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济南的冬天》一文看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6:3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寻找隐寓在文本中的情感密码
  • ———从《济南的冬天》一文看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 作者:(江苏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孙 刚
  • 合上课本,仔细回味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先生创作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脑海中,心里暖暖的。
    想想自己的冬天,一个在南京住惯了的人,在冬天,厚厚的衣服、胖胖的手套、长长的围巾,俨然成了装在套子中的人。我们用自己的装扮,已经和冬天划清了界线。一个字,冷。
    而济南呢?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这分明是在写春天呀!
    我不禁想问:这样温晴似春的冬天,单单是老舍眼里的,还是大部分济南人眼中的?
    在网上逛逛,不曾想,还真有人在百度上提问:“济南的冬天不冷吗?和老舍写的一样吗?”一共有六个回帖。“济南冬天外面很冷,特别干,吹脸上特别疼。济南三面环山,就北面没山。冬天冷!和老舍写的很不一样!”其中一个回帖如是说,认为挺冷的是五个回帖。
    我又查了一下济南冬季的平均气温约为1.2℃,而南京约为3℃,相差近2℃。如此看来,济南的冬天并不暖和。
    仔细推敲,一直以来,我教授此课的落脚点都在济南的冬天,而忽略了这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一直把这篇课文当作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关注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而忽视了为什么这样写。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想,我的教
    学出了问题,语文教学中该不该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呢?
    首先,我们从《美国语文》的视角看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可能性。
    学生能不能与作者对话?教学中,我们该不该知人论世呢?
    正如《美国语文》(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著) 编者所说,美国的中学教育注重学生智力的启发与创新……并不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置学生于时代事件、背景以及作者身处之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
    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本版主持水 鱼课堂 教学例谈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本美国语文书的每一篇课文的前两部分内容都是固定的。第一部分是阅读指导,主要介绍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文章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是背景知识,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每课如此。看来美国的语文教材还是很重视学生阅读作品时与时代背景、作者写作背景相联系的。
    这么说,并不是要用美国语文的制式来取代中国语文,但二者至少应该要相互借鉴和包容。
    美国语文的编排说明,学生与作品的作者对话是有可能的。知人论世,并不是中国的独创,国外的语文教学也在采用。
    其次,从文本解读的深度看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合理性。
    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琦君的《春酒》,如果学生对琦君的人生历程没有了解,怎么能感受到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对家乡真挚的思念之情?如何能理解“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中的浓浓乡愁?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如果学生对柳宗元被贬的政治失意毫不知情,怎么能理解游玩时的乐与愁的急遽转变?如何能体悟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
    如果我们的《春酒》只剩下了春酒和与春酒相关的事,《小石潭记》只剩下了小石潭的景,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太苍白了?学生思维触角摆动的幅度是不是太小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是太浅显了?对文本的感悟是不是太平面了?学生的朗读是不是太单调了?
    语文的教学绝不是浮于文字的语言游戏。言为心声,如果我们不能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不能入乎其内,那么必然不能让学生出乎其外,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
    我们应该抛弃的是那些对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的过度和错误的解读,应该警惕的是把作者的人生历程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按图索骥”地对文本进行“贴标签”、“含沙射影”式的阅读体验。
    把文本作为阅读的起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产生了疑惑,发现了问题,我们追溯到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历程,有何不可?何罪之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适时地、适当地让学生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是合理的,是需要的。
    再回到《济南的冬天》,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为何温暖如春?老舍当时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
    老舍在伦敦教书五年,既没有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没有多少精神上的安慰。1929 年夏,老舍乘轮船回国。可惜,所剩的钱只够买到新加坡的船票,索性,先到新加坡再说吧,“毕竟离家乡要近了许多”。经人介绍,老舍在新加坡华侨中学做了国文教师。于是老舍便在新加坡找到了落脚的地方,他才“有了事作,心才落了实,花两毛钱买了个大柚子吃吃”。初回北京,“住了三四个月,什么也没写。在我从国外回到北平的时候,我已经有了去做职业写家的心意;经好友们的谆谆劝告,我才就了齐鲁大学的教职”。显然,他接受齐鲁大学的聘请,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为“稻粱谋”。除了做官之外,教书和卖文为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生活方式,老舍也不例外。
    1931年春天,老舍写下了《济南的冬天》。1931 年夏天,他回北平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婚后,夫妇双双返济,选择了离齐鲁大学不远的一个院子租房安家,长女舒济便是在这里出生的,直到1934年初秋全家移居青岛。
    在济南,老舍终于可以安定地生活“,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在济南,老舍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老舍在这里生儿育女,长女甚至直接以济命名。在济南的四年,也是老舍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及一系列散文。所以,在叙述对于济南印象的散文里,流露出自己对安静生活的希望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摇篮”,表达的是温暖、舒适;“看护妇”,感受的是有安全感;在这里,老舍也可以“暖和安适地睡着”。这,无不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这时,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再读“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你是否会有别样的感觉?有人说,老舍的文章是“幽默含情,笑中有泪”。当你读懂了老舍,才能真正读透《济南的冬天》的文字,也才能真正与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此刻,我们才明白:济南的冬天,老舍的春天。没有这个情感的密码,我们就没有真正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01 , Processed in 0.0948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