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4 09: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洁清雅  细腻婉曲
     ——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作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艺术主张上,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风格主张,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抒发情感,独具一格。本文仅从李清照词的语言表现力、语言色彩、语言对意境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着重探讨其素洁清雅,细腻婉曲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特征性语言   “寻常语”   柔婉   深邈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作家,济南章丘明水(今属山东)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父亲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天资聪明,少有才藻,能诗善文,十四、五岁时即以才女闻名于朝野。诗、词 、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十八岁嫁给诸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二人,同好金石,雅于词章,常相唱和。婚后两年,明诚出仕。大观元年(1107),因家庭变故,夫妻遂返青州十多年。靖康之变(1127)后,44岁的李清照随夫南渡。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今南京),李清照遂流落江南,转徙于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境遇艰难,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作为宋代著名作家,李清照一生著述很多,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之于世。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文学成就,并奠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是词。李清照原著有《易安词》六卷(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已佚),收词约60首,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不依傍古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从事词的创作。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抒发情感,“不徒府视中国,真欲压倒须眉”,自出机杼,独具一格,被时人誉为“易安体”。
    李清照词的语言自然流畅,清新素雅,选词用字都能恰到好处。用“寻常语”入词,却能化俗为雅,具有较高的运用语言能力,对后世词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

    一、关于李清照词的语言表现力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靖康之难后,随夫南奔,不久又遭丧夫之痛。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经历的不同,苦难的现实取代原先的优裕,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词也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然而,不管是她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在语言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绝无刻意雕饰的痕迹。正是这种语言把词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准确地反映出来,使李清照词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整的统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具体表现在:
    (一)善于摄取富于特征性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1、利用人物的对话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采取对话的方式,抓住了一问一答,一问极有情,而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一片关爱之情,尽在一问一答之中。尤其“知否?”两句,虽是这首词格律上的要求,但词人写来却十分自然,贴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婉惜而微愠的心情,承上启下,浑然天成。
    2、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蝶恋花》下片: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词中先由初试春装写起。着装而不卸妆,放浪形态的慵懒动作,将似喜实忧的心情,含蓄地通过试装而不卸装这一动作表现出来。尤其结拍两句写独处无眠,痴弄灯花,看似清闲,实则寄情深沉,将无形的情感通过有形的形态动作加以表现,一句“夜阑犹剪灯花弄”,将无限忧思与无奈,尽付于不言之中。
    3、通过神情描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一剪梅》结拍处写愁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词中人刹那间脸部表情变化的描写,将内心无形的和无法抑制的绵绵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心头眉头,此消彼长,犹如飘零的流水, 割舍不断。
    (二)善于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外部形象来揭示人物蕴藏的内心世界。
