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飙:贪多嚼不烂,随波不逐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2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聚焦第五届闽派语文论坛——徐飙:贪多嚼不烂,随波不逐流



贪多嚼不烂,随波不逐流
——《素材的搜寻与挖掘》教后感

2014年10月16日,福建省第五届闽派语文研讨会暨全国首创中小学同台作文教学观摩会在龙岩二中举行,全国语文教育名家顾之川、孙绍振、黄玉峰、王晨、陈日亮、赖瑞云、林富明等,以及全省五百多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盛会。
应省语文学会王立根老师之邀,作为“地主”,我执教作文教学课,课后感受颇多。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作文教学的守正与创新”,我的理解,就是既要守住作文教学之正道,又要探索面向未来之新途。则作为这届大会的一节观摩课,必须要体现二者之融合,表达自己对作文教学之思考。
一、选题:去弊是首要的
对于当今的作文教学,我们存在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有困惑,莫若说是有无奈。特别是基于高考应试。例如,近年来,我们很多的高考优卷都出现在厦门地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这些优卷的鲜明特色是,书卷气浓厚,思辨力较强,重演绎、淡归纳,重引据、轻例证。最突出的是,引经据典,甚至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老实说,很多评卷老师都没有见过的引用文字、人名,频频出现在这些优卷的关键部位——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开头结尾,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作为议论性文体,议论说理当然是主要的,但如此这般的模式,是不是代表今后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方向?或者说是唯一的方向?
从我们经典的议论性文章看,好文章从来都不是以煌煌大言欺人,而是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以严密的分析推理服人。因此,旁征博引,可以代表读书积累,却不是成功说理的唯一;入情入理,鲜明清晰,阐述严密,才是其最重要的前提保证。
议论文写作教学,增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基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广泛积累也是必须的,关注现实、引领思考、学会思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除此之外,精读深思、深度理解、多向开掘,则是在泛读之外的更被忽视的却更为重要的内容。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次课的选题,我确定为“素材的搜寻和挖掘”,就是要引导学生激活思维,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去克服浅陋和粗鄙,去发现素材丰富的内蕴,去挖掘掩盖于表象之下的题材。虽然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却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很现实的也绕不开的重要话题。虽然目前有一种说法,就是“议论文不使用一个论据也可以是好作文”,甚至是“几十万考生中都仅有寥寥几个考生这样写”,但我认为,这不应该是导向,因为根本没有“普适性”。我不愿意为了这尚不能定论为“凤毛麟角”的个别而牺牲绝大部分的需要。
二、备课:瘦身是必须的
作为日常的备课,我们往往比较粗放,更多地考虑的是哪些是“我想要讲的”,相对忽视哪些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而在公开课、观摩课的备课中,则还要考虑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以防止课堂沉闷、学生疲沓等问题的出现。
第一阶段的思考和设计:
1、小调查——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写作困惑的调查,导向“没米下锅”这个问题。
2、说“巧妇”——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典故破题,引发兴趣,思考“素材在哪里”。
3、评“厨艺”——展示学生考场作文,由学生尝试打分,说明理由,归纳出优秀作文的论据素材充实的基本特征。
4、找“大米”——给出一份高考作文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积累搜寻素材。之后展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会经典细读、化为己有的方法。
5、尝“美味”——主要解决如何挖掘和使用已有素材的方法。以初中课文《曹刿论战》为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不同的内涵,掌握“一材多用”的方法。
6、当“巧妇”——延续上一内容,主要解决说理方法问题。即向学生介绍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最终的定稿和设计: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权衡,我删去了占用教学时间的无效和微效内容,以及很重要但必然难以在一节课内完成的环节,最终确定“说 ‘巧妇’”、“找‘大米’”、“说‘美味’”、“当‘巧妇’”四个环节,删去“小调查”、“评‘厨艺’”环节,并删去“找‘大米’”环节中《游褒禅山记》这篇例文,更换为《曹刿论战》,删去“当‘巧妇’”环节中关于说理方法介绍的内容,把课题确定为《素材的搜寻和挖掘——以<曹刿论战>为例》。
从最终授课情况看,这样“瘦身”之后,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集中,思考更容易深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学生课堂上的思考去除了“赶”的毛病,学生思维的碰撞初步得以展现。
三、授课:学情是重要的
本次观摩课,是“主场作战”,听课学生都是自己现任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便利条件就是“地利人和”。所以,对学情的把握不成问题。学情把握准确,对于公开课、观摩课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基本的学情,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基础。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类别,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业水平必定有差距。如果忽视这个现实,就一定会出现“拖不动”等不良的课堂反应,老师辛苦,学生痛苦。如果对此有充分的了解,则不论是哪个类别的学生,我们都可以对症下药,都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
