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指要(陈胜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8:1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指要(陈胜全)
围绕“读”字下功夫
顾名思义,现代文阅读重在“阅读”,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要围绕“读”字下功夫。先通读,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再精读,扣准问题,明确要点;最后揣读,联系比较,析全答案。下面以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1卷)为例,谈谈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
一、通读——把握文章主旨。
读懂文章,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前提。首先要快速读懂文章,准确筛选有价值的信息。阅读要着眼于整体,从标题开始,一直读到文章结尾,读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重要的词句要作勾划,为快速解答问题作准备。从文章内容上看,每篇文章都有点中心的词句,在阅读时就要有意识地寻找它们,并作勾划。从文章形式上看,一方面要对所读文章的文体作出判断,根据文体特点有意识地注意相对应的要素;另一方面要对文章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注意,这些句子有助于你快速读懂文章。如阅读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1卷)第五题的文章《灯火》:
通览全文,从文章内容上看,可以勾划以下句子,从而筛选出能把握全文主旨的有价值的信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透过这些词句,我们能很快地整体感知到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对童年灯火的回忆,表达的是对童年温馨生活的怀念和对祖母无怨的爱的赞颂。从文章形式上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留心“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等句子,这些运用拟人、借代、反复、反问的句子,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有助于对全文情感的把握。
二、精读——明确问题内涵。
扣准问题,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首先,要精读问题,即认真审读文后需要解答的问题,审好题,明确问题的要求,进而明确答案应具备的要素。要透过问题表述中的一些重要字词,明确问题的内涵。有的问题隐含着解答提示,有的问题限定了解答角度,有问题明示了解答范围,有的问题暗示了解答要点;有时问题和问题之间还有关联,解答了前一问题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有了方向,或解答后一个问题需要用到与前一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或解答完了后一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验证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是否准确和完善。其次,要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注意从文章的各个细节处去分析问题,分析提炼出较为准确的答案。特别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文章的标题,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关注每段话的开头和结尾,关注议论、抒情句,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以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1卷)第五题文章《灯火》后的第一个小题和最后一个小题的问题为例:
第一个小题,问题是:“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表述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指定了范围“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提出问题,特定了解答问题的方向是“写的目的”。在明确了以上两点后,再回到文章找到相应的文段精读,并联系整体感知文章时勾划的句子,就可以归纳出较恰当的答案(参考答案: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留念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一个小题,问题是:“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个问题的表述仍分两个部分,一是提示关注两个点:文章最后一段和综观全文;二是明确了问题的实质:灯火的意义,其实就是全文的主题。只要扣准了问题,再回到文章就不难概括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来(参考答案:灯火不时让作者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灯火下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作者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三、揣读——析全答案要点。
答全要点,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保障。在读懂文章和明确问题以后,要再次回到文章认真揣读,特别是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要逐字揣读,并联系比较,以分析归纳出较完善的答案。联系比较,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十分重要的方法。联系,一是联系平时课堂所学、课外所练,根据一般性规律回答问题;二是联系上下文,前后关联,不只着意于特定的问题或特定的字词句,以得出更为完善的答案。比较,一是将此问题与平时所练、所考的相类似问题作比较,明确此问题的实质,进而明确解答的要素或要点;二是将此答案与彼答案比较,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答表述,要注意比较综合,进而明确究竟怎样回答更为恰当;三是将备选答案与原文比较,明确备选答案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主要适用于选择性问题。以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1卷)第二题的第二小题和第五题的第二小题为例:
第二题是有关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题,文章选自《科技文摘报》,是关于“情绪异常”的科学表述。文后三个问题都是选择题,其中第二小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做这类题,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只有逐项回到原文,找到相应的文段,逐字揣读,细心与原文比较,就不难发现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其中,选项D的表述是“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与原文“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和“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的表述明显不符,故选D。第五题的第二小题问题是:“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答此题,一是要回到文中找出文章使用了哪些人称,这很容易明确:第一人称为主,偶尔运用了第二人称;二是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平时课堂上老师所讲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二是联系全文的主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反复揣读,进而综合出较为完善的答案(参考答案: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总之,通读、精读、揣读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需要高度重视的三种“读”。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头戏,希望同学们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上述方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读懂  扣准  答全
一直以来,现代文阅读都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头戏,又是语文试卷诸多考点中学生得分率偏低的版块。因此,现代文阅读成了语文考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下面以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一模试题中的第五题为例,谈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答这类题型。
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14.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6分)
15.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2分)
(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意。(4分)
16.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作答。(4分)
17.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一、跳出局部,着眼整体。
读懂文章,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前提。由于时间紧,很多同学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往往会采取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急急忙忙地对文章浏览一下,然后马上看问题;二是直接先看问题,然后再东一下西一下地阅读文章。这两种方式本意都想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其结果大多是更浪费时间且效率极低,都是不可取的。前一种方式对文章的阅读不到位,是无效阅读,头脑中肯定模糊一片,不知所云,面对问题当然无所下手;后一种方式根据问题去跳跃性阅读,不能很好地做到前后文联系,所答也多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
考场时间再紧,做阅读题首先要保证快速读懂文章,准确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具体解答问题作好准备。整体把握文章,是现代文阅读最重要的方式。也就是说,阅读时不局限于部分,要着眼于整体,从标题开始,一直读到结尾,读懂文章的主旨。在读的过程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重要的词句要作勾划,有利于对文意的把握。从文章内容上看,每篇文章都有或明或暗扣中心的句子,这些句子多是表达观点的议论句和抒发情感的抒情句,在阅读时就要有意识地寻找它们,并作勾划。从文章形式上看,一是要对文章的文体作出判断,然后根据文体特点有意识地注意相对应的要素。比如,若是说明文,就要注意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方法、说明的层次、说明的语言等;若是小说,就要注意明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若是散文,就要明确作者所描述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和志趣等。二是对文章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要留心。这些句子既有助于你快速读懂文章,又可能是后面问题的着意点、解答点。
阅读《另一种纪念碑》,纵观全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勾划以下句子,从而筛选出能把握全文主旨的有价值的信息:“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透过这些句子,我们能很快地整体感知到全文的主旨:作者理性地诠释了作为一代文苑宗师沈从文的“独特”,并对其作品内涵及精神世界作出了精当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沉的怀念之情。从形式上看,文章体裁是散文,可以留心“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等句子,这些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的句子,饱含着丰富的感情,有助于对全文情感的把握。
二、明确问题,注意细节。
扣准要求,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在整体读懂全文后,要认真揣读文后需要解答的问题,即审好题,明确问题的实质,涉及的考点,解答的要求,进而明确答案应具备的要素。历年来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学生之所以得分不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审读问题,根本没有明确问题究竟有哪些提示和要求就匆忙作答。现代文阅读题就像数学上的应用题,作题前必须认真读题和审题。读懂文章是明确“已知”,扣准问题是明确“要求”和需要求解的“未知”。而要解答“未知”,就既要懂得“已知”,更要把握“要求”和“未知”的实质。
要注意从细节入手审读问题。一是问题本身的细节,要透过问题表述中的一些有价值的字词明确问题的要求和实质。有的问题本身隐含着提示,有的问题本身限定了解答角度,有的问题本身明示了解答范围,有的问题本身暗示了解答要点,有的问题本身明示了解答方向;有时问题和问题之间还有关联,解答了前一个问题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有了方向,或解答后一个问题需要用到与前一个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或解答完了后一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验证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是否准确和完善。二是从文章的细节处去分析问题,从而提炼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明确问题后再精读文章,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文章的标题,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关注每段话的开头和结尾,关注议论抒情句,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其中,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特别重要。