    如李清照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塑造的“人比黄花瘦”这一形象。“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先以“销魂”二字点出神伤,再以“西风”二字描写凄景,最后落笔在一个“瘦”字上。以清瘦的菊花之瘦比喻人之瘦,本已新颖传神,再用人比菊花还瘦的夸张笔法,更是出人意表。这样写,先经过内部心理的透视和外部环境的渲染,再用“人比黄花瘦”写外貌特征就显得水到渠成,一个身体消瘦、面带愁的思妇形象就生动具体地浮现出来。尤其第三句“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精髓所在,而“瘦”字则是词眼所在,画龙点睛,堪称传神之笔,如此妥贴精巧的比喻,不仅前人未曾有过,就是后人也难企及。所有离恨别愁,无限的思念都在这一“瘦”字上倾泻出来。象其他诗人的“镜中人瘦如花瘦”,“人比梅花瘦几分”等句,虽不失为佳句,但远不如此句之妙。
    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所塑造的凝眸楼头望归舟的思妇形象。“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人已远去,留下自己,形影孤单,相思难解。此种相思之情,只有楼前无情的流水,知道我终日凝眸远方,盼望着亲人回来。借物言情,把别时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凄哀感人。这二句写出了一个如呆如痴、望眼欲穿的主人公形象,无怪张祖望说此乃“痴语”。思念而成痴 ,也唯有如此“痴语”,方见相思之苦,比起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更蕴藉含蓄,更令人回味。
    (三)善于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
    李清照词在写景抒情时,不管是写景,还是借景抒情,都注重修辞手法的变化,总是选择最恰当的修辞方式来写景,来抒情,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下面列举几例:
    1、拟人。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的“山光湖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句。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情于物,充分发挥抒情诗的长处,发挥了景物图画所不能具有的抒情作用。“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句。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恬静的姿态表现出了秋天景色的幽雅,颇为传神。再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以梅喻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梅花娇美之态写的淋漓尽致。
    2、反衬。李清照善于用反衬手法写情与景的不协调。如《永遇乐》,开头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真是夕阳无限美好,而词人却想到了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因而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悲叹,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里“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本身也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
    3、对比。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词。全词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将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赞美了菊花的体性柔和,色淡香留,是名花中的第一流。
   4、双关。如《南歌子》中“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罗衣的花纹不仅写的细致精巧,而且与秋色、心境融洽无间。“莲”与“怜”谐音,“藕”与“偶”谐音,以此表达词人睹物思人的感触,寄托了丈夫的深深眷念。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中“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梅”字语意双关。既指梅花,亦指《梅花落》曲。
    5、借喻。《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借用《阳关三叠》这首古人常用的送行曲,此处借其意而用之。
    6、顶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头一句用了顶真手法,承上蝉联而出,旧愁未消,又要添一段新愁。词尽而意难尽,离愁绵绵,无休无尽。
    其他诸如对偶、夸张等不再一一举例。总之,李清照写景抒情,手法灵活多变,善用恰当的方式、手法去描写特定的景物和抒发特定的情感,使景更具体生动,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四)善于把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李清照词写愁。她笔下之愁有长度:“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有形体:“柔肠一寸抽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暧雨晴风初破冻)];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速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很少有人在自己词中把一个“愁”字写的如此具体形象,由于李清照将愁作了如此生动的描绘,不仅使人百读不厌,也使只可意会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了,使抽象无形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五)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
    李清照的慢词既有丰富的想象,又能充分表现作者感情。她擅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不似柳永采取直接夸饰语言进行铺叙,也不似秦观采取委婉的语言进行铺叙,李清照采取的是明白省净的素洁之语,进行白描,间有议论和抒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这些代表《漱玉词》艺术风格的著名长调 ,都是以白描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达到了抒情目的,又写了抒情人物。
