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就该有自己的定位和本务(董旭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8: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就该有自己的定位和本务(董旭午)
语文姓语,语文是语文,语文是文化,语文是工具,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我们听到的说法和看到的论证实在太多了,就不再饶舌论证了。我认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这些说法都嫌过于宽泛,也太空洞了。语文是什么?我认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语文”这个概念就该特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其本务就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该包括思维能力。听读是语言内容输入的能力,读写是语言内容输出的能力,思维则是语言内容加工的能力。
那么,语文这个特定的概念究竟该怎么表述出来呢?我认为,像目前语文教学大纲那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也嫌外延过大,因为这个定义中的“语文”应指向了所有可以用来进行语文教与学活动的文本,而不只是集中地指向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材的语言内容。我们为什么非要计较这个问题呢?我想,主要该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所有的可用来进行语文教与学活动的文本都可以称作“语文”,而语文教科书却不可能把这些文本都选编进来,同时这些文本也不可能都很适合做语文教与学的典范文本;二是语文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文本都选进教材来供师生课堂上学习、探究,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三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好语言,以便将来生活、工作、学习、发展和自我提升之用,这就要求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活动必须有利于高效学习和掌握语言,必须要对待选文本进行严格的甄选;四是普教阶段的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很多,语文也只不过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而已,学习时间有限,要讲究效率,更要突出教材有效性和典型性。所以,我认为,既然大家早已把“语文”等同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内容了,一提起“语文教学”就想到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那么,就只好将“语文”这个概念本来的外延再缩小一些,使其内涵更集中、更突出。这里,我们不妨就给“语文”下一个更接近实际的定义: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学科,特指广大中小学生在校学好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所凭依的教科书中的语言内容。顺便我们也给“语文教学”下个定义:语文教学就是中小学阶段教师在校利用语文教科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一来,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就明确了,也就免得定义过于宽泛,界定过于模糊,长期争吵不休,教师跟着感觉走,随意盲目地处置教学活动了。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曾讲,各行各业,唯有教育这行可以任人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因为教师没有那么专业,于是乎谁都可以来做教师,谁都可以来糟蹋教育。中小学各学科,唯有语文这个学科可以任人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因为似乎语文谁都可以教,谁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笔者清楚,老先生的愤慨多源于急功近利、以离破碎的应试语文教学,多源于以升学和分数为标尺的评价体系。但我认为,语文学科本质不明,定位不明,任务不明才是问题的关键,或者说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是非不断、左摇右摆、任人折腾、效率低下。比如,近些年来出现的祸师更害生的“泛人文化”现象,我看,就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定位和任务不明很有关系。
近年来,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人文院校的教授们的批评:什么文化积淀不厚重,要多读背经典,打下人生的底子了;什么缺少人文情怀,要加强爱心和感恩教育了;什么生命意识淡漠,要注重生命教育了;什么缺少诗意,要强化诗意人生教育了,什么审美能力缺乏,要突出审美教育了等等。于是,一些语文教师就非常受鼓舞地、急不可待地“秀”起来了,什么“诗意课堂”“人文课堂”“生命课堂”“爱心课堂”“环保课堂”等一个个都时髦的口号和标签就诞生了。岂不知色彩过多等于没有自己的色彩,门开得太多反而更不利于安全、牢固地坚守!可笑的是,一些弄潮儿“秀”了半天,学生写字依旧勾勾巴巴,作文依旧干干巴巴,说话依旧磕磕巴巴,对语文教学的诟病之声反而更多了。中医讲很讲究元气,元气不足,人就要出大毛病。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科和教学也该有自己的元气,那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做好人。如果中小学语文学科和教学找不着自己的位置,不清楚自己的本务是干什么的,那语文教师就只好东听西听,没有自我,只好一阵接着一阵地刮风作秀,折腾了半天结果只能是害自己更害学生。
笔者这样讲,绝没有全盘否定一些教授们的批评的意思,只是想强调,他们的意见只能为我们进一步搞好语文教学服务,而绝不能成为伤害甚至毁掉语文教学的“元气”毒药!再说,教授们都有自己的专攻,强调自己的专攻多么重要也无可厚非,只是他们有点儿不分对象了,或者说看到“道德贬值”“人文精神缺失”等现象,有点儿着急,迫切希望语文教学能有点作为,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大学里的人文课程更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而中小学语文教材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凭借或范例,不仅强调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和吸收,更要做到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学生学好语言做好人。所以说,一些教授的批评意见都难免带有自己对课程作用的理解上的隅见,或者说他们对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定位和任务在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偏差。
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这个概念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特指性的定位。有了这个定位,一切也就理顺了,语文教师也就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了。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或玄深或宽泛或花哨了,其健康发展也就大有希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也就绝不能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44 , Processed in 0.0841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