , Processed in 0.0704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