2、学生的学习进度。如果是借班授课的“客场作战”,必须事先了解进度。作文教学虽然较少受到课文篇目顺序等方面的影响,但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的已知和未知,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必须了解的。这样才能避免师生课堂交流中的隔膜。
3、班级的整体风格。班级的整体风格,这一点往往被忽视。这个整体风格,主要指的是主动与被动、沉闷与活跃。一般来说,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学生课堂发言的活跃性在明显下降,到了高三,学生一般会出现“发言的惰性”,课堂远远不如小学活跃生动。但这样的“平静”,却未必是“死寂”。同样的学段,不同的班级,也因为种种原因,活跃水平也会有很大差别。教师对这种班级风格有了了解,就可以调整上课的节奏和方式,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思维的目的。
4、班级的组合情况。对于日常授课,这个不成问题。对于公开课、观摩课,则必须注意。有些承办学校,出于善意,会抽调“最优秀的学生”,组成临时的班级,来“配合”授课老师。这种情况,却往往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原因是,临时班级的学生,平时互相了解极少,比较陌生,学生之间缺乏默契,交流与碰撞的最佳的课堂效果往往难以达成。
5、学生的不同学段。不同学段的学生,从心理发展上看,一定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四、方法:激思是关键的
一节好课,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内容确定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有时甚至是更重要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自己的课都会有“课感”。认真反思,就会发现,凡是课感良好的课,无不是让人感觉“享受的”课,学生感觉很有趣很有收获,教师感觉很顺畅很满足。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学生和老师共鸣了,师生之间除了课堂,几乎忘我了。因此,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是所有老师的应有的、必然的追求。
调动学生思维,关键在于一个“激”字。这个“激”,既是内容上的适度,即合适的陌生度和难度,又是教学方法上的优化,即必须的试误和激趣,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有了自我价值的判断和成就感的满足。
我在本节课上,自我感觉,优点有二。
一是内容设置的具有层递性。从一个作文题出发去搜寻联想可用的素材,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联想的方法——相似的、相关的、相反的,再到对一个已有素材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上升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体验和尝试,这样的层递性,使得课堂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挑战性,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思考和交流,从而摆脱了浅层次重复的无聊,思想的碰撞激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到最后呈现高潮。
二是规律总结具有可操作性。思想被激活,课堂必然会出现外在的和内在的活跃,但有些活跃是“热闹”,有些活跃是“值得回味”。作文教学有时候热闹而无所收获,原因就在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律和方法。本课通过激发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素材搜寻的方法和素材挖掘的的方法,特别是创新思考的路径,应该说是极具可操作性的,因此也就是有意义的。
五、态度:趣味是必须的
自从课改以来,三维目标得到认可,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中的“态度”目标,也受到了关注。我以为,态度,只有包括了教的态度和学的态度,才是和谐而有意义的。
学的态度,我们的最佳预期是“主动的”“积极的”。这个态度,却决定于教的态度,即教师的态度。一般来说,教师的态度,我们的设定是积极的、主动的,于是,就一定会考虑“学得怎么样”。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学生“注意力保持”的客观规律,一味地自顾自讲授,课堂效果是难以保证的。
本课中,我用了“猜”“比”“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授课之前,印发了《曹刿论战》原文和译文,授课之初,让学生猜猜今天要讲的主题;授课第一环节,投影出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典故,并有意截去后面关键的一句话“景初曰:‘有面则拙妇亦办矣。’僧惭而退”,让学生猜截去了什么内容。这样的猜,让学生觉得有趣,缓解了紧张心理,顺利进入了课堂情境。
在“说‘美味’”环节,特别设置“比一比”一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思考成果,展示对《曹刿论战》的广泛挖掘和深度思考,总计有二十人次的学生发言,效果极佳;而学生的思考,不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看,都有许多可喜之处。
贯穿整堂课的,还有联,即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引领思考。例如,顺着开头“说‘巧妇’”的内容,第二环节是“找‘大米’”,第三环节是“说‘美味’”。说“美味”,联系本地的美食、方言,对比“拙妇”和“巧妇”——“拙妇”只能把大米煮成稀饭、干饭,有时还是糊糊饭,“巧妇”则可以把大米这个材料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美味——由于这个联系很有生活气息,所以学生们才不觉得作文课是枯燥无味甚至无用无聊的。
总之,教师的心怀学生,懂得教学规律,才会着意于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态度,因为,有趣,永远是真正有效的、高效的课堂的基本特征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49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