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叫一声老师太沉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6 03:5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叫一声老师太沉重
作者:杨东平 来源: 文摘


中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千百年来,教师在这个文明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体现为儒家师道尊严的伦理,也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之中化为一种习俗和生活方式。在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坎坷之后,近年来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在佷大程度上借助的是这一生生不息的教育传统。这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亚洲经济腾飞的一个背景,被称之为“儒家文化圈”的这些亚洲国家所具的重教兴学的传统,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的文化基因。
桂馨教育基金会和阳光文化传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教师》,深情地展示了作为文明传统的师道,至今仍在深山郊野熠熠闪烁,接续着民族文化的香火。乡村教师所承载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是在灾难时刻感天动地的献身,也是在贫困煎熬之中的坚守,不忍放弃孩子成为一个最强大和最终的支点,构筑着师德的脊梁,点燃了师道的灵魂。这种责任,首先是一种热爱,对学生、对孩子、对家乡的爱;其中,也包含着喜爱,一种对教师职业的爱好。有没有这种喜爱,是一个重要的分野,区别了谋生混事还是忠于事业。为此,他们甘受清贫,义无反顾地在大山深处传薪播火。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叫一声教师太沉重,不仅是对师道师德的崇仰和敬重,也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和倾诉。日渐荒芜的故乡田园,乡村教师难以为继的困境和农村教育的危机,突显了师道的陨落和坚守这样紧迫而重大的主题。这是千百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现实:教师正沦为农村社会中地位最为低下的一群,缺乏生存的尊严和保障,成为家人邻里最无奈、最悲催的榜样。片中展示的农村教师,许多是在山区偏远的办学点从教的代课教师。与外来的“公家人”不同,他们是生长在农村社区的村里人,看守养育的是自己的娃。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认识这种“乡土教师”的价值,在这些最偏远、贫困的乡村,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扎根生存,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教师。然而,这些无可替代的乡村文明播火者,或许正在成为无可传承的最后一代。
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拨乱反正加以恢复的常识。学校简陋一些,场地、实验室不达标都不要紧,有教师就有学校,有好教师就是好学校。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舍、办学条件等逐渐改善,农村教师已经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瓶颈。由于师资短缺和地方财力不足,不少贫困边远地区仍大量聘用非正式、廉价的“代课教师”。2006年教育部曾提出“清退”代课教师的政策,然而,在西部农村地区要完全“清退”代课教师不仅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人道的。对这些在最艰苦条件下默默担当义务教育重责的乡村教师,必须予以善待,予以职业尊严和妥善的安置。
一些地方已经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重庆市通过统一考试使8000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部分不合格的教师被解聘时,按照国家政策和《劳动法》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一举解决了遗留已久的万名代课教师问题。最近的好消息,2012年新疆将全面启动农村代课教师定向招聘工作,出台了《自治区为边远农村中小学定向招聘教师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关于解决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下决心突破现有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统筹协调,整体谋划,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不止于此。《教师》尖锐地接触了教师问题背后,当前农村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了农村,越来越多的学校撤离了农村。2011年发生的那些教育事件,在校车事故、免费午餐、大班额、寄宿制学校、流失辍学等问题背后,是实行了十年的农村“撤点并校”政策。乡村文明的水土急剧流失,农村教育正在丧失自己的根基。而且,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悖论:那些在坚守之中最后的乡村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如同家长和孩子们一样,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离开农村!
难道这就是农村教育的目标吗?“农村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么严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村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危机的沉痛含义。我们需要正视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农村还需要学校和教育吗?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取消农村教育、离农弃农的教育吗?农村教育真正的的功能、价值究竟是什么?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汲取前辈教育家和五四教育文化的资源,需要借鉴亚洲国家社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的有效经验,探索真正符合农民和农村需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重新点燃一个教育大国的文明之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32 , Processed in 0.0818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