如第一小题:“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以下要点:一是答题方向“从文中看”,二是解答范围“‘独特’之处”,三是解答要求“概括作答”。在扣准以上要点后,再回到文章,寻找有关评析沈从文先生作品特点的句段精读,就可以提炼概括出较为恰当的答案。(参考答案:①取材湘西,富有诗意②暗含悲痛,悲天悯地③从容镇静,优美大度④超然世外,率真自然)如果我们扣问题不准,忽视“从文中看”这个答题方向,将我们平时所阅读的有关沈从文先生的其他作品的非共性特点都答出来,那当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又如最后一个小题:“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 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以下要点:一是提示两个关注点:“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二是提出解答要求“简要谈谈”。审准问题以后,就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点:一是要谈谈‘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含义,二是要列举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某部作品,具体阐述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要得出第一个答案要点,就必须回到文章本身,关注“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所在文段和与之相关的上、下文段,就不难概括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来。而第二个答案要点的得出就更为容易了,一方面文中有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的评析,另一方面高中学过这部作品的选文,所以最好的处理就是结合《边城》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示例:这句话是说,沈从文用诗意的文笔讲述着他对生活独到而深沉的思考,而这种深刻悲痛的情怀却往往隐藏在文字中不易被人们所理解。以《边城》为例,作者用抒情的优美笔触,描绘湘西幽雅的山光水色,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然而作品中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惨淡。作者通过诗意的神话的破灭,表现出内心难以述说的悲痛。)
三、联系比较,以文解文。
答全要点,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保障。在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实践中,有很多同学常有这样的慨叹:在考场上,我每个题都解答了,而且当时感觉似乎都解答得不错啊,可分数为什么这么低呢?确实,翻阅学生的语文试卷,从表面看,现代文阅读题每个小题的答案都写了,而且有的同学还写得满满的,可大多都只能是半对,尽管有的题答了很多可得分很少。究其实质,还是解答不够准确,答案的要点不够完整。
在读懂文章和扣准问题以后,还要回到文章本身,特别是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在精读中联系比较,分析归纳,以文解文,以求解答全面。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有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除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答案和有特别要求需用自己的话概括外,要尽量结合原文词句作解答。当然,有些题的答案可能是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出原句回答的,但也要注意根据原文的一些重要词句探究、概括出较恰当的答案。联系比较、以文解文,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十分重要的方法。联系,一是联系平时课堂所学、课外所练,根据一般性规律回答问题;二是联系上下文,前后关联,不只着意于特定的问题或特定的字词句,以得出更为完善的答案。比较,一是将此问题与平时所练、所考的相类似问题作比较,明确此问题的实质,进而明确解答的要素或要点;二是将此答案与彼答案比较,特别是面对一个需要概括归纳的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答表述,要注意比较综合,进而明确究竟怎样回答更为准确和完善;三是将备选答案与原文比较,明确备选答案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以文解文,就是在文章中读懂文章,用文中语言理解阅读中需要解决的障碍,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这样,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确保答案的完善。
如解答第二小题的第一个问题:“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回到文章本身,重点揣读结尾“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这些句子,再联系作者前面对他作品的评析,就不难明白“另一种纪念碑”指的就是沈从文先生独特的作品,而“打开他的书”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参考答案:沈从文先生创作的独特的作品是对沈先生不朽的纪念。)又如解答第三小题,首先要回到文章第4段,精读有关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的语句。然后联系全文分析,整篇文章是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是“正”;而第4段宕开一笔,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是“反”,正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再联系平时所学有关对比的作用,不难明白这是突出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但只这样回答,是不全面的。还应结合前后文的表述,明确作者所言“误解和误读”背后沈从文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另外,在“正”、“反”比较中,还要提炼出作者分别对“误解和误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这样综合分析后,就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答案来。(参考答案:①对比突出沈从文在深沉美丽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表现沈从文的伟大;②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先整体读懂文章,然后审读问题,根据问题再精读文段,在此基础上,认真联系比较,从而综合归纳出较为准确、完善的答案。这之中有许多具体的措施和技巧,其核心就是:读懂、扣准、答全。
(附:15.(2)参考答案:中国人独有的带着悲悯的诗意,在沈从文表现湘西文化的作品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27 , Processed in 0.0668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