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生活情理 解诗词内蕴 ——高考古诗词命题走向及解题策略探析 ■ 江苏省苏州中学 / 程振理 高考语文近三十年命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知识型立意,二是世纪末开始的能力型立意,三是近年来启动的素养型立意。从近年高考诗词题考查情况来看,命题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情理化、素养化,真正考查学生的诗词阅读积累与语文综合素养。 然而长期以来,考生备考多把功夫用在总结题型模式与解题套路上,虽经反复强化训练也可奏一时之效,然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开古诗词内涵意旨。笔者认为,古诗词阅读备考一定要回归并遵循生活情理,方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词主旨内蕴,解答好有关试题。 一要知人论世,关注作者生活。古人写诗作词,通常要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因此,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所身处的时代情境,便可很快走进作者与诗词的生活情理,并可既快又准地对诗词进行理解与鉴赏。例如2015年天津卷考查《雨过至城中苏家》,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便可透过春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景象,读出作者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仕途上的踌躇满志以及忙中偷闲的快乐之情。 二要说文论语,关注语言生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跳跃,考生要想读懂诗歌,必须巧妙掀起语言这层面纱。特别要关注诗歌语言的特殊现象,包括文化常识、特定语境义、活用词现象、隐喻现象等,比如2015年福建卷《秋夜纪怀》一诗首联中的“明河”是指银河,“太清”是指天空。2015浙江卷《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一词中“律吕”是指乐律或音律,“蓁”是一种弦乐器,如筝。2015北京卷中“徽”即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这些皆须联系生活情理,方能破解语言密码,是所谓答题模式难以奏效的。 三要还原意境,关注形象生活。诗词的意境与形象里,也往往寄托着作者的生活与情理。品读感悟诗歌意境和形象,可以帮我们较快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便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如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两句诗,即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由此再结合整首诗歌语言,借助诗词语言还原生活意境,自可看到一位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的诗人形象。 四要品析句法,关注技巧情理。其实古人创作诗词时,并未预先设计所谓的表现手法,只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顺着生活情理的路子,自然而然地运用了一些表达方式而已。比如看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场面,自然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奇句;而2015年天津卷《雨过至城中苏家》颈联“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中“柳拂”的比拟,“花飞”与“柳拂”、“红香湿”与“绿色匀”的对仗,以及“衣袖红香湿”等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这些寄情抒意的方式,皆是符合生活情理的自然之笔,并非作者刻意堆砌。 五要披文入情,关注主旨情理。抓住诗人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情境,立足语言、形象、手法等多维角度,对诗词内容作整体把握,我们就不难领悟诗词的内涵情理和作者隐含的思想情感。例如2015年新课标II卷《残春旅舍》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此题由诗题入手,结合注释“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细品诗中“忆咸京”“禅伏”“酒冲”“待眼明”等语言,深入诗境,便可知作者韩偓流徙闽地时内心孤寂愁苦,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为避免染“尘埃”而整理朝冠期待“眼明”,其不愿依附奸佞、仍心系故国之情显而易见。 总之,考场诗词题所谓的题型模式与解题套路,只是死练死考的死方法,只有让古诗词阅读与应考回归生活情理,对诗歌进行多维的扫瞄透视,才能真正走进诗词的内部生活,深刻透彻地把握诗歌内容与作者情感,进而准确无误地解答好诗歌鉴赏题。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报》(高考版)2015年第45期(12月2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