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生、教师和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7 17: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医生、教师和语文

浙江省温州二中  程永超

偶阅王晓春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其中说到一个有趣问题:“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

王晓春老师说:“医生凭的是专业技术,专业技术这种东西是越研究越深,经验越多越好,时间长了甚至会形成‘一招鲜’的。年龄不会磨损它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不容易随着体力的衰弱而减退的。为什么教师老了就不行了呢?因为很多教师拼的是体力,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研究,专业能力停滞不前。”那为何医生必须提高专业能力,而教师却非要去拼体力呢?王老师接着解释说:“奥妙在于医生对病人没有领导关系,而教师对学生有领导关系。”

纵观全文,感慨万端,王晓春老师是从管理权角度来区别医生与教师的,笔者乃一普通语文老师,感叹之余,突然发现,若从专业角度而言,医生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还真有的一比!

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医生和教师都得面对人的问题。只不过一个是在“生理”上有问题的“人”,一个是“灵魂”上需要塑造的“人”(教师被誉为“灵魂工程师”)。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两者也都是专业人士,都得凭借专业待人(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育人”)。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二者“待人”过程,就会发现其中奥妙不同。

先说医生“治病救人”。一般而言,医生看病,其流程第一步是先研究病情,按中医之说,先得对病人“望闻问切”,然后制定方案,对症下药。注意,这里医生是先研究“病症”,然后再研究“药”,顺序不可反。或者说医生是为了病情才去研究“药”的,医生研究“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为研究药品是医药专家的事,医生只需了解医药专家研制出来的药品药效即可。因而,医生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病人上,其流程简约为“医生—病人—药品”。如果病人病情没有好转,医生得继续研究病情,再换药治疗。实在治不好,医师只能承认自己医术不高,而不会去埋怨:“你这人怎么得了这么个怪病,难为死我了!”  

再看语文教师“教书育人”,情况可能复杂得多。

当下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班级授课”,学生四五十人,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要说研究学情,也只能是大概估量,即便倡导“因材施教”,也不可能像医生那样个个“针对性诊断”。因而,现实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往往第一步是研究“教的书”,然后再想着如何“育人”,其流程简约为“语文教师—书(教材)—学生”。这与医生治病救人之流程恰好相反。

按理说,语文教师的工作重心是不应该放在“书”(教材)研究上的。为何?因为教材有课程专家、教材专家编写完成,按专家的话说是“课程教材化”了的,既然人家已经把东西弄现成的了,你就应该像医生那样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象“人”(学生)上,用叶老的话说,“用教材教”好学生是了。可当下之怪相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一个个想着法子将“书”(教材课文)往死里整。本来,对文学文本深细研究应该是文学界的活,现在倒好,只要文学作品一进入语文课本,就会被“蒸熟炖烂”,还美其名曰“文本细读”,而且是无休止地“细读”!恕笔者妄言,几十年来,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的玉律,已经将一些选文捶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直至其成就为所谓的“经典名篇”。

其实,“钻研教材”本无错!譬如“教材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教,或者该怎么去教”等等,做这些工作,不就是我们老师通常所说的“备课”吗?

但是,您若仔细审视一下现实中语文老师的“备课”流程,又不禁大跌眼镜。

据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考证”,一位普通语文老师的“备课流程”如下:

第一步,按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结论“理解”课文;第二步,根据课后“思考和练习”题揣摩教材编者“意图”;第三步,想出一个好办法如何去(“教学内容”)。

仔细想想,也不可全怪咱语文教师。君不见当下“集锦”式的语文教材,根本就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要教学的东西一目了然。不少人一旦离开《教师教学用书》,甚至连课文教什么都搞不清,那当然要好好“钻研教材”了!

于是,原本应将重心放在“人”(学生)上的语文“备课”,演变成了“备选文”“编课文”。一句话,本来作为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现在被要求同时还要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一切另起炉灶,重新开张!

其实,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也应如医生“治病救人”一样,将精力放在“这一班、这一组甚至这一个学生身上”,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的,所关注的应该是“这一个学生”在场的学情,并能为之提供帮助。这就如同医生是为病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于药品的道理一样简单。现在本末倒置,语文教师先从“书”(教材)入手,备好上课的材料,再来一个引君入瓮,把学生往“瓮”里面引。如此一来,既给语文教师自身带来莫大负担,也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复杂不确定性。

说了半天,语文教师的“备课”就应该是在“备学生”基础上的“备课”。这也正如那位王荣生教授所言,理想情况下的语文备课,应该是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当然,咱不是在否认语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必要时甚至可对课程内容有所创生,但这些参与创生应是基于学情的,即在“备学生”的基础上去完成“备教材”。一句话,语文教师备课教学,其道理如同医生治病救人;或者说,语文教师,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病患的处方医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21:47 , Processed in 0.1383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