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归园田居》一百五十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3:3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归园田居》一百五十问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网站 】 【作者: 不详】

    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002-2003年度学生提问)
  1.为何陶公会感到“怅恨”?
  2.陶渊明当时是有子侄相伴的,何以说“独策还”?这个“独”字应解作“单独”一人?还是内心的“孤独”?
  3.《归园田居·其五》中:“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崎岖”一词是否表示他的隐居之路崎岖险阻,而“独”一字是否表示众人皆醉我独醒?
  4.第五首中的情感行,是否是由第四首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而直接导致的?
  5.诗人言“崎岖历榛曲”,是否经历了崎岖才得的山涧更美,所以涧水特别清?
  6.“遇以濯吾足”,一本作“可以濯吾足”,笔者认为前者较佳,原因有二:其一是遇字有欣喜相逢之意,承上问可知濯足令陶渊明变得开朗,则可以推测遇山涧在作者心中有一股欣喜相逢之意趣;另外,遇字又可补足上句“山涧清且浅”的文意,指作者在山中“崎岖历榛曲”后碰到的山中事物,诸君以为然否?
  7.“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是白描抑或用典?如为用典,其隐含之意为何?《渔父》沧浪歌云以浊水濯足,陶公则云以清涧之水濯足,陶公是否别有用意?
  8.“漉我新熟酒”的“漉”字,有本作“泼”、“掇”、“挤”,你以为何者较合于诗意?
  9.煮鸡漉酒真的能使陶潜由恨转乐吗?窃以为陶潜的苦乐是循环不息的,因恨而兴起作乐之念,然而又因乐的将完而再生恨,永不休止。诸位同意否?
  10.诗人的“怅恨”乃承上首而来,他能够由“恨”而转“欢”,是因为“酒”能消忧?还是藉“酒”来自我麻醉?
  11.陶潜怅恨回家,为甚麽还有心情招待近邻?陶潜前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为甚麽在这里又可以与邻里终夜把酒言欢?
  12.诗人从废墟回来本是满怀惆怅,但从第五句后突然转为描述与邻里之间的欢畅,对惆怅之情却隻字不提。两种情感是否有所矛盾?
  13.何故须以“荆薪代明烛”?独光不足故也?
  14.“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閒”等句点诗题之“居”字否?
  15.“欢来苦夕短”句中“欢”所指为何?是与朋友饮酒欢聚,还是因得享田园之乐而欢?抑或是对人生有所感悟而欢?
  16.有谓“欢来苦夕短”之“来”字下得奇(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究竟此字何奇之有?
  17.“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是感慨良宵苦短,还是慨叹要“理荒秽”之苦呢?
  18.“欢来苦夕短”一句是“欢”?是“苦”?这裡的“苦”跟“怅恨”有关係吗?
  19.最后二句之“苦夕短”,是否“一世异朝市”、“人生似幻化”所引起的想法?又与“欢来”是否有关?
  20.“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古诗中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同样是叹息生命的短暂,何以人以夜长为苦,陶渊明却以夕短为苦?
  21.“欢来苦夕短”中的“来”字,似把“欢欣”拟人化,“欢欣”好不容易“来”了,却又匆匆离去。其实到最后,作者的心境究竟是“乐”还是“忧”?
  22.“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句,紧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二者有何关连?
  23.统括全篇,究竟是恨多还是乐多?
  24.试比照“带月荷锄归”(第三首)与“怅恨独策还”(第五首)中的意境。
  25.你同意其四悲死者,其五念生者吗?
  26.若此首是“归园田居”压卷之作,它的作用为何?
  27.五首中只有此首押入声韵,是否表达了陶公某种感情?
  (2003-2004年度学生提问)
  1.诗人归隐田园,过着閒适的生活,为何心中仍感“怅恨”?
  2.诗人山涧濯足,悠然自乐,与“怅恨”是否相矛盾?
  3.“崎岖历榛曲”除指山路难行外,背后还有什麽暗喻?
  4.诗人生活贫困,但仍以熟酒,双鸡招呼邻居,可见彼此的关係如何?
  5.诗中的“欢”,是诗人的何种快乐?
  6.诗人与邻居在什麽时候饮酒?
  7.此诗是否反映诗人内心“怅”多于“恨”?