    总之,作为语言大师,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抒发描绘情感,塑造了具体的、形象的主人公形象,词的语言自然流畅,极富表现力。

    二、关于李清照词的语言色彩
    李清照词非常注重语言色彩的运用,她反对郑卫之声、靡靡之音等侧艳娱人的乱世之音,也反对沉缅于酒色、“词语尘下”的放浪形骸之语,主张词在语言色彩上要典雅庄重,情致与故实兼重,并且以此为准则去从事词的创作,写出了在语言色彩上独具特色的易安词,下列通过比较来分析李清照词语言色彩上的特点。
    (一)李清照和温庭筠词的比较。
    李清照反对郑卫之声、靡靡之音等侧艳娱人的乱世之音,而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他的词语言色彩可以用艳丽两字来概括,无论是写人的容色,还是写景物,写服饰器用,都与李清照词在语言色彩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请看下例。
温庭筠词:
     写人的容色有:“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
    写服饰器用的有:“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
写景物有:“芙蓉凋嫩脸,杨柳坠新眉”《玉蝴蝶》。
李清照词:
    写人的容色有:“病起萧萧两鬓华”《摊破浣溪沙》;
    写服饰器用的有:“朱樱斗帐掩流苏”《浣溪沙》;
    写景物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
    由上面例子可见,温庭筠词有许多都是依仗金、绣、香、嫩等富丽的字写成,色彩浓艳,而李清照词的语言从色彩上看素雅而不浓艳;温庭筠词过于崇尚藻饰的结果,不是虚浮无情致,就是流于晦涩,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而李清照词不过分追求华丽词藻,更无晦涩夸饰之感。
    (二)李清照词与柳永、黄庭坚词的比较。
    李清照曾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黄庭坚词“尚故实,而多疵病”。所谓“词语尘下”应该是指柳永的行役羁旅之外的词和黄庭坚的近柳词,在柳永和黄庭坚词中有很大一部分词是用缺乏提炼的粗俗的俚俗之语描写男女情事,语言色彩未免尘下,例如:
    柳永的《摇仙珮》:“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憐我,多才多艺。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黄庭坚的《千秋岁》:“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钗掛袖,云堆臂,灯斜明媚瞢,汗浃瞢腾醉。奴奴睡,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
    柳永的这些词虽易懂但俗不可耐,对寻常语的提炼明显不足,再加上他用这些粗俗之语对男女情事细加描绘,造成他这些词既俗且淫;黄庭坚的《千秋岁》与柳永的 《摇仙珮》相比,语言的狎媟浅俗,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怪李清照说柳永与黄庭坚“词语尘下”、“多疵病”。
    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根本就不存在柳永、黄庭坚词中的这些“词语尘下”之语,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是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相比之下,李清照词语言色彩是明白洁净的,看似平淡,然淡而不俗,非柳永、黄庭坚词中所谓俗语可比。
    (三)李清照词与秦观词的比较。
    我们拿李清照和秦观词中写离愁别绪的部分进行比较,就能有所发现,李清照 《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句,比秦观《满庭芳》中的“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句,无论是从典雅庄重,还是从蕴藉含蓄来看,都可以看出,李清照选词用语的分寸把握与提炼之精,确比秦观为高。
    由上面比较可知,李清照词的语言色彩素雅而不浓艳,洁净而不粗俗,是经过词人精心提炼的“寻常语”,而不是缺乏选择的俚巷俗语,浅而不俗,丽而不艳,有民歌之风,而无民歌之弊,语言色彩具有素雅洁净的素洁之美。
    李清照词中的“寻常语”,但不是一般的寻常之语,也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所出现的俚语、俗语,而是词人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明白省净、亲切感人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词,只是把那些别人用惯了、用旧了的,既浅显又通俗的字提连出来,连缀起来,却形成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之词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正所谓“以浅俗之语,发亲信之思”(彭孙通《金栗词话》),而不是乡俗俚语的照搬硬套。
    李清照词中的“寻常语”,还表现在用“寻常语”描写日常生活,通俗易懂。“寻常语”本身就是来自人们常用常见的生活用语,描写的对象是人们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使词无论从语言形式上,还是从具体内容上,都与人们的经历、见闻相接近,便于读者用与词人相似的心理去感受词人当时的情感,易于理解,在感情上容易交融。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等语,几乎近于白话,写的都是极普通的日常生活,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人晚年孤独寂寞、悲怆凄清、无依无靠的生活境遇。
    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寻常语”,确是经过词人苦心经营、刻意琢磨出来的,运用恰到好处,精确得当,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

