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活·新 ――我评课的三个维度 上海市徐汇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曾宪一 200032 实 “实”首先是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出发的,因为一流学苗和二流、三流学苗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其次是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特长实际出发的,诸如有的教师文言文功底厚,有的写作功力深,有的擅长教散文,有的教议论文有一套等。我们倡导“实”的核心理念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叶澜先生认为: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扎实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初级的意义至少是学到了东西,再进一步可能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领着学生学的内容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意义吗?从长远来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这正是语文教学目标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我经常在共同备课时问即将上课的老教师,你自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比以前教这课的实效多多少啊?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充实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对好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都有;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但课的容量不能太小)。这课上与不上的效果是否明显,不明显的就是效率不高的。 教学目标定得准确、科学吗?这绝不是小问题,教学目标绝不可等闲视之,其实按照语文教学的实质来看,教学目标是最值得研讨的,这一课我们究竟要领着学生学什么?至于怎么教应该是“教无定法”的,是不太好指手画脚的。更因为我们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评课的第一个着眼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于60%就是合格课,大于70%就是良好课,大于80%就是优秀课。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生成性的丰实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生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课要有发现和探究的味道,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简单告诉,更要点拨、开窍。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学习的快乐是发现的过程,有发明成分就更好了。生成性的课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所有有成就的教师都有一个共性——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求新问题的方法。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常态下的平实的课。平常课就平常上,只求有实际效果,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平时大多都是这样上的,不是因为开课了就多了很多演戏的成分。平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 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真正的完美的语文课是没有的,道理和人无完人一样。更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实的课要有利于“健康”的课,我坚决反对拖堂,下课铃就是法,必须遵守。你可以拖堂,就是说规矩可以破坏,就是培养学生将来破坏规矩,不遵守法律。另外,不要一味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要张弛有度,留给学生思考、提问和整理的时间。 一堂实课应有收获的反馈评价,即教学访谈效果好。先问问学生听完课的切身感受,收获几何?如果大多数认为,听与不听就是不一样,念念不忘的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还想听你的课就是好课。再看看听课教师是不是都在睁大眼睛竖着耳朵听课(指的是公开课),如果大部分教师已参与其中,说明课是成功的。 活 “活”首先是教师上课不死板,有教学机智,教学思维“活”,遇到突发情况有及时得当的处理能力。 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有:“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的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文课堂没有读书活动,这绝对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朗诵要投入感情,进入角色,谁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那他的朗诵就会引人入胜。朗诵时除了要注意表现音色、音质、音量外,还要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有了“美读”味道才精彩。由“读”延伸到“听力”活动,诸如聆听课文或文学作品选段,玩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闭目倾听散文(诗歌或散文诗),尽情想象美好画面,感受音乐魅力,可陶冶性情;当然,通过听力还可以正音。 语文课堂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书法活动——学生设计课文板书比赛;根据炼词需要还可以设计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成语漫画)、造句(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诗歌背诵、讲故事(复述课文、演讲)、谈话(访问)、联想(创造)活动;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分析、评价)、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巩固)等活动。但不管什么活动,一定不能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要“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课堂的学习主体理应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艺术、驾驭教材能力和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学习的主持人、启发者、引导者、参与者,不是领导者、填鸭者、牵牛者(用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指向,把“对话”当作“问答”)、旁观者。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最佳状态是全体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绝不是标准化的,尤其是鉴赏的问题,决不能教师进行权威总结。而且能回答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一般思考不出来的问题,更视为思维有深度的表现。坚决反对有话语霸权、思维一统嫌疑的的形式化、灵魂匮乏的教学行为,过分追求结论与封闭课堂,学生思维权利被剥夺。这种行为实质上还是在教教材,是教师思考的贫困,因为他把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应该有回答,而不光“是”“不是”去迎合老师,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有深度的问题。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建议4-10分钟,因为大多4人小组的讨论每人讲完看法稍做交流就不止4分钟。时间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维碰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要指导。“导而弗牵”不是绝对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设思维的套的;另外,讲多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 教学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不搞一言堂或几人堂,不压抑学生,只提供参考答案。教师讲课富激情、有活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能感染听课人也不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之中。这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所在,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活”还有一个最大的观察指标:差生动起来了吗?有时听完课,我会问授课教师:这节课上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发言了?如果有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发言了,说明差生也动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科的课最容易上成好生表演的课,差生始终是看客。好课是对个别差异充分关注和帮助解决的课。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它是针对中等学生进行教学,所以实际上有两类学生在浪费时间,一类是完全听不懂,一类是吃不饱。评课要看如何关注处在两头的学生。我经常在想,所有幼儿园孩子几乎都是哭着上幼儿园,所有一年级小学生几乎都是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但是为什么上着上着有的孩子就逃学了,流失了?差异关注很重要,真正让两头学生都能感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才是一节真正的好课。 新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得话就是“亏你想得出”。好的策划才能出好戏,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创意的优劣往往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标尺。没有新颖的教学创意的课肯定是不吸引人的。在一堂成功的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安排至少要有1-2个环节是出人意外又入人其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敢于有争议性。能求全、求满、求美、求新的好课为何不大胆尝试?与其他同学科教师同上一篇课文时进行比较,有明显的1-2个创新点。创新点来源于自己的独到教研见解。有教学创新点,即有教学个性,因为个性是特色的标志,教学特色能成长为教学特长;个性是创造的因子,教师有了个性这个创造的基因才会灵动出教学创意。 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 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有精彩的教学高潮。即有教学动情点,或者叫教学亮点。课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亮点能打通学生的感官,使思维产生共振,能引起听课人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此时的教学效果最佳。有教学高潮的课听了才过瘾。语文课堂需要恰到好处的表演做秀,否则何来精彩亮点呢? 教学理念新——教法为学法服好了务。授课教师有旗帜鲜明的学法指导意识,且能围绕学法指导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筛选信息方法、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提示、解题思路讲解等规律性的点拨、诱导、提示。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教给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最好是帮助学生探究出能举一反三的点金术,让学生开窍。培养了自学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有效操作流程。通俗地讲,就是教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三者之间隔着几重山水。整个教学生自学的过程,就是指导他们跋山涉水的本领。不仅教学生“心灵”,还要教会学生“手巧”。语文教学必须将写作借鉴落到实处,因为教材是学习写作的范例;必须将学与练有机结合,只学不练,效果堪忧。 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毕竟是辅助教学手段,这是它的本旨属性,既然是“辅助”就不能喧宾夺主,所以满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实不足取,也无必要。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一定要因课而宜,万不可一刀切,说什么“没有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的课就不是好课”。实际上,就是科技发达到较高程度,机器人还是很难取代人的,更何况“多媒体”呢?幻灯片的字迹要大,否则后面的学生就看不清楚;一般课文片子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总之,一堂好课已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动点化、支持、配合学生学习的实录。语文教学要求新,但更要求实、求活、求是,“新”是新的方法,“实”是语文基本功,“活”是教学艺术,“是”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求实是求新的基础,求活是由求实到求新的路径,求活、求新是为了更好地求实,而求是才能科学地求新、求活、求实,因为语文教学需要科学地发展,语文教学评价更需要科学地建设。 曾宪一中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办电:02164178615;小灵通:02128666416;手机:13585515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