  8.诗人心怀“怅恨”,为何仍有兴致濯“足”,漉“酒”和吃“鸡”?
  9.为甚麽此诗以“怅恨独策还”起始,而以“欢来苦夕短”作结?在“怅”,“恨”,“欢”之间,当中诗人的心路历程经历了多少迴转?
  10.陶公外出时“携子侄辈”,回来却“独策还”,何解?
  11.水清而濯足,是否反用典故?是否“水浊”就不能濯足?
  12.陶公与“近局”由“日入”欢聚至“天旭”,是否又是“但道桑麻长”这般平常?
  13.古诗“生年不满百”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禀烛游”。陶公面对“人生如幻化”,是否就以玩乐来抒解抑鬱?
  14.饮完通宵,是否又要“晨兴理荒秽”?
  15.明明前首写诗人携子姪到荒墟凭吊邻里,何以归来时只剩他一人“独策还”?
  16.那麽崎岖曲折,榛木丛生的小路何以只有诗人独行?孤单独行就是他感到怅恨的原因吗?
  17.“山溪清且浅,可以濯吾足”中,诗人洗涤的除了沾污的双脚,还隐含其他自然生活的哲理吗?
  18.何以“归园田居”五首中只见最后一首有酒,这是诗人的刻意安排吗?
  19.“其四”提到“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但“其五”即言“独策还”;究竟此句是写实况,抑或是写心境,又或是别有所指?
  20.为何陶潜会“怅恨”?“怅恨”是否他归隐田园后的真正感受?
  21.陶潜“怅恨”过后,不久即谓:“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读来轻鬆自在。是甚麽原因令陶潜心情起了变化?
  22.“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写陶潜以酒及鸡招待邻里,读来情感愉悦,但诗人旋即谓:“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情调顿转悲凉,这是因为贫无力买烛所致,还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反映?
  23.人多谓:“昼短苦夜长”,陶潜却谓:“欢来苦夕短”。为何陶潜有此感喟?这是否单单表示他与邻里相处甚欢而感慨“夕短”,抑或是反映出他的农耕生活并不惬意?
  24.陶渊明是因“怅恨”所以“独策还”?因“独策还”而“怅恨”?抑或二者只是纯粹的并列,并无关联?
  25.与“孺子歌”比较,你认为“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是否刻意用典?抑或是自然流露的创作?如你认为他是用典,它有何寓意?为何要把它安排于次联?
  26.陶渊明是否以饮酒来自我麻醉?
  27.从“怅恨独策还”到“欢来苦夕短”,诗中如何反映陶渊明的心境变化?
  28.清人孙人龙“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言此诗是“田家真景”,你有何看法?
  29.诗人以“欢乐苦夕短”,归结《五首》。既言“欢来”,又言“苦”;诗人是否真的看透“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人生定律?
  30.诗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为何晚间却不眠“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31.“欢来苦夕短”改作“欢来夕苦短”,如何?
  32.既“携子姪辈”何言“怅恨独策还”?
  33.忽在山涧“濯吾足”,忽而又“漉我新熟酒,隻鸡招近局”,诗人究竟所在何处?
  34.《归园田居》以“欢来苦夕短”收笔,诗人属“欢”属“苦”?
  35.首句云:“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陶潜何以会“怅恨”?“独策还”、“历榛曲”与“怅恨”有关吗?
  36.“孟子?离娄上”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陶潜于诗中却写:“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他这样写有甚麽用意?
  37.诗歌开首写“怅恨”,其后写招邻共“欢”,诗人于山涧濯足跟前后的感情变化是否有关?
  38.末句说:“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中“苦夕短”三字显示陶潜为甚麽而苦恼?
  39.他既然“苦夕短”,又何来“欢”,究竟他是苦还是欢?
  40.末句中的“复”是甚麽意思?在这裡,陶潜对“天旭”表达怎样的看法?
  41.陶渊明既已住在自己喜爱的田园,何会生出“怅恨”之情?
  42.陶渊明既然明白到“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他为何仍然在意“桑麻”之事?
  43.陶渊明明白到人生苦短,为何仍说是“欢”?
  44.山涧水清,陶渊明为何只言“濯足”?
  45.“濯足”与归隐田园有何关係?
  46.陶渊明为何只以酒和鸡招待朋友?