    三、关于李清照词的语言对意境的体现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之事,其内足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王国维《人间词 话乙稿序》)。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优秀词作,必须是通过恰到好处的语言形式,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之境融为一体的词作。情景物交融,声情并茂,意境浑然一体,阅后回味无穷,从中能感受到美的境界和情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就是词 要具备意境美。而这种美,正是依赖于准确精炼的语言形式,才能得以体现。
    李清照的词多用描述手法。在描述中渗入无尽的情思,以女性本位造词用语,表现出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妈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之美和悲剧性,自是一家,别具风格,创造出极富感染力的美 学意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写少女天真活泼,情趣盎然。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神态,静中见动,“薄汗”尚使“衣透”,可见衣之轻之薄,罗衣之轻薄,又反衬出人之娇美;下片写乍见人来的种种情态,曲折分明,“溜”、“走”、“回首”、“嗅”等一连串动词,把一位春情萌动的少女的美丽、惊诧、惶遽、含羞、好奇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出来,,饱含词人款款不尽的情意,如风行水上。尤其“却把青梅嗅”一句,境界全出,构筑成一种天真活泼,充满羞涩,充满情趣的优美意境。
    写少妇离情别绪,如泣如诉。如《一剪梅》 (红藉香残玉簟秋〈内容见第二部分〉)。
    上片通过记述清秋荡舟和西楼盼书这两种事情,来表现词人对夫君的思含之情。“红藉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顺手带出季节,以景色衬托出词 人的情怀,语词简洁而蕴含丰富。花开花落,既是自然规律,又是悲欢离合的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接触的感觉,也是内心凄凉的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之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显示了词的环境氛围和感情色彩,奠定了全词的基调。清梁绍之《两般秋雨庵随笔》赞此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此来自着意锤炼看似“不经意语”,准确地将写景状物与表情达意,融为了一体。“轻解”写出词人没精打采和怅惘忧郁,“独上”二字寓示词人处境,暗写别离之情。歇拍三句采用倒装,既是依乐填词的需要,也强调了盼书之情的急切。下片“眉头”与“心头”相应,“才下”与“却上”相承,巧思别出,让人耳目一新,语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奇巧,构成一种相思绵绵、愁绪不断、目断神迷的意境。再如《点绛唇》(寂寞深闺)一词,整首词不遗余力写一个愁字,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展示少妇心中愁绪积淀的过程,訇然而出,一泻千里。意象纵横交错,意境如梦如幻,“情词并胜,神韵悠然”(陈廷焯《云韶集》)。
    写嫠妇凄苦之愁,悲怆幽咽。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一部分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心绪不宁和若有所失的神态,到冷清的环境氛围,再到内心凄惨,不禁黯然神伤的感受,景与物浑为一体,水乳交融。第二部分从“乍暖还寒时候”至“到黄昏,点点滴滴”,具体写词人这种孤苦凄凉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冷清寂寞,悲怆凄苦。第三部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使愁更进一层。“这次第”三字简短有力,将万种愁情,一笔收住,总结上述种种情境;“怎一个,愁字了得”?又一笔宕开,拓出了一种含蓄蕴藉的境界、发人深思,集悲欢离合、国破家亡、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情思婉约,幽咽悲怆,意境深邈。
    李清照词语言婉约含蓄,善于用精当词语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构筑出目断神迷、回环跌宕、情境深邈的意境,这是李词语言上又一大特色。
    总之,李清照词以柔美见胜,能自成一家,在语言运用上确有独到之处。以自然素洁的语言,谐美流转的音韵,抒发深挚情感,塑造了性鲜明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深蕴的美质。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之美。在我国三千年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群星灿烂,许多伟大的诗人、作家都留下了彪炳千秋文学财富。然而在他们之间,女作家却寥若辰星。宋代女词 人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李词虽然留传不多,但她的词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成就突出。尤其运用语言的技巧,更是享誉古今,对后世影响极大。

                        2006年4月18日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诗史》 陆侃如  冯沅君著,作家出版社,57年版;
2、《李清照·秦观词选》 刘拥军选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
3、《宋词名篇赏析》 臧维熙著,安徽文艺出版社,86年版;
4、《新编中国史话》郭伯南  刘福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84年版;
5、《婉约词》  惠淇源编注,安徽文学出版社,89版;
6、《宋词三百首评注》  赵山木评注,安徽文艺出版社,93年版;
7、《唐宋词精选》  吴熊和  萧瑞峰编选,江苏古籍出版社,93年版;
8、《中国古代文学史》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现代汉语》  林祥楣主编,语文出版社,95年版;
10、《趣味语文精选简释》  吴华宝编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91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13:17 , Processed in 0.0863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