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3 19:4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

王崧舟

【一】

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如果心无诗意,就很难发现课堂上流溢的美,哪怕只是一点点;如果心无智慧,就不要指望对课堂中闪现的灵光作出会心的响应。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照见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发现着他人的课,同时也发现着一个新的自己。你评论着课的价值取向时,真正掂量的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评议着课的实施策略时,其实反观的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评价着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

【二】

评课者通常扮演两种角色,一为热情的参与者,一为冷静的旁观者。因为参与,你才能投入其中、入乎其中,才能对所评之课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才能真实、真切、真诚地体验课的酸甜苦辣、个中况味,从而抱持一种“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的心态;因为旁观,你才能超然其外、出乎其外,才能对所评之课理性思辨、独立判断,才能发现课的背后所承载、所体现、所隐匿的课程价值、教学规律、教育本质,进而彰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信念。

【三】

评课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真实的课堂情境问题。当然,评课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课堂问题,但是,评课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指点迷津、指引道路。其方式往往万变不离其宗,亦不过是“一正”、“一反”、“一合”而已。一为“正指”,即指出课的优点和长处,为解决问题提示课的模型和范式;一为“反指”,即指出课的缺陷和短板,为解决问题提醒课的戒条和底线;一为“合指”,即在指出课的问题的同时设想课的理想状态,为解决问题提供课的策略和路径。

也因此,评课存在三种基本形态,与“正指”相对应的是“欣赏性评课”,与“反指”相对应的是“批判性评课”,与“合指”相对应的是“建设性评课”。三种评课形态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不可偏废,亦不可偏执。

【四】

评课的核心是倾听与理解。背离了倾听与理解的评课,往往沦为妄评、乱评、空评、瞎评。基于倾听与理解的评课,首先在于评课者的虚静之心,虚是谦和、谦逊、谦卑,静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为虚静,方能放下成见、偏见和浅见,方能全然敞开、全心投入,方能平等观照、自由对话,最终实现执教者和评课者的视域融合。

【五】

好课永远是相对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课标准。那些抽象的评议尺度,诸如“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三维目标”、“自主学习”等等,遇上真实而具体的课堂情境,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课堂是有具体而丰富的教学细节构成的,剥离了这些细节,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好课标准。因地评课、因时评课、因人评课、因材评课、因境评课,才是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评课。

【六】

一把尺子量不出好课。对不同的教师,要有不同的教学期待、不同的衡量尺规。为什么不问问执教者的教学年限、教学经历、教学生涯?为什么不问问执教者原有的教学水平、教学个性、教学积淀?为什么不问问执教者本人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策略的理解和反思?把执教者评得灰头土脸、灰心丧气,就能显出评课者的高度、深度、力度和风度吗?我以为,评课者首要的是温度,是发现阳光、播洒阳光的温度。让执教者通过评课者的评议,重新找回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才是评课者的大德、大道。评课不妨厚道些。

【七】

评课要明确主题。不同类型的课,分别承担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任务。评展示课,重点考察该课展示了什么、展示得如何,一般而言,展示课往往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公开课,因此,评课者要多发现、多总结、多提升展示课的教学思想、课程主张、课堂模式。评研究课,重点分析该课研究什么、是否体现了研究主题的特定内涵和主张,研究课是带着问题探究的公开课,不论成熟与否,评课中一定不能偏离它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否则,只会流于泛泛而评、隔靴搔痒。评参赛课,重点琢磨赛课的具体标准和特殊境况,要依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赛课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关注参赛课的导向作用和标杆作用。评家常课,重点关注教学常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落实情况。如果说,抽象的好课标准体现着评议的共性,那么,具体的主题活动反映着评议的个性。只有兼顾这两类标准,才能实现评课效益和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八】

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的参与者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我悟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评课者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要不断地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推己及人、由人返己,这是评课者的大智慧、大境界。

【九】

评课亦有四种心态:一曰“坐着评”;一曰“站着评”;一曰“跪着评”;一曰“骑着评”。

坐着评,从从容容、坦坦荡荡,或赞赏、或称奇、或意会、或困惑、或质疑、或建议,一切以朋友的心态对待之;

站着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平等之人格作平等之对话,趣在挑战、意在超越,一切以对手的心态对待之;

跪着评,顶礼膜拜、俯首帖耳,只知叫好、只知听从、只知鼓掌、只知悦纳,于是缺点也成了优点、谬误也成了真理,一切以信徒的心态对待之;

骑着评,横刀立马、针锋相对,只知叫阵、只知反对、只知瞪眼、只知革命,于是无课在其眼前、无人在其心中,一切以敌人的心态对待之。

选择何种心态评课,决定着你评课的最终品位与收获。

【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有人会觉得奇怪,我在上语文课,我怎么可能不在现场呢?我觉得,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持“奇怪论”者,大多是“身在论”者,因此,对奇怪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课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一层次已经触及我所讲的佳境了;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第二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如”字,“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佳境,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第三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即”字,“即”者,“当下”也、“实现”也,“即心即佛”也。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语文课成就了你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语文课成就了你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人生。这实在是职业生命的不二法门。自然,此处所言为佳境,当是语文课的一种积极的当下的实现。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会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进入“即”的境界,也就是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无课的课,才是课的最高境界。

【十一】

评课要评“学”。一评“学的起点”、再评“学的过程”、终评“学的效果”。而事实上,“学的起点”在评课中是最大的盲点和黑洞。因为无法评议“学的起点”,因此,很难评议“学的过程”和“学的效果”。在看似科学的评“学”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虚伪和霸道。有时,貌似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其实不过是良好的“学的起点”的简单重复,跟执教者的设计和实施并无多大干系;有时,貌似学得沉闷、学得拘谨、学得散漫、学得压抑,其实也不过是拙劣的“学的起点”的一种必然报应,执教者为此背上黑锅,且无从伸冤。评学,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对借班所上的公开课。

【十二】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29 , Processed in 0.0691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