  47.“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一句令人联想起《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现陶渊明遇到清且浅的山涧,为何反传统地濯足而非濯缨﹖
  48.承上题,这是否反映陶渊明不随波逐流,具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怀﹖
  49.“怅恨独策还”一句中,陶渊明到底怅恨些甚麽﹖
  50.“欢来苦夕短”一句中,陶渊明何欢之有﹖
  51.“漉我新熟酒”一句中,作者为何强调“我”字﹖是否流露了作者对酒的热爱之情﹖
  52.谁会是陶渊明的客人,与之共享美酒佳餚﹖
  53.“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古云:“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诗人则曰:“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其用意何在?又“遇”一作“可”,二者何者较佳?
  54.“漉我新熟酒,隻鸡招近局”:就此诗而言,“酒”与“鸡”在诗人的生活中担演着何种角色?
  55.“日入山中闇,荆薪代明烛”:“荆薪”与“明烛”有没有象徵意义?句中的“代”字是否表现了诗人某种选择取向?
  56.“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既然“欢来”“苦夕短”,则诗人是“欢”还是“苦”?
  57.面对苦乐人生,诗人如何处之安然?
  58.“欢来苦夕短”:此句结构颇堪细味:“欢来”者,乃以“欢”为主体,“我”为客体;“苦夕短”者,则以“我”为主体,“夕短”为客体。二者皆紧扣“我”,然主客有别,由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意识?
  59.“已复至天旭”:此句用字颇堪细味:“已”是已经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60.“复”是复次、往复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观?
  61.此诗偶句押入声韵,陶潜用意为何?如何藉着入声字配合此诗之感情、意境?
  62.王叔岷谓,“可以濯吾足”的“可”或作“遇”,“遇”借为“偶”,亦通。“可以濯吾足”、“遇以濯吾足”、“偶以濯吾足”,三者有何分别?何者为佳?
  63.《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陶潜诗云:“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涧水清而濯足,是白描句抑或别有寄意?
  64.“隻鸡招近局”的“近局”或作“近属”,两者有何分别?何者为佳?
  65.“荆薪代明烛”的“代”或作“继”,以何字为佳?两者有何分别?
  66.陈祚明谓:“荆薪代烛,真致旷然”,何以见得?
  67.黄文焕评“欢来苦夕短”的“来”字“下得奇”,何解?
  68.“欢来苦夕短”究竟是欢还是苦?何解?
  69.此诗有无“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思想与感受?
  70.古代农村社会物质较匮乏,往往在节庆日子才?鸡杀鸭,以作庆祝;陶渊明生活并不富裕,也非遇上喜庆事,何以“隻鸡招近局”?不但以鸡肉下酒(《读山海经》其一只是摘蔬下酒),还招呼邻人亲人一同分享,是否在“徘徊丘陇间”之后,大受“刺激”?或因辛劳耕作多日,大吃一顿慰劳自己?抑或为了及时行乐,乐以忘忧?
  71.“漉我新熟酒,隻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四句本是一片愉快热闹的气氛,可是末两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又有慨叹良宵苦短之意。这是否一种矛盾的心情?“天旭”两字,如何得知诗人在哲理上有所领悟?
  72.胡适评陶渊明:“所以他儘管做田家语,而处处有高远之意境,儘管做哲理诗,而又不失为平民诗人。”从此诗观之,如何引证胡适之话是对的?
  73.末两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诗人抒发甚麽慨歎?这与儒家“论语?子罕”篇中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对时间的流逝与生死的忧虑的慨叹是否相同?
  74.陶公是因“怅恨”而“独策还”还是因“独策还”而有发“怅恨”之空间?他为何“怅恨”而“独策还”,而“欢来”以“招近局”。人事如何舒解他的“怅恨”?
  75.《归园田居》其五以“怅恨”起始,“欢来”作结,全诗之结构如何表现陶公的心理变化?而其四、其五看似与归田无关,为何却能“从田园中再加鞭”?
  76.综观《归园田居》五首,陶公时而“欢”,时而“恐”,时而“怅恨”,究竟他的归田生活如何“不乐复何如”?又,如何从五首的章法去体现之?
  77.既然是“欢来”,为何陶公又提起“苦夕”?有时,他以“新熟酒”之欢庆来解“怅恨”,有时却在“既耕亦已种”后“欢然酌春酒”,究竟“酒”对陶公之生活有何意义?
  78.渊明怅恨的原因为何?
  79.渊明“独策还”,他的子侄到哪裡去?
  80.渊明在诗的开首明明是“怅恨”,为什麽他的心情又特然转好?转捩点在那裡?
  81.“荆薪”与“明烛”都是照明之用,但为何渊明特别要提到“荆薪与明烛”?两者有何不同的意义?
  82.渊明前往山泽游时不见榛曲、山涧,但为何在归家时就看见?
  83.陶潜何以起句即云“怅恨”?
  84.由“崎岖历榛曲”到“山涧清且浅”,除了描述风景的变化,会否也暗示了陶潜心态的转变?
  85.“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跟“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同中有异,前者是否用了典故?
  86.从“漉我新熟酒,隻鸡招近局”一句看来,陶潜跟邻人的关係如何?
  87.“荆薪代明烛”中的“明烛”可有预示了“苦夕短”之意?
  88.“欢来苦夕短”一句中的“欢来”跟“苦夕短”有没有因果关係?
  89.《其四》、《其五》既述同一次出游经历,为何分二诗而记之?
  90.《其四》中的陶潜分明与子侄一同出游,为何会在《其五》里独自策还?
  91.《其四》中的陶潜出游时已须拨榛而行,何以归时才强调穿越榛曲的“崎岖”?
  92.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四句,可读出怎样的一组文化语码?
  93.“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四句,是否能与孔子登临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昼夜”(《论语.子罕》)的意境互相发明?
  94.“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应作何种语气?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95.“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两句,是否能作为《归园田居》五首的总结?
  96.此诗始以陶潜独自策还之怅恨,其后情感一波三折,当如何分析?
  97.此诗在押韵上有何特点?这又对表达诗歌主题有何作用?
  98.诗云“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是否脱胎自“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若是,渊明改“浊”为“清”,其意恰成相反,其中有何深意?
  99.诗中所言“欢来苦夕短”与“古诗十九首”所云“昼短苦夜长”可有关连?
  100.“欢来苦夕短”之“欢”与《读山海经·其一》所言“不乐复何如”之“乐”是否相同?
  101.诗言“欢来苦夕短”,诗人此刻心境究竟是“欢”,还是“苦”?
  102.前诗已言“试携子姪辈”,于是诗却言“怅恨独策还”,既有子姪同行,何以言“独”?
  103.诗意何以如斯矛盾?
  104.既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夫,如何能饮酒与友欢聚,直至天明?他这种行径与诗人雅士无异,究竟他能否真正隐居?
  105.《归园田居》第四首中“试携子姪辈,披榛步荒墟”,如今第五首首句却是“怅恨独策还”,此一“独”是子姪已独离去,还是另有所指?(其五)
  106.田园生活辛贫,烧柴平閒事,烛乃读书人之照明,此处“荆薪代明烛”是否有深意?
  107.“欢来苦夕短”,究竟是苦多,还是乐多?是不是乐以忘忧?
  108.屋外至屋内的旅程,给作者有何启迪?
  109.这首诗中,哪一句最精彩?
  110.陶渊明为什麽感到怅恨?
  111.你认为“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是一句普通白描的诗句,还是陶渊明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来有所寄意呢?
  112.为什麽陶渊明要在“新熟酒”前加上一个“我”字?他藉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13.从“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两句中,你认为陶渊明是一个及时行乐主义者吗?
  114.“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诗人由满怀怅恨,踏?崎岖的路而还,到遇清浅的山涧,可以濯足,其中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115.“遇”一作“可”,何者较佳?
  116.“漉我新熟酒,隻鸡招近局”,“酒”和“鸡”出现,于全诗气氛的营造上有何作用?
  117.“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诗人是“欢”还是“苦”?
  118.此句与“古诗十九首”“画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比照而观,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
  119.起首即用“怅恨”二字,是甚麽使诗人的忧情如此噼空而来﹖
  120.“还”与前几首诗中的“归”有怎样的联繫﹖
  121.为何“携子姪辈”而去却“独”自而还﹖
  122.诗中“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一句,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诗人何以变易典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0